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行之五一一锦绣婺源博大精深

刘铁牛

<h3>锦绣婺源 博大精深</h3><h3>婺源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接下来的两天,我们要去婺源放飞自己,沉迷于金黄色的花海之中。三月的婺源景色太美了,我们走一路看一路,可以说“风景在路上”是对这里景色的最直观总结。不等进入清华镇(婺源县府所在地),一颗颗亢奋的心早飞出车外,融入到大自然之中。婺源的山,婺源的水,婺源那古香古色的白墙黛瓦的村庄,婺源满山遍野的油菜花,闭着眼睛冥想,就能把人陶醉。</h3> <h3>婺源旅游的第一站,是思溪延村。去看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清华彩虹桥”,看思溪延村的徽派建筑。我站在彩虹桥上远眺,满眼青山绿水。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往来的小竹筏,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最喜欢的一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触景生情,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来到河对岸,驻足在水车旁,好像地球不停,水车就不会停止似的转到永久。桥的下游不远处,有条弯弯的石墩间隔桥,墩桥贴着水面,水在墩间流淌,小小的落差又形成了丝绸状的瀑布群。走上墩桥,伴着哗哗的流水声,踏着水面小心翼翼地屏气前行。尽管如此,还是立于墩上做个“POS”状,留下美丽的倩影。随后,导游带我们进入思溪延村。思溪延村如同迷宫,窄小的巷道纵横交错,弯弯曲曲。一幢幢农舍一家挨着一家,马头墙参差不齐。大门的方向东南西北皆有。门面墙与房墙几乎同高。每家的大门口都挂有“家训”铭牌。进了大门,便是会客厅,再往里走,房间套着房间。在房子中间有一天井用来采光。天井不大,既可以晒太阳,也可作通风。墙角那只硕大的水缸,说是聚财用,其实是防火实施。导游带我们参观的是李姓人家。李氏三兄弟史上都是名门大户。房子虽有些老旧,但不失古典气派。墙高几丈,里面是木结构的二层小楼。从外观看,翘角码头,白墙黛瓦,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门面墙的砖、石之上,均雕有各式花纹图案。历经百年风雨侵蚀,仍活灵活现。堂屋的门牌屏面,木质花雕富丽堂皇。能看出李家当年的富有和奢华。古代工匠能将一个“寿”字刻出百态,确实不易。能把一个个有寓意的神话人物雕刻的栩栩如生,实属天赋。一圈下来,在思溪延村看到的全是古文化的博大与精深。</h3> <h3>清华彩虹桥</h3> <h3>我们从村子里转出来,经过一片油菜地,悠然间,也不知哪来的那么多的美女和“中国大妈”正在“丛中笑”。她们在花海中翩翩起舞,又为婺源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只见美女身穿旗袍,撑把小花伞,扮作江南淑女,踏上古朴的板凳桥,以油菜花为背景,品味江南古典淑女的雅致,成了景中之景。机不再来,架起相机,速摁快门,把这道风景藏于我的镜头之中。远处的群山在簿雾中或隐或现,绿的树,黄的油菜花,以及那婉如白绸状的潺潺流水,又像一条裙带在白墙黛瓦边上萦绕。仿佛将我们也带入了美丽的油画之中,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h3> <h3>思溪延村</h3> <h3>板凳桥美女走秀</h3> <h3>小小竹排江中游</h3> <h3>接下来的一天,我们去了婺源的李坑村、江湾村,看祠堂,看“小桥流水人家”,看徽派建筑。也要上篁岭、江岭看油菜花,看晒秋。李坑村的“小桥、流水、人家”,仿佛让我来到了苏州的秦淮河边,又好像去了欧洲的威尼斯水城。但婺源的建筑风格又与之截然不同。“箫江祠堂”是江湾的看点。传说江湾的江氏一族是箫河的后代。箫河的后人在朝为官,为逃避祸患来到江湾,改姓埋名姓了“江”。为了不忘先祖,便在祠堂匾额上书有“箫江祠堂”。据导游介绍,江湾也是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的祖籍地,但我没有考证,只按其介绍如实记录而已。据导游介绍,江泽民在位时,曾到过江湾考察,并慰问过江昌老教师。这次我们去江湾,也有幸与健在的(八十多岁)江老攀谈,听江老师讲述总书记到他家的故事。我坐在孟建柱曾经坐过的条凳上(陪江泽民慰问时坐的那个位置)小歇,被友人拍了下来。我这张身穿雨衣的肖像,定格了与江总书记慰问照片同在。如今的婺源,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还保留着众多历史遗迹,又注入了现代文明成果,不愧为“全国最美丽的乡村”。</h3> <h3>李坑村</h3> <h3>江湾</h3> <h3>我们从江湾出来,驱车来到篁岭(江岭不赘述)看油菜盛开和晒秋。婺源的油菜花随处可见,然而要想看到油菜花开的盛景,非篁岭莫属。我乘北索道上到篁岭,闲庭信步,一边赏花一边逛篁岭民居,选购纪念品,品尝小吃食,看篁岭人家的晒秋(只看到一点儿)。之后沿着步道遛出山弯,透过斑驳陆离的枝叶,居高临下看山下的油菜花开。然而天公不作美,我们还是遇到了阴雨天。不便归不便,但雨中的油菜花却也是另番景象,犹如芙蓉出水般纯净而美丽。要想把美丽带回家,只能一手撑伞,一手端着相机拍照。最为遗憾的是,原本想看篁岭晒秋是啥景色,却无法实现了。似乎上天在专门给我们留点遗憾,好让下次再来。我沿着步道经玻璃桥,欲到村对面的山头乘索道下山,当站在玻璃桥上,眺望“V”字形的山涧时,一幅宏大而绚丽的画卷展现在面前,震憾不已。那缭绕着的洁白的祥云,那漫山遍野的油菜梯田,那大山深处的白墙黛瓦,加上朦胧感的细雨,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山水画卷。</h3> <h3>走完婺源的行程,盘点收获时,发现婺源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绿水青山),而且还有比自然风光更厚重的文化在里面。这使得我在即将离开婺源时,不得不再费些笔墨记述婺源古老的文化遗存。资料显示:婺源文化属徽州文化。历史上,婺源原属古徽州,近代才划归江西,她的历史与徽州一脉相承。徽州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传承,历史沿革中,又形成了独有的徽商文化、徽派建筑等代表性文化特征。徽州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独树旗帜,自成体系,影响深远,是华夏文明的瑰宝。这次去婺源旅游,为了更多的了解婺源文化,我们选择在婺源民俗村——“东篱小隐”食宿。方便听取民间故事、传说,有机会观赏反应徽州文化的实景演出。大型实景剧以真山、真水、徽派建筑为背景,分四章讲述徽州的仕农工商学,婚丧嫁娶孝等民俗文化。从故事中得知,“婺”字是专门为婺源女人创造的。“矛”代表婺源女人拿起武器能战斗,“文”代表婺源女人有文化,拿起笔杆子能写书。以“婺”字来赞扬婺源的女人下得厨房,上得厅堂。她们下地能耕耘,独居能守得住贞操。不仅婺源的女人如此,其实婺源的男人更了不得。在古徽州,男孩子到了十四五岁,都要出去谋生。背井离乡地当学徒,攒资本,经商做买卖。等事业成功了,才是衣锦还乡时。等有钱了,干得第一事,就是回乡孝敬父母,然后娶妻生子,大兴土木,教育孩子成才。这也是徽州人的人生目标。徽州人看重“学而优则仕”,用赚来的钱,培养孩子成就功名,光耀门庭。久而久之,徽州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据传:故宫的设计者就是徽州人),徽州商业自成体系(历史上有徽商这个词),徽州建筑自成一派(称徽派建筑),徽州孝文化宏扬九州。徽州人有着注重教育的传统,就婺源一个小地方,也是人才辈出。比如中国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就籍出婺源。中国的铁路之父詹天佑也来至婺源。徽州人有着学技术,重教育,讲诚信,精益求精的传统理念。哪怕筑座普普通通的民宅,也要尽最大可能体现华夏文化的精髓。比如江湾滕家墙体上的每块砖都刻有“滕”字。思溪延李家,雕梁画栋,神话故事尽在其中。徽派建筑经久不衰,有那么多的建筑保留至今,都源于徽州历史文化的支撑。徽州人特别注重道德规范养成,比如李坑村的“申明亭”,就专门公布村中那些见不了人的事,路人皆知,约束其行为,不再就范。虽说现在已进入新时代了,但仍有“家训”挂在门口,时刻提醒着自己,承载别人的监督与效仿。婺源的自然美,对于过客而言,或许只是过往云烟,但婺源的历史文化,乡规民约才是永恒。值得人们去传承、发扬光大。</h3> <h3>婺源的自然美,润泽的是人们的眼睛,婺源的文化之美,触及的是人们的灵魂。再见了婺源,但愿婺源的秀美永存。</h3> <h3>思溪延古村</h3> <h3>木雕</h3> <h3>木雕门面</h3> <h3>"百寿″</h3> <h3>神话木雕</h3> <h3>镜子、花瓶、钟、四方桌是居家标配</h3> <h3>古村巷子</h3> <h3>月亮湾</h3> <h3>李坑村"小桥流水人家″</h3> <h3>申明亭</h3> <h3>篁岭上透过民居看油菜花</h3> <h3>篁岭村落</h3> <h3>篁岭晒秋</h3> <h3>篁岭小吃</h3> <h3>玻璃桥上远眺"Ⅴ″字山涧</h3> <h3>镜头上有雨点</h3> <h3>江岭</h3> <h3>东篱小隐</h3> <h3>江昌家小歇,与江泽民同框</h3> <h3>雨中赏花</h3> <h3>"中国大妈″与花比美</h3> <h3>看这两同学多好</h3> <h3>他在丛中笑</h3> <h3>"红人人"</h3> <h3>笑的比花灿烂</h3> <h3>聚焦</h3> <h3>聚焦背影</h3> <h3>导游小张</h3> <h3>自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