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胎体的研究

邓春来

<h1>  对于古代陶瓷器的鉴赏与鉴定,其胎、釉、彩(纹饰)为主要鉴识要素。而胎是器物之骨,是形成器物本体的主要材料,所以在鉴识中应该成为一个主要着眼点。古陶瓷器在形成过程中,各地区、各窑口的窑工均是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胎体。由于我国幅原辽阔,地质情况复杂,古陶瓷器生产的时间跨度又大,所以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窑口所取之制胎材料也差别很大,各有不同,也就形成了个地方、个窑口所烧制的陶瓷器物的胎体千差万别,种类丰富。这种复杂性给古陶瓷的研究带来一些困难,但同时也为正确的鉴识提供了钥匙,正是可以从这一点入手,摸索一下古陶瓷发展的规律,了解一下古陶瓷胎体的特点,对于判定窑口、年代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辨别真伪更有决定性的意义。</h1><h1><br><b> 一、陶器胎体的研究和辨识</b><br> 陶器在人类发展史上地位重要,是新石器时代来临的主要标志,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多种文化类型的陶器,种类也很丰富,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夹砂陶、印文硬陶等等。<br> 陶器之胎均是陶工就地取材,用当时、当地能够找到的比较好的粘土烧制而成(白陶除外)。<br> 陶器之胎即均为粘土烧成,之所以有差别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br> ㈠当时、当地所取粘土有时不同。因是就地取材,各地粘土的构成成分是不同的,这一点会造成陶器烧成后胎的颜色。质地的不同。<br> ㈡烧造时温度、窑炉气氛不同,会造成胎色、胎质不同。<br> ㈢淘炼精细程度的不同,这一点也会造成胎的硬度、颗粒粗细程度的不同。<br> 对于上述特点如果比较熟悉,或掌握的比较好,那么在鉴定古代陶器时,就比较有把握。能够从胎土的特点、烧成温度等方面对古陶器的胎进行辨识。<br> 当然,对于古代陶器的鉴定(这里主要是指新石器时代—汉、唐的陶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是对其胎体腐蚀程度的鉴定。由于古陶器都有一千年以上,二千年、甚至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肯定都是出土器。在土中埋了这么长时间,肯定会受到地下水及土中各种元素的侵蚀,呈现比较明显的受侵状态。这一点其实并不神秘,也很好理解,比如我们拿一块受风雨侵蚀了几百年的老城砖,和一块新烧的砖来比较,就可以看出,试图把一个新陶器弄成有几千年腐蚀状态的老陶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辨识可以看以下几点:<br> ⒈老陶胎体受侵蚀后,表面会有明显的老化程度,整个已变糠,火气尽退,表面粉化。而新陶胎体火气十足,表面刚硬,表面没有粉化陈旧现象。<br> ⒉老陶长期受水土侵蚀,有表面霉变现象,有霉变的黑点,还有很硬的水碱,水碱已吃入体内,很难去掉。<br> ⒊老陶胎体上粘的土很细、很纯,而且由于与水碱混合在一起,很硬实,如果扣一下,会成小片状脱掉。而作伪者为掩盖其新,往往会在伪品上抹泥,但抹上的泥是不结实的,一碰会像粉一样掉下,为使其不掉,作伪者在土中加胶,再抹上去,这样抹上去的土很硬,但过于硬,弄不掉,同样还是不对,不是老土应有的状况。还有老陶器上自然的水碱,表面的那种碱气;霉变的斑点;有的有树根纹(树根在旁边生长印在陶体上的纹路);有的有青苔的痕迹等等,都是作伪者所难于仿造的。<br> 还有一点就是嗅味,这一点有些人会用到。用湿布擦一下陶胎或哈一口气,嗅一下,老陶有土香气,而新东西没有或有邪味。为什么会有土香气?大概在土中埋的时间太长了,土的味道已深入胎体了,我们有时候用水洗古陶器的时候,胎体吃透水后会土香气四溢,这种土香气我们要熟悉,则真伪可分辨。<br> 再有一点就是听声音,老陶器经千年土埋本身已糠,叩之声音如木头之声,新烧的东西火气十足,叩一下其声刚刚硬,也是断然不同的。<br> 总之,作伪之人要将刚刚烧出来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变成几千年前的古陶,实际是不可能的事。无论其怎样做旧,怎样掩饰,也不可能将几千年作用在古陶上的大自然之力缩短至几个月用人力去完成,总是这不对,那不对,因为其本质就是不对的,不是一种东西。只要我们熟悉各时期古陶器特点,掌握变化规律,伪品就不能逃脱。</h1> <h1><b>  二、古瓷器(汉—宋、元)胎体的研究和辨识</b><br> 这一节主要是想探讨一下古代瓷器(主要指汉代至元代)胎体的状况,因为这一时间段瓷器的胎体是用瓷石土制成,元代之后景德镇发明了瓷石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关于元、明、清至民国瓷器准备在下一节叙述。<br> 我国瓷器的发展与陶器是并行的,战国时就烧出了原始瓷器,到东汉烧出了附合瓷器含义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以后瓷器因其优点而蓬勃发展,到宋、元时期窑口众多,异彩纷呈。<br> 纵观古瓷发展过程,其胎体的状况,比之陶器又复杂了许多。因为瓷器胎体是瓷土烧制,全国各地瓷窑那么多,瓷土的状况也极复杂,所烧出的胎体呈现千差万别。<br> 从瓷器发展史看,东汉烧成瓷器,窑口还不多,主要是越窑系的青瓷系列。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窑口就发展到十几个,及至到宋代出现五大名窑,六大瓷系,窑口就发展到上百个,各地区、各窑口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其取材之复杂和烧出的瓷器胎体之复杂更是可想而知。不但各个窑口不同,而且一个窑能烧出几种胎体,还有同一窑口各个朝代又有不同等等。这就是学习古瓷难度大的原因所在。<br> 最近我们看了故宫的古瓷器瓷片展览,展出的窑口达上百个,有时看同一种釉色的瓷器好几个窑都在烧造,形成大的窑系。看上去釉色相同,难于分辨,但从胎上看有差别,有的差别大些,有的很细微。看了这些展览,方感到中国古瓷的复杂性的一面。<br> 看了一些讲瓷器鉴定的书,感到讲到胎体的时候比较简单,比较笼统。比如一讲就是什么窑胎是灰色,什么窑胎是白色。其实灰色、白色能分出很多级差。比如说到越窑就会说胎是灰色,容易被理解炉灰的灰色,实际越窑胎更多的是黄白色;说到定窑一般就说胎白色,但白到什么程度,其实很多古瓷的白色胎与明、清景德镇的白胎比起来实在算不上白,只能说是黄白色、灰白色等等。<br> 从书上的记载和我接触过、看到过的实物来看,古瓷器的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br> ㈠颜色方面。古瓷胎体让我们看到的颜色十分复杂。最深的有黑褐色、铁黑色,如建窑的胎,铁黑色,也坚硬似铁;再浅一点,有深灰色,如宋代龙泉窑有一种黑胎龙泉瓷,胎为深灰色,唐、宋钧窑的胎,也是深灰色,到元代又增加黄白色;再有就是浅灰色,很多窑的胎是浅灰色,如山东博山窑的胎是浅灰色。再有就是黄白色,如炒花生米的颜色,这种胎色更普遍,如越窑、磁州窑、龙泉窑、耀州窑等等。再浅一点就如邢窑、定窑等等,还有宋代景德镇烧的影青瓷等等就属于这种胎,但这种白比起明、清瓷那种白,还是显得没那么白,微有些黄白。<br> 还有的胎颜色非常复杂,像辽代的瓷,有深红色、砖红色、粉红色、灰白色、黄白色等等,文字难于叙述清楚。<br> 为什么说古瓷胎体让我们看到的颜色,有时不是胎的本色,是因为我们有时看到的并不是胎的颜色,而是外表包浆的颜色,古瓷经千年侵蚀有时露胎处是一层外包浆的颜色,有时露胎处刮掉一些外皮才能看到颜色。为什么外表看到的胎的颜色和实际胎的颜色不一致,大致有以下原因。<br> ⒈露胎处(如底足等)施有护胎釉。<br> 很多瓷器露胎处施一层护胎釉,如宋代、元代一些瓷器底足施芝麻酱釉,就盖住了胎,只有在一些掉釉的地方,可露见胎色。<br> ⒉出火石红,掩盖了胎色。<br> 如越窑—龙泉窑的瓷器,底足露胎处泛出的火石红非常重,有的浅红,有的砖红,有的褐红,所以你看到的是这个红色,而不是真正的灰白的胎色,如元代龙泉还利用火石红的特点,有意让一些纹饰露胎成为红色,而取绿釉红花的装饰效果。<br> ⒊露胎处经千百年腐蚀,形成包浆。<br> 瓷器露胎处受空气、水、土各种元素侵蚀,也会改变表面颜色。<br> 以上各点应仔细分辨。<br> ㈡烧结程度方面。古瓷由于火候不同,烧结程度也不同。有烧结的好的,显得坚硬,敲一下声音清脆;有烧结的不好的,还有半瓦半瓷的,就是有一定陶胎的特点,有一定的吸水性等等。像四川成都窑有一些东西,其胎深红至砖红色,看上去像陶胎,但敲一下又不是陶胎的声音,烧的比陶胎硬的多,故称半瓷半陶的胎。<br> ㈢颗粒粗细方面。古瓷之复杂在于有时同一个窑,做不同用途的东西,胎都是不一样的,如邢窑当时有粗白瓷,细白瓷。胎都不一样。很多窑粗瓷器用粗胎、缸胎,细瓷器用细白胎等等。所以不同窑之间,同一个窑不同品种之间,胎的粗细都有不同,制胎的工人,可以根据器物所需要的要求,把瓷土陶的粗一点或细一点,粗的可以很粗,细的又可以很细,各有特点,像清代康熙时期官窑和民窑细瓷的胎,可以做到又白又细,像糯米一样,有玉质感,有滋密感,胎的质量发展,从古至今,如果划一条曲线的话,应该是从瓷器真正出现后曲线一直向上走,走到清代康熙时为最高峰,然后向下走,走到现代。<br> 以上讲这些就是想说明古瓷器的胎是十分复杂的,文字是很难描述清楚的,因为颜色太多样,只有看实物,才能说清楚,所以讲研究古瓷器的人光看书是不行的,没有什么捷径,只有大量的看实物,看真东西,并能将主要的部分记住,才能分辩清楚。<br> 古瓷器的胎体如此复杂,各窑口的胎体如此不同,其实也有好的一面,就是它为鉴赏家辨别瓷器的窑口提供了帮助,鉴定家们正是凭着对各窑口胎体的熟悉,来辨认瓷器的。最近我看了一些山东博山窑的瓷片,博山窑是个老窑,最近被全面发掘,它烧瓷年代很长,器型从隋唐到元代都有,釉色也很丰富,白釉、黑釉、酱釉,包括影青釉等都烧,但胎体都无一例外的是浅灰色,从胎体上就能将其分别出来。<br> 古瓷器胎体的复杂,应该说给造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后世想仿造前世的胎体,你不在当地取瓷土,用别处的土来做肯定是不行。你在当地取土,隔了几百年、上千年了,当时所用的瓷土恐怕已经没有了,你上哪儿找当时、当地的土去,恐怕得伤透脑筋,这是个死穴。所以我们有时看到因仿不了古瓷深色的胎色,而在白胎上抹酱色釉来掩盖的情况。<br> 对于鉴定者来说,只有对古瓷的胎非常熟悉,甚至各个时期、各个主要窑口,胎色是什么样,颗粒度是粗是细,火候是如何,烧结程度如何等等特征都非常熟悉,才能进行鉴别。而作伪者用现在陶土绝不可能造出与古瓷一样的胎体,总有差别。不是他作伪有多象,而是我们有没有辨伪的眼睛。</h1> <h1><b>  三、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瓷器胎体的研究与辨识</b><br> 古瓷发展至元代,古代的一些著名窑口已衰落,而江西景德镇窑一军突起,成为一窑独尊的全国制瓷中心。元代景德镇窑还发明了胎体的二元配方法,即瓷石土加高岭土的制胎方法,由于景德镇有优质的高岭土,瓷器的胎体有一个质的飞跃,逐渐发展出明、清那种可称洁白的胎体了。<br> 这种新的胎体有如下特点:<br> ㈠更洁白。过去邢窑被称为白如雪;宋代的定窑之胎被称为在当时没有别的窑能比之更白、更细;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影青的胎也十分白和坚硬。但与明、清景德镇的白胎一比,还是差一些,总还是有些灰、黄色调,颗粒也粗一些。<br> ㈡更细腻、滋润,更有玉质感。景德镇明、清瓷器之胎不仅白、细,而且还有一种微透明的感觉,在放大镜下看,有像白玉一样的感觉,好像在烧制中融合的更好,里面含着水分一样的感觉,而我们看元代之前瓷石土的胎,即使颗粒细,也没有这种玉质感。<br> ㈢更致密。更坚硬。由于烧融的更好,就更坚硬,胎也可以做的很薄,而且能透光,而元以前的瓷器能透光的很少。定窑,影青有的也能做的很薄,但不能透光。<br> 掌握了这些特点,就基本上能将元代之前瓷器的胎体与元代之后二元配方的胎体区分开来,成为断代的一个依据。<br> 自从元代景德镇使用了二元配方,瓷器之胎就向着更洁白、更细腻、更致密的方向不断提升,到了明代后期,我们看其胎已非常之好,到了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至顶峰,其胎质之好,被称为“糯米胎”,形容此期间的官窑器以及民窑的精品瓷器其胎质之白度、细腻度、致密度用放大镜看上去如好大米的粒的感觉,有透明的、玉一样的微透明的感觉,而且有和田玉一样的水份感,油润感。<br> 从元代开始到明、清景德镇一窑独尊,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的白胎成为瓷器的主流,胎色归于单一,那是不是我们从胎上就分不出年代了吗?实际上也不是,专家同样能分辨出它的年代,因为很多因素还是能在胎体上留下时代的烙印。<br> 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等等,二元配方也属初创阶段,元代景德镇制胎使用的是麻仓土,其胎体不是很洁白,发黄、发灰,其颗粒较粗,还没有半透明的感觉,倒与宋代影青瓷之胎相去不远。<br> 现代仿元青花的很多,但元代的胎他仿不了,元青花胎是用当时的麻仓土制的,现在已经没地方找麻仓土了,所以熟悉元青花胎体的专家,从胎土的特征上就能分辨,你再能做旧,也是用现在的胎土仿的,你做不出当时的麻仓土来。<br> 到了明代,由于技术更发展,胎土淘炼的更精细,胎更白、更滋润,有玉质感,火石红等都出的很自然。但明代的胎还是粗一点,比如有气孔,有裂隙等等,颗粒也大一点,结合也松一点,这是明代胎的特点。<br>到了清三代,由于国力强盛,帝王重视及官窑的精益求精,胎则更白、更细,玉质感更强,终于烧成“糯米胎”达于胎质之顶峰。<br> 清三代之后,国力开始衰退,瓷器制造也从顶峰滑落下来,表现在胎骨上则再不如清三代之好,到光绪朝又好一些,一直到民国,这时一些细路瓷的胎质是非常之好的,并开始有一些现代瓷的特点。<br> 上面说到景德镇从元代发现二元配方,白胎成为主流,一直发展到明、清到民国,各个时期也会出现不同特点,也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一点有助于给这些老瓷器断代。但现在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将这些老瓷器胎体的特征和现在烧的仿品、赝品的瓷器胎体区别开来。因为它们同样是景德镇烧的白胎瓷器,我们能从胎体上分辨它们吗?<br>答案是可以区分的,专家指出其主要差别有以下一点:<br> 老瓷器的胎显得滋润,有油润的感觉,摸上去润滑,看上去有油润感,用放大镜看有微透明的感觉,羊脂玉一般的感觉。从明代成化以后,胎有油润感,成化以前的胎如元代、明早期永宣等还是不行。而现代仿品瓷器之胎显得干涩,没有油润感,也没有微透明的感觉。放大镜看颗粒也较粗。有的专家形容老瓷器之胎如煮熟的元宵,好像里面充满水分;而新仿制胎则如生元宵,是用生面硬压在一起的,没有水分感。<br> 这一点反映了老胎与新胎之不同,专家从胎体上,再结合别的方面,如有无作旧,有无涂抹等等可辨新老。<br> 之所以有此差别,我认为原因不外以下几条:<br> ⒈瓷土已有不同。景德镇烧瓷历史已逾千年,是不是老瓷土、高岭土已采尽,而新开采出来的瓷土已不如老瓷土质量之好,或是成分已有不同。<br> ⒉瓷土的粉碎、淘炼手段已不同。过去手段落后,多用人力,粉碎及淘洗均很费时费工,还有陈腐等等程序,虽费人工,但必依古法,质量必佳。现在急功近利,用电磨粉碎,效率提高了不知多少倍,但颗粒却不能保证像过去那么细和充分的陈腐。<br> ⒊火候不同。过去用柴烧,一烧几天,现在用电炉子、煤气炉子,只需几个小时,火力是比过去猛多了,但烧出来瓷器那种柔和感没有了,到处是硬邦邦的感觉。<br> 你看现在有些专家鉴定瓷器,一上手就指出,这个东西胎不行,是汽炉子烧的,不是老窑的胎。仅此一点就分出新老来了,所以,这也是一个绝招,一看是现代煤气窑烧的东西,别的什么也不用看了。但能看出这一点,也非要有很深功力才行。<br> 这些细微之处只有长期观察,多上手真东西,同时多研究假东西,反复比较,就能看出不同。<br> 本文写了这么多,主要是试图说明,瓷器之胎有它发展变化的历史,有一些规律可循。各时代、各窑口瓷器从胎上看均有自己的特色,因此为我们从胎体上着眼区分年代、窑口、真伪提供了可能。<br> 由于历史悠久,沧海桑田的变化,一些窑址已经找不到了,有的即使找到遗址,当时的瓷土原料恐怕也很难寻到了,所以作伪者用现代的材料仿古瓷之胎,应该说是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只要我们熟悉古陶瓷器的胎体特点,伪品就无法逃脱。</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