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与心虚

阳光(杨德振)

<h3>  我在前天美文中所推《虚心与虚伪》一文中,谈了对虚心与虚伪的一些粗浅看法,写完后,反而心发虚了,因为这个有关人生精神向度的重大命题是不那么容易谈透的,尽管我举了古往今来的几个例子佐证和说明,但事实上,要展开谈透和揭示它的起因、走向、结果,非得有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各种相关学科的深厚文化底蕴不可;我浅尝辄止,点到为止,故而心虚。而此时,有一个与心虚相反转的词汇涌入脑海、跃上纸面,那就是:写“虚心”此文,作者却“心虚”起来,担心文不对题,徒有“虚心”的描述,而无“虚心”的不耻下问行动,这正是心虚的所在;因此,只有硬着头皮,再狗尾续貂,用虚心的态度把“虚心与心虚”这篇文章酝酿和孕化、倒嚼一次,再滤化和吞吐出来,以期深透膜里,剀切中理,画龙点睛,臻于圆满,不至于心虚不安。</h3> <h3>  谈到“虚心”,她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可贵的品质导向和精神指向;一个人由于知识和学识背景不同、阅历与经历的不同,每一个人有许多方面肯定是技不如人、学不如人、识不如人,因此,谦虚的向别人学习和请教,是走向成熟与成功的最快捷径。在学习与请教的过程中,是虚心的还是懈怠的,是谦逊的还是倨傲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质与素养。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就有一段“虚心“的佳话:他与几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合影留念时,主动坐在边上,把居中的位置让给了几位民主人士年长者,当时人们虽然几经牵扯座位,主席坚持不从,主席平易近人的谦逊作风,映照的是一种虚心请教、共商国是的态度与情怀;难怪当时一大批仁人志士和科学家不远千里万里竟相投入新中国的怀抱,献智献策,添砖加瓦,无不呕心沥血,肝胆相照;由此可见,虚心不仅仅是一种人格魅力和美德,更是一种成功的必备要素。</h3> <h3>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要想事业取得成功,没有众多的人来帮忙,是不可能实现成功的。而要赢得众人帮忙,这个“好汉”没有虚心的态度是不可能聚拢其他“好汉”的。所以,一个企业或团队的领导的虚心态度是一种稀缺而又珍贵的资源,它可能成为众人的一种高于财富分享的精神福祉,能够起到招贤纳士、吸纳人才、凝心聚力的作用,还可以达到言路大开、广征民意、广纳谏言、纠偏避过的目的,所以,时刻保持虚心的美德,永远是我们人生路上一种向上向好的营养资源和价值力量。</h3> <h3> 与“虚心”词汇反转过来的便是“心虚”这个词;按说,虚心与心虚没有什么实质关联,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把这两个词“完美”地糅合融汇在一起了;例如最近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演艺界“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翟天临平时还算是一个虚心的演员,演技也不错,这次为了考北京大学博士后,涉嫌抄袭别的论文。开始反复辩论,后来网友翻出其论文和原作者论文稿对比,他又心虚了,不得不承认错误;为了弄清事实真相,相关部门耗人耗力调查取证,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另外,造假心虚也对翟天临本人的名声和前途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自损,他追悔莫及,但为时已晚,真是太不应该!</h3> <h3> 心虚是一个人的心理作用和投射反应,古人云:“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一个人不心虚,平常日子就要不做亏心事;就要像古人所说:“上不愧天,中不愧人,下不愧地”,不愧亦为不亏;而不做亏心事的前提就是时时理性,处处虚心,不与人为敌,不放纵自我,因此也就不会动歪心思去做亏心事了。一般情况下,虚心的人不会心虚,但心虚的人有时候也会扮“虚心”,用“虚心”掩盖自己“心虚”,蒙蔽不知情和不知底细的人,到头来,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h3> <h3> 如何辨别真正“虚心”的人和“心虚”的人呢?我看有两个法子:一个凡是与名声、利益挂钩的时候,真正虚心的人总是先人后己,先大公后小私,淡定而从容;心虚的人锱铢必较,口沫飞溅,要么声东击西,故弄玄虚,要么反复无常、患得患失,往往是骄躁而又蛮横,不讲道理;二是看神色,虚心的人有大志与大智,自有定力,不会纠缠小事,很沉静、澄明、阳光,不会闲言碎语、喋喋不休;心虚的人只有近利与近得,一定会纠缠小事和蝇头小利,很烦躁、话多、惶惑多疑,喜欢神出鬼没,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搞是搞非、混淆视听;有了这两个显著的特征,是虚心还是心虚,一看便知。</h3> <h3>  生命的美度和收获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虚心的长度与程度上,而生命的饱满度和幸福度则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不心虚、不担忧、不烦恼的维度与向度里。</h3><h3> 在人生的长河中,虚心的美德就是“精神存折”,是人生赢得高光时刻的起点,永远值得我们持有、贮备和坚守;心虚是技不如人或心亏于人的一种情绪反应,我们要把这种负能量的垃圾永远排斥在外,不让它消耗和透支我们内生的正能量,啃噬我们的良知与善意;把“心虚之根”从心里头拔掉和清除出来,腾出位置,让健康、向上的正知正念和虚心谦逊的美德移植和扎根在心田上,让它焕发出无限的光彩和无穷的魅力。</h3><h3> 二〇一九年三月十八日</h3><h3><br></h3><h3>(原创作者:杨德振,工商硕士,酒店职业经理人,广东作家,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著作七部,编导微电影两部。多本书籍网上有售,各名牌大专院校图书馆有收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