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故居——守拙园

烊小北

<h3> 今天我们来到了陶渊明先生的故居——守拙园,来这里感受陶渊明先生的情怀。<br></h3><h3> 守拙园景区修复了陶渊明故居、水口园林、停车场、旅游接待、名人名言、陶氏源流文化展厅等设施,如今守拙园、文昌阁、“心远地自偏”古匾额、“桃花源记”大型石碑刻、“归园田居”诗碑刻及桃花源文化馆、居住展馆、陶氏宗祠、五柳堂、聚贤堂、陶公亭等,再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生产生活场景,体现桃花源文化的深刻内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有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诗句,此处仿佛看到了陶渊明愿做“拙官”,不做“巧官”的志向,表现出他一生要坚守自己纯真的本性。</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守拙园暨陶渊明故居·守拙园景区坐落在有“世外桃源”之美誉的黟县陶村,在距黟县县城6公里的陶渊明后裔居住地——赤岭村(陶村)遗址,恢复建成以徽派建筑为特色,且初见规模的“守拙园景区”。 陶村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次子陶俟之后裔陶庚四迁居地。村中至今仍保留大量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如保存完整的《陶氏宗谱》、陶氏祖茔、陶家池塘、陶岭古栈道、陶氏宗祠等。</h3> <h3> 这是桃花源记碑。</h3><h3> 《桃花源记》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公元405年,潜为彭泽令,时彭泽与黟地毗邻,门户相望,陶渊明常悠游于黟。古黟山水田园美景,民风乡俗情感,触动其灵心,结下世外之缘,作《桃花源记》。从此,黟县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h3> <h3>  这是桃花源记碑下水里的鱼儿。</h3> <h3>  以下是路旁小溪里的鱼儿们和花儿。</h3> <h3>  这里是乐夕亭。</h3><h3> 夕阳西下几时回,人生多快乐,最美夕阳红。亭中有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作《归园田居》五首,表达了陶公生为官清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以及热爱大自然、眷恋田园生活的情感。</h3> <h3> 以下是陶渊明先生所作的《归园田居》五首。</h3> <h3>  《归园田居》其一</h3> <h3>  《归园田居》其二</h3> <h3>  《归园田居》其三</h3> <h3>  《归园田居》其四</h3> <h3>  《归园田居》其五</h3> <h3>  这里是一座土地庙。</h3><h3> 土地神源子古代的“社神”,是道教神话转说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他爱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神之一,俗称“土地公”。通常土地神是以一对老年夫妻的形象出现的,男的称为“土地公公”,女的称为“土地婆婆”。</h3><h3> 土地神是一方土地上的守护者,因为民间相信“有土斯有财”,因此,土地神被奉为财产守护神。作为守护神,尽管地位不高,土地神却是中国民间供奉最普遍的神。</h3><h3> 传说土地神也可以随意上天,但为了百姓的平安而就在了凡间。</h3> <h3>  这里是土地庙旁的横亭桥。</h3> <h3>  这里是守拙园——故渊。</h3><h3> 守拙园——故渊因《归园田居》审羁鸟态旧林,池色思故满诗对得名。她</h3><h3>是守抽园的一大亮点,从“钟敏处”远望,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故渊”占地12亩,水深处28米,它的设计运用“天大合”的理念给人以漫无边际,水天一色之感。</h3> <h3> 之所以称作“守拙园”,是从陶渊明诗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得来的。“拙”是笨、不灵巧,但“守拙”是守正不阿的意思,也有质朴的含义,引申为自由。这里的“守拙园”就是守住这份纯真和质朴了。</h3> <h3>  这里是徽州的特色的民居。</h3><h3> 普通民居这是-栋清代微州典型的老房子,大厅堂小厢房。条案上擔设的物件也是徽州最普遍的,中间摆钟,东瓶西镜。钟声瓶镜,寓“终生平静”之意。居此,活过百岁不是梦。</h3> <h3> 以下是普通民居的内部结构和一些摆设。</h3> <h3> 这是徽州特色的民居。大厅堂小厢房,条案上攫设的物件也是微州最普遍的,中间摆钟,东瓶西镜钟声瓶镜,寓“终生平静”之意。居此,活过百岁不是梦。</h3> <h3>  这里是培兰家塾。</h3><h3> 陶渊明故居培兰家塾 陶氏私塾,</h3><h3> 陶家历来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子孙亦发奋耕读,继承和发扬先祖的遗风,人才辈出。 </h3><h3></h3><h3><br></h3> <h3>  这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h3> <h3>  这里是老师的办公室。</h3> <h3>  这里是五柳堂。</h3><h3> 五柳堂陶公宅边有五棵柳树, 号“五柳先生”, 作《五柳先生传》。五柳堂是一幢“官厅”,是为陶公对其政治生命的怀想感念之寓。</h3> <h3>  这里是陶氏宗祠。</h3><h3> 陶氏宗祠宗祠是族人祭相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也是各房子孙操办红白喜事的场地。这里供奉陶公石雕坐像,供海低后人及仰慕追崇陶公者瞻仰祭拜。</h3> <h3>  这是聚贤堂。</h3><h3> 聚贤堂是陶渊明公辞官归隐后,乡贤居士常聚于此,畅叙耕读生活、逸闻趣事养生之道、人生价值。</h3> <h3>  以下是聚贤堂内部的摆设。</h3> <h3>  这里是文昌宫。</h3><h3> 文昌宫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历朝帝王皆提倡学者建文昌宫,做文昌会,以祭文昌。陶公归隐后,劳作闲暇之余,坚持诗书创作,传教后代,自成一派,终为“田园诗派鼻祖”。</h3> <h3> 以下是文昌宫内部的摆设。</h3> <h3>  这里是酒楼。</h3><h3> 酒楼这是一栋明代的房子,柱子是方形的,格局是小元堂大需房。这是陶公以酒会友的地方,询公一生酷爱饮酒。“无夕不饮” .位铜饮酒和作诗交融在一起,仅《饮酒)为题的诗就有二十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出自《饮酒》诗中。</h3> <h3>  这是文化墙。</h3><h3> 文化墙亦名弯原墙,一块石有一个故事, 方门新一段诉史。它的文化、鉴赏价值极高。墙上镇嵌的百客块石刻门额,时空跨越演初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字体活盖了楷、行、草、录、篆等,均为共法家或德高望重人士所题,实乃古今奇观。</h3> <h3>  这里是守拙园的观景阁。</h3><h3> 守拙园观景阁,徽派建筑的代表作品,获2016安徽省 十大优秀田园建筑一等奖。</h3><h3>守拙园坐落在黟县盆地西南陶村地势较高处,观景阁建在守拙园的至高点。该建筑为四层,有中国汉代建筑的遗风。从一层到三层采用攀登城楼的外露天楼梯,节省室内空间,利于更好地观景;三楼为茶吧,空间大,四面为全景窗,观景品茗聊天,令人心旷神怡。三层至四层采用典型的徽派内楼梯,安全私密且趣味无穷。四层空间虽不大,却可以尽情远眺,是守拙园的最佳摄影点,守拙园全景、南山全貌、黟县盆地的美丽风景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h3><h3> 观景阁建筑单体在守拙园高低错落建筑群里,起到地标引领的作用。。</h3> <h3>  以下是观景阁最高处向远的景色。</h3><h3> 观景阁守拙园景区制高点。是观赏守拙园全景,南山全貌及黟县盆地的最佳处。阁顶远眺,世外桃源意境尽收眼底,“登高身自高”心境油然而生,心旷神怡。</h3> <h3> 2015年1月19日,电视连续剧《搭错车》在黟县守拙园拍摄。据了解,该剧在黟县从1月8日开拍,直至四月中旬完成影视拍摄,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场景取自守拙园,另外还有县城、宏村、秀里等场景。该片已在山东卫视、安徽卫视等上映,并更名为《哑父》。</h3><h3> </h3> <h3>  致此,陶渊明先生的故居——守拙园的旅行就结束了哦!一场非常有意义的旅行哦,建议大家都来感受以下陶渊明先生的情怀,豁达等等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