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北京有一处不起眼的农家小院,由在锡林郭勒大草原插队知青们共同租赁,共同享用,小院很朴素,低调,也就是能满足大家做饭,休息,但小院里充满了欢歌笑语,情意浓浓。是知青们休憩的港湾,是他们心灵的依托,更是草原知青不老友谊的见证。</h3> <h3>小院由知青们共同管理,一同呵护,仿佛是他们的孩子,知青们把一腔爱心全部倾注到这个小院。经过草原风霜雨雪捶炼的知青,虽然年近七十,但个个都是干活的好手,他们的心胸像草原一样宽广,他们的情像火红的山丹花一样热烈,他们热爱生活,他们热爱草原,他们珍爱友情,他们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给小院注满了人间真情,五十年的友谊从草原延伸到北京,在小院里开花结果,桃花节里最美的风景就在这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h3> <h3>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五十年的苍海巨变,从青春年少到华发满头,有过坎坷,有过挫折,有过欢乐,有过收获,人生七十古来稀,但这些草原知青不仅老的优雅,活出了人生的精采。</h3><h3>忆往昔峥嵘岁月,青春无悔。展望未来,依旧是豪情满怀。面对疾病,面对困难他们无怨无悔,坚强地,快乐着生活。谁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h3><h3>这是一群不老的知青绽放第二次的芳华。</h3> <h3>小院子的花花草草,需要精心呵护,剪枝,喷药,小院子的卫生需要认真打理,小院子的知青需要热情组织,热心</h3> <h3>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抱着这样宽广的胸怀,草原知青们又欢聚在小院里。尝尝自己种的无污染纯绿色的蔬菜,品品草原带来的奶食,说说咱们掏心窝的话,看看我做的小登子,院子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院子里散发着浓浓的知青情。</h3> <h3>谁有时间谁去忙,全靠自觉,凭着一腔热情,凭着对插友的责任,大家不约而同的聚集在知青小院,尽一份力,发一份光,使小院温馨满满,情意融融。</h3> <h3>有聚会了,大家各自准备,精心准备,一盘炸果子,一瓶老酒,一片爱心只为大家能够开心,每一次聚会都是一个美丽的节日,虽然没有山珍海味,虽然不是琼楼玉阁,但小院情深。</h3> <h3>在锡盟的家,连大姐就忙着炸果子,插友们就好这口,街上卖的多的去了,但体弱的大姐,坚持自己做,干净,安全,新鲜,把最好的送给北京的朋友,累,并快乐着。</h3> <h3>新鲜出炉的果子散发着金灿灿的色泽,带着草原的清香,即将飞往北京的小院。</h3> <h3>我要带一瓶好酒给我的兄弟姐妹。众人拾柴火焰高,知青小院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风生水起,红红火火。</h3> <h3>小小院落牵挂着干里之外的草原亲人,出生在查干淖尔湖畔的阿旗著名记者,时刻关注着北京知青的动态,在草原分享着知青们的幸福和快乐。</h3><h3>在活动挙办之际,微信传来了苏德思勤大哥的文章,为聚会送去草原的祝福。</h3> <h3>北京和草原的纽带是北京的思赫腾。把城市先进的文化带到草原深处,让文明之风吹拂着草原,返城的知青把草原文化带到京城,奶茶飘香,牧歌飞扬。2000干年,百年不遇的雪尘暴突袭锡林郭勒草原,雪暴无情人有情,北京的知青行动起来了,义演振灾,雪中送物,向中央汇报申请,暴风雪里的草原牧人深深的感受着来自北京的祝福。牧民患病求医,我们的知青奔走相告,为牧民全心全意的服务。</h3><h3>这条纽带仿佛是草原上的彩虹,绚丽多姿。</h3><h3>这条纽带仿佛是草原上的哈达,心心相映。</h3><h3>这条纽带是知青缘,草原情。守望相助,在北疆草原树起一座民族团结的丰碑。</h3> <h3>今天聚会中有六个蒙汉通婚的民族团结之家,都是京城昭君远嫁草原上套马的汉子。相守如初,不弃不离。</h3><h3>草原恋的故事很多,版本各异,但主旋律是永恒的幸福。</h3><h3>蒙汉通婚的知青在北京有个微信群,群名叫草原蒙古人家。草原蒙古人家这首歌特别好听,歌词优美,每每听到这首歌仿佛就置身在天边草原,吮吸着牧草的芳香,奶茶的甘甜……</h3> <h3>刚到草原看完了大雁北飞的壮观场景,又到了北京桃花盛开的季节,</h3><h3>刚刚告别了天鹅飞来不想飞的查干淖尔,又相聚在春色满园的知青小院。</h3><h3>这是心的呼唤</h3><h3>这是爱的奉献</h3><h3>从草原到北京,从蒙古包到小院,知青们情同手足,心手相牵,共同演绎着感天动地友情故事,故事并不跌荡起伏,就像缓缓流过草原的高格斯大河,生生不息,永不停歇!</h3> <h3>无论是春天的浑善达克沙地的雾淞还是北京骄艳的桃花,都是北京知青的最爱。热爱生活的知青眼里永远是美景,因为热爱所以快乐!</h3> <h3>草原知青聚会,哪能少得了浓香的奶茶?齐瑛大姐自告奋勇,直奔厨房,顿时,奶茶的香甜飘满小院,就着连大姐的炸果子,大家品味着草原的味道。</h3> <h3>姐妹情深,当年英姿飒爽,亭亭玉立的小姑娘都己成为奶奶或姥姥,但一颗年轻的心不会老。一段天边跳出了蒙古姑娘的柔美,洒脱,七十岁的人舞动着长裙,把美带给小院,把欢乐分享给插友。那一招一式,没有在草原生活过的人很难去把握,蒙古女孩内在的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h3> <h3>这肯定是当年的赤脚医生,朋友相聚,还不忘为插服务,聚会中温暖的一幕。</h3> <h3>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牵挂,小院子里的知青这么多年用真情实意凝聚人心,抱团取暖,抱困养老。</h3> <h3>查干淖尔是镶嵌在阿巴嘎草原上的苍天宝镜。湖光山色,芦苇丛生,一派江南水乡景色。插队到查干淖尔的北京知青深深的爱着这片草原,爱着波光粼粼,飞鸟满天的查干淖尔湖,爱着这里淳朴善良的草原牧人。</h3><h3>知青郑柏裕返城以后多次重返草原,初心不改,为治理草原荒漠化做出了卓绝的贡献。说起查干淖尔,郑老师俩眼放光,如数家珍,对于治理沙化中的种种困难避而不谈,如果说五十年前为建设草原付出心血,最起还有年轻的优势,而如今七十高龄,体弱多病的郑老师一如既往的在草原上辛勤付出,感天动地!</h3> <h3>草原卫士……郑柏裕。几十年如一日,奔波在北京和草原之间,看着荒沙在无情的吞噬着他心爱的查干淖尔湖,于心不忍,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查干淖尔湖沙漠比的治理上。他发扬知青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沙地变成了绿洲。绿色的碱篷旺盛的守卫着苍天宝镜查干淖尔,天鹅舞动着婀娜的身姿,郑老师的白发也随风舞动,鸿雁北飞,带来一片吉祥。</h3> <h3>虽然没有当年浩浩荡荡的知青战天斗地的壮观,但知青有了更多的理性,盐碱地经过科学的治理,还草原一片绿色的梦想正在实现。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成群的飞鸟自由游戈,百花盛开,百鸟争鸣的美景再现在银色碱风暴弥漫的查干淖尔湖畔,郑老师开心的笑了。所有的苦痛随风而去。</h3> <h3>草原梦,绿色梦是郑老师的不懈追求,本是颐养天年的年龄,放弃京城优越的生活,老当益壮,顶着风沙,在草原深处用他纤弱的肩膀,撑起草原的绿色梦。</h3><h3>可歌可泣,知青郑柏裕!</h3><h3>可敬可亲,知青郑柏裕!</h3> <h3>现代昭君……张丽华。爱人早逝,但她和草原上的亲戚依旧来往,草畜承包大队还给分了草场,自己不能经营,租赁之后,把草场租赁费捐给大队修建沙石路。情系草原的情感在点滴事情上体现的淋漓尽致。</h3> <h3>扎根草原的连大姐,在锡林郭勒幸福的生活着,女儿有个好听的蒙古名字名字锡林花,爱人苏德斯琴是地道的蒙古族。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是蒙古人中的精英。蒙汉民族的联姻,演绎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h3><h3>嫁给蒙古人的北京知青,穿着蒙古袍,用各种绸缎的下角料做成富有蒙古特色的枕头套,椅垫,烧着奶茶,说着蒙古语,见过面的朋友惊叹连大姐的为人处世,惊叹一个北京人对蒙古文化的热爱!作为知青第二代,女儿辞掉北京优越的工作告别繁华的都市,毅然决然奔向草原的怀抱,在中国马都……锡林浩特市将马文化做的风生水起,她们公司打造的大型室内情景剧巜蒙古马》震撼上演。为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写下浓墨重彩,成为锡林郭勒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h3><h3>当年,连大姐和北京知青豪情万丈,满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草原的光荣理想,克服种种困难,挥洒青春热血,放牧过牛羊,放牧过狂风暴雨,做过赤脚医生,当过人民教师,为草原的发展,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草原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h3><h3>知青第二代依然沿着前辈的足印,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坚强续写着知青父母的青春梦想。</h3> <h3>悠雅多才,气度不凡的苏德斯琴大哥是蒙古族里优秀的人才。这么多年和连大姐相儒以沫,心手相牵,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现在在锡林浩特市安度晚年。</h3> <h3>知青石,静静的伫立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守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情系草原四个红彤彤的大字是一代知青的心声。经过风吹雨打,字有些退色,连大姐老俩口买上油漆,拿上梯子,不顾年迈体弱,顶着太阳,挥汗粉刷。知青石在他俩心中有很重的份量,每一次过来,仿佛就看到了当年的战友。知青石承载着北京知青太多的情感。</h3> <h3>这个是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频道采访节目的现场,稍不注意,以为是蒙古族的节目,我们的女主角可是地道的北京知青,身着蒙古袍,满口蒙古话,用行动践行了当年扎根草原,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h3> <h3>连大姐坚守草原五十年,无怨无悔,痴心不改。身患重病,经历过知青生涯的她笑对疾病,爽朗的笑声永远传递的是乐观,坚强,幸福!</h3> <h3>蒙古袍剩下的下角料,经过她的一双巧手,变成正宗的蒙古枕头套,她不以病人自居,顽强的和病魔做斗争,闲暇之余,热爱生活的她,穿针引线,演绎着锅碗瓢盆的交响,让生活充满了阳光。</h3><h3>厉害了,我的连大姐,比当年铁姑娘队队长还厉害!</h3> <h3>蒙古奶食是连大姐的杰作,色香味俱全,工艺严格遵守蒙古族传统手工作法,用心烹制,受到的当地朋友的热捧并传为佳话。</h3> <h3>巧夺天工,匠心制作。这活儿,草原上的人们都很少做了,这工艺,草原上也没几个人能超越,毛毡工艺难度大,绸缎边角拼接,谁能有足够的耐心坚持?连大姐确快乐的享受着劳动带来的愉悦。</h3> <h3>活动通知下后,虽然知青们闲赋在家,但还是有些事影响参与,但大家的积极性倍涨,参与热情特别高,从微信里就能感受到知青们参与的决心。</h3><h3>知青王世英:“准备19日逃课参加聚会,主要是见朋友心切,我们俩口子都去”。</h3><h3>知青崔虎峰:“不管什么天气,雷打不动,就19号了“。</h3><h3>知青雨浓:“我们也去,今天告诉刘达拉嘎了,老苏小连从锡盟来,我们一定要去见个面”。</h3><h3>知青小兔:“特约记者介家俊先生负责报道桃花节聚会,大家表示支持,给大家多照点照片”。</h3><h3>多少期待,多少渴望</h3><h3>桃花节将会洋溢着欢歌笑语,传递着温暖,友谊之花盛开在平谷的知青小院。</h3> <h3>是草原乌兰牧骑还是当年的红色宣传队,吹拉弹唱舞,一专多能,自娱自乐,一曲牧歌,抒发着知青对草原的深深眷恋,一段独舞,展示着知青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唤发出青春的风彩。</h3> <h3>蒙古族能歌善舞,但没见过京剧,今天小院里聚会的知青,克服种种困难,愣是把京剧巜沙家帮》带到草原,让草原牧民大开眼界,一暏京剧的魅力。</h3><h3>这是当年巡演完后的合照,按今天时尚说法叫“发扬乌兰牧骑精神”,几十年前知青们就做到了。但是知青精神谁去传承,发扬,光大?</h3> <h3>涛声依旧,琴声悠扬,舞姿翩翩,情怀依旧。</h3> <h3>告别草原,不变的是大口的喝酒。</h3><h3>回到北京,传唱的是悠扬的牧歌。</h3><h3>走过五十年的青春岁月,</h3><h3>收获的是情同手足的知青谊。</h3> <h3>无论在天涯,无论在海角,知青小院一声呼唤,欢歌笑语便随风飘扬。</h3><h3>知青小院承载着大家的苦辣酸甜,是大家心灵的驿站,更是大家共同温暖的家。</h3> <h3>青春不老是个传奇,灿烂笑容昂扬着生活乐观的态度,拥有纯真友情的知青,脸上写满了富足,幸福。</h3> <h3>一杯酒,一世情,一句话,一辈子!</h3><h3>一段知青生涯,一生草原情怀。</h3><h3>干!</h3><h3>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h3> <h3>作为庄主,虽然有点权利但操心更多,是小院的掌门人更是知青们的主心骨。为小院的蓬勃发展,身体力行的做着说不尽,道不完的琐事。每一次活动从策划,邀请,落实,到扫尾工作尽心尽力尽责。</h3><h3>桃花节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圆满收宫,红火了几天,到告别时依旧是更多的不舍,挥一挥手说再见。</h3><h3>锡林郭勒……知青小院依然是我们相约的地方。</h3> <h3>桃花节活动结束了,但大家意犹未尽,微信上表达着浓浓的不舍。</h3><h3>知青老刘:“草原情回味无穷,是我们心灵的纽带,感谢大家,为我们的知青情结,草原情结,民族团结的情结挙杯,感谢大家光临小院桃花节,谢老苏夫妇的带头引领”。</h3><h3>知青昊建设:“友情的脚步来来往往,温馨的祝福情深意长,愿我们伴着美好的岁月开心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