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洛阳,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同时也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h3><h3> 不过,这座城市能够牵动我“敏感神经”的主要原因,既不是因为其历史的久远,也不是因为其文化积淀的深厚。而是由于那里种植历史悠久,且早已蜚声海内外,被誉为“花中之王”的牡丹。</h3><h3>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影《红牡丹》主题歌“牡丹之歌”里赞美牡丹的两句精彩歌词。这首深受观众和听众喜爱的歌曲在民间广为传唱,成为当代最流行的歌曲之一。使本来就深受国人喜爱的牡丹,更加深入人心。牡丹,花大色艳,观赏性强。不仅受到百姓的喜爱,也博得了历代文人的高度赞赏。从而,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品。他这样赞美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诗人眼里,只有牡丹才能够称得上是国色天香。“花开时节动京城”,仅仅7个字便生动地描绘出了牡丹花盛开之时,京城洛阳百姓纷纷涌上街头,走进庭院、花园赏牡丹的空前盛况。由此可见,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人们就已然把赏牡丹当成了一种风尚潮流。</h3><h3> 生活在当今的我们,完全没有追随古人赏牡丹这一“风尚”的必要。只是因为特别的喜欢牡丹,才驱使我再次前往。</h3><h3> 1994年4月初,我在部队出差去河南外调,完成任务后,绕道去了洛阳。由于当时气温低,牡丹花基本上没怎么开,那次,我是带着遗憾离别洛阳的。也正是从那时起,便萌生了一个心愿,就是想在一个牡丹盛开的时节,专程赴洛阳,去一睹这“国色天香”———牡丹的风采。</h3><h3> 时隔25年后,依然还是这个季节,我终于再次踏上了洛阳这块让我期待了许久的土地。</h3><h3> 洛阳共有8个牡丹园,我依次去了“王城公园”、“国家牡丹园”、“国际牡丹园”和“洛阳国花园”。这是我唯一一次仅仅是为了赏花而前往的目的地。徜徉在一个个牡丹园,仿佛畅游在花的海洋里。姹紫嫣红的牡丹,争奇斗艳。有醉人的红色,有淡雅的黄色,有贵气的紫色,有飘逸的粉色。那成百上千个品种的牡丹让人眼花缭乱。牡丹的花冠之大之美,是其他任何一种花卉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的。因而,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的国花。不仅如此,牡丹花那浓郁的芳香,更是沁人心脾,使人回味无穷。</h3><h3> 牡丹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而且还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是啊,人们都在追求生活的美好!而作为寻常百姓,我觉得能够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就足矣了。不妨,我们可以把赏花作为一种消遣,一种愉悦心情的方式就好了。花儿,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感,自然地也会美丽人们的心情,还能够使我们本来平淡的生活,平添几分色彩,这岂不是好事。</h3><h3> 每当“洛阳”这个地名出现在眼前,或浮现在脑海里时,就不由得使我回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耕耘在广袤田野里的“东方红”牌履带拖拉机,它就是由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生产的。或许,朋友们不一定知道,这个“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厂址,还是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下,选定在洛阳的呢。那个年代,“东方红”拖拉机可是农民们向往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标志性“物件”啊。它承载着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期盼与梦想,是我们这代人心里永不褪色的“东方红”。</h3><h3> 这次到洛阳,我还特意去了“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厂大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巨身雕像矗立在大门的正前方。我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瞻仰了这尊毛主席巨身雕像,看到主席那慈祥的面庞,觉得是那么的亲切。</h3><h3> 毛主席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缔造者,将永远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敬仰与怀念,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将永载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h3> <h3><br></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