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故居·守拙园

小倩 *^_^*.

<h3><h3>  今天我们来到了守拙园,据说这里是陶渊明的故居,主要为后期修复而成,因为规划成本很高。它是根据《归园田居》打造而成。里面的设计及房屋坐落使得这首诗情景再现。</h3></h3> 守拙园 <h3>守拙园</h3><h3> 守拙园所在的赤岭村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次子陶俟之后裔陶庚四迁居地。村中至今仍保留大量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如保存完整的《陶氏宗谱》、陶氏祖茔、陶家池塘、陶岭古驿道、陶氏宗祠等。</h3> 桃花源记碑 <h3>桃花源记碑<br></h3><h3> 《桃花源记》是脍炙人的千古名篇。公元405年,时彭泽与黟地邻,门户相望,陶渊明满明常悠游于黟,古黟山水田园美景,民风乡俗情感,触动其灵心,结下世外之缘,作《桃花源记》。从此,黟县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h3><h3><br></h3> 土地神 <h3>敬公公风调雨顺 谢娘娘五谷丰登</h3><h3>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道教神话传说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也是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神之一,俗称“土地公”·通常土地神是以一对老年夫妻的形象出现的,男的称为“土地公公,女的称为“土地婆婆”。</h3><h3> 土地神是一方土地上的守护者,因为民间相信“有土斯有财”,因比,土地神被奉为财产守护神。作为守护神,尽管地位不高,土地神却是中国民间供奉最普遍的神。</h3> 乐夕亭 <h3>乐夕亭</h3><h3> 夕阳西下几时回,人生多快乐,最美夕阳红。亭中有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作《归园田居》五首表达了陶公一生为官清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以及热爱大自然、眷恋田园生活的情感。</h3> 故渊 <h3>故渊</h3><h3> 因《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句得名。她是守拙园的一大亮点,从“钟毓处”远望,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故渊”占地12亩,水深处1.8米,它的设计运用“天人合一”的理念,给人以漫无边际、水天一色之感。</h3> 普通民居 <h3>普通民居</h3><h3> 这是一栋清代微州典型的老房子,大厅堂小厨房。条案上摆设的物件也是徽州最普遍的,中间摆钟,东瓶西镜。钟声瓶镜,寓“终生静”之意。居此,活过百岁不是梦。</h3> 培兰家塾 <h3>培兰家塾</h3><h3> 陶氏私塾,是陶家教育培养子孙的地方。陶家历来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子孙亦发奋耕读,继承和发扬先祖的遗风,人才辈出。</h3> 五柳堂 <h3>五柳堂</h3><h3> 陶公宅边有五棵柳树,号“五柳先生”,作《五柳先生传》。五柳堂是一幢“官厅”,是为陶公对其政治生命的怀想感念之寓。</h3> 陶氏宗祠 <h3>陶氏宗祠</h3><h3> 宗祠是族人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也是各房子孙操办红白喜事的场地。这里供奉陶公石雕坐像,供陶后人及仰慕追崇陶公者瞻仰祭拜。</h3> 聚贤堂 <h3>聚贤堂</h3><h3> 渊明公辞官归隐后,乡贤居士常聚于此,畅叙耕读生活、逸闻趣事、养生之道、人生价值。</h3> 文昌宫 <h3>文昌宫</h3><h3>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历朝帝王皆提倡学者建文昌宫,做文昌会,以祭文昌。陶公归隐后,劳作闲暇之余,坚持诗书创作,传教后代,自成一派,终为“田园诗派鼻祖”。</h3> 酒楼 <h3>酒楼</h3><h3> 这是一栋明代的房子,柱子是方形的,格局是小厅大厢房。这是陶公以酒会友的地方,陶公一生酷爱饮酒“无夕不饮,他把饮酒和作诗交融在一起,仅(饮酒》为题的诗就有二十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出自《饮酒》诗中。</h3> 文化墙 <h3>文化墙</h3><h3> 亦名弯腰墙,一块石刻一个故事,一方门额一段历史它的文化、鉴赏价值极高,墙上镶嵌的百多块石刻门额,时空跨越清初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字体涵盖了楷、行、草、隶、篆等,均为书法家或德高望重人士所题,实乃古今奇观。</h3> 戏台·广场 <h3>戏台·广场</h3> 观景阁 <h3>观景阁</h3><h3> 守拙园景区制高点是观赏守拙园全景,南山全貌及县盆地的最佳处,阁顶远跳,世外源意境尽收眼底“登高身自高”心境油然而生,心旷神怡。</h3> <h3>  守拙圆再现了陶渊明身前生产生活场景,体现桃花源文化的深刻内涵,打造了一个集文化、旅游、生态一体的旅游文化休闲度假名片。陶渊明故居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顺应黟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还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