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七中高六班毕业四十六周年首次联谊会

假装不笨

<h3>罘罳峰下,楚江河畔,坐落着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气派雄伟的综合性高级中学。在这里,培养出了又一代又一代为民贡献、为国出力的优秀人才。她,就是我们的母校——宁乡七中。</h3> <h3> 相逢是首歌</h3><h3> </h3><h3> 绿草茵茵红锦地,人间四月满芳菲。百花争吐艳,春树诉长青。二零一九年四月六日至七日,是宁乡七中高六班同学毕业四十六周年首次聚会的日子。俗话说“春无三日晴”,持续了几个月的阴雨潮湿天气,恰巧在这两天按下了“暂停键”,秀美的宁乡市阳光明媚,云淡风清,使我们的聚会显得格外喜庆祥和。新江天大酒店内,高中毕业后分散在各地的学友,欢聚一堂,热闹非凡。同学们久别重逢,喜不自胜。</h3><h3> 从千里之外专程赶来参加聚会的学友,毫无疲惫之态,脸上洋溢着从心底喷发出来的喜悦和激动。</h3><h3> 拥抱,是友情最纯真的表达;</h3><h3> 笑声,是欢乐最开怀的释放;</h3><h3> 眼泪,是激动最真情的流露;</h3><h3> 交杯,是心灵最圣洁的碰撞!</h3><h3> 我们分享着满桌的美味佳肴,互诉着各自的酸甜苦辣。甘醇的美酒,缓缓沁入我们的心田,增加了我们的友情浓度。</h3><h3> 同学,是一生的缘。</h3><h3> 学友,是一世的情。</h3><h3> 签名旗上,每个同学都写下自己的名字,以作永久的纪念。</h3><h3> 签名旗下手挽着手留个影,定格美好的时光。</h3><h3> 聚会大厅布置得既喜庆又庄严。“罘罳峰下,青丝相遇,两载芳华长忆如流水;沩江岸边,白首重逢,一生厚谊永期胜月明”,是人民日报记者刘水明同学为聚会所作的对联,由书法家周正科同学挥毫书就。对联写出了真情,道出了心声,彰显出水平,体现了深厚的文学底蕴。书法笔走龙蛇,刚劲有力,行云流水,气势恢宏。书联如此组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简直妙不可言。正是“词源倒流三江水,笔阵独扫千人军”。不由人从心底发出赞叹:高六班,就是牛!</h3><h3> 座谈会上,陈军华班长的主持词掷地有声,打开了同学们的话匣子。老班长戴宁安为聚会致辞,情真意切,温暖着每一位学友的心。岳艳平同学的发言,把整个座谈会的热烈气氛推向高潮,也将每位学友的思绪带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新拾起美好的青春年华。高六班微信群群主刘佑荣同学不仅为同学聚会作出了重要贡献,还为今后同学们加强联系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得到全体同学的积极拥护。远在千里之外赶来参加聚会的文军才同学所作的思乡发言,充满了对家乡、对学友的深情厚谊,让在座的每位学友无不为之动容。幽默大师杨放明同学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发言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笑点,幽默里饱含真情,笑话中深藏哲理。参与倡导和发起这次聚会的刘水明同学的总结发言,回味学友花季的美好,追忆当年求学的艰辛,感恩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诚祝学友们健康长寿。不仅让人倍感温馨,更像一首怀旧抒情散文诗,让同学们享受着文学的美感。参会的每一位同学,都倾吐着分别后的思念之情,畅叙着相聚后的喜悦之感。</h3><h3> 当晚在歌厅里,同学们一展歌喉,怀念的是青春,歌颂的是友谊,赞美的是祖国。歌声嘹亮,舞姿翩跹,激情澎湃,神采飞扬。以“老夫聊发少年狂”之状,点燃了乍暖还寒的春夜。</h3><h3> 在四羊方尊广场上的合影,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学友间的深厚情谊。</h3><h3> 拾阶而上,我们走出了青春的轻盈步伐。</h3><h3>一张张笑脸,展露出的是开心与自信。</h3><h3>踏青赏花,在春天的市民文化公园构成一道靓丽风景。欢声笑语,激荡着快乐无限。</h3><h3> 两天的聚会圆满结束,筹备组在聚会之前就早早的印制了《宁乡七中高六班同学聚会纪念册》,册子里收录了同学们为聚会的题词以及每位同学的通信录,以便今后学友之间多多联系。也为学友们准备了为健康保驾护航的各类书籍等暖心的礼物,送出的是祝福,留下的是感动。京城学友刘水明、刘佑荣,云南学友文军才与同学们一一握手,依依惜别。</h3><h3> 相聚有时限,友谊无尽期。握手话离别,翘首待来年。</h3><h3> </h3> <h3>宁乡七中高六班同学聚会筹备组成员戴宁安</h3> <h3><br></h3><h3> 宁乡七中高六班同学聚会筹备组成员陈军华</h3> <h3>宁乡七中高六班同学聚会筹备组成员刘水明</h3> <h3>宁乡七中高六班同学聚会筹备组成员刘佑荣</h3> <h3>宁乡七中高六班同学聚会筹备组成员文军才</h3> <h3>宁乡七中高六班同学聚会筹备组成员杨放明</h3> <h3>宁乡七中高六班同学聚会筹备组成员岳艳平</h3> <h3>宁乡七中高六班同学聚会筹备组成员何正春</h3> <h3>宁乡七中高六班同学聚会筹备组成员张瑞良</h3> <h3>宁乡七中高六班同学聚会筹备组成员刘小平</h3> <h3>兄弟姐妹重逢日,便是团圆喜庆时。</h3> <h3>花季风姿今犹在,不惧秋霜染白头。</h3> <h3>当年的美女杀手,如今的大叔男神都聚到了一起。</h3> <h3>相逢的喜悦写在每个人的脸上。</h3> <h3>专程从云南赶来参加聚会的文军才同学。</h3> <h3>千言万语都在双手紧握中!</h3> <h3>同学们久别重逢,喜不自胜。</h3> <h3>四十六年未曾相见,你是否还记得当年的小不点?</h3> <h3>能再次相聚,爱元同学美在心里,笑在脸上。</h3> <h3>笑容在脸上,幸福暖心田!</h3> <h3>雪云同学的笑容比吃了蜜还甜。</h3> <h3>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h3> <h3>情深义重学友情,胜过同胞姐妹亲!</h3> <h3>张张笑脸洋溢出的不只是开心,更多的是感动和幸福!</h3> <h3>学友情无价,姐妹一家亲。</h3> <h3>学友们,一路辛苦了!</h3> <h3>执手相问,学友这些年可好?</h3> <h3>三人排排站,个个都有范!</h3> <h3>拥抱,是友情最纯真的表达。</h3> <h3>笑容,是最开心的呈现。</h3> <h3>签完名,留个影,定格美好时光。</h3> <h3>签名旗下留个影,记住美好的时光。</h3> <h3>布满皱纹的脸上也能笑出花一般的灿烂。</h3> <h3>当年的兵哥哥,如今身板还是那么挺拔!</h3> <h3>五百年前是一家,可敬可亲的两位刘家文人。</h3> <h3>执手相问,情暖心间。</h3> <h3>笑逐颜开,只因相聚!</h3> <h3>眼泪,是最真情的流露。</h3> <h3>交杯,是心与心最圣洁的碰撞。</h3> <h3>酒杯里斟满了甘醇的美酒,相互送出美好的祝愿。</h3><h3><br></h3> <h3>举杯共祝,友谊长存!</h3> <h3>敬的是美酒,领的是亲情!</h3> <h3>同学,是一生的缘。</h3> <h3>二零一七年春节,同学们为京城学友刘水明接风,同学们还专程拜访了班主任姜彩云老师,这次的小聚,为今年的全班大聚作出了重要的铺垫。</h3> <h3>享受小聚的开心,期盼大聚的快乐!</h3> <h3>老乡加学友,情比美酒浓!</h3> <h3>教授遇老兵,胜过一家亲!</h3> <h3>五朵棉花,竞相绽放!</h3> <h3>留住今天,保存美好!</h3> <h3>岁月增,天不更,学友情至臻!</h3> <h3>美女与才子的合影,最是相得益彰!</h3> <h3>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h3> <h3>与我当年我最崇拜的美女姐姐合影。</h3> <h3>温文儒雅的大学教授与朴实憨厚的村支书组成了一副和谐温馨的画面。</h3> <h3>皱纹添,秋霜染,同学情更浓!</h3> <h3>气宇轩昂的三位帅哥!</h3> <h3>学友,是一世的情。</h3> <h3>同是一个乡,共读一个班。今日重相聚,怎能不心欢!</h3> <h3>不是姐妹,胜似姐妹!</h3> <h3>远道而归的三位学友,个个不减当年的英俊潇洒,人人都是行业精英。</h3> <h3>当年同出同入的好学友喻辉,喻满飞就像一对亲姐妹。</h3> <h3>班长和团支部书记,不减当年的负责与相互协作精神,为聚会作出无私奉献。</h3> <h3>促膝而谈,互道一声“多加珍重”!</h3> <h3>时光飞逝,芳华永存。</h3> <h3>签名旗上,同学们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以作永久的留念。</h3> <h3>既喜庆又庄严的座谈会会场,对联是人民日报社记者刘水明所作“罘罳峰下,青丝相遇,兩载芳华长忆如流水;沩江岸边,白首重逢,一生厚谊永期胜月明”,由书法家周正科同学挥毫书就。</h3><h3><br></h3> <h3>周正科同学为聚会献上自己的佳作。</h3> <h3>当年的小不点,如今的书法家周正科同学</h3> <h3></h3><h3>参会的每一位同学,都倾吐着分别后的思念之情,畅叙着相聚后的喜悦之感。</h3> <h3>大姐姐张瑞良的发言,引起来全班同学的共鸣。</h3> <h3>列席参加聚会的高四班学长胡章国,也是文良秀同学的先生在座谈会上发言,言辞恳切,对高六班聚会作出了高度评价,有他的参会,是六班的荣耀,为我们的聚会增光添彩。</h3> <h3>话语不多,朴实憨厚的肖并祥同学。</h3> <h3>上午为儿子操办完四十岁生日午宴,下午匆忙从广州赶来参加同学聚会的刘寄章,不愧为好父亲,好学友!</h3> <h3>座谈会热烈的气氛把同学们乐得合不拢嘴。</h3> <h3>笑眯了眼睛的丁旭初同学,一直沉浸在聚会带来的喜悦与幸福中。</h3> <h3>与五位美女合影,教授,你幸福吗?</h3> <h3>与三位学友姐姐合影,我的幸福指数飙升!</h3> <h3>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h3> <h3>岁月留下的不只有沧桑,更多的是赐予我们稳重与练达。</h3> <h3>万水千山,隔不断纯真的学友情!</h3> <h3>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又回到了四十六年前。</h3> <h3>四位男神,八面威风!</h3> <h3>促膝而坐,倾心而谈,不是兄弟,亲于弟兄。</h3> <h3>一张张笑脸,展露出来的是开心与自信。</h3> <h3>两位男同学的幸福感早已爆棚,尤其是戴眼镜的那一位。</h3> <h3>学友重逢,老乡相聚,幸福翻倍!与三位大帅哥一起留影的朱庚连同学,你就不怕其她女同学羡慕嫉妒恨?</h3> <h3>四羊方尊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同学的情谊,老兵的风采!</h3> <h3>回头一望何止百媚!</h3> <h3>踏青赏花,在春天的市民文化公园构成一道靓丽风景。</h3> <h3>两枚资深帅哥,不减当年的风范!</h3> <h3>在市民文化公园小息,哥们一起聊过往,谈人生,道家常,亲密无间。</h3> <h3>手持签名旗,一起留个影,定格幸福,永存快乐!</h3> <h3>放明同学接过签名旗,主动承办下一届聚会。</h3> <h3>两位班长代替周正科同学将书法作品赠与刘水明同学。</h3> <h3>筹备组为每位学友制作的《宁乡七中高六班同学聚会纪念册》,收集了同学们为聚会的题词以及每位同学的通信录,以便今后多多联系。</h3> <h3>筹备组为全班同学准备的礼物,印证了同学之间的无价情谊。送出的是祝福,留下的是感动。</h3> <h3>相聚虽短暂,友谊却永恒。京城学友刘水明,刘佑荣,云南学友文军才与同学们一一握手,依依惜别。相聚有时限,友谊无尽期。握手话离别,翘首待来年!</h3> <h3>母校门前留个影,永存相聚开心日,铭记恩师教诲情!</h3> <h3>  岳艳平同学代表聚会筹备组在座谈会上的发言</h3><h3>尊敬的各位男同学,亲爱的各位女同学,大家好!</h3><h3> 四十六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两年同窗求学,情谊一生间。四十六年分别,四月六日相聚。 今天是2019年4月6日,我们期盼已久的高六班同学聚会在宁乡市新江天大洒店隆重举行了。在此,我代表志愿者筹备组向深怀同学情结、克服一切困难前来参加聚会的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特意从北京、云南赶回家乡参加同学聚会的水明、佑荣、军才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因客观原因巳履行请假手续未能参加聚会的同学深表理解,让我们向他们送去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h3><h3> 当时的花季少年,相遇在林山七中 ,厚积谱写人生篇章,待发展开飞翔翅膀。七中有我们太多的记忆,林山有我们值得的追寻。教室里、报架旁有我们求知的身影;操场内、球场上有我们飞奔的足迹;矮土房、实验室有我们用化学原理制造出肥皂的动手成果;防空洞、土山坡,有我们备战备荒、拥军爱民的训练演习;勤工俭学、操作平台有我们流过的汗水。球场、跑道、训练室有过田竞的比拼;唱歌、跳舞、土戏台有过出彩的演出。金盆水库肩房檩、罘狮峰下担石头、流沙河站运煤沙、碑山河边修跑道,所有那些经历磨炼了我们的吃苦耐劳精神,锻炼了我们的身体素质,培养了我们对接社会的能力,也让我们懂得了珍惜、感恩和回报。</h3><h3> 当时的七中,虽深居草冲丛林,但当时的师资水平堪称全省一流,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政治、体育各科老师均有名师之称,无私地、妙技地传授我们知识和做人道理。那些老师的身影我们都厉历在目,永记心中。象姜彩云老师、谢治平老师,邓鸣皋老师、吴国英老师、彭善良老师、彭志香老师、赵雪元老师、张谷田老师、喻彪等老师,我都在心里百遍的谢过那些值得尊敬的园丁。当我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五年多,还有勇气去挤恢复高考的独木桥,还能从百里挑一的录取中获得再入学,我真的感动并认定是七中求学时的那点老底儿、是那些熟记烂背的公式树、公式图、成语、典故获得了加分,让我端上了当时认定的铁饭碗,是林山寺所学的知识让我受益终身。 </h3><h3> 当时我们班上有学霸人物、作文高手、体育名星、文艺骨干、书法精英、幽默搞笑的段子手,加上一个迟到、调皮、男孩子性格的我,构成了高六班的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团结活泼、友爱上进的团队。那时的点点滴滴,那时的纯真友谊结下了我们深厚的同学情结,一生相随。 </h3><h3> 毕业后大家都在打拼事业和忙碌中,同学之间疏于联系和沟通。虽时代变迁,但我们的情谊沒变。当水明、佑荣、军华、宁安、放明等同学有组织高六班同学聚会的意向之时,我真有分尽力促使办成之心,有分尽东道主之谊之义务。今天我们能如愿以偿,圆46年后相聚的梦,重温同学的情,回首花季的自我,感到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温馨。同学们尽可放松心情,玩出花季趣、嗨出无龄感。 </h3><h3> 两天的聚会活动,筹备肯定有不周到之处,相信同学们都会予以理解和体谅。</h3><h3> 相聚是短暂的,同学情谊是永恒的。今后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常联系、多互动、常聚会、多问好。达到资源共享、关系共用、快乐共创、幸福共乐的人文气场。同学们,让我们珍惜友情,让我们相互传递正能量,不断提高幸福指数,尽情享受未来的美好生活。</h3> <h3>筹备组成员刘水明同学在座谈会上的发言</h3><h3> 下次相见,不必再等46年</h3><h3>——在高中同学聚会上的发言</h3><h3>各位学姐学兄、学妹学弟:</h3><h3> 大家下午好!</h3><h3>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2019年清明节刚过,我们宁乡七中1973届高中六班同学,在阔别46年后,从四面八方齐聚宁乡新江天大酒店,共忆火热青春,畅叙同窗情谊,寄托美好祝福。我和刘佑荣同学、文军才同学风尘仆仆分别从北京、云南赶回来参加这一盛会,见证高光时刻,聆听各位同学的肺腑之言,心情格外激动。</h3><h3> 首先,请允许我以个人的名义,向主动发起、积极张罗这次聚会的高六班团支部书记兼班长陈军华同学、班长兼团支部书记戴宁安同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无私奉献、周到安排这次聚会的岳艳平、杨放明、刘小平、张瑞良、何正春等筹备组的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热情支持、踊跃参加这次聚会的在座各位同学,表示诚挚的欢迎!</h3><h3> 岁月催人老,无情白发生。46年过去,我们都不再年轻。别梦依稀,今又重逢,执手相问,老泪纵横。时光可以雕刻我们沧桑的面容,但抹不掉两年同窗共学结下的深情厚谊;距离可以使我们分处天南地北,但阻断不了我们彼此的殷切思念。这种情谊和思念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年份越久,香醇味道就越发浓烈。今天,就让我们举杯痛饮这坛老酒,一醉方休吧!</h3><h3> 忘不了啊!我们是“文革”那个特殊年代走进宁乡七中的,本来3年的高中课程被砍掉三分之一,各种莫名其妙的运动还挤占了我们许多宝贵的时间。好在僻偏落后的罘罳峰下的林山寺,被发配和聚集了一批才识过人、爱岗敬业的优秀老师,他们忍辱负重,教书育人,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培养我们成长;他们不畏艰难,带着我们挑粪种菜,做砖起屋,架线发电,修建跑道,为改善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而不懈努力,在我们心中竖立了一座比罘罳峰更加巍峨的丰碑。老师们的教诲,我们终身铭记;老师们的恩惠,我们受益无穷。今天我们聚会,宁乡七中每个老师、每个员工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h3><h3> 还记得吗?就物质方面来说,我们的高中生活因贫穷而艰辛:寄宿生每个星期回一趟家,来回几十里最要紧的事情就是炒一瓶又咸又辣的干菜子;走读生则每天起早摸黑、风雨无阻地到学校上课,中间上十个小时要饿肚皮。但从精神方面看,我们的高中生活既充实又多彩:步行百多里去韶山参观,到流沙河参加万人大会、夜里爬莲花山搞军事演习、到金盆水库大坝抬树、到罘罳峰上捡石头、在碑山河里担沙子……还有拂晓时的早操,煤油灯下的晚自习,以及熄灯后的闲谈,操场上的疯狂抢球、嬉戏打闹……据可靠“情报”,我们班上还有个别顽皮的男生故意“骚扰”女生,也有情窦初开的男女同学互递纸条、顾盼秋波,可惜那时少不更事,没有一追到底,留下些许遗憾。</h3><h3> 青葱岁月,飞逝而过。1973年初,我们告别七中,带着老师的嘱托和同学的友情走向社会,开始书写人生的另一个篇章。46年了,我们由风华正茂的细伢子、细妹咀,变成了两鬓染霜的老头子、老太婆。46年来,我们开创事业,也厚爱家庭。继为人父、为人母之后,大多数人又做了爷爷、当了奶奶,含饴弄孙,其乐融融。看到在座诸位个个精神饱满,身板硬朗,我倍感高兴。</h3><h3> 我是1956年生人。走出中学校门后,我去田坪水库修水渠、挖隧道,后来又到草冲公社广播站当广播员兼事务长。1976年被推荐上大学,于1977年春进入上海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学习,有幸成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中的一分子。1980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工作,职业是做编辑、当记者,直到2016年退休。现在,我同大家一样,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享受生活,安度晚年。</h3><h3>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游子千里梦,依依故乡情。宁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记。40多年来,从宁乡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从中国到外国,我始终无法忘记家乡,时刻都把我读过书的宁乡七中装在心里。我是搞国际新闻报道的,曾在国外常驻10年,到过几十个国家,游览了千山万水,但感觉最美的还是宁乡、还是流沙河、还是草冲;世界上最贴心、最可爱的人还是父老乡亲,还是在座和不在座的各位同学!</h3><h3> 人生六十始,再活一甲子。真诚祝愿各位老同学珍惜当下,保重身体,健康长寿。为了能够与各位老同学常见面,我打算在70岁以后搬回宁乡居住,我买的房子就在沩江岸边的爱琴湾,如果大家不嫌弃,欢迎随时来寒舍做客,虽然没有山珍海味吃,但粗茶淡饭还是招待得起的。我想我们下次相见,不必再等46年了。</h3><h3> 谢谢大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