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老人家″父亲节的特别礼物

一川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士奇 </b><b>士強(文)</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川(编辑整理 )</b></h3> <h3>把我们用思念编织的花蓝送给您一一"老人家"🙏🙏🙏</h3> <h3>“老人家”是我们的父亲。他离开我们八年多了……也不知从哪一天起,家人和外人都开始尊称他为“老人家”,一叫就是几十年,既透着尊敬又倍感亲切。“老人家“自己似乎也很认同这个称谓。</h3><h3><br></h3><h3>今年清明节,为"老人家″扫墓归来,我们就商量着要用《美篇》,为喜欢文学又喜欢新事物的"老人家″制作一份父亲节特别礼物,我们坚信: 不俗的"老人家″一定会喜欢!<br></h3><h3><br></h3><h3>我们翻出了家里珍藏的老相册,打开了"老人家″的作品集《记忆的碎片》,还开始了网上:延安、陕北公学、妈妈校长……的搜索。准备完成后,就开始了《送给"老人家"的父亲节特别礼物》的制作。</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老人家″您在儿子们的心中是:忠诚的革命家,</b><b style="text-align: center;">执着的教育家,</b><b style="text-align: center;">宽厚的长者</b><b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b><b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永远爱您!</b></h3> <h3>父亲杨宗先, 1938年在延安投身革命,几十年来坚定不移地跟着党、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父亲以他忠厚平实的品格赢得了大家的爱戴,成为我们两兄弟心中永远的楷模。</h3><h3><br></h3><h3><b>1.父亲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b>父亲对真理的追求犹如一个忠诚的战士,受鲁迅先生自由思想的影响,父亲17岁时就离开了家乡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开始了他对真理的毕生追求。</h3><h3><br></h3><h3>为此他付出了很多……包括家中四名亲人由于他参加革命而惨遭反动派杀害、一生饱受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又在延安因公负伤痛失了一只眼睛,后半生一直靠一只眼睛的视力工作和生活;文革中又被批斗关押、失去人身自由,经历了他人生最大的磨难……</h3><h3><br></h3><h3>这一切都没有动摇父亲的追求和信念。他坚信马列主义,坚信跟着毛主席干革命没有错!他在自已所钟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孜孜以求。<br></h3> <h3>"老人家″在延安时,曾多次亲耳聆听毛主席的报告,他说印象最深的是1938年末的那一次,主席谈笑自如,饶有风趣,尤其是充满湖南韵味儿的口音,听起来十分亲切。</h3> <h3>1939初老人家被分派到359旅做文化教员,陕北公学的任务就是培养抗日先锋队。在延安的学习与生活,是老人家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h3> <h3>1987年5月,辽化公司和学校联合组织曾在延安学习,工作过的五位老同志重游延安,这时老人家已经离开延安近50年了,从接到这个消息起老人家就心情激动……参观结束后,老人家又情不自禁的拿起了笔,发表了多篇重返延安的文章。</h3> <h3><b>2.父亲是一个献身教育的人。</b>父亲从参加革命起就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人生字典中绝大部分都与教育息息相关。</h3><h3><br></h3><h3>延安时期,他曾在当时培养了大批我党优秀干部的“陕北公学”担任文化教员。解放以后,先后在锦州市教育局、锦州师范学院、辽阳化纤学院等多所学校担任领导职务。对他所领导的学校、对学校建设、对学校的师生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感情。</h3><h3><br></h3><h3>在知识分子中间,父亲一直是一个朴实的工农干部形象。父亲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大胆重用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交朋友。</h3><h3><br></h3><h3>仅举他关心知识分子生活的一个例子: 1963 年在锦州师范学院工作时,我们家里把自己的房子让出一间给刚刚结婚的青年教师,一住就是7年。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师生的尊重,因此他在知识分子中有很好的群众基础。</h3> <h3>老人家一生从事马列主义教育与宣传工作。家里藏有马恩选集和列宁全集。他生前时常阅读翻看。</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这是锦州师范学院原校址,我们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对这里充满感情,因为这里有让大家终生难忘的故事。</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这是现在的渤海大学,昨天的锦州师范学院,遗憾的是,老人家没能亲眼看到这个现代化的大学校园</h3></font></h3> <h3>退下领导岗位后,老人家又把更多的关注给了那些误入歧途,正在接受教育改造的未成年人。他常去监狱给孩子们作报告,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正错误,重新做人。</h3><h3><br></h3><h3>他的出色工作,使得多位失足青年树立了新生的信心,老人家也因此多次被关心下一代协会评为先进工作者。</h3> <h3>父亲被称为特殊的园丁。乙亥年端午节,父亲接到教养院在教人员任XX一封来信,信中说明是慕名求援。还夹寄《帮教协议书》一张。原来,任XX的父母双亡,在姐夫家居住,因盗窃打架被管教三年。教养院为调动家长、社会多方力量参与联合帮教工作,全院推行签订《帮教协议书》。</h3><h3><br></h3><h3>其姐夫对任X X抱有偏见,拒绝在家长栏内签字,因而街道不予加盖公章。任XX为此写信求杨老帮助解决。父亲不顾雨天路滑,拄着拐杖去为之多方联系,街道仍坚持无家长签字不盖公章。</h3><h3><br></h3><h3>父亲当场在家长栏内以代理家长名义签了字,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一举动, 使任XX甚是感动,表示一定要痛改前非,此事在教养院引起了很大轰动。</h3> <h3>父亲重视教育,不仅反映在社会工作中,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上。我们年少时正值文革,读书无用泛滥,老人家一直督促我们坚持学习,并鼓励我们,将来一定会有用武之地。</h3><h3><br></h3><h3>我们哥俩能有机会上大学,又在大学做教师,与他的耳濡目染是分不开的。他对于孙辈的教育更是有独到读到之处,从不娇惯孩子,也从不给过孩子压岁钱、零花钱,还要求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保护个性。</h3><h3><br></h3><h3>他身教言教并举,向孩子传授的爱劳动、爱学习、尊敬老人、勤俭节约等光荣传统深深的影响了孩子们。</h3><h3><br></h3><h3>父亲从小教育我们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不脱离劳动,不脱离工农。我们小时候父母工作忙,士强,从小就被送到山东农村老家,养成了朴素的工农感情。</h3><h3><br></h3><h3>六五年,小学五年级才回到锦州父母身边,此时正是学雷锋做好事年代,每天放学之后,父子两人拿着小粪筐,在马路上捡马粪,堆积起来支援农业。当年杨院长和儿子捡马粪支援农业建设,成为师范学院校内外的佳话。正是这种教育的影响,七O年士强中学毕业到农村插队,很快就适应了农村生活。</h3><h3><br></h3><h3><b>3.父亲是一个忠厚而平实的人。</b>从他身上看不到任何世俗的观念,无论是领导、同事还是普通劳动人民都一视同仁,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平易近人,总是面带笑容,看上去如同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慈祥的老者。</h3><h3><br></h3><h3>老人家平时注意看不上摆臭架子,装腔作势的人,有时看看到电视上那些官气十足,千呼后拥的场面,会气愤地关上电视,拂袖而去。然而他对普通老百姓,普通劳动者却是非常尊重。而且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h3><h3><br></h3><h3>在家里,老人家视保姆如家人。把保姆的事情当成自己家人的事情一样重视,一样处理,从无高低贵贱之分,在我们家做过保姆的人都为老人家的这种作风所感动。小徐保姆在老人家身边工作五年,在老人家的关心下,女儿女婿学业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至今忘不了杨姥姥,杨姥爷的恩情。</h3> <h3>至今令士奇难忘的,为了磨练他的意志,1965年"老人家"领着14岁的他参加了师范学院学生在大石桥部队接受军事训练的故事。</h3><h3><br></h3> <h3>1984年暑假辽阳,"老人家″和2岁的小孙女,1岁的小孙子在一起,笑的多么开心!</h3> <h3>1984年,老人家和大儿子一家在兴城海边留影</h3> <h3><b>4.父亲是一个开朗豁达的人,</b>一辈子与人无争,处世平和,淡泊名利,豁达开朗。他的资力与他的职务级别太不相称,但他从未伸手向组织要过名利和地位,待遇面前不伸手,荣誉面前不张口,这是他的价值观。</h3><h3><br></h3><h3>几十年来不少的下级成为了他的上级,他从来都是不以为意,顺和自然。他心胸之大度大人之宽厚,还表现在处理与那些文革中曾经迫害过他的人,以及处于不同派别的人的关系方面,对待这些人,他能够不计前嫌,和谐相处,他为人坦诚,关于直言,不说假话,所以不合时宜,却坚持如一。</h3><h3><br></h3><h3>他待人有自己的标准不庸俗下作;办事有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说话有自己的风格不附庸风雅;善于独立思考引经据典,活学活用辩证法,善于正话反说,大事戏说,寓哲理于调侃之中,将智慧于玩笑之间,轻松处理各种矛盾,幽默,协调各种关系。</h3><h3><br></h3><h3><b>5.父亲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人,</b>虽然上过私塾,学过孔孟之道,受过传统教育,但他思想解放,向往自由,不被传统所束缚,不为权威所禁锢。当年他立下"不自由,宁可死"的志向后,随即就投身了革命,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h3> <h3>这是"老人家″1950年,在山东高唐的结婚照珍藏至今</h3> <h3>这是2000年"老人家″的金婚庆典,仿佛就在昨天</h3> <h3>"老人家″请放心,您的儿孙们,一定会继承您的优良传统,不辜负您的殷切期望,各自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奋斗拼搏,努力去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