<h3>2019年4月19日,我们上完上午的数学课,怕我们误火车,胡老师和陈老师的家人亲自开车送我们赶往火车站,梁老师带领我们走农行VIP通道,一路绿灯,一行6人乘上了开往汉口的高铁🚄<br></h3> <h3>到站啦,赶紧去换乘</h3> <h3> 地铁人多,又闷又热,还看不到外面,不好玩儿[撇嘴][撇嘴]突然觉得还是咱恩施的13路公交车好,四面通风,还可以看风景![呲牙][呲牙][呲牙][呲牙]不过,恩施要是也修地铁的话,我也不介意,坐多了就适应了[呲牙][呲牙][呲牙]</h3> <h3> 紧赶慢赶,终于在晚上8点左右到达报道的地方——光谷大道宏景花园酒店!</h3> <h3> 由于湖北省省考,大量考生涌入武汉,我们没订到酒店,报到完毕,我们还在四处联系酒店……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够取得好成绩!</h3><h3></h3> <h3>终于联系到光谷广场华美达酒店还剩下几间房,赶紧坐地铁过去!<br></h3> <h3> 4月20日清晨6点,我们就起来了(老师们多年养成的习惯,不能迟到!)利用手机导航找光谷四小,在路边找到一块指示,赶紧合影,做个记号,免得忘了/呲牙/呲牙/呲牙</h3> <h3>这就是华应龙老师</h3> <h3>看到资料介绍,看到将有这么多大师讲课,老师们迫不及待的翻看资料!</h3> <h3>观摩会主题——华应龙化错教育教学观摩研讨会<br></h3> <h3></h3><h3>首先是华应龙老师授课《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华老师给我们这样介绍他执教的这节课,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知识点很简单,其实就是在找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是说二阶魔方,三阶……二阶正方体,主要是探究和熟悉正方体的组成和涂色的理解。这里有个易错的地方就是,经常会有题目:用小正方体组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三阶就是在探究涂色三个面,两个面和一个面。书中的这个问题:“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各有多少个?分别在什么位置?”,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让学生找到一个简洁的途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相应的算式,快速的得出结论。在这里太顺了,我就提升了一下难度,因为,题目是给算出总的个数的,可是3、2、1面的正方体个数加起来并不是27,学生很快反应过来,中间有一个正方体一个面都不涂色,这里,学生很快反应过来,是源于部分学生对三阶魔方非常熟悉了,另外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空间想象力。有 了这里的分层设计,学生后面的处理会流畅很多,或许还有个别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但是结论的发现,还是很自然的。但是,自己的整节课还是欠缺了点研究的味道,华应龙曾经说过“千金难买回头看”,这里的过程虽然一直带领学生探究寻找,可是回顾我们的探究过程,还是很有必要的。得出结论后戛然而止的我,似乎还不够清楚这节课的真正价值!</h3><h3></h3> <h3>课前,华老师和上课的孩子们互动,幽默风趣而又不失亲切的语言,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h3> <h3>老师们也被逗乐了</h3> <h3>我们很期待</h3> <h3></h3><h3></h3><h3></h3><h3></h3><h3>
华应龙老师《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这节课“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滋润生命”,课堂设计了两次“比一比”,第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事非经过不知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难在哪儿?学生合作交流,应用正方体的特征找到了涂色正方体的分类、位置和个数。再次比一比,让学生感受到涂色小方块需要分类、小组需要分工的优势,诠释了滋润生命的点是位置不同,角色就不一样!</h3><h3></h3><h3></h3><h3></h3><h3></h3> <h3>老师们听入神了(*^◯^*)</h3> <h3>课后,湖北省教科院刘莉老师和华应龙老师与现场的听课的老师们互动,他建议大家多读书,他说一个不读书的老师,你敢教书吗?他还建议大家这样读书:他说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读书得意而忘言,才是真正的读懂、读透。读书破万卷,关键在于一个破字。而读破,就是反复阅读遇到好文章,我一般都读上三四遍,一读内容,二读结构,三读气度!听完华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诫,我陷入了沉思……<br></h3> <h3>中午休息,我们参观美丽的光谷四小校园</h3> <h3>换我啦,露个脸儿呗……</h3> <h3>纵然气温高,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行的脚步!</h3> <h3>下午,安微省淮北市黎苑小学 韩东老师执教《圆的认识》</h3> <h3></h3><h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近平语)</h3><h3>课前慎思:学校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起着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作用,数学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自然也不例外。但因数学理性思维居多,很难直抒胸臆地表达,如何寻找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维创新呢“圆的认识”作为一节重要的概念课,它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唯个曲线图形,有关圆的研究,自古以来就有记载,我国最早的数学书《周髀算经》曾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孟子在《离娄章句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墨子也为圆下了一个定义:圆,一中同长也,三句话,是不是浓缩了圆的特点?能否以此展开探讨呢?但把这三句话放在课堂中,会不会只是贴个标签?它们与本课知识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组合?整合?融合?化合?…三句话,每句话都很有味道,但是不是彼此孤立?内在的联系是什么?有无包含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抑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带着种种思考,秉承着将传统文化内涵漫润到圆的课堂中的原则我试图让圆的的认识再厚重些、开阔些,深邃些,美丽些……<br></h3><h3></h3> <h3> 《圆的认识》这节课,韩东老师教学路径辟新,以文化浸润课堂,放手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流讨论、展示汇报,走进认识圆的世界,感受“化曲为直”“空间思维”“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一节课充满掌声、笑声和辩声,情趣迭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很自然地催发思维生长。<br></h3> <h3></h3><h3></h3><h3> 刘重庆:教育硕士研究生,“湖北名师彭娟工作室”成员,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优秀教师,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全国数学优质课赛二等奖、武汉市整合课比赛一等奖,“一师一优课”省优,参加“中国好课堂”展示,三尺讲台耕耘不辍,先后送教云南、海南、重庆等各地。数学世界勤于教研,撰写论文多篇获奖或发表。怀感恩之心,努力潜行,她坚信:教育是奉献的事业、爱的事业,也是一个伴随着春天和朝霞的事业!<br></h3><h3></h3><h3></h3> <h3></h3><h3></h3><h3> 她执教的《平均数》,从生活中挖掘出那么多运用平均数的例子,而且每个例子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挖掘平均数,并为以后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做好了铺垫。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前三组数据设计巧妙,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位老师让学生做裁判,“看哪组水平高?”在学生充分交流得出多种比较方法,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哪种方法更合适”,通过充分辨析,最后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合适。继而教师又抛出“什么是平均数,怎么求平均数”这两个问题,借助条形统计图和教师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最终探究出“移多补少,合并均分”是求平均数的灵魂,最终还是学生自己用自己的话理解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多种方法求解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体验成功感,进而体验创造学习的乐趣。<br></h3><h3></h3><h3></h3> <h3></h3><h3></h3><h3> 高丛林:教育硕士,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校长,华应龙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荣获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首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全国十城市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江苏省优课评比一等奖,教育部“一师优课”评审专家,南京晓庄学院兼职教授。</h3><h3> 他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课前慎思: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前后、上下、左右及东南西北等表示物体位置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又积累了类似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学段内容的延伸,同时也为学生第三学段学习极坐标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列”与“行”是确定平面中任意一个点的位置的两个元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平面内任意一点的准确位置。教材是从教室里的座位图引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相关知识。但这样的学习素材会导致学习过程中更多是基于事实的描述,落在对结论的归纳和模仿上,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先列后行规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上探究不足。基于以上思考,教学中,对教材情境创新改编,创设学生喜爱的抓捕光头强的情节,通过富有挑战的综合性问题情境,巧妙实现从数轴上点的位置描述向平面内点的位置的自然突破,引发学生真探究,让学习真发生。学生对于数对先列后行的规定的合理性缺乏深度感受,往往用机械记忆来模仿学习数对的知识。在课后与老师们现场互动交流时,有老师坦诚地说:“不要说学生了,我有时也会记错,想不起来时,我都是想极坐标是先横轴再纵轴,然后根据极坐标知识反推数对的顺序。”,让学生尝试“创造”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象限雏形),在自主创造的过程中感悟先列后行,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对数对的深入认识,建立有序数对与平面上任意点的一一对应关系,高丛林老师风趣儒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融入绘本,不仅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有趣,而且强烈的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br></h3><h3></h3><h3></h3> <h3>4月20日下午,结束了一天的观摩,我们6位老师参观光谷四小的校园文化……</h3> <h3>校园里走走,看到光谷四小的走廊文化,是不是觉得眼熟,对啰,我们桂花园小学也有这样的走廊文化……</h3> <h3> 这次化错教育教学观摩会上,大师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感恩,包容,有温度,听着这些时常在我们耳畔响起的词语,突然觉得那么亲切!</h3> <h3> 我们桂花园小学的袁红柳校长经常和我们这样说:要做一个做有温度的教育者!怎样去做一名有温度的教育者?面对学生,我们要严格要求,更要真情关爱,如果学生出自内心尊敬老师,不仅仅因为我们是老师,而是因为,在他们成长路上,我们曾给他指明了方向,给了他前进的动力,给了他温暖;我们对学生也要心怀感恩,当我们用心与每一个性格各异的个体交往时,会促使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我们会越来越趋于自己喜欢的样子!我很幸运,碰到一位优秀的领路人,尽管我年纪偏大了,我还是愿意跟着一起奔跑,努力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温暖自己,温暖我的孩子们,温暖我身边的每一个人!<br></h3> <h3>作为桂花园小学的一名老师,我很骄傲[耶][耶][耶]</h3> <h3>结束了一天的观摩会,我们回到酒店,[偷笑][偷笑][偷笑]偷拍到我们可爱的向老大坐在老板椅上,我们送她一个雅号“向玉露”,她给人介绍我们恩施名茶“玉露”,我在想“玉露”茶的老板知道了,会不会奖励她[偷笑][偷笑][偷笑]<br></h3> <h3>胡艳平老师的二宝今天刚好一周岁,正在断奶,听到小宝昨晚到处找妈妈,不吃也不喝,我们好心疼小宝,胡老师也是整夜未眠,牵挂着孩子,奶涨的难受,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帮不上忙,好在玉露姐姐时常逗她开心,分散她的注意力!</h3> <h3>酒店门口的玫瑰花开得正艳,惹得陈老师驻足观看,忍不住嗅一嗅花香!</h3> <h3>4月21日上午第一节是厦门市华昌小学李培芳老师执教《三角形边的关系》</h3> <h3></h3><h3>
杂想:
·越奔跑,越渺小
三本书《我就是数学》《我不只是数学》《我这样教数学》
角形边的关系:小制作电影ⅤS美国大片
滋润生命:成功和失败,只差一点点<br></h3><h3></h3> <h3>课后,李培芳老师谈他是怎样成为华应龙老师的徒弟的,又谈到华老师是怎样知道他备课和上课的!“我思故我在,我在课堂。我在故我思,我享受课堂”。多理性的思维,多感性的情怀,华老师用自己的实际动诠释着课堂就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载体“温暧课堂的是生命的温度,温暖的是课堂上的每一个生命”。在华老师的课堂中,是容许学生出错的。他这样宽容地讲到学生的差错源自他们的生命和生活,学生的差错是色彩斑斓的可爱的“童心”,与经历了几千年生命发展与完善的;课堂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价值,也是在珍爱数学,喜欢学生、痴迷课堂,心存感激中创造的,所以说,华老师是用一种歌唱的方式在生活,他就是如此的潇洒,如此的与众不同,他自带光芒,所以成为小学数学教坛一颗耀眼的新星;他砥砺前行,所以登上全国小学数学的巅峰,伫立山脚,我们昂首仰望,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已达山颠却不愿歇脚的背影!<br></h3> <h3>紧接着是段安阳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h3> <h3></h3><h3></h3><h3> 遇到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个秘诀。
——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br></h3><h3></h3><h3></h3> <h3> 4月21日中午,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没出去吃饭,就在会场休息,,雨停了,老师们说,现在可以点外卖了,外卖小哥不会淋雨了!哈哈,走到哪里都还是爱吃酸辣土豆丝/呲牙/呲牙<br></h3> <h3> 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h3> <h3> 全国第1座高铁站“九头鸟”造型,被誉为“全世界最美建筑”!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好,人们旅行都选择乘坐便捷快速的高铁,而大大小小的高铁站也成了人们经常要光顾的地方。因此你知道中国第一座高铁火车站是哪里吗?没错,就是武汉站这里。以武汉站是我国第一坐高铁站为切入点,激发孩子们作为武汉人都自豪感</h3> <h3></h3><h3></h3><h3> 这节课上,老师所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从一些基本图形开始,让学生猜测能否进行密
铺?带着这样的猜想,学生再动手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看似无意确属有意地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互帮互助,共同探讨研究的合作精神,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展示实验成果,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成就感,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在一个自主、积极、有效的状态中
学生整个的操作过程,思维是层层递进的,图形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任意,将高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问题化解于无形中,巧妙地引入两
种不同的平面图形的密铺,学生又一次饶有兴趣地去验证,这个验证的过程正是思维升华的过程,达到了教与学双边思维活动有机的结合,整个过程都渗透着数学研究的思想。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的都是紧凑的,一环扣一环,时间分配合理,很好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好课很值得我借鉴,整节课层次清楚地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了活生生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到数学的价值。从创设情境到问题探究,具有趣味性,富有挑战性。本课还较好地注意数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数学美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了美术创作的想象力,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美育熏陶。
<br></h3><h3></h3><h3></h3> <h3></h3><h3> 学习的时光总是快乐而又短暂的,两天前我还坐在会场里,观摩数学教育界大咖们的优质课。眨眼间,我们便穿过了熙熙攘攘的人海,踏上了开往回校的列车,站在了属于自己的三尺讲台,荀子曾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天之厚也。”对于我来说,不来此行,不知名师风采不晓数学之无穷魔力也,一堂优秀的公开课,往往在开场白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活跃了课堂氛围。华应龙师让学生在答题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还让孩子们在生僻字上面标注拼音,并且要求孩子们写的字约占1平方厘米。看着这位名师别具一格的做法,我恍然大悟:这样不仅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培养孩子们的数感,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是学生自己想明白的。有人说你说过的话、走过的路都藏着你读过的书。华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流露着他的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他让我真正感受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教好学生,更是升华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