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民风民俗之美食(音频)

河西走廊

<p class="ql-block"> 美食</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怎么夸都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岳池地跨东经106°7ˊ~44ˊ,北纬30°15ˊ~48ˊ。南北长59.625公里,东西宽59公里,幅员面积1457平方公里。虽位于四川盆地川东平行岭谷的西侧,但东南山脉不高,温和湿润的东南季风仍可进入谷地,带来丰富的降水。</p><p class="ql-block">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形成了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受盆地影响终年温暖、雨量充沛。且春早夏长、秋短冬暖,最适宜作物生长。加之每年无霜期长达316天,雨热同季,多数农作物可一年两熟。</p><p class="ql-block"> 县境内东南、西南部为中丘、浅丘和宽谷带坝区,河网密布,土质肥沃,适宜于水稻种植。而低缓的浅丘梯田层层环绕,盛产小麦、菜籽和黄豆。中东部浅丘平坝为腹心地带,地势开阔平坦,土层深厚,耕作方便,尤其适于水稻、小麦和油菜生长。县城九龙镇处在腹心地带,东门、南门坝子一马平川,有人工水渠自流灌溉,历来是稻谷的主产区。</p><p class="ql-block"> 王笛先生在《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一书中,曾将四川盆地划分为四个区域即:川西平原区、川北浅丘区、川南微褶区和川东山地区。从地理上看,岳池位于川北浅丘与川东山地的过渡地带,也正当夔门到成都的交通线上。</p><p class="ql-block"> 然而,岳池与相邻的川北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性格。追根溯源,岳池在先秦属巴人势力范围,在汉代也归巴郡管辖,骨子里遗传的是巴文化的基因。历史上南宋保佑六年(公元1259年)钓鱼城军民击杀蒙哥大汗之战,八年抗战300万川军将士慷慨赴死以及陪都重庆坚挺在血色山河之中。这些历史的记忆穿越时光,与足球场上漫天“雄起”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宛如奔流的嘉陵江水,激荡着巴渝文化雄健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金广安、银岳池”这个称谓,指的是广安产玉米,岳池产稻谷。玉米是金黄色,所以有“金广安”之称;稻米是纯白色,因此谓之“银岳池”。不是说广安人吃不来大米,而是那里出不了大米,没得吃。只能吃包谷糊糊或在米饭中加入碾碎的玉米粒。</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岳池一直是稻谷主产区,1990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稻谷生产基地。200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2.5万吨,其中生产稻谷31.9万吨,占粮食产量的60.74%。吃饭是中国人的大事,见面打招呼常是:“吃饭了吗?”没有一家米缸里缺得了米,更没有一天断得了粮。</p><p class="ql-block"> 岳池自古种植粳(Jing)稻和糯稻,六十年代增种了籼(xian)稻。兴隆镇黄龙乡胡家大坝村因特殊的海拔和自然条件,有几十亩冬水田终年水质浑浊。田里秧苗虽与大田并无两样,但种出来的稻谷却完全不同。每年稻子熟了,寨子上的人家将拌桶抬到田里,精细收割那几十亩田里的谷子。晒干后除留下小部分自己尝鲜,其余的全部交给国家,去壳后装成小袋分送各级领导。</p><p class="ql-block"> 黄龙米粒大,微带油沁(qin)色,闻之有一种特殊的香味。用黄龙米煮的米饭微黄,软糯可口、馨香扑鼻。煮稀饭则汤汁浓稠,和胃养颜,自乾隆年间就是贡品。这神奇的水田数百年后依然不失活力,人们都相信这田这水是上天的赐予,滋养这方土地和人。</p><p class="ql-block"> 县城踞靠翔凤山,麻柳河、洗马河环绕小城交汇于白塔脚下的白鹤嘴,良田沃土,雨水丰沛。千百年来人们就在这里生活,世代相传培育了令人艳羡的饮食文化。</p><p class="ql-block"> 稻米是岳池人一日三餐的主食,但勤劳聪慧的岳池人并不拘于这种单一的饮食习惯。他们将稻米浸(jin)泡、煮熟并压榨成米粉,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自清康熙年间便将米粉作为早餐主食,也用以待客。民国十三年,县人唐忠延在县城开了一家羊肉(rou)粉馆,日销八百余碗。此后范原禄又开一家肥肠粉馆,他用猪大肠与猪骨、猪肚以及白豌豆煨汤烫粉,食客趋之若鹜,生意十分火爆。</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城众多的粉馆中以南门外搬运社罗明安经营的粉馆最为兴隆,算是正宗的米粉馆。后来有人又开了“老字号羊肉粉馆”、“岳池老粉馆”、“特色老粉面馆”,“老羊肉粉馆”……如此林林总总,众多店家汇集竟成了米粉一条街。旅外乡友回到岳池都喜欢到这里解馋,找一点故乡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城内农贸市场随处可见米粉摊位,当地人买回家自行加工,就成了一道美食。与外地干米粉不同,岳池米粉都是鲜榨。制作时将上等大米用水浸泡,磨成米浆,上笼蒸熟后用米粉机压榨而成。新鲜的米粉直接送粉店烹制售卖,故岳池水米粉细嫩爽口、易于消化,这也是岳池米粉与众不同的秘诀之一。</p><p class="ql-block"> 传说中的岳池米粉享誉巴渝大地,吃过的人都知道口感比南充米粉软,味道较成都米粉醇美清香,而调制又比云南米线快,所以注定成为川北小县岳池的一张名片。</p><p class="ql-block"> 岳池米粉的做法是先将猪骨头在大锅内慢炖,炖到汤色鲜浓雪白时备用。鲜米粉用冷水泡散,装竹编滤勺在沸水中烫热,滤水后盛于碗内。上桌时添一瓢香浓的骨头汤,再加入盐、葱、蒜、味精、红油、花椒粉和胡椒粉,那一个爽!让人称赞。再根据食客的需求配上炸酱肉馅、鳝鱼片、牛肉、羊肉、肥肠或炖豌豆,就成了不同特色的风味米粉了。</p><p class="ql-block"> 岳池人还将稻米制成白糕,当地人也叫泡粑。是将上等的稻米磨浆发酵,再上笼屉蒸熟。泡粑形状因模具胚子不同各异,小的叫珍珠粑,大的呈圆形如发泡的馒头故称“泡粑”。刚出笼屉的泡粑热气腾腾、米香扑鼻,入口甜津津、糯滋滋。不粘牙易消化,故老人孩子都把它当成早餐的主食。五、六十年代东街的“李粑粑”和北街口的“王粑粑”生意最为兴隆。</p><p class="ql-block"> 明朝之前的13世纪初,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在铁木真率领下东征西讨,由弱到强,打败了所有敌对部族,建立了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野心勃勃,发动西征灭了西夏和金国,击溃保加利亚,占领匈牙利和波兰。1238年成吉思汗占领莫斯科、焚烧基辅城。他死后蒙哥大汗即位,统兵横扫欧亚大陆,攻占了巴格达、叙利亚和苏丹。</p><p class="ql-block"> 金灭亡后,蒙哥对南宋发动了战争,一度攻占云南大理。宝祐六年(1259年),蒙哥大汗挟(xie)西征欧亚40余国的威势,分兵三路伐宋。亲率一路军马进犯四川,在合州钓鱼城遭遇顽强抵抗,竟无法越雷池一步。数月后蒙哥被守军炮石击中,伤重不治而亡。南宋钓鱼城保卫战也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被欧洲史学家誉为“上帝折鞭处”。</p><p class="ql-block"> 数百年之后朱元璋统一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他对北方强悍的匈奴和女真族采取“卫所”制防御,除边塞布防强大的军队外,还在全国各地设置区域性军事重镇。明朝的军队都编制在卫所中,统兵权归五军都督府,征伐调遣权归兵部。明朝军人的户籍与士民分开,叫军户。父子世袭为兵,平时在国家分配的土地上屯田自养,战时出征打仗。</p><p class="ql-block"> 离县城30公里处的中和镇古称黎梓卫,就是一处藏于深山的军事重镇。黎梓卫水陆交通发达,凭借渠江阻隔和莽莽大山,进可顺江而下直达合川、北碚,进而拱卫重庆,退可凭借华蓥山天险扼守川东咽喉。</p><p class="ql-block"> 黎梓卫深埋在大山之中,渠江从镇旁蜿蜒流过,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古镇。深丘谷地有大片的水田和坡地,盛产水稻、大豆、大麦和高粱。虽说是广种薄收,但产自黎梓卫的大麦呈纺锤形,粒大穗长,是制醋的好材料。</p><p class="ql-block"> 1882年(清光绪七年),县人陈燮森在黎梓卫开办醋坊,采用独特的白水曲工艺,以麦麸、大米、小米和饴糖为原料制曲酿醋。陈二爷的麸醋汁酽(yan)色浓、酸甜芳香,是宴席冷菜和面食必备调料,畅销重庆及川东北各地。</p><p class="ql-block"> 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调料之一,能去腥解腻,提升菜肴的鲜香。在烹制肉类时,酸味还能加速肉的纤维化,使肉质变得更加细嫩。当酸味和甜味结合在一起时,它还能使甜味变得更加灵动和通透。</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制醋人家常枕河而居,也享受河岸的清新。醋坊里露天场地排列着上百口硕大的陶土大缸,是酿醋的主要器物。陈二爷制醋有五道工艺,首先是蒸:所用原料是高粱,高粱经蒸后充分搅拌,翻动,在醋缸内后续发酵才会均匀。其次是发酵:陈二爷采用了低温酒醪(lao)液体发酵法,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一门绝技。第三是熏醅(pei)酯化:即通过熏醅使醋增色、增香,还可抑制细菌的生长。第四步是淋醋:就是用煮沸的水将熏醅中的醋酸过滤出来。最后一步将淋好的“新醋”置于日月星辰之下,经历日晒夜露,一年之后新制的醋因季节轮换、水分蒸发内部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具备“绵、酸、香、甜、鲜”的品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制醋的过程是一个体力活,由于原料粘稠、厚重,工人须定时翻动醋缸内原料发酵才会均匀。微生物的世界也才此消彼长、互相制约。正因为如此,黎梓卫醋在川北地区独树一帜,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陈二爷的后人严格遵循祖训酿醋,丝毫没有懈怠。1955年公私合营后,陈家醋房并入中和供销社醋厂,经营一直不景气。一直到改革开放,经济大潮冲击到这个偏僻的山乡,扬州醋、湖州醋大举占领市场,中和醋厂无奈宣告破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中和镇盛产的黄豆还孕育了“中和豆花”。豆花早年由北碚、合川传入,是川渝一带简单开胃的美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和镇一条街上开了十余家豆花店,都是采用石磨将黄豆磨成浆,用粗纱滤布过滤。再将滤过的豆浆倒入大锅内煮沸,除去泡沫,将石膏磨水缓慢均匀滴入豆浆锅内,在石膏水作用下豆汁逐步凝固成为豆花。</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豆花饭是普通人的快餐。八十年代以前大街小巷都有豆花店,但以“中和豆花”细嫩绵实、最有名气。食客来了,店家一碗豆花端上桌,配一碟早已备好的蘸料。那蘸料碟里红辣椒油、芝麻香油、姜葱蒜泥、青椒豆瓣、熟芝麻和芥末等齐备。来豆花店的人大多是镇上的熟客和邻近的乡下人,米饭管饱,花钱不多,只是图个方便和省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中和豆花店已遍布岳池城乡。不同的是点豆花的石膏水换成了胆巴,调料增加了清凉的薄荷和提神的香菜。有些店家还用了榨菜、泡豇豆和花生米,还有的干脆打出了“荤豆花”的招牌。食客也不再是匆匆的过客,那些做生意的、闲来无事的城里人睡个回笼觉起床,也懒得做饭,度着方步来到豆花店,一碗豆花,二两烧酒就开始了新的一天。</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公元1854年,陈庆如的父亲出生在岳池县西板乡,23岁即跟随同乡去山东临清“济美酱园”学徒。黑豆豉是济美酱园的传统产品,以优质大豆为原料,经浸泡、煮浆、发酵、去霉、露晒等十几道工序制成。1887年陈庆如的父亲因患伤寒辞工回乡,然久治不愈病重身亡。临终前将济美酱园制作豆豉的秘方传与儿子,让他以此为生。1889年,陈庆如与油榨溪吴明清合伙开办“义兴源酿造坊”,专制豆豉销往岳池及周边乡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西板乡素有“清明高梁谷雨豆”的种植习惯,大豆每年有八月豆和冬豆两季收成,很多农民还有种植黑豆的习惯。那时黄豆用于发豆芽、做豆腐,黑豆主要用于制豆豉或掺入糯米磨粉供婴幼儿食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豆豉制作第一道工艺是煮豆:入冬后,将黑豆加水煮沸变软,放筲箕内滤干水。煮豆的火候很讲究,太软做出的豆豉有苦味;太硬吃在嘴里有生涩感。所以煮豆要恰好过心,尽量不让破皮。如此做出的豆豉才能粒粒色泽黑亮剔透,让人称赞。</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豆子煮好后,第二步便是发酵:黑豆发酵尽量选用竹制容器,例如簸箕、筲箕等。先在筲箕底铺一层干净稻草,这样做出的豆豉会有稻草或竹的清香。煮过的豆子铺上去厚薄要适中,太多不利于通风,太少会使水分蒸发过快。豆子铺好后盖上一层撕成条的鲜芭蕉叶,可更好保持水分。筲箕挂在房梁上,可保证通风和清洁,也避免地面湿度过高的影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发酵的时间依据季节不同而异,入冬后天气变冷,一般15~25天就可以了。发酵后,每颗豆子都会包裹上一层白色或绿色的酵母菌,先用水清洗,再用白酒浸泡去霉。之后就可以看到黢黑饱满的豆豉,然后装罈。入罈的豆豉白天经太阳暴晒,晚上放置露天接受露水的氤氲(yinyun)。如此反复日晒夜露,7~10天后加盐、花椒和卤香粉,拌匀收藏于酱菜罈待售。</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陈庆如每隔三天便挑着油篓子去县城赶场,卖他的“西板五香豆豉”。城里人更喜欢这黢黑油亮的下饭菜,他们选用肥腻的五花肉,水里煮六分熟,将猪皮在热油锅里炸得焦黄,再切成薄片堆砌在豆豉垫底的碗中上屉久蒸,蒸得越久那肉越糯,豆豉也越香。如此陈庆如很快在县城打开了销路,文星街郭家酱园铺也从他那里大量进货,“西板五香豆豉”成了岳池人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和宴席上不可或缺的食材。</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在岳池上千年的历史中,不能不提到离县城四十里处的顾县镇。公元697年,顾县为岳池县治所在,一条老街上段名“中华街”,下段称“河坝街”。昔日建有禹王宫、关帝庙、百草堂、广佛寺和八角亭。历史上自清初延续近一个世纪的移民潮改变了顾县的人口结构,从长江中下游蜂拥而来的移民在这里确立了自己新的身份,成了这片土地上的驻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由于战乱频仍,艰难时世中生存下来的移民都把家族源头追溯至湖广地区,这也成了移民们彼此身份认同的标记。奇特的是定居顾县的移民与其他地区移民有着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进而在语言上形成了孤岛。顾县场的老人们都说着一口奇特的四川话,语音带有明显的湖南口音。只是近年来随着不同地域日益频繁的交流,新生代融入了更大的社会舞台,要么讲标准的川东方言,要么操一口漂亮的普通话,原有的“顾县腔”在生活中慢慢消失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在漫长的历史烟云中,顾县的先人们创造了璀璨的饮食文化,五香豆干便是其中之一。与县境内其他地方一样,大豆是顾县田间套种的主要作物,每年收获之后,黄澄澄的豆粒堆满仓。传说顾县禹王宫主持为让香客吃到味美的斋饭,聘请工匠选用优质黄豆浸泡磨浆,过滤取汁煮沸加入盐卤使之成型,在放有滤布的木箱中榨去水分,用香料稍煮即成五香豆干。</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禹王宫寺庙的豆干状如牛皮,颜色褐黄、光洁油亮,质软而绵,受到众人追捧,仿效者无数。数百年之后,牛皮豆干的工艺渐渐流传至民间,镇上最早合伙开店的是姚学敏、吴秀礼两家。他们改进了石磨,选用网眼更细的滤布,将豆干制作成薄如牛皮约一尺见方的成品。又增加盐卤香料成分,出售之前还用桂皮、八角、茴香、丁香、小茴和三奈加冰糖熬制的卤油反复涂刷晾干,直到豆干表面成茶色或油亮深褐。在晾晒过程中豆干变干变硬,更加细嫩化渣,倘切成细丝或条块盛于盘中上桌,闻之奇香无比,食之回味无穷,是佐酒美食,更是馈赠亲朋好友之佳品。</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时至今日,顾县镇已拥有一个“五香豆干”专业合作社,另有三家上规模的豆干作坊。家庭手工小规模生产不下四十家,日均生产豆腐干三万余张。现代技术的融入使制作工艺不断改进,手工操作已由机器取代,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采用了杀菌技术和真空包装,顾县豆腐干已打开对外销路,四十多种不同风味的豆干系列食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在全国开设了多家顾县豆干专卖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大豆系列产品中,还有一种叫做豆腐脑的小吃。老岳池人总能想起那个沿街叫卖豆腐脑的雷清泉老人。雷清泉是兴隆场人,17岁时因家境贫寒下重庆,在北碚一家豆腐坊学徒。早年北碚还是个小地方,人口不多,单靠做豆腐挣不了几个钱。老板一家以做豆腐为主业,每天给几条街的馆子送货,同时让两个徒弟上街卖豆腐脑。其实豆腐脑和豆花都是制作豆腐的中间产物,成分没有区别。豆腐脑最先出来,比较嫩软,无法用筷子挑,须用汤勺盛到碗里。豆腐脑进一步凝固就是豆花,此时口感变得凝滑、绵软,可用筷子夹起来吃。等到豆花进入磨具压实成型之后,那就成了豆腐。</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雷清泉在豆腐坊学了五年徒,又干了几年,等快三十了才积攒了几个钱,回兴隆老家娶了媳妇安下家,想开个豆腐作坊,无奈兴隆场地处偏僻,人口少,豆腐卖不出去。只好带着老婆到县城边租了一间小屋,夫妻俩卖起了豆腐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豆腐脑不登大雅之堂,只是沿街叫卖。雷清泉夫妻俩起早贪黑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他的豆腐脑白如玉、嫩如脂,配葱、姜、蒜,再加上冬菜、榨菜、炒黄豆等佐料,最后浇上一勺卤汁和辣椒油,食客满嘴喷香。</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每天清晨,城里卖小吃的摊贩多,吆喝声此起彼伏。这里叫卖“热泡粑、酥儿糕”;那边有人敲竹筒发出“梆梆挷”的声音,是卖叶儿粑的来了;还有卖麻糖的手持马蹄形铁,边走边用小铁锤敲打,发出“叮叮当”、“叮叮当”的声响,远远听见就知道卖麻糖的来了。于是老雷也学他们样放开嗓子高声叫卖:“豆腐脑!热豆腐脑!又香又辣的豆腐脑!”果然能吸引人,买卖好做多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和雷清泉一样在城里叫卖为生的还有一位老人,姓罗,谁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每当夜幕降临,雾霭中一位老人挑着担子缓缓行来。风灯隐隐绰绰,伴随着嘶哑悠长的吆喝:“炒、米、糖——开——水!”临近了才看清楚,老者近六十了,挑一副担子,一头是生有炭火的炉子,铜壶在上面吱吱冒着热气。另一头是上下两层的木箱,装满藕粉、炒米、红糖和锅瓢碗勺。担子上支一盏风灯,在暮色苍茫中忽闪忽闪吸引着过往的路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老人的炒米糖用糯米为原料,以红糖为黏合剂挂霜制作。成型冷却后用刀均匀切块,色泽黄中带亮,颗粒均匀、状如蜂蛹。吃在嘴里软硬适中、酥脆香甜,用开水冲泡更是一道绝美的小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叫卖声打破小城的夜空,常有路人停下脚步。老人便从木箱里取出一块米花糖放到碗里,手提水壶划一道圈,热腾腾的开水便溢满小碗。米花糖在滚水冲击下迅速散开,升腾起一股浓浓的香甜。一碗冒着热气的炒米糖开水递到手里,客人站着或蹲着即可享受这街边的小吃。在寒冷的冬天,冷风冷雨中喝一碗冒着热气的炒米糖开水,这自然是花钱不多又很温暖的一件事情。</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有时三五成群的小孩尾随在他身后学他的叫卖声,老人也不生气,恫吓几句就不再理会。孩子们跑过半条街,感觉无趣也就散了。夜深了,街上行人稀少,偶尔有人打开房门,带着孩子出来买宵夜,老人急急调制一碗炒米糖开水递给孩子,看着他们转身离去。所以那方正的炒米糖和滚烫的开水,那熟悉悠扬的吆喝声,便是小城最美的图画,是几代岳池人都抹不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岳池早年的“味不同”凉粉远近闻名。店家选用上等豌豆磨细制浆,加少许姜黄汁熬制成形。临出摊时切成细丝,竟可成条不断。再撒上姜、葱、蒜末,浇上红辣椒油和芥末,便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的一道风味小吃。1956年后因故歇业,此后再也难觅。九十年代后期中南街胡建华开了一家冷食铺,招牌上书写大大的三个字:“黄凉粉”,颇有当年“味不同”的气慨。小小摊位只占据一个巷道,凉粉、凉面、卤鸡、卤鸭却一应俱全。那些喝冷酒的点一份葫豆上桌,可从日上三竿喝到月出星落。性急的赶路,老板娘取出一个锅盔灌满凉粉,让你吃了还想再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岳池卤食在川北一带名气很大,五、六十年代每天傍晚大北街两边一字排开的卤肉摊前人头攒动。各色卤食应有尽有,随便花几元钱便可买几样下酒菜带回家。夜色朦胧、霏霏细雨中那些摊主也不打烊,挂上一盏风灯,常常卖至夜深。卤鸭子是岳池人引以为自豪的美食,本地麻鸭则是制作卤鸭子的上好食材。刚出锅的卤鸭子肥润甘香、骨脆肉嫩,令人垂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环城东路口有一家叫“尹烧腊”的卤食店,门面不大但名头不小。上世纪八十年代,岳池“曹大炮”的卤肉摊子曾雄霸一方,生意火爆。不知什么原因逐渐偃旗息鼓,“尹烧腊”的名号却堂而皇之取而代之。</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尹烧腊”摊子上除了卤鸭子还有卤猪头和猪肝、猪肚子、猪排骨,猪身上的一切都成了卤汁里的食材。尹家烧腊店就是一座烧腊味“大观园”。那些南来的北往的过客都在摊前驻足,等多久也要买到两只卤鸭子才肯离开。(字符:737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