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兵团我的青春(下篇)

骏马也

<h1>漫漫岁月,悠悠情深,</h1><h1>四十年弹指一挥间,</h1><h1>重返第二故乡,</h1><h1>成了知青魂牵梦萦的愿望。</h1> <h1>2007年10月1日,原一团三十九连的部分上海知青开始了回乡之旅。</h1> <h1>在飞往哈尔滨的航班上</h1> <h1>上海和哈尔滨知青分别将近四十年</h1> <h1>战友相会,分外亲切。</h1> <h1>忆过去感摡万千</h1> <h1>续友情涛涛不绝</h1> <h1>谈不完的思念情</h1> <h1>说不完的心里话</h1> <h3><b>前排左起 陈金瑛 徐丽菊 沈雨娣 龙丽珠 张蓓君 龚亦平 任绿红 李文秀</b></h3><h3><b>后排 杨秀荣 滕由健 沈春琪 张荫萱 陈骏驰 李佰通 张志敏 车彦军 于顺昌 鲁俊 马兴业</b></h3> <h1>10月2日,上海和哈尔滨知青共十七人一起组团回连队</h1> <h3>他们是:</h3><h3><b>前排左起 陈金瑛 李文秀 龙丽珠 任绿嘉 沈雨娣 徐丽菊 张蓓君</b></h3><h3><b>后排左起 陈骏驰 鲁俊 沈春琪 张志敏 滕由健 张培元(锦河农场副场长) 马兴业 冯石发(原学校校长) 张风(原指导员) 李佰通 张荫萱 龚亦平 任绿红</b></h3> <h1>我们团还有位特殊的队员,他就是徐丽菊儿子小袁,专职为我们拍照摄像。</h1> <h1>我们回来了,</h1><h1>我的第二故乡!</h1> <h1>这里有刻骨铭心的过去,</h1><h1>这里有着难忘的情结。</h1> <h1>还记得连队前的小山堡吗?打麦场依然还在它的山坡下。</h1> <h1>在最熟悉的打麦场留影,右四是指导员张风,左五是马兰秀,我们称她马姐。</h1> <h1>当年,知青到连队的第一个工程就是浇注水泥麦场,当摄像机重扫麦场全貌,依稀还见到我们挥汗搅拌水泥的身影。</h1> <h1>在打麦场上可以看到连队全景</h1> <h1>日月星移,如梦似幻。</h1> <h1>走在连队的小路上</h1> <h1>在连部合个影</h1> <h1>身后的砖瓦房是当初连队的食堂</h1> <h1>当年的女生宿舍</h1> <h1>男生宿舍“仙人洞”,房屋已不在,现为农家空地。</h1> <h1>水房已毁,水井仍在,从井里压出的水还那么甘甜。</h1> <h1>连队的操场已换了地方</h1> <h1>孩童问客何处来,</h1><h1>乃是当年下乡郎。</h1> <h1>当年老职工王永吉的家,是知青常聚会的地方,这是他新搬的家,马姐热情接待知青们。</h1> <h1>张志敏与在机务排的师傅王永吉合影。</h1> <h1>金黄色的苞米,</h1><h1>勾想起我们金色的年华。</h1> <h1>每一块土地都渗透着我们汗水</h1> <h1>家属党员张凤喜与知青喜相聚</h1> <h1>她的家依然如故。</h1> <h1>当初连队的一些房屋依然还在,</h1><h1>孩子不解,你们为什么要到这里?</h1><h1>是国家的召唤,</h1><h1>是青春的冲动,</h1><h1>是命运的驱使,</h1><h1>是生活的无奈?</h1><h1>说不清,道不明,</h1><h1>但是,最美好的青春,</h1><h1>献给了我的兵团。</h1> <h1>见到老职工的子女侯边疆分外亲切。</h1> <h1>老指导员谈起农场发展历程</h1> <h1>公别拉河还是连队最美的景色</h1> <h1>上游造了水库,水流小了很多。</h1> <h1>河水奔腾去,</h1><h1>岁月不再来。</h1> <h1>“跃进桥”已不在,在后造的钢筋水泥桥上合个影。</h1> <h1>小鸡炖蘑菇,又吃到了东北家乡名菜。</h1> <h1>还是那样的姿势,却已跨越两个世纪。</h1> <h1>开拖拉机,拗个造型吧。</h1> <h1>悠悠故乡情,难忘青春路,李佰通代表回乡知青发言。</h1> <h1>再深情的望上一眼,</h1><h1>再激动地说一声再见,</h1><h1>我们曾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你,</h1><h1>三十九连这片神奇的土地。</h1> <h1>十年青春,</h1><h1>是我们人生不朽的诗。</h1><h1>一起合影,</h1><h1>又写下难忘瞬间的歌。</h1> <h1>途经营部所在地,在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留影。</h1> <h1>身后的营部中学已成一片废墟 </h1> <h1>途经西岗子,永远忘不了的苏联红军纪念塔。</h1> <h1>原来一团团部,现为锦河农场场部。作家梁晓声曾是四十连老师,“黑龙江省锦河农场”是他所题。</h1> <h1>俯瞰锦河农场场部</h1> <h1>场部街道</h1> <h1>我们老连长的大儿子张培元时任锦河农场副场长,这次全程安排接待了我们知青返乡。</h1><h3><b>图为张培元夫妇</b></h3> <h1>在场部原连队四位老职工和家属来招待所看望上海知青</h1><h3><b>李玉珍、宋泽江夫妇(左二左三) 韦兆河夫妇(左三左四) 陶永祥夫妇(右二后右二)</b></h3> <h1>10月2日晚,在农场饭店欢迎上海哈尔滨知青。</h1> <h1>人生难得聚一场</h1> <h1>今日借酒诉衷肠</h1> <h1>在原学校校长冯石发家门口合影</h1> <h1>黑土情怀,农家乐趣。</h1> <h1>场部公园,建在后山。</h1> <h1>枫红柏绿,金叶复径。</h1> <h1>色彩绚丽,人间仙境。</h1> <h1>北大荒,不了情。</h1><h3><b>在场部和原三十九连老职工、家属合影。</b></h3> <h1>黑河,原一团所在地。10月3日,我们又一次来到这座地处东北边陲,著名的中俄边境城市。</h1> <h1>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h1> <h1>相别数十年,城市高楼林立,与对岸相媲美。记得当年到黑河,对岸灯火辉煌,这边黑灯瞎火,反差很大。</h1> <h1>乘上游轮,近距离欣赏“一江引领,两城贯穿”。</h1> <h1>两岸美景,尽收眼中。</h1> <h1>心旷神怡,领略中俄两国异域风光。</h1> <h1>在黑河,原连队的老职工颜世杰(右七)和他女儿颜丽(右九)前来看望知青,老爷子不简单,虽然分别近三十年,竟然不加思索叫出所有知青的名字。</h1> <h1>白的树干,金黄的叶片,</h1><h1>挺拔向上,傲然耸立,</h1><h1>我们置身这片静谧的白桦林里。</h1> <h1>秋天的白桦林,一片秋叶,空枝濯濯,正像我们知青,历尽沧桑,远离尘嚣与浮华,追求心灵的圣洁。</h1> <h1>白桦林师生相聚,当年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h1><h3><b>张老师(左二) 冯校长(左三) 沈老师(右二)和他们的学生</b></h3> <h1>参观爱辉历史陈列馆</h1> <h1>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1> <h1>品尝俄罗斯大餐,当年在兵团时,到黑河可找不到这样的饭店。</h1> <h1>10月4日,我们来到五大连池风景区。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方著名的旅游景点。</h1> <h1>山势高耸,植被葱郁,俯视火山口底,令人望而生畏。</h1> <h1>熔岩冷却后形成的黑色石头,到处都是,绵延数公里。</h1> <h1>层林尽染,秋景如画。</h1> <h1>五大连池矿泉水,是世界三大冷泉之一。</h1> <h1>10月5日,我们又回到了哈市。哈尔滨,黑龙江省省会,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是进出兵团的必经之地。</h1> <h1>当列车飞驶松花江大桥,我们总要深情探望,是离别?是归来?一声叹息!</h1> <h1>防洪胜利纪念碑,是哈尔滨地标性建筑,也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地。</h1> <h1>圣.索菲亚大教堂</h1> <h1>这是建于1907年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堂</h1> <h1>哈尔滨著名景点太阳岛</h1> <h1>太阳岛碧水环绕,景色迷人,质朴、粗犷、天然无饰的原野风光。</h1> <h1>双桥.姐妹</h1> <h1>疏林草地,古韵生辉。</h1> <h1>可爱的小精灵</h1> <h1>10月6日,哈尔滨知青设宴招待上海知青,三十九连的战友又相聚一堂,王爱东激情满怀,为大家朗诵了诗歌。</h1> <h1>相聚忆芳华</h1><h1>哈尔滨和上海女知青合影再续战友情</h1><h3><b>前左起 任绿嘉 任绿红 杨秀荣 王爱东 陈玉萍</b></h3><h3><b>后排 龙丽珠 周丽娟 张蓓君 徐丽菊 沈雨娣 李文秀 龚亦平 李莉</b></h3> <h1>我们是兄弟</h1> <h1>那年那月那日,话匣打开,侃侃不停,依稀时光又重回。</h1> <h1>追忆往事千日甜,难忘兵团战友情。<b></b></h1> <h1>返乡之旅划上了完满的句号,是啊!在我们人生的里程碑上,将永远记载着这一难忘的历史——<b>我的兵团我的青春</b></h1><h3> </h3><h1><b> (全篇完)</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