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史家胡同的如烟过往

蘇蘇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图 by 蘇蘇</h3></font></h3> <p class="ql-block">  北京有句老话儿是这样说的:“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似牛毛” ,北京长长短短的胡同确实多得数不过来。在那些知名度较高的胡同里,有一条在十三世纪元大都初期,就已标注在城区地图上的胡同,就是这条地辖东城区、不足八百米长的史家胡同。就是这条西起东四南大街,东到朝阳门南小街,地处闹市而不喧的短短胡同。</p> <p class="ql-block">  从繁华嘈杂的灯市口大街往东拐进史家胡同,立马感觉到一阵清静,这里没有了喧闹与嘈杂,行人也是寥寥,偶尔会有骑自行车的路过,轮胎轧过地面的微微摩擦声和车轴少油的嘎吱声。胡同里只有一家销售工艺茶具的铺面,其它都是市民住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同将标准的四合院建筑群串在了一起,整条胡同很是整洁。徜徉在史家胡同洁净的路面上,进入眼帘的是一扇扇火红的喷漆大门,有的门楼看上去高大简洁,门扇厚重,透着官家威严; 有的门楼配有精雕细琢的砖牌,彰显儒雅的书香情调。他们种种色色,各有千秋,只是户门大都紧闭,非参观场所,游人不得入内,实在有些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走走停停,拍拍看看,三月的暖阳照在身上,不冷不热正好,树上的嫩绿在光射下闪着微光,让人产生醉意。耳边不时传来行人的交谈,那纯正的京腔随着徐徐吹来的早春三月微风飘进耳际,酣畅舒适度爆棚。此情此景此适意,内心的遐想疯长,不由自主地涌上许多丰富的感触与联想来......。</p> <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元朝时期的史家胡同风貌,现在全然是今非昔比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灿烂的人类城市文明史中,北京的胡同闻名遐迩,其魅力独具一帜。它包含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基因,亦成为中华文化的厚重载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魂牵梦绕的家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包括史家胡同在内的北京明清内城胡同,大都形成于十三世纪元大都营造时期。意大利知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访来此,在他的游记中高度赞扬了胡同的建筑格局是 "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p> <p class="ql-block">  说起北京胡同的由来,有不同的版本,这里介绍的版本是来自北京胡同博物馆的展示材料,应该是较有权威性了 (在此感谢史料编撰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同" 一词的来源,说是蒙语 "水井" 的汉字表音,也有学者认为 "胡同" 一词来源于汉代 "巷" 的读音 "虹" ,而 "虹" 的切音为 "胡洞"。辽金时期,"胡洞" 已在北方民间广为流传,到了明代正式定名为 "衚衕" (hú tòng), 在 "胡" 与 "同" 两个字都加有 "行" 字,表示 "胡同" 是可以让人行走的小巷,到了清代,"衚衕" 就简化为 "胡同" 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同作为中国古代城市的一种空间称谓,其来源可以追溯至西周先民聚居群的基本单元-"里",其实,北京的许多地方还在继续沿用某某里的地名颇多。</p> <p class="ql-block">  且不表史家胡同的元清史,单说近代近百年发生在胡同里的人人事事,如烟过往,用精彩二字不足以形容它的壮观。胡同里一个又一个名角儿与历史上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在这条胡同里轮番登台谢幕。他们之中有的是学富五车声名享誉世界之文人; 有的是驰骋疆场从烽烟战火中走出的名将; 有的是早期的国家级别领导人,还有演艺届的泰斗大师级人物,都曾在史家胡同住过或办过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甚至夸张地但并不无道理地归纳总结说,这条胡同吞吐了 “半个中国的历史人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史家胡同到底有怎样的风水,招来众多达官显贵来此落户; 这史家胡同又是怎样一棵吉祥繁茂的梧桐树,引来在此筑巢的凤凰成群!</p> <p class="ql-block">  要想揭晓史家胡同奥妙,最好先到24号院 (原54号) 一观,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就坐落在这座深宅大院之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个博物馆占地1000多平方米,共设有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展示了130个代表性的四合院落的微缩复原和胡同里风云人物的史记。</p> <p class="ql-block">  成为博物馆的史家胡同24号院,属于地地道道的豪门大宅,院落套院落,共有九十九间房舍外加花园,博物馆只占用了很少一部分。下面这张早期的房屋外观图,从中就可看出它当年的排场非同一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史料记载房屋的原主人名叫凌福彭(1856—1931), 出身翰苑,光绪十九年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康有为同榜进士,历任清朝户部主事兼军机章京、天津知府兼天津工艺局及习艺所督办、顺天府尹代理、直隶布政使。1911年后曾任北洋政界约法会议议员、参政员参政。他精于词章、酷爱绘画,曾与齐白石、姚茫父、王云、萧厘泉、周启祥、金城、王梦伯、陈半丁、陈衡恪等著名画家过从甚密,常在家中组织 "北京画会" 的聚会活动,因而家里常有文人墨客出出进进,使得史家胡同的24号院的文艺名人访客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京城第一才女、著名作家画家凌叔华是凌福彭的四夫人所生的第十个孩子。凌叔华天资聪颖,从小在父亲营造的文艺氛围中长大,深受艺术熏陶。七岁时在家中围墙上的涂鸦被凌父的画家朋友看见,深表赞赏并对凌父说:"此女如得名师点拨,将来必成大家"。凌叔华后拜师于著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为师,后又从师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这使她的绘画技术有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还惠受当时被称为文化艺术界一代怪杰辜鸿铭教授的授课,打下了坚实的古典诗词和英文的基础。因而,在上大学前,她的文章与绘画在民国时期就已小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  这是经常出现在凌宅的中国知名文人在凌宅前院的合影留念(笔者翻拍于博物馆照片收藏)。</p> <p class="ql-block">  1922年,二十二岁的凌叔华考入燕京大学,主修英文、法文和日文,与谢婉莹 (冰心) 同窗。1924年春,泰戈尔来华访问,北京城很是轰动。北大当时指派陈西滢和徐志摩负责接待工作,正巧陈师曾、齐白石等组织的北京画会刚刚成立。中国漫画的创始人、陈寅恪兄长陈师曾提议在凌府的"凌小姐大书房" 集会,以茶话会形式相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凌叔华作为主人,还邀请了陪同泰戈尔访问的印度画家兰达·波士一同赴会,后來出席茶话会的有兰达 · 波士、泰戈尔、徐志摩、陈西滢、胡适、丁西林等三十余位宾客。正是这次艺术家名人聚会奠定了 "凌小姐大书房" 的京城大文人沙龙的地位,当时被梁实秋誉为五四以来中国五大散文家(胡适、周作人、周树人、陈西滢、徐志摩),都是凌家的常客,其中的徐志摩、陈西滢因为爱慕凌小姐,更是经常出入凌府。</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社交公开蔚然成风,文人们不定期的聚会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北京画会" 的聚会活动经常选择在凌府举办,当时的史家胡同24号院,成为文人们聚会交流的热门场所之一。陈师曾、齐白石组织的 "北京画会",十分活跃,只要有人折柬相邀,画家们便会召之即来,齐聚史家胡同24号,茶馀酒后,濡毫染纸,直抒胸臆后,尽兴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志摩后移情陆小曼,凌叔华最终选择了陈西滢,1926年,凌父将史家胡同24号大院的其中28间房屋作为陪嫁,这对才子佳人在24号院完婚定居,一时成为京城一大佳话。</p> <p class="ql-block">  1946年,陈西滢先生受命前往法国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驻代表一职,后举家定居英国伦敦。 一代才女从此定居异国,才华出众的她不断出书开画展,成绩卓越,斐声海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直到1990年,凌叔华病重,心中仍然想念她住过的老宅院,坚持回国就医,临终前躺在担架上,由女儿和外孙护送回到史家胡同24号院留恋地看了故居最后几眼,当年病逝于北京景山医院,享年九十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是凌家24号院的文艺沙龙,聚集了当时文学绘画界的众多领军人物,在这史家胡同进进出出,为这条古老的胡同增添了文艺的光环与不平凡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59号院,现在是大名鼎鼎的史家小学,这所重点小学的声誉,使得周边的房屋炒出了三十万一平米的天价! 小学原址是史可法祠堂旧址,不过目前已看不出祠堂的旧日模样,由一色的红砖小楼代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可法 (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史可法祠堂在清雍正二年(1724年)年间,就被改建成了“左翼宗学”,只招收八旗左翼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子弟入学,在此传授满汉文化知识,骑射技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在20 世纪初,史家胡同在知识界就引起过外界注意,那是因为胡同里曾设过考场,录取赴美留学生。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用退还给中国的部分 "庚子赔款" 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中美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庚子赔款留学生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09年,清朝外务部奏请朝廷成立游美学务处,专门管理赴美留学事务。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留美学生,在清华学堂未成立前,1909年,1910年与1911年的三年留学考试都在史家胡同举行。所以说,史家胡同与中国教育发展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里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不光是来自24号院文艺沙龙的光环与历史悠久的史家小学前身,还有胡同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宿舍,聚集了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们,更是给这条胡同增加了文化的厚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宿舍在史家胡同56号(现改为20号),56号原本是一座很讲究的三进大四合院,以前是谁家的房产已无从考证。主院里种了许多海棠树,开花季节里,满树海棠花枝招展,十分美丽,大家都亲切地管那里叫“海棠院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2年6月12日晚,在这座美丽的海棠院儿里举行了建院大会。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代表市政府宣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并宣布曹禺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焦菊隐、欧阳山尊为副院长、赵起扬为秘书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0年,剧院宿舍扩建,将四合院和后花园拆除,盖了两栋红砖新楼(笔者深感痛心惋惜!)。北京人艺作为中国第一所艺术院团,在长达67年的艺术发展中,已形成鲜明的演剧风格,有了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的丰富积累,在现实主义与民族化、体验与体现及再现戏剧美学的内涵上,均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创建了久负盛名的著名 “北京人艺演剧学派”。</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展示了北京人艺的早期著名演员照片,这里选示几张,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51号 (旧时门牌24号) 是个有故事的宅院,这原本是清末外交大臣洪钧的宅子,现归属外交部产业,是办公场所,不得入内参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博物馆资料介绍,这是一座典型的官邸式三进四合院。设有中院(主院),前院和偏院,中院与各院之间由南北双朝向的房子穿堂连接。洪钧为清同治七年的戊辰科状元,先后任湖北学政,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 到解放时,这里是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中将的私邸,解放后划归外交部所有,1960年周恩来将此院分给章士钊居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章士钊 (1882--1973) 湖南长沙人,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期间资助过同乡学子毛泽东等人。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有一养女,就是大名鼎鼎的章含之女士,章含之系上海永安公司女售货员谈雪卿与富家公子陈伯权的女儿,因二人地位悬殊,陈家反对这门亲事,拒不接纳谈小姐。于是,已经生有女儿的谈雪卿聘请了大律师章士钊,把陈家告上了法庭,迫使陈家出银五万了却此事,谈雪卿所生的女儿后来被章士钊收养。1973年,章含之与前夫离婚,嫁给了当时的外交部长乔冠华,乔冠华从原史家胡同55号搬进了51号。章乔没有共同子女,他们先后去世后,宅子被外交部收回,51号现在是外交部的一处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53号这所大宅子,曾经住过抗清名将史可法,后成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居所。民国时期,先后又住过张治中、范汉杰等高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被全国妇联接收,成为妇联的办公场所,当时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等都曾在此办公。大门上的 "好园" 题词就是邓颖超的笔墨,"好" 字拆开为女子,意喻女子事务园地。</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32号院,曾经住过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城的城主----傅作义将军。傅将军系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绥远抗战等众多战役,是上个世纪声名赫赫的百战将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为北京的和平解放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使古老的京城免遭战火蹂躏,献城后成为中国首任水利部部长。</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8号为俞启威(又名黄敬)的故居,俞曾担任天津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期间,江泽民在他手下担任副局长一职。</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33号曾是王炳南故居,王炳南 (1909~1988),陕西乾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赴日本留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重庆谈判工作,担任毛泽东主席的秘书。1955年任中国驻波兰大使,兼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方第一任首席代表。后回国担任国务院外交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所一进的四合院现成为全国妇联老年之家,每天都有活动安排,房屋维护良好,窗明几亮,雕梁画栋,较好地保留了当年完整的四合院建筑形式。笔者到达时正赶上老干部活动已散场回家,人去院空,看门人很和善,让笔者进去溜达参观了一番。</p> <p class="ql-block">  四合院内景致一瞥。</p> <p class="ql-block">  整条史家胡同的房屋建筑形式基本都是典型的一进,二进或三进四合院,唯独这11号院内是一座西式二层洋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住过开国将军袁也烈 (1899-1976),湖南洞口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国民革命军叶挺部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龙州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纵队参谋长、第七军第二十师团长。1939年后,任山东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抗大一分校训练部部长、清河军区参谋长、渤海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笔者进得院里,绕过影壁,出现在眼前的二层小楼看上去很是破败,长久没有得到维护。虽如此,但小楼仍然还依稀保留着当年的俊模样。过去的优雅小楼,如今已成了大杂院,二楼窗户的玻璃破了都没补上,好像没有住人似的,但是从院子里晾晒的衣物看,显然是有住户的。笔者只是不明白这些住户们怎么就不舍得略加维修一下呢,只要小小维护一下,自己也可以住得舒服一些嘛!</p> <p class="ql-block">  23号曾经住过卫立煌将军,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23号院还曾住过彭明治 (1905-1993) 将军,曾担任中国驻波兰大使,河北省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第五届人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47号,已故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故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搬进此院并度过了其人生的最后岁月。</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1号,臧克家曾经的住所,著名诗人,作家,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所房子现已成为住满人家的大杂院了,街门口处就推满了杂物,所以笔者也就没进去细细勘查一番了。</p> <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里还住过下面一些名人与将军,他们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先生; </p><p class="ql-block">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罗工柳先生,他主持了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的设计;</p><p class="ql-block"> 铁道部副部长石志仁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组织者和开拓者; </p><p class="ql-block"> 原国民党周体仁中将,北平警备司令,随傅作义起义,赴云南成功策划卢汉云南起义;</p><p class="ql-block"> 上将副总参谋长李天佑将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条不足八百米长的胡同里,聚居了如此众多的优秀人士,恐怕在北京再也找不出第二条这样的胡同来! 胡同的由来已久的文化氛围成就了史家胡同的文化魅力,而那些发生在史家胡同的历史人文更是起到景上添花的效果。这条胡同拥有的文化魅力在北京城算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史家胡同堪当人文瑰宝胡同之美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有历史、有故事发生的四合院宅子,鲜活地反映出北京胡同的建筑格局魅力,加上老住户们带来的人文魅力,使这条胡同成为一部活着的胡同历史教科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家胡同的魅力如同这满园盛开的玉兰,幽静恬美馨香,每位到访者都会被深深吸引并沉吟之中,从而思绪自由放飞浮想联篇,并深深沉浸在那些如烟过往的回味中。</p> <h3>作者简介: 作者蘇蘇(微名/笔名)为资深商务管理人士,出访世界各地,足迹遍布五洲六十国度有余。退休后重拾笔耕爱好,将各地见闻经历以摄影游记散文诗歌形式呈现,与读者分享各地的精彩故事。作品图文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刊发公众平台,请尊重作者创作,维护版权有责,谢绝文字图片复制粘贴,谢谢支持发扬原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