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们二年级全体语文老师齐聚办公室,开展低段语文研讨活动。本次活动选定的内容为部编版二下第六单元的《雷雨》,由谢春蕾老师主备。</h3> <h3> 4月9日,我们组进行了第一次集体备课。从长远的学习历程来说,低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读好书,写好字是重中之重。基于学情和年段教学目标,我们把这次研讨的主题定为:凸显读写,夯实基础。</h3><h3> 依托这个主题,7位语文老师一起围读课文,大家研读文本,探讨教法,为提高课堂实效而集思广益。最后,确定本节研讨课的教学目标为:</h3><h3>1、 在语境中认识“压”等5个生字,观察结构,重视细节笔画,写好“雷、黑、垂”。</h3><h3>2、 正确地朗读课文,能依据气象的变化,雨的大小读出轻重、快慢的变化。在朗读中,体会雷雨前的由静到动,雷雨的渐强渐弱。感受“压、垂”的生动,运用短语“越 ......越......”展现事物的变化。</h3><h3>3、 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观察大自然的欲望。</h3><h3> 围读交流后,谢春蕾老师总结大家的意见,起草第一稿教学设计。</h3><h3></h3> <h3> 4月10日,李慧鑫老师代表二年级教研组汇报活动准备情况。叶赛旦、方建顶主任听了汇报之后,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h3><h3>1、低年级课堂中的导入应该更具趣味性。</h3><h3>2、教学板块不够清晰,写字时间不够充足。</h3><h3> 听取大家的意见后,谢春蕾和李慧鑫老师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并制作完成课件。</h3> <h3> 4月16日,谢春蕾老师在二(1)班试课。课后,针对试课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之后又和二年级的老师们探讨后,进行了第二次修改:</h3><h3>1、之前预设的内容过多,课堂时间不够。砍去“雷雨中”这整块内容。</h3><h3>2、后半节课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热情不高,教学设计中应增加趣味性活动。</h3><h3><br></h3> <h3> 4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谢春蕾老师在二(3)班执教《雷雨》。</h3><h3> 教学环节:</h3><h3>板块一 听声导入,唤醒学生的夏日记忆。学生畅谈雷雨的情景和感受。</h3><h3>板块二 初读感知,识记生字。做动作表演“扑、压”;运用象形字识记“户”,积累“ABB”的颜色词语。</h3><h3>板块三 品读词句,背诵积累。通过换词对比,呈现生动好玩的图片,感受动词的准确有趣。教学中,谢老师让学生充分地读,达成正确、流畅的目标。个别读,关注后进生;老师范读,指导难句;师生接力读,读出情趣。</h3><h3> “越......越......”短语运用这一环节尤为精彩,难度层层递进,学生学得又很有趣味。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手在桌面展示雷声越来越响,越来越轻。接着给予情境练习短语,然后自由用短语说句子。最后引入《课堂作业本》中的练习进行巩固。</h3><h3><br></h3> <h3>板块四 关注细节,写好生字。谢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黑、雷、垂”中会“七十二变”的笔画。“垂”作为最难的一个字,运用笔顺动图帮助理解。</h3> <h3> 参与研讨课的老师们专注地听着,认真地记着笔记。</h3> <h3> 课后,大家又一次聚集在一起,共享这节课的收获,交流课堂中出现的不足,群策群力,探讨更行之有效的策略。教研之路,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再接再厉,让教研之花开得更加绚丽灿烂!</h3><h3> 供稿: 李慧鑫</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图片: 李慧鑫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审核: 叶赛旦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发布: 王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