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行

江南

<h3>4月中旬,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我和夫人利用周末自驾回祖籍地浙江宁波慈溪寻根。我们先后来到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终点——拱墅桥和浙东运河的最北端——萧山区的西兴镇,开始了浙东运河的拍摄。</h3> <h3>浙江的很多城市,算得上是一座座“水城”,依水而生,因水而发,滋养着自古而今的一代代浙江人。中国大运河在浙江省境内的正河河道,包括京杭大运河浙江段和浙东运河及故道、复线等河道全长528公里。</h3> <h3>我们沿途走过多个浙东运河经过的古镇,在运河边行走,在路上经历的每一个细节,它们或许与运河有关,或许与运河无关,都是我们观看运河的一种方式。</h3> <h3>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全部位于浙江境内。西起杭州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甬江的入海口,全长239公里。</h3> <h3>水,连通着过去与未来,像是无声却忠实的见证者。大运河宛如一条玉带,将沿途众多的文物遗存、历史古镇和民俗文化相串联。</h3><h3>如果说隋唐运河只在人们的记忆里流淌,京杭运河的另一半也淹没在传说中,而浙东运河却是鲜活的存在于宁绍平原人民的真实生活里。虽然水路交通已经不再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但是在纵横交错着密集的河网中,舟楫为车、依河而居仍是运河沿岸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h3> <h3>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申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最古老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水道。它让曾经南北物资的交流更加通畅,它体现了农业社会高超的水利技术,它也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h3> <h3>京杭大运河最南端——拱宸桥</h3> <h3>有水,一定就有桥。路过的那些桥,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h3> <h3>沿途经过的第一个桥便是著名的拱宸桥,这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终点,也是杭州的北大门。对于不少老杭州人来说,这座桥有着特殊的意义。在那个汽车、火车不甚发达的年代,京杭大运河便是进、出城的主要通道。</h3> <h3>拱宸桥经历过多次的战火和重建,也见证了昔日运河沿岸的繁华风光。如今,这里依旧人来人往。站在桥上,一边是白墙乌瓦的古建筑,另一边却是高楼耸立的现代城市,恍如一种穿越前世今生的体验。</h3> <h3>4月13日摄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在这座城市里,处处都能感受到文明的氛围。杭州于2011年12月荣膺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h3> <h3>浙东运河最北端——西兴古镇</h3> <h3>西兴古镇</h3> <h3>西兴古镇位于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西兴老街西端连着浙东古运河的源头,是全长250多公里的浙东古运河的起源之地,途经萧山、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在镇海城南注入东海。</h3> <h3>西兴古镇</h3> <h3>西兴古镇</h3> <h3>西兴古镇</h3> <h3>西兴古镇</h3> <h3>西兴是南来北往的一个中转码头,万商云集,士民络绎,市容繁华,因此出现了"过塘行",即为专替过往客商转运货物的"转运行"。据《西兴镇志》载:自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兴共有过塘行72爿半,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等从业人员达千人,是名震江南的货物集散中心。南北客商、东西货物都须集此中转,故过塘行布满西兴,是西兴商业全盛时期的标志。</h3> <h3>大运河唯一的七孔桥——广济桥</h3> <h3>塘栖,作为一个江南古镇,并不算名扬天下,现已成为江浙一带人的“私家后花园”。它有着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桥——广济桥。</h3> <h3>广济桥,就在塘栖镇上的最繁华地段,这是古运河上现存的唯一一座七孔桥,也叫碧天桥和通济桥,不过塘栖本地人更爱叫长桥。这座七孔马蹄形驼峰式的石拱桥,全长近90米,桥面中间为一个大平台,雕着圆形牡丹团花图案,四角望柱的柱头雕琢成覆莲纹饰,拱券上方还刻有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图案,雕饰精美又丰富多彩,在江南一带实属少见。</h3> <h3>塘栖古镇</h3> <h3>塘栖古镇</h3> <h3>塘栖古镇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h3> <h3>天下粮仓——富义仓</h3> <h3>富义仓</h3> <h3>富义仓位于杭州市霞湾巷8号京杭大运河畔,地处胜利河与古运河交叉口,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清代国家战略粮食储备仓库。它与北京的南新仓并称为"天下粮仓",有"北有南新仓,南有富义仓"之说。</h3> <h3>富义仓</h3> <h3>富义仓是杭州现存唯一的一个古粮仓,作为运河文化、漕运文化、仓储文化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h3> <h3>古纤道漫漫</h3> <h3>一部运河演变史,半部绍兴发展史。足见运河对绍兴的重要程度。或者说运河奠定了绍兴的历史基础。大运河绍兴段,西接杭州萧山,东连宁波余姚,是浙东运河的中段,全长101.4公里。最早兴建于春秋时期,至今仍是绍兴重要的水运通道,运河遗存丰富,是浙东运河的核心区和主体,被列为世界遗产的点段共有4个,即大运河绍兴段河道本体、八字桥、八字桥历史街区和古纤道,它们是大运河绍兴段最珍贵的闪光点和最具文化价值的地方。</h3> <h3>古纤道是只在浙东运河绍兴段才能看到的景致。</h3> <h3>古纤道,始建于唐朝,初为泥塘,明朝时逐渐改为青石板铺砌,是运河航运的重要辅助设施,是古人行舟背纤的通道,也是往来的船只躲避风浪的屏障。这是只在浙东运河绍兴段才能看到的景致。自钱清板桥开始,至柯桥的谢桥为止,全长7.7公里。清代地理学家齐召南曾用“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来形容古纤道的景色。</h3> <h3>中国最早的立交桥——八字桥</h3> <h3>水乡多桥,普通的石拱桥在每个水乡古镇都有不少,绍兴的这座八字桥却另有讲究——我国最早的立交桥。</h3> <h3>八字桥,位于绍兴八字桥直街东端和广宁桥直街交汇处,历经了近8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保存依然极为完好。这里是三条河流的交叉点,南北流向的是主河,至今仍通船只,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河。四通八达,地理环境复杂却位置重要。宋代的工匠们非常聪明地利用了这里的天然条件,在设计时把桥址选在三河交点的近处。</h3> <h3>远望过去,这两条踏跺像一个巨大的“八”字,因而得名。架起三桥、跨越三河、连通三街,但整体上还是一座桥,既解决了水陆交通问题,而且建桥时不拆屋、不改道,这样的规划与智慧丝毫不逊色今人。</h3> <h3>安昌古镇</h3> <h3>安昌古镇</h3> <h3>安昌古镇</h3> <h3>安昌古镇</h3> <h3>安昌古镇</h3> <h3>安昌古镇是绍兴县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著名江南水乡古镇。古镇保存有数里长的依河古街市,古色古香的店铺、民居,别具特色的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巷、古老小巧的小石桥,使得安昌古镇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此游览观光。</h3> <h3>慈城古镇</h3> <h3>慈城古镇</h3> <h3>慈城古镇</h3> <h3>慈城古镇以四个第一引以为豪:一是进士第一,二是孝子第一,三是过去的书院、现在的学校数量第一,四是名胜古迹第一。</h3> <h3>慈城古镇</h3> <h3>慈城古镇</h3> <h3>慈城古镇</h3> <h3>慈溪古县衙</h3> <h3>慈溪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是宁波市所辖的地级市,也是著名的历史古城。被称为“江南第一古县城”的慈城古镇历史上堪称江南水乡,文献之邑。它的历史源远流长,6000多年以前,慈城就有人类生憩、劳动。从春秋战国的句章(宁波的古称),到1954年慈溪县迁址,慈城曾经作过2000多年的县城。</h3> <h3>鸣鹤古镇</h3> <h3>鸣鹤古镇</h3> <h3>鸣鹤古镇</h3> <h3>鸣鹤古镇</h3> <h3>鸣鹤古镇</h3> <h3>鸣鹤古镇</h3> <h3>鸣鹤古镇</h3> <h3>鸣鹤古镇位于浙江宁波慈溪东南部,建于唐开元年间,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三北一带的古老集镇之一,也是慈溪市唯一遗存的具有典型江南古镇风貌的古镇,有着“鹤皋风景赛姑苏”的美誉。鸣鹤古镇依白洋湖而建,并紧临五磊山风景区,是名副其实的山水古镇。</h3> <h3>三江口——浙东运河入海口</h3> <h3>宁波三江口是指姚江、奉化江汇合成甬江流入东海的交叉口,姚江为甬江干流,上游接浙东运河可达钱塘江南岸,为宁波历史上重要的航道。三江口地处宁波市区中心繁华地段,素有“宁波外滩”之称,高楼大厦林立,“浙东第一街”中山东路商业街横贯其中,商厦、服装专卖店鳞次栉比,夜色下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繁华无限。三江口是历代商贾云集之地,是宁波城市的象征景观。</h3> <h3>在没去过宁波的时候,我就见过很多三江口美丽安静夜景和老外滩青砖红墙石库门的照片。江水奔流不息,周围高楼林立,却有一份独立于流光溢彩的喧嚣热闹之外的气质,这大概就是一份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h3> <h3>上海有外滩,宁波也有外滩。其实不需要做什么对比,因为它们各自书写的都是各自城市的历史与记忆。宁波的老外滩,就在三江口的北岸,地理位置优越。从开埠以后,外商接踵而至,洋货源源涌入,刺激了宁波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使宁波人经商达到“十居其半”。老外滩,代表了宁波不可分割的一段历史,它是宁波曾经兴盛繁荣的见证。</h3> <h3>作为浙东运河天然水道的姚江、奉化江,汇流后入甬江奔向大海,三江汇合之地便是——三江口。既可通京杭大运河,又可达茫茫东海,河海运输方面兼而有之,这般优越的地理环境,让宁波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来此开设商号,也让宁波的商人涌向了全国各地,一时间“宁波商帮”声名显赫。</h3> <h3>沈师桥位于慈溪观海卫城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古迹众多的古镇。沈师桥建镇始于宋代。南宋初明州市舶司沈恒居此地,遂成村落。</h3> <h3>在师桥古镇内,纵横河道上今还存有十余条造型精美的古石桥。最有名的当然首推沈师桥。沈师桥由沈恒所建。当年沈恒在明州市舶司任上退休之后,爱明州乡下鸣鹤滨海之地的芦苇湿地风光,遂定居于鸣鹤北乡,成为师桥沈氏之祖。乾道六年,沈恒为开化乡内民智,在家设“海隅书屋”,亲自教授讲学,自任塾师,附近学子纷至沓来。因馆前有河,为方便交通,淳熙十三年,沈恒捐资在馆前建桥,以利学生过来。有学生万琦称桥为“沈师”,故称“沈师桥”,从此沈师桥就成为三北老幼皆知的学府名村。宋代罗炳写的《沈师桥记》中,有“师桥者,乡大夫沈公建而名之者也”的记载。</h3> <h3>沈师桥精心砌制,用料规整,全长8.5米,桥面宽4米,由5块长条石铺砌。桥孔跨水3.3米,南北各设5级石阶。桥上的整块栏板石长4.3米,石质异常光滑细腻,伫立了这么多年没有丝毫风化。桥的东西两边各刻“沈师桥”三个字,桥名为钱塘名士吴淦所书,而两边桥墙上都有一对镇水螯首,栩栩如生,忠实地守护着这座古桥。据说螯首的两只眼睛是乌金做的,“文革”时被人取走。现桥重建于清嘉庆二十年,重修于同治十二年。这是一座单孔的石梁桥。造桥者有意让人站在桥上,能看见十余里外的五磊山主峰顶。<br></h3> <h3>我的祖籍——慈溪沈师桥</h3> <h3>4月14日,我终于来到了祖籍地——浙江宁波慈溪市观海卫镇(原名师桥镇)沈师桥村。我爷爷年轻时在上世纪初从这里出去,先赴上海从商,后至九江办火柴厂,此后父辈扎根九江,繁衍子孙后代。我也终于知道自己从何而来。</h3> <h3>返回九江途中,我们经杭州湾跨海大桥进入嘉兴市,在乌镇住宿一晚,结束了本次浙东运河寻根之旅。</h3> <h3>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北端,地处富饶的杭嘉湖平原中心。京杭大运河流经乌镇,镇内大部分河道与运河垂直相交。</h3> <h3>乌镇作为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h3> <h3>乌镇夜色</h3> <h3>乌镇夜色</h3> <h3>乌镇夜色</h3> <h3>在乌镇,有一种美丽叫夜色。</h3> <h3>夜幕降临,人潮渐退,喧闹渐隐,入夜的乌镇静寂凄美。</h3> <h3>乌镇夜色</h3> <h3>乌镇夜色</h3> <h3>乌镇夜色</h3> <h3>2014年11月19日始,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h3> <h3>下次我们继续沿京杭大运河追寻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再见,浙东运河!<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