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 font-size: 17px;"> 我的家乡有一种青杨树,它的干不似白杨那样挺拔,也没有柳树那婀娜的身姿。杨毛儿和杨叶儿却是人们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稀罕物。</span><br></h1><h3> </h3><h3>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春天一到,大地刚刚复苏,人们对杨毛儿的期待在心中便开始悄悄滋生、蔓延……走在路上,会时不时的抬头朝那些树冠望望,看看有没有努出小红嘴嘴,这些枣红色的小尖嘴儿里孕育着一个个毛茸茸的生命,它们集聚了一个冬天的能量,准备在春暖花开时向人们展现它们独特的风采。</h3><h3> </h3><h3>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春分过后,在人们的期盼中,一个个肉嘟嘟的枣红色的小“毛毛虫”挣脱了坚硬的外壳,俏皮地挂在了枝头。</span><br></h3><h3> 大约谷雨时节,“毛毛虫”脱去了枣红色的外衣,换上了青绿色的新装,这时,杨毛儿便成熟了。</h3><h3> </h3><h3> </h3><h3>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如果没有大风或霜冻,我们就可以捡到一些杨毛儿。带回家,拣出来,洗干净,上锅煮烂了,再用清水泡两三次,切碎了,和上熟土豆丝,腌胡萝卜丝,春天刚长出的羊角葱、韭菜等,配上佐料,上锅一炒,一顿美味的“杨毛儿菜馅”便做好了。</span><br></h3><h3>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记得小时候,我们学校院里西墙下有一排高大的青杨树,每逢杨毛儿成熟的时候,大一点的男生会用脚使劲儿地去踏杨树的树干,一脚下去,杨毛儿像密集的雨点般向地面砸下来,孩子们便一哄而上抢着拾杨毛儿,抢到杨毛儿,在手心里一搓,便搓出许多黑色的细砂一样的小籽儿,一把放进嘴里,生嚼着吃,那个满意劲儿至今难忘……</span><br></h3><h3>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立夏杨叶儿展",这句我们北方特有的谚语,是说吃完杨毛儿,嫩嫩的,铜钱大小的杨叶儿就可以吃了。</span><br></h3><h3> “山村富贵无人享,一路春风野菜香。”踏着春风,从那些老杨树上折一些树枝回来,鲜嫩的杨叶儿油亮亮的,似乎一掐就能滴下水来。把杨叶儿摘下来,上锅煮烂,用清水泡去苦味,也配上羊角葱,放上少许盐、味精,倒上凉白开,喜欢吃酸的朋友,再加点儿山西老陈醋,一道清凉爽口的杨叶莱便上桌了。这时如果再能有几个焖熟的土豆就着,便更是一种享受了!</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几十年或者千百年来,人们把这种每年只能品尝一次的味道已经深深烙在了心里。每年一到那个时节,树林里,马路边,到处可见拾杨毛儿的身影。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提着各色塑料袋,蹲在地上,说说笑笑……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年不止能吃一次,存在冰箱里,在炎热的盛夏、在硕果累累的秋季、在白雪皑皑的冬天 都可以品尝到杨毛儿的味道……</span><br></h3><h3> </h3><h3>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杨叶儿也有了新的保存方式:把新摘下的杨叶儿阴干存放,吃的时候先用凉水浸泡,然后再上锅煮,煮出来的色泽、味道、口感与新摘下的杨叶儿不差分毫。</span><br></h3><h3>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愁吃不愁喝,但仍对那种特有的味道念念不忘。捡到的杨毛儿,摘来的杨叶儿舍不得吃,总要给在外求学的孩子留下一份,给出嫁的女儿,在外打工的儿子捎去一份……</h3><h3><br></h3><h3>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人间有味是清欢!”杨毛儿杨叶儿这种特殊的清淡的杨树的气息,在老一辈以及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留下了一种无可替代的情怀。到了这个季节,就会莫名的想它,去议论它。谁要是回村刚好碰上了拾杨毛儿便会忍不住发一个朋友圈,这会把所有人的记忆都拉回到那个抢杨毛儿的年代,谁的朋友圈里要是晒出了“杨毛儿菜馅”的图片,这又会勾出多少人肚子里的馋虫啊!</span><br></h3><h3>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这些老杨树既长不成参天大树,也成不了栋梁之才,人们还是舍不得用新树种去取代它,为的就是保留那份特殊的味道,延续那份特殊的情感。</span><br></h3> <h3>云谈风清《杨毛儿》赏读 雨枫</h3><h3>时近谷雨,杨毛儿纷落,野味诱人。恰逢其时,云淡风清发来巜杨毛儿》一文,读来,逼真感人。</h3><h3> 我想,文章为时而作,文坛上有关杨毛儿的应时之作自是很多很多,因而出奇方能制胜,博人喜读。就我的阅读视野讲,我觉得云淡风清的巜杨毛儿》是心裁别出,脱众作之窠臼的。</h3><h3> 佳处多多, 最明显的是缀诗入文,于朴素的叙述中透出文气,这好比在素淡的杨毛儿馅中拌和了美味可口的调料。这些诗句与描述内容配合得相当和谐自然,无半点牵其勉强之嫌。</h3><h3> 请看:</h3><h3>为了表现人们对杨毛儿的喜情罕意,作品引缀:“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为了表现村民的野情异趣,作品引缀:“山村富贵无人享,一路春风野莱香”;为了表现人们互送杨毛儿的朴素情谊,作品引缀:“人间有味是清欢”。</h3><h3> 妙言佳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足见作者云淡风清厚积薄发的文字底蕴。</h3><h3>另外,作品在慕形状色上,也相当细腻逼真。如描写绽蕾时的幼小杨毛儿:“一个个肉嘟嘟的栆红色小毛虫挣脱了坚硬的外壳…”;描写杨毛儿的团粒结构:”在手心里一搓,便搓出许多细砂一样的黑籽儿”,还有杨叶初生时铜钱大绿油油的墓形墓色,等等。</h3><h3> 在主题的表现上,文章大部分通过对拾杨毛儿、拣杨毛儿和吃杨毛儿的描写表现了对杨毛儿的喜爱赞美之情: ;结尾写老树杨毛儿风味独特,无可替代,世代传承则是对主题的提升。</h3><h3> 不待赘言了。吃杨毛儿是一种享受,读巜杨毛儿》更是一种享受!如果你在吃杨毛儿的时侯,再品读一下云淡风清的巜杨毛儿》岂不是更大的享受。</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