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下名州</h3><h3> 天下名州,是今绥德县的美誉,亦是别称(代称)。绥德其名始于北魏时期,取“绥民以德”之意。据《绥德县志》:绥德“金州名,本后魏绥州,宋为绥德城,金升为州,因城旧名也。”清道光二十八年,江士松手书“天下名州”四个大字,每字1.5丈,宽1丈,故后名“天下名州”。</h3><h3> 天下名州摩崖石刻位于绥德古城原西门洞外的石壁上。摩刻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距今152年。此题刻距地面高为8米。题刻上款刻“道光二十八年六月吉日”下款刻“知州事江士松书”,书写面高6米,长20米,每笔画宽约0.30米,字深约0.15米,面积120平方米,字迹为隶体书刻,外方内圆,纯厚雄浑。 1956年因凿崖取石修公路,将“州”字炸坏。1983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将“州”字复原。因资金不足,无树立标志。 1982年12月27日由绥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绥德被文化部命名为“石雕之乡”,2017年10月绥德成功举办国际石雕文化艺术节。绥德石雕以多、美、奇、珍著称,绥德石雕文化遗存厚重,石雕文化内涵丰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下名州石牌楼</h3><h3> 绥德县城南五里的学子大道与210国道丁字交汇处,耸立起一座气吞山河的石牌楼。石牌楼为五门六柱十九楼,双面单式结构,长36.9米,高16.9米,由一千一百六十八块雕石、六十六幅人物典故浮雕组成。石牌楼的五门取意中兴之门,走向世界之门。六柱蕴含大顺之意。十九楼中,十其实是一,一元复始,气象万新;九为多多益善,欣欣向荣。石牌楼大楼小楼互帮互衬;左楼右楼比肩并列、映带;前楼后楼有呼有应,上楼下楼,下者基础沉稳,上者先领风光。整座石牌楼庄严肃穆、和谐统一。</h3><h3> 天下名州石牌楼气势之宏伟、布局之巧、雕技之精、窝意之深,不仅在绥德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十三朝古都的三秦大地,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也是罕见的,堪称天下第一石牌楼。</h3><h3> 天下名州石牌楼正上方,有书法名家钟明善的雅题“天下名州”四个大字,和他书写的流畅飘逸、韵味十足的主门联:</h3><h3> 两河不息记载着千古风流人物河侧青山山侧白云此处曾是汉关秦月。</h3><h3> 四路无阻贯通了万里锦绣神州路边长堤堤边绿树这时已为舜日尧天。</h3><h3> 天下名州石牌楼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吉祥如意之物。</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下第一石牌楼夜景</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牌楼前的石狮子</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绥德之石魂广场</h3></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绥德革命烈士陵园</h3><h3> 绥德革命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h3><h3> 绥德革命烈士陵园,位于绥德县城区雕阴山下,大理河南岸,坐南向北,建成于1957年,占地面积13760平方米,建筑平面成“凸”形。</h3><h3> 陵园拱形铁栏门上浮雕“绥德烈士陵园”8个镏金大字,石砌大门腿上刻有对联两副。联曰“大理河滨刻石建陵彰先烈;雕阴山前兴土筑墓慰英灵。”“为人类为祖国献身革命虽死犹生;谋幸福求和平不惜牺牲足资楷模。”大门内两侧有窑洞、门房各1孔,门房两侧倒坐砖窑各7孔。陵园中间为青砖人行道路,两旁翠柏成行,绿荫蔽天。正前方为仿苏式纪念塔,高14.35米,双层石座,方形塔身,顶端嵌有红色五星。塔身正面雕刻“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塔往后居中为革命纪念馆,馆内正中安放着著名革命烈士李子洲铜像,四周分别陈列李子洲、李成荣、李成兰、崔文运、崔曙光、崔田夫、杨重远、霍世杰、霍维德、常汉三、蒲子华、王子文、王晓强等数十位烈士的生平事迹简介和实物、文献资料。两侧耳房内分别陈列着有关单位和领导敬送的花圈、花篮和题词。纪念塔与纪念馆中间两侧对称建有八角亭各一座,亭为石座石柱,雕花木顶,上覆筒瓦,飞檐翘角。左侧亭内方形石塔上为0榆林地委和榆林行政专员公署的题刻。两亭内6块石碑上镌刻着自中国0的创建和大革命以来投身革命、为国捐躯的1475位烈士的英名。</h3><h3> 纪念馆再住后是烈士墓区,墓为一座人工堆起的土山丘。墓区大门石碑上雕刻着“李子洲烈士之墓”。进门拾阶而上,丘顶正中为石砌蒙古包式明葬墓冢,冢内安放着李子洲烈士的棺木和遗骨。墓冢两侧分别安葬着一百多位革命烈士的遗骨。</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绥德蕲王庙(韩世忠庙)</h3><h3> 蕲王庙位于榆林绥德县西南5公里的一步岩。蕲王,是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封号。韩世忠生于绥德南川纸坊沟村,宋哲宗元佑四年夏四月乙酉(公元1089年古历4月16日病逝于绍兴二十一年八月壬申(公元151年古历8月4日)。世忠出身贫寒,幼年随母行街乞讨,但自幼好勇善斗,乐于扶弱助贫,怀有一身打抱不平的豪气。他戎马一生,保家卫国,被宋孝宗追封为“蕲王”,赐谥号“忠武”。乡人为了缅怀韩世忠的丰功伟绩,在一步岩永寿寺旁建立蕲王庙,以作悼念。</h3><h3> 蕲王庙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正面是一孔高大、宽敞的石拱窑洞,正中是韩世忠的坐像,正殿的对面是乐楼。其横额分上下两段,上段写着“宋韩蕲王故里”,下段写着“中兴佑命”,横额两面相同。庙正面的石柱子上,刻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恢复中原,志同诸葛”,下联是“再扶宋室,功迈汾阳”。石柱背面也刻有对联一幅,上联是“东南半壁,仗孤撑,至今江水滔滔如闻鼙鼓”,下联是“西北一天祟血食,抚此山川郁郁隐护风雷”。这座牌楼,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联语为绥德知州凌树祟所书。庙前立石碑4通,记载着韩世忠抗金卫国的英雄事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绥德蒙恬墓</h3><h3> 秦将蒙恬墓,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西大理河畔。墓冢成馒头形。据《绥德州志》记载,墓高50余米。后因历史久远,风雨剥蚀和施工修建等人为因素,使墓冢成不规则形。1984年,有关部门进行考古钻探,清理出秦代夯土层。蒙恬墓原有清代石碑两通(其中1通断为两截),碑高1.42米,系清·乾隆年间知州张元林所立,镌刻“秦将军蒙恬墓”,为知州江士松手书。</h3><h3> 据史料记载,秦统一中国后派蒙恬率兵30万与监军扶苏驻守上郡,修直道、筑长城,逐匈奴,战功卓著,名垂青史。</h3><h3> 传说,一日蒙恬闲暇,出外围猎,见一狐狸和一黄鼠狼从古庙中逃出,便张弓搭箭射之。狐狸和黄鼠狼见四周刀枪剑戟,无处逃生,便伏地求饶,泪如雨下。蒙恬见状,顿生恻隐之心,便收回弓箭,示意侍卫放其逃生。未过几日,蒙恬忽接始皇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太子,并斥扶苏与他诸多罪名,赐其二人自尽。蒙恬知是朝中0佞弄权,置自己和扶苏于死地。他既为遭陷而悲愤,更为秦室江山不稳而悲痛。沉思中迷糊入梦,只见两少女跪其面前道:“我两乃为前次将军围猎时放生的狐狸与黄鼠狼。今始皇驾崩,胡亥与李斯、赵高狼狈为0,合谋篡位,假传先帝遗诏赐将军与扶苏死。我等深知将军忠勇仁慈,心无异举,必欲以死报君恩,故不敢强求万一。只因受将军活命之恩,却不能救将军于危难之中,愿以一死相报!”说完一同撞壁而死,显出原形,果是日前围猎放生之狐、狼。蒙恬救之未及,倏地惊醒,见一狐一狼躺地而死,不禁感慨万端,潸然泪下。</h3><h3> 蒙恬得此显化,又获公子扶苏自刎之讯,毅然决定以死报君。但他仍然惦念秦室江山,欲于尽忠之前-一封,箴谏胡亥纳良避0,珍惜秦始皇统一大业。欲写奏章,但身边无一士卒,又无刀笔,只有已死之狐、狼,甚感叹惜。不由自主顺手抚摸狐、狼周身,竟觉狐尾狼毫柔而坚韧。内心一动,便分别揪下一撮狐尾狼毫,束于木杆,蘸其唾液,地上一画,竟显出笔画来。随即撕下袍袖,咬破手指,饱蘸热心,痛心疾首,匆匆草成奏章一折,毅然自刎身亡。</h3><h3> 蒙恬含恨死后,部下将士无不悲愤痛切,将其遗体葬于绥德城西大理河畔,数千万将士用战袍兜土成墓,状似山丘。其后,蒙恬部下将士和上郡黎民百姓便效仿其生前所用之笔,制作了许多毛笔。从此,毛笔的制作和使用逐渐流传全国。清人阎秉庚曾题诗曰:“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笔,难写孤。难写孤臣一片心。”清道光二十八年绥德知州立“秦将军蒙恬墓”石碑一块以示崇尚。蒙恬不仅武功超人,且文治卓绝,相传发明毛笔。</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绥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疏属山</h3><h3> 疏属山文化旅游景区位于绥德县城,海拔893m,两河相拥山。秦代,上郡为边塞防御匈奴的军事要地,故派秦皇子扶苏在此监军并设府于疏属山,扶苏含冤自刎后埋葬于此,解放战争时期,绥德警备区司令部设置于疏属山上,成为指挥作战的战略中心,山上有秦皇子扶苏墓及扶苏祠、汉画像石馆、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旧址,山脚下有李子洲故居、绥德地委旧址、子洲图书馆,四周散布着独具特色的窑洞四合院,明显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开发的理想之地。</h3><h3> 疏属山文化旅游景区规划总面积约31公顷,根据其区位条件、地貌特点、旅游资源性质与空间分布,将旅游区总体布局为一条轴线、三大板块、六大景点,即形成以名州商贸街为引导区及发展轴线,以红色文化、秦扶苏文化、汉文化构成三大核心板块,以六大景点中的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汉画像石展馆、秦扶苏文化苑为主体,层窑人家、华墙院、高家进士院为支撑的网络体系结构。把疏属山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一座“文化山、生态山、教育山”,使其成为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和游憩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绥德摩崖石刻</h3><h3> 摩崖石刻景观称为“秦时明月汉时关”。早有“旱码头”之称的绥德,地理位置特殊,商贸业繁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引得历代骚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宝。而绥德的石雕艺术更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历经秦汉唐宋,于明清时期,绥德古城内遗留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不胜枚举。诸如秦时扶苏监军驻绥时“太子府”遗址、“赏月台”遗址、呜咽泉景观和疏属山巅的扶苏墓、扶苏祠等景观;“晋溪洞”“龙洞清流”“天下名州”等摩崖石刻;以及民间老乡家保锁娃娃的炕头石狮狮,还有那些深埋墓葬而被挖掘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很多著名的摩崖石刻在“文革”中被毁坏,为了恢复被损坏的历史遗迹,反映绥德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去年3月,由绥德县籍影视界美术大师霍廷宵先生无偿设计,绥德县委、县政府投资200万元实施的这项工程,现在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h3><h3> 主体工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石刻部分,由21块石刻题字和“秦蒙宁晋”商贸通道浮雕组成。石刻题字均出自历代名家、书法家之手,其中最大的一块为“秦汉名邦”长15米,宽4米,是清代康熙皇帝御赐珍品;另有打磨好两块空白位置,以待后人来续。石刻下部沿路基装饰总长190米的西北“丝绸之路”——“秦蒙宁晋”商贸通道浮雕,展示绥德从古到今特殊的“旱码头”地理位置和商贸业的繁华景象,展示绥德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沧桑巨变。</h3><h3> 第二部分为古城墙景观部分,位于摩崖石刻上方。一道蜿蜒连绵的古长城,曲曲折折将以古绥州四座城门永乐门、银川门、安远门、镇定门为原型的烽火台连接起来,恰似一条腾飞的巨龙。“永乐门”下的石崖洞中,安放着“三佛”“四菩萨”“二罗汉”九尊石雕像,洞崖畔上散落着一群石羊,古老的城墙边滋生出勃勃的生机,让生硬的石崖增添了动感,同时也预示着绥德将“羊”眉吐气……石刻最高处是一代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神祇”(书·天神地神之意),预示天地保佑绥德繁荣昌盛,保佑中华国泰民安。</h3><h3> 第三部分为龙凤桥部分,由翻修一新的龙凤桥和两头相对应的石雕文化小广场组成。龙凤桥为1932年蒋介石钦定十二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堪称无定河上第一桥。因桥身有19个石拱桥洞,也称“十九孔桥”。今年实施了翻新工程,换上了圆圆的石雕栏板和精美的龙柱,均以一龙一凤为主题图案,两端桥头各安放一对踏狮石鼓,煞是威武。</h3><h3> 桥头右侧小广场有一玲珑石亭,中央为与龙凤桥相呼应的“龙凤石”,正面是根据桥名复原的“永定路”题字,由著名文艺评论家萧云儒题写;背面为石质的自然纹理,呈现出鲤鱼图案,右上方刻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底座刻有水纹,说的是“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广场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汉代“飞将军”李广射虎的浮雕,展示了“将军夜引弓,没入石棱中”的盖世武功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英雄豪情。护河栏板上是“绥州古八景”浮雕图,流传已久的“古八景”得到了直观再现。</h3><h3> 桥头左小广场中央为“毛泽东由此向东”纪念石,正面为题记,背面为繁华盛世图案。充分展示了毛泽东主席高超的军事谋略和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的爱民情怀,也充分佐证了作为无定河上第一桥的非凡经历和战略地位。</h3><h3> 左侧广场护河栏板亦设置九幅浮雕,分别反映绥德革命历史的9个重要片段,即李子洲在绥德师范创建陕北第一个党支部;陕北特委合龙山会议;刘志丹指挥的黑圪战斗;-在沟口视察造船工作;-三五九旅指挥所;抗大总校和七分校在绥德;义合会议;毛泽东转战陕北时在绥德书写唐诗《绥州作》;彭德怀在绥德召开的攻打榆林动员会。浮雕真实生动地还原了绥德革命历史中几个关键事件。</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绥德千狮桥</h3><h3> 民谣唱道“财东房上有兽头,楼门石狮大张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狮子搁炕头”。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绥德的石狮就出现在农家的炕头上,谁家生小孩了,就打造一个,作为孩子的保护神,拴住孩子不要从炕上掉下来。石狮是吉祥的象征。</h3><h3> 绥德县城的无定河上有一座大桥,始建于1987年,长300米,宽14米,桥的两头各有两个凉亭、两对一人多高的石狮,还有雕刻精美的龙柱灯。最具特色的石桥上有1008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因而得名千狮桥。</h3><h3> 千狮桥——坐落在绥德县城内无定河上的千狮桥始建于1987年,桥长300余米,因桥上两边护栏柱上及桥两端凉亭周围共有1008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刻狮子而得名。这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石刻狮群,因而千狮桥成了绥德县一处标志性建筑。</h3><h3> 千狮桥上的石狮子大到丈余,小到二三寸。重达三十吨,轻到百十克。桥上石狮子千姿百态,站、走、蹲、卧、爬、滚、腾、跃、吻、抱等无一雷同。石狮子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它们的内心世界十分丰富,不仅有喜怒哀乐,还有贪玩的、警觉的、好斗的、驯服的、机敏的、贪婪的、虚怀若谷的。</h3><h3> 千狮桥的娃娃石狮天真活泼,嬉皮笑脸;青年石狮亲密无间,像一对难舍的恋人;壮年石狮忍辱负重,发愤图强;老年石狮历经沧桑,悟得人生真谛。公狮满身豪气、霸气,母狮无微不至呵护幼狮,体现出了人世间伟大的母爱。</h3><h3> 石匠大师们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爱都奉献给了自己刀下的艺术品,大小石狮陡生“势”态。双双眼睛成了石狮心灵的窗口。根根鬓发栩栩如生。母狮口中石球光滑玲珑,滚动自如,如敲玲叩玉,堪称一绝。石狮身上的一刀一錾皆注入了雕刻师的智慧、汗水和爱心。座座石狮都成了艺术精品。</h3><h3> 千狮桥石狮虽多,但每一幅作品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个主题,都是贴近社会生活的艺术品。如、《母子情深》、《童言无欺》、《风华正茂》、《如鱼似水》、《激流永进》、《深思熟虑》、《喜迎曙光》......这不是一群庞大的石雕艺术品,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好人间,人们真情的眼泪和爱的喜悦都刻在千只石狮子上,绥德男子汉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都刻在千只石狮子上,一部勇于开拓的创业史都刻在千只石狮子上,几千年黄土文化的精髓都张扬在千只狮了。</h3><h3> 历史纪载,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开始,这里的石刻就比较盛行。1952年第一批汉代画像石出土,绥德陆续挖掘出几百块汉画像石。绥德汉画像石与全国仅有的其他几个地方的画像石相比,不光是数量多,石雕内容也相当广泛,被称为是石质史书,绥德石匠自古至今都十分有名。在很大方面要归功于这里的一种石头。</h3><h3> 绥德县境内盛产一种淡蓝色的砂岩石,当然的老百姓把它叫兰石,这种石料石质柔软细质,极于雕刻,绥德石雕最早期是制作一些石器的生活用品,再后来是作为0神灵庙堂的祭祀用品,再到后来,绥德石雕专门制作石雕美术工艺。”</h3><h3> 在绥德,石雕被认为是男人的艺术,这种艺术不仅延续了绥德石雕的传统。还表现着绥德汉子的聪明才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绥德李子洲墓</h3><h3> 李子洲(1892年—1929年)陕西绥德人,原名登瀛。</h3><h3> 1917年入北京大学读书,五四运动时任北大学生会干事。1922年与刘天章等发起成立陕西旅京学生进步团体共进社,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回陕北进行建党工作,并开展群众运动.1927年任西安中山学院副院长兼总务长,陕甘区委组织部部长、陕西省委组织部部长兼军委书记,曾参加领导清涧、渭华起义。1928年任陕西省委书记,次年2月被-反动派逮捕,病逝于狱中。</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绥德的河</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理河</h3><h3> 大理河,大理河《水经注》中称为平水,后又有大力河、大里河等名,元代始称大理河,一称大名川。黄河支流无定河第二大支流。在陕西省北部,榆林地区南部。源于靖边县中部白于山东延的五台山南侧乔沟湾。东南流经横山县、子洲县、绥德县,在绥德县城东北注入无定河。全长159.9公里,流域面积3904.24平方公里,高差503.3米,比降3.16‰。下游沿河两岸地势低平,土壤肥沃,为农耕集约粮食产区,素有“米粮川”之称。</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定河</h3><h3> 无定河,黄河一级支流,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是陕西榆林地区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上游叫红柳河,流经靖边新桥后称为无定河。全长491公里,流经定边、靖边、米脂、绥德和清涧县,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上游红柳河源于定边东南长春梁东麓,东南流向,沿途纳榆溪河、芦河、大理河、淮宁河等支流,在清涧县河口注入黄河 。</h3><h3> 无定河粗沙输沙量多,是陕西输出粗沙最多的河流。流域修建有织女渠、定惠渠、第二定惠渠、绥惠渠等灌溉工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