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坑散记

听雨(cxf)

<h3>江南有许许多多古村落,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觉得,应该与徽商有很大关系。</h3><h3><br></h3><h3>徽商崛起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受到程朱理学影响,徽商坚持以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儒家思想创新境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儒商。</h3><h3><br></h3><h3>他们笃信科举制度,坚持“ 学而优则仕 ”的理想信念,重教育,办学校,为历朝历代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br></h3><h3><br></h3><h3>休宁县在明清两代就出了十六个状元,李坑村自宋代以降,有十八个进士。文臣武将在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后都要修祖屋,建祠堂,立牌坊,光宗耀祖,因此,几乎所有的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都有巨贾、达官的故事。</h3> <h3>李坑是婺源一个古村落,当然也不例外。自五品朝散大夫李洞建村以来,李姓人已经在此繁衍生息了一千多年,李坑也成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以姓氏为主轴的宗族文化典型代表。</h3><h3><br></h3><h3>婺源属于徽州府六县之一,虽然现在隶属江西省上饶市,但与徽州文化一脉相成。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民风民俗,都延承了古徽州文化基因。</h3><h3><br></h3><h3>房屋是清一色的粉墙黛瓦马头墙,门楣和隔窗都用木砖石三雕装饰。屋子上方有一个天井,不仅是用来采光、通风,重要的是把人与天连接起来做到 “ 天人合一 “ 。 雨水自天井而下,四水归堂,意在肥水不外流。</h3><h3><br></h3><h3>徽州人很讲究风水,几乎所有古村落村口必须有水,他们把流水视为财源,如西递,宏村,查济,李坑,无一例外。</h3><h3><br></h3><h3>在李坑唯一不同的是把照壁建在院子外。照壁,也称萧墙,用来辟邪、挡风和隔音,一般建在院内,而李坑却把照壁建在门外,因婺源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自然也就与众不同了。</h3> <h3>李坑村缘溪而建,虽规模比不上西递、宏村,但却有周庄、乌镇之风韵。一条小溪穿村而过,两边有石桥贯通,往来十分便利。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游鱼细石,清晰可辨。</h3><h3><br></h3><h3>泛舟溪上,观赏两岸古宅,似乎穿越到明清时期,别有一番风味。黑褐色小楼,鳞次栉比,旗招匾额熠熠生辉。最引入注目的是大夫第,是清代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官邸。李文进大夫官衔并非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而是用大量钱财捐得的。</h3><h3><br></h3><h3>大夫第沿袭了徽州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筑有门罩,并用黛瓦铺盖,戗角飞檐,既能遮挡雨水,又起到装饰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十分精美。</h3><h3><br></h3><h3>还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即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立于村中,是来往行人必经之路。据史料记载:申明亭是李姓宗亲活动场所。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于亭中,以示惩戒。或是邻里、家庭纠纷,都由族长在申明亭聚众评议,公决了断。</h3> <h3>古村落中,值得观赏地方永远不止这些,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看看蕉泉,蕉泉水终年不竭,清冽甘醇,即便大旱之年也不会断流,保一方平安。</h3><h3><br></h3><h3>还有同济桥,是李坑 “ 十二景 ” 之一。两溪于此合流,按古代风水,两水相激为凶,于是修石桥冲煞,变两水为二龙戏珠,化凶为吉。</h3><h3><br></h3><h3>还有幽幽深巷,斑驳粉墙散发出陈香,老墙根下苔花如米,踏着青石板,穿行其中,也许见不着丁香,但在不经意回眸中发现处处充满诗情画意。此时,若能选一处幽境,泡一壶雨前香茗,即能体会到做神仙的滋味。</h3> <h3>江南有说不完的话题,对我而言,有不可抗拒的磁引力。尽管去了多次,到过很多地方,提起江南,依然兴致勃勃,没有一点厌倦感,有一种上瘾的感觉。</h3><h3><br></h3><h3>乾隆大帝多次下江南,我臆想,除了微服私访,一半可能是冲着江南文脉去的,一个风流倜傥皇帝怎么舍得置钟灵毓秀而不顾。江南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涉及哲学、儒学、科学,建筑、医药、绘画 …… 几乎涵盖了古代自然和社会科学所有领域。</h3><h3><br></h3><h3>即便一条小巷,一座古宅,一个牌坊,一孔石桥,一块砖雕,一枚瓦当,一张宣纸,都蕴藏着历史元素。我想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自然景观,去过一两次,再去意愿就不高了,这就是所谓的审美疲劳,而文化底蕴深厚的徽州则不一样,常见常新。</h3><h3><br></h3><h3>徽文化犹如大海,人不过是一块海绵,每次浸入只能得到几滴水,因此,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探秘者永远在路上。</h3> <h3>文字/摄影/编辑 听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