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西路一新安江一富春江一钱塘江

香巴拉

<p class="ql-block">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p><p class="ql-block">在新安江大坝(1957)没有建成之前,从徽州渔梁坝码头,经梅城七里扬帆、富春江小三峡、严子陵钓台、钱塘江可达杭州,曾有一千多位文人雅士慕名而来,先后留下三千多首佳诗美文,被后人赞为一唐诗西路。</p> <h3>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始建于秦,自唐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h3> <h3>城内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七处。覆盖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 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h3> <h3>徽州府衙始建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时,初为徽州州治,绍熙至端平年间重建。元因之为徽州路路治,至正年间再次重建。</h3> <h3>明初相继改为行枢密院和指挥使司,洪武三年(1370)复为徽州府治,明正统、弘治、崇祯,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时均有重修。原主要建筑有谯楼、仪门、正堂、后堂和知府廨等。</h3> <h3>斗山街位于歙县城内,因依靠斗山得名,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徽商故里。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建于明清,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卤节坊”等等,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讲述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h3> <h3>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许国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全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h3> <h3>渔梁坝系安徽省 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h3><h3>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 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 都江堰相媲美!”</h3> <h3>  站在石坝上,举首四望,气象万千,尽收眼底。坝上碧波如镜,鱼翔深潭,小舟 拨浪,激起涟漪,恬静安闲。坝下乱石嶙峋,浪峰咬石;西岸巍然屹立的 紫阳山,林木葱郁;建于明代的紫阳桥,宛若彩虹横卧清波,此桥长140米,高14米,宽10米,在歙县城的三座古桥中最高、最宽,因桥的上游即为 徽商行舟的码头,所以桥孔建得比一般桥要高大得多,以便行舟过帆。</h3> <h3>  渔梁坝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 练江中,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它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这条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便可下到渔梁坝。自唐宋以来,徽商文人都是从渔梁坝码头登船而去。</h3> <h3>李白在徽州寻许萱平不遇,在渔梁坝码头抱憾而去,踏上了唐诗西路的客船。</h3> <h3> 相传唐肃宗(至德)二年(744),李白多次看到歙州许萱平的诗,大赞不已。一次在洛阳同华传舍墙上又发现许萱平的新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中。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大呼:“此仙人诗也。”遂告假朝廷,越万水千山,来歙寻访许萱平。这即是所谓“诗仙访仙诗”之说。 </h3> <h3>  当年李白夜宿西关酒店,日泛舟练江及爬岭登峰多方寻找许萱平。连日访寻,无人知晓许萱平下落。一日又于江中向过往船只打听许萱平下落,时近中午,见一老者一手持桨,一手抚须,神采奕奕乘小舟而来,李白当即向前抱拳恭问许萱平住处。老者笑而答曰:“门前一竿竹,便是许公家。”说罢扬桨飞快而去。后人为李白当面错过相见许萱平而建了一座阁亭,正对江那边“双龙戏珠”山峰,亭取名“李白问津处”。</h3><h3><br></h3> <h3>  诗仙李白丢开访萱平不遇的烦恼后,投入尽情欣赏新安江的山水风光中,从而写下了“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h3><h3>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h3><h3>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h3><h3> 向往猩猩啼,空悲远游子”</h3><h3>的名句,成为新安江一张名片。</h3><h3>李白喝酒的酒楼被后人称为“太白楼"名扬天下</h3> <h3>新安江山水画廊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境内,全长约百里,是黄山-徽州古城歙县-千岛湖黄山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h3> <p class="ql-block">新安江是古徽州文明的摇篮,是歙县人民的母亲河。沿江点缀着“千年古樟”、“三潭”枇杷、“三口蜜桔”、九砂古村、新扬民居、古老作坊、龙门瀑布、大川岛、凤凰岛及农家乐景点,绵潭徽戏、鱼鹰捕鱼、采摘枇杷、柑橘、茶叶、养蚕、榨油、磨豆浆等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p> <h3>新安江山水画廊从深渡码头起航,两岸青翠欲滴,香樟枇杷油菜映衬着白墙黛瓦,好一幅江南春色。</h3><h3>《新安江水至清浅见底贻京邑游好》</h3><h3> 南朝-梁沈约</h3><h3> 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h3><h3> 千纫写乔树,百丈见游鳞。</h3> <p class="ql-block">新安江的童年:</p><p class="ql-block">在皖赣交界的崇山深谷间。</p><p class="ql-block">新安江的少年:</p><p class="ql-block">在古徽州活泼的山间汇集,是谓“屯溪”。</p><p class="ql-block">新安江的青年:</p><p class="ql-block">在建德梅城的七里扬帆和下游的桐庐富春。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p><p class="ql-block">李白所见,至今未变。</p><p class="ql-block">新安江的壮年:在杭州湾,壮伟异常的钱塘江潮中,隐藏着人所尊崇的涛神伍子胥。</p> <h3>在江南境内,它又是罕见的独立之江。不像汉水、赣江、青弋江、水阳江、黄浦江这些著名大江,都只是长江的支流。唯有新安江,不倚不靠,独立前行,从皖赣交界处的六股尖发源,青山碧水,一路曲折向东后激荡入海。</h3><h3>那么多水的名字,都是新安江的局部,都与新安江有关:率水、横江、屯溪、渐江、丰乐水、富资水、布射水、扬之水、练江、徽港、歙港、建德江、兰江、胥溪、桐江、富春江、钱塘江、浙江。</h3> <h3>九姓渔民是我国旧时的一类贱民。他们以浙江省西部三江交汇的建德市梅城镇(旧严州府府治)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七里泷一段)上,即建德、兰溪、桐庐一带。</h3><h3>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严州知府戴盘为九姓渔民平反所写的《严郡九姓渔民考》石碑,从中发现“九姓渔民”是指生活在钱塘江流域水上渔民的称呼,九姓是: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他们原属明初陈友谅的部属。</h3> <h3>陈友谅在鄱阳湖兵败于朱元璋,残部四散逃亡,有一部分流落到新安江一带。由于是战败者,当地官府对他们严加看管,不准上岸居住,不准参加科举,不准穿长衫鞋子,更不要说与岸上人通婚了。几百年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水上部落。</h3> <h3>九姓渔民的来历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悬案。</h3><h3>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九姓渔民的祖先是元末陈友谅(1320-1363年)的部属。陈友谅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建大汉国称帝,此后与朱元璋进行了三年多的战争,但屡战屡败,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陈在鄱阳湖一役中被乱箭射死。其部分残兵败将沿着赣东北—皖南的“茶叶之路”,翻山越岭逃到徽州,然后顺新安江而下,因为他们多为水军(陈友谅即渔民出身),便停在了三江交汇的梅城一带。等官府查明这些不速之客的来历后,即被朱元璋贬为贱民,只令在水上生活,不得上岸定居。</h3> <h3>据程秉荣(1987)说,梅城的九姓渔民</h3><h3>有一首渔歌云:</h3><h3>老子严江七十翁,</h3><h3>年年江上住船篷。</h3><h3>早年打败朱洪武,</h3><h3>五百年前真威风!</h3><h3>除此之外,还有说是南宋亡国大夫遗族,</h3><h3>或者说是富家歌妓之类沦落而成。</h3> <h3>九姓渔民以船为家,捕鱼为业,生活十分艰辛。有些家庭为生活所迫,女子从事卖身生涯,久而久之,竟成风气。专门的妓船高大、宽敞而华丽,被称为“茭白船”(茭白是生长在水里的一种蔬菜),也叫“江山船”(据说因产地江山县而得名)</h3> <h3>旧时在严州及其周围地区非常有名,直至解放前在梅城南门码头尚存数艘。这些“茭白船”中,有些是九姓渔民的,有些则大概是其他渔民或岸上人的。有人说“茭白船”就等于九姓渔船,并似乎认为九姓渔民全都是男渔女娼,甚或“父驾舟,母上灶,兄弟划桨,儿媳和女儿当妓女”,这恐怕与实际情况有出入。</h3> <h3>可以设想,当时一般的九姓渔民除了维持生计以外,有几家购置得起这样高档豪华的船呢?笔者所访问过的九姓渔民老人没有一个人承认“茭白船”跟九姓渔民有关,他们都说那是有钱人的,他们从来也没有上去过。</h3> <h3>九姓渔民长期以来深受社会歧视,主要表现为:</h3><h3>(1)不准上岸定居,</h3><h3>再有钱也不准在岸上盖房子,只能住在船上;</h3><h3>(2)不准与岸上人通婚,</h3><h3>通婚只限于九姓渔民内部;</h3><h3>(3)不准上学和应试;</h3><h3>(4)不准穿长衫、马褂和鞋子,</h3><h3>即使穿鞋也得把鞋后跟踩下去拖着穿。</h3> <h3>正在捕鱼的渔民</h3> <h3>建德三宝:</h3><h3>倒笃菜,方腊酱,五加皮酒</h3><h3>新三宝:</h3><h3>传家宝,生态宝,养生宝</h3><h3>建德市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76%,常年气温在17度左右,全年空气优良353天。</h3> <h3>建德(新安)江水安静深流。在夜晚的江上,静下心来,依然能够感受到活着的中国水墨画,感受到活着的中国唐诗。</h3> <h3>船在驶动,江之两岸,一边,是万古如斯的自然之暗;一边,是新兴县城的璀璨灯火。那灯火变动不居的五彩深处,我看见的,是某种本质的短暂与虚幻。</h3> <h3>唯有夜的江水,仍如清澈之墨,仍可供人万代书写。是的,清澈的江水之墨,写在宣纸上的,是这样二十个汉字:</h3><h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h3><h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h3> <h3>这是建德(新安)江贡献给这个世界的简洁、伟大的汉语诗篇。孟浩然,这位唐朝的襄阳人,在此地,在江水之上,为我们说出:“日暮”之时,永远有新生的“客愁”。</h3> <h3>每晚七点双江码头有游轮,船票68,从双江码头过白沙大桥返回,游览时间约一小时。</h3> <h3>梅城因古城墙临江一段筑成梅花形而得名。三国吴黄武四年(225)置建德县,梅城即为县治。唐神功元年(697),睦州州治由雉山(今淳安)迁梅城。此后直至1959年,梅城向为州、府、路、专署所在地</h3> <h3> 梅城镇位于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汇合处,北枕乌龙山,南临三江口,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h3> <h3>自三国时期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置县以来,已有1700余年历史。历为睦州、严州州治及建德县治所在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h3> <h3>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金瓶梅》等都曾描述过梅城的人文山水。著名文人杜牧、范仲淹、陆游、刘长卿都曾在此任职为官,诗人谢灵运、李白、孟浩然等都曾游历过梅城山水。</h3> <h3>原属睦州。宋宣和三年,因方腊在此起义改为严州。</h3> <h3>梅城,千年古邑,昔日建德县治和严州府治所在地。在梅城,我暗暗惊叹于古人择地的眼光。古梅城之址,实在是隐于青山秀水间的一处东南形胜。</h3> <h3>北倚高大雄伟的乌龙山(“一郡之镇山”),南面是“清溪清我心”的新安大江,而从更南处而来的巨流兰江,恰在城下汇入新安江。</h3> <h3>站在半朵梅花形的南城墙上,可俯临清流,远眺一带连绵案山。江水东流,又以南峰塔和北峰塔,夹江而立,送水东去,形成雄秀之水口。</h3><h3><br></h3> <h3>做过此地地方官的宋人范仲淹,在《与晏尚书书》中,这样介绍此地:“郡之山川,满目奇胜,衢歙二水,合于城隅,一浊一清,如济如河,百里而东,遂为浙江。群峰四来,翠盈轩窗:东北曰乌龙,崔嵬如岱,西南曰马目,秀状如嵩。白云徘徊,终日不去。”</h3> <h3>文中衢水,即为兰江,歙水,即为新安江。范仲淹在此做官仅有半年,却创作了他一生中六分之一的诗。如《江上渔者》:</h3><h3>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h3><h3><h3>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h3></h3> <h3>当地士人,也自豪于梅城潜在的王气:乌龙山为巨大卧龙,梅城东西两湖系龙之双目,新安江和兰江是龙之双须,而南峰和北峰双塔,则为龙之双角。</h3> <h3>范仲淹在严州(梅城)兴办了建德第一所学堂龙山书院(原址在城后乌龙山上,现在乌龙山上有一座玉泉寺);疏浚了梅城东西湖;主持兴建了严子陵祠堂,并亲自撰写了《严先生祠堂记》,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佳言名句,来颂扬严子陵的高风亮节。为了思念范仲淹的功绩,1993年,在古城内兴建了气势雄伟的“思范”石牌坊,或叫“先忧后乐坊”。</h3> <h3>玉泉寺,位于浙江建德梅城镇北乌龙山南麓,始建于唐贞元年,距今1200多年,背山而立南北双塔屹立两侧,犹如佛祖座前的长明灯,地理位置优渥,是杭州市重点寺院,浙西佛国。寺内有一奇石,人称之为息石,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94年前后),净宗五祖少康大师在此建道场,并将边上的一块谓“息石”的岩石雕凿成一尊“阿弥陀佛”石像,此石据说不是产自乌龙山上的,它与周围山上的岩石色泽不一样,凡人烧香拜佛后,常有到石边靠靠、贴贴,说是能祛病消灾的。“息石”是玉泉寺镇寺之宝。从乌龙山下的龙泉村上行三公里便是玉泉寺,市内公交到龙泉村。</h3> <h3>日寇占领南京后,浙大西迁梅城,这是竺可桢校长的住处。</h3> <h3>住处院景</h3> <h3>严州府衙</h3> <h3>龙形之地的梅城,古朴深厚,却又有回旋着无处不在的朗朗清气。这座奇异、微型的山水古城,还有让我深记的,是它护佑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杰作:《聊斋志异》。 </h3> <h3>  完整的《聊斋志异》,在蒲松龄(1640—1715)中年时期即已完成。只因家贫,“无力梓成”。蒲松龄誊清后,共四函八册,分藏于两只樟木匣内,作为蒲氏传家之宝,嘱其子孙保藏。其间,陆续有亲友借抄,遂以手抄本的形式,有限地流传于世。</h3> <h3>蒲松龄辞世半个世纪之后,他的一位山东老乡,在浙江梅城,替他完成了刻书的梦想。</h3><h3>蒲松龄的这位老乡,叫赵起杲(1715—1766),山东莱阳人,平生喜读聊斋。</h3><h3>乾隆十一年(1746),赵起杲从朋友处得到两册手抄本,欣喜异常,只遗憾不是足本。后来,他又在福建和北京各找到一个抄本,互相校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聊斋志异》抄本。</h3> <h3>乾隆三十年(1765),赵起杲调任梅城,做严州知府。严州素有刻书传统,遂下决心在严州刻印家乡前辈的这部著作。</h3> <h3>乾隆三十一年(1766)五月,十二卷本刻成,命名为“青柯亭本”(青柯亭,严州府衙后院中的一个亭子)。正当赵起杲四处筹措资金,准备续刻余下的四卷时,不幸突然病逝。</h3><h3>赵起杲为刻《聊斋志异》,耗尽家财与心血,甚至无力回葬故乡,最后安息于梅城南门外新安江畔。</h3> <h3>半年后,十六卷本《聊斋志异》在朋友们的通力协作下,终于告成。“垒垒遗冢,寂寞江滨,可哀也已!然而苦心劲节,已足与云山江水俱长。”(鲍廷博《青本聊斋志异纪事》)蒲松龄辞世之年,正在赵起杲出生之际,这是否可算是冥冥中的一份深缘?</h3> <h3>梅城诞生的青柯亭本,是《聊斋志异》所有刻本中最早的祖本。此后数百年间,青柯亭刻本被不断翻刻重印,彻底去除了《聊斋志异》被湮灭的命运。</h3> <h3>1996年梅城镇政府发动群众在原址上重建青柯亭。重建后的青柯亭占地1000多平方米,建有门厅、碑廊、陈列室。</h3> <h3>亭旁两株古桂树一金桂银桂,历经千年,依然花繁叶茂。</h3> <h3>六眼古井据说是东汉未年丹阳太守吴景,家住梅城时所挖,吴景之姐嫁给孙坚,是孙策孙权的母亲,世称吴国太。此井距今至少有1800余年,井水清澈甘甜,至今仍在使用。</h3> <h3>富春江七里扬帆景区是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山青、水清、史悠、境悠”为特色,是富春江风光的精华,“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它与长江三峡、桂林漓江并称为我国三条著名的江河峡谷型风景区。拥有双塔凌云、子胥野渡、葫芦飞瀑、峡谷漂流等景点。船行其间,有“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情画意。</h3> <h3>“七里泷”一泷是急水的意思,它全长23公里,江面狭窄,两岸陡立,河多弯曲,水急滩多,风光异常秀丽。</h3><h3>游客可在乾滩码头上船,门票十船票=130</h3> <h3>严陵八景之一“七里扬帆”起于桐庐七里泷,止于梅城乌石滩。这条水道为千里岗山脉和龙门山脉夹峙形成的峡谷,俗称严陵滩,曾是浙西、皖南、赣东主要商埠往来必经的水路。过去江面滩多水急,舟楫从下游上行需等候东风,东风一起,</h3><h3>千帆竞发,长滩瞬息可过,仿佛仅七里,倘若无风,得靠人工拉纤,就显得路途遥遥,仿佛七十里之远,故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说, “七里扬帆”由此得名。</h3> <h3>“七里扬帆”富春江特色旅游项目,选用颇具“古桐风情”的木质大小帆船十余艘,以帆为特色,按照现代旅游的功能和要求进行创意设计。置身船上,扯起白帆,溯江而上,可摇橹划桨,可品茶听曲,开诗画会,举行水上婚礼,看戏舞表演,沿途观赏大桥飞虹、桐君山、漏港滩、田园村落、江中放马洲等富春江风光,求得“坐看山色仰看云,列传古碑言难传”的悠然情趣。</h3> <h3>扬帆夜游富春江更有一番情趣。当夜幕降临,随着一声大吼“起喽”,十余艘船头挂着串串红灯笼的木质大帆船,白帆鼓动,风声呼呼,湍急的水流推动船身,如离弘之箭,从码头驶向江心。船内设有包厢,烛光摇曳,品一品春江小吃,听一听船家典故,还有江南小曲在耳边幽幽回荡。</h3> <h3>想领略富春江夜景,可打开窗子,也可走上船两端的甲板上,江风拂面,天上繁星闪烁,明月如镜,江面泛起层层涟漪,月影在清清的水面上摇晃,确有一种“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感受。间或有江鸥唳天,渔舟归航,大鱼跃出水面,继而又“扑通”一声,重重落入水中,水花四溅,把月影撞成丝丝碎片,一会儿水波 又平静了,依然是一轮月影。眼前,这如诗如画,如梦似幻的意境,不就是一幅流动的富春江夜景图吗。元代诗人吴师道曾留有诗句赞富春江月夜:“江霏山气生白烟,忽如飞雨洒我船。倚蓬独立久未眠,静看水月摇清圆。</h3> <h3>子胥野渡在浙江省子胥峡的入口处。它的扬名流传,不仅因为景色美,还因为峡内的一段感人故事。据传,楚国名将伍子胥为逃避楚平王追杀,出韶关,辗转投奔吴国,途经此地时,只见茫茫大江阻挡,幸遇一位白发艄公,才得以过江而去。艄公为不向追兵吐露伍子胥的踪迹,刎颈自尽以表心迹。后人为纪念这一历史故事将此处取名为“子胥野渡”,并刻于渡口石壁上供后人膜拜。</h3> <h3>严子陵钓台、富春江小三峡、龙门湾同属一个景区,是富春江最美的一段,自南北朝至清,有一千多名文人雅士到此游历,留下了三千多首诗文佳作。门票十船票125元。距富春江镇三公里,在富春江大坝电站上游,是钓鱼的一个好地,又大又多。景区0571一64651646</h3> <h3>严子陵,名严光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h3> <h3>建武元年(25年),刘秀建立东汉,严光于是隐名换姓,隐居在桐庐富春江畔,每日垂钓,后此地为桐庐严子陵钓台。刘秀思贤念旧,就下令按照严光的形貌在全国查访他。齐地报称有一男子披着羊裘在泽中垂钓,刘秀怀疑那就是严光,即遣使备置安车、玄纁,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h3> <h3>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相识,派人送信给严光。送信的人便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了,一心想立刻就来拜访,限于朝廷的有关制度不便,所以不能来。希望能在天黑后,亲自来向你表达歉意。”严光不说话,将书简扔给送信的人。口授说:“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怀着仁心辅助仁义天下都高兴,拍马屁看人脸色办事可就要身首异处了。”侯霸收到信看过,封好了再上奏刘秀。</h3> <h3>刘秀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老样子。”当天就亲自来到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着不起来,刘秀就进了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呀!子陵,就不能相帮着做点事吗?”严光又睡着不讲话,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看了好一会,说:“过去唐尧那样显著的品德,巢父、许由那样的人听说要授给官职尚且去洗耳朵。读书人本各有志,何以要到强迫人家做官的地步?”刘秀说:“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作出让步?”于是便上车,叹息着回去了。</h3> <h3>后来,刘秀又请严光到宫里去,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两人在一起相处好多天。一次,刘秀随意地问严光:“我比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有点变化。”说完话便睡在一起。严光睡熟了把脚压在刘秀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奏告,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很厉害。刘秀笑着说:“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睡在一起罢了。”</h3> <h3>后授谏议大夫,严光不肯屈意接受,于是归隐富春山(今桐庐县境内)耕读垂钓,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h3> <h3>建武十七年(41年),朝廷一次征召他,严光仍不就。严光八十岁时,在家中去世。刘秀倍感哀伤,诏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安葬,墓在陈山(客星山)。</h3> <h3>严子陵钓台坐落在富春江七里泷畔的富春山上,这里“清丽奇绝,锦峰秀岭”,自唐、宋以降即为东南名胜,李白曾有诗云:“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山对。”</h3> <h3>钓台分东西两台,为两块相距50米对峙的大磐石。东台上有亭,亭侧之石坪,相传即为严子陵垂钓处。西台因南宋爱国志士谢翱登台哭祭文天祥,故又称谢翱台。</h3> <h3>台下江畔建有石坊和严先生祠,石坊正面有赵朴初的“严子陵钓台”题额,背面“山高水长”为沙孟海所书。</h3> <h3>严先生祠唐时为严氏家祠,宋景祐间,范仲淹知严州时重建,并作有《严先生祠堂记》这一传世杰作。文章开头以一句“先生光武旧人也”,即点明了严子陵的特殊身份,今祠堂门额即为“光武旧人”。结束时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更是千古绝唱</h3> <h3>祠内藏有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刻的抗金名将张浚《过严子陵钩台》题碑,明正统二年(1437年)刻的《重建严先生祠堂记》碑,明代重刻的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碑等。</h3> <h3>严光是以“隐士”这一名称流传千古的。隐士现象是小农经济时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特殊的文化现象。严先生那种不事王侯、甘于清贫的精神与气节,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激赏,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里极为难得的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价值。</h3> <h3>春天的富春江特别的绿,香樟绿、枇杷绿,从淡绿到深绿,那是发自骨子里的绿,是大自然浓抹的绿。</h3> <h3>绿色染透了江水,染透了蓝天。白居易的一句“春来江水绿如蓝”把江南的春绿永远铭刻在了诗人的心中。</h3> <h3>离船登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静庐山庄",李白饮酒的地方。</h3> <h3>楼前竖一石碑,上刻宋代李廌的《钓台》:</h3><h3>山东太白谪仙人</h3><h3>笔卷天河气拂云</h3><h3>百代公卿嘲哂遍</h3><h3>清溪石上想严君</h3> <h3>出静庐山庄西门,见一巨石上刻“醉醒石”,左有一亭,右见李白醉酒石像。想必应该是李白醒酒的地方。</h3> <h3>李白在徽州寻许萱平不遇,在渔梁坝码头蹬船顺江而下,经梅城到严子陵,有感严公不仕,颇有知己之感,兴而一醉方休。</h3> <h3>李白酒后思绪飞扬,作《古风》一首。</h3> <h3>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h3><h3>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h3><h3>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h3><h3>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h3><h3>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h3><h3>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h3> <h3>醒石犹在,仙人何去?</h3> <h3>赵朴初书写的“严子陵钓台"牌坊</h3> <h3>富春江景色四季宜(“富春江小三峡”)人,无论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艳春、“两岸绿树凝滴翠”、“翠色随人欲上船”的夏景,或是“一江流碧玉、两岸点红霜”的秋色,都有一番醉人的魅力。即便是“诸山皓然”、“寒江独钓”的冬天,也有耐人寻味的底蕴。</h3> <h3>天下第十九泉,</h3><h3>陆羽用此泉水煮茶。</h3><h3>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h3> <h3>门泊东吴一客船</h3> <h3>历代不少文化名人如,李白、范仲淹、孟浩然、苏轼、陆游、李清照、朱熹、康有为、郁达夫、张大千、陈毅、郭沫若、巴金等来过钓台。并留下不少诗文佳作。</h3><h3>据统计从南北朝至清朝就有1000多名诗人、文学家来过此地,并留下佳诗美文。</h3> <h3>1949年4月,毛泽东同志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词中的“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就是用严子陵隐居垂钓富春江畔这件事,规劝柳亚子先生应留在北京参加建国工作。</h3> <h3>严先生祠堂记</h3><h3>《严先生祠堂记》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名作之一。 约写于范仲淹出任睦州太守时期。文章短小精悍,仅二百多字。主题明确,议论充分,节奏明快,感情充沛。它虽不似作者自己写的《岳阳楼记》那样浩瀚雄浑,也不似刘禹锡的《陋室铭》那般纤巧明丽。但却以诚挚质朴的情愫,使人为之感动。</h3> <h3>云峰烟水阁</h3><h3>严光是以“隐士”这一名称流传千古的。隐士现象是小农经济时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特殊的文化现象。严先生那种不事王侯、甘于清贫的精神与气节,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激赏,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里极为难得的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价值。</h3> <h3>龙门湾</h3> <h3></h3><h3>桐庐县作</h3><h3>唐·韦庄</h3><h3>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h3><h3>白羽鸟飞严子濑,绿蓑人钓季鹰鱼。</h3><h3>潭心倒影时开合,谷口闲云自卷舒。</h3><h3>此境只应词客爱,投文空吊木玄虚。</h3> <h3>由于富春江大坝电站的阻隔,如今的游船已不能通往下游。在桐庐县的东门码头,每周六九点有一班开往杭州的游轮,船票198元。</h3><h3>0571一58505566</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