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月13日,山东聊城。</p><p class="ql-block"> 在鲁西集团办完事,时已近午,走出集团接待处,心情舒畅的来到马路边,感受着华北平原的秋意,太阳照在身上暖暖的。我的身后是鲁西集团的工业区,厂房、合成塔、办公楼,单调有序;眼前的景致却生动而丰富,赫然一幅描绘华北农村的油画:仰望晴朗的天空,白云似抽象派的画,零散而杂乱,似絮似丝,有的拥挤堆积,有的独处一隅,姿态各异的描画在蓝天;宽阔的柏油路平滑整洁,时有车辆和行人经过;田野里的白杨树有的成行交错,有的成群相拥,冠上的叶仍浓密茂盛,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隐在路边树后不远的民居,家家楼顶上堆放的玉米垛,在午时阳光的照耀下,澄黄澄黄的,极其耀眼;田野里残留的玉米杆在秋风里摇曳,两位老汉手拿竹竿守护着田垅上吃草的羊群,时而抽着旱烟时而交谈,惬意的享受暖阳……目力所及处,一片祥和安宁之景,眼眸里被描绘的五彩缤纷,尤其是那屋顶的玉米垛,更让我感到亲切。</p><p class="ql-block"> 看到屋顶的玉米垛,我想到稚趣的童年,想到烤玉米诱人的芳香和玉米花的酥脆。</p><p class="ql-block"> 我自小生活在乡村,知道粮食从播种到收获要经过漫长而繁复的过程。记得在玉米播种的时节,母亲在菜畦边播种,用小铲挖一道缝,放两粒籽,每道缝约距三十公分,放入种子后再用脚将缝踩实;若是大面积的播种,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根据农时将土壤翻耕,再将农家肥挑运到地里均匀的撒开,待土壤晒透干裂时耙碎整平,然后以相同的宽度按南北方向分成垅,再把垅与垅间的沟拾掇好,以便灌溉和排渍,最后才能播种。</p><p class="ql-block"> 当幼芽伸出头来,若是自家地里,因有其他的蔬菜倒也不显得特别;若是在原野,临近时可看到褐色的土地上星星点点的绿,不经意间,再看时一行行翠绿翠绿的伸向远处,仿佛一条条绿色的丝带,娇嫩的幼苗带来希望,更惹人怜爱。晴天时,怕它干了,怕杂草抢它的养分,时常到田地间看看,“除草、培土、浇水”,细心的予以呵护;若遇雷雨天气,更是不待风停雨歇,一路泥泞赶到田间地头细细察看,如有倒伏的苗株,小心的扶起来用泥土稳固,若是排水不畅,则尽快的疏通水渠,无论是使用工具或手扒,也要让渍水尽快的流走;平日里走在田间,小心翼翼的,惟恐把它伤了;当幼苗长到约十公分高时,要根据疏密度作适当的调整,做好间苗和移栽工作;待到尺高时,看那深绿修长的叶和遒劲裸露的根,显示出勃勃的生机和无尽的力;若有一米多高时,再看那壮实的杆和相拥的叶,犹似渐已成年的毛孩子,最是那初生的玉米苞,偎依在宽大的叶里,如襁褓中的婴孩,苞顶嫩绿的须透着清香,……</p><p class="ql-block"> 田间农活,看似粗糙,其实一点马虎不得,越是恶劣的气候,越要密切关注田间的状况,久旱或久雨都是考验意志、磨砺身心的持久战;平常也要勤到田间地头察看:板结的土壤不利作物根须的生长、不利施肥和灌溉;杂草更要及时连根铲除,因其顽强的生命力,长的特快,既抢作物的养分、阳光,又不利田间空气的流通;还有虫害的预防、排水沟的疏理等等,特别要注意作物不同生长期的管理;田间管理不仅要人勤心细,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看着屋顶的玉米垛,我想到农民们劳作时的情景,“脸朝黄土背朝天”,古朴的姿势,一辈辈传承,一天天的重复;年年在“风吹日晒雨淋冰冻”的季节里行走。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对农民的艰辛和无奈有着切身的体会,既为农民的韧性感佩,也为农民的无奈心酸。我的父母和所有的农民一样,在自己的土地上播种希望,伴随着二十四节气的韵律,年复一年的把心血融入阳光雨露,精心的哺育每一株禾苗,然后在果实成熟的季节小心翼翼的回收自己血汗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我印象中农村劳动最艰苦漫长、最难熬的就是“割早插晚”,村民谓之:“双抢”。</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水稻种植改为“双季稻”的稻作制度,我的家乡渔泛峰也改为两季种植。那些年在农村生活的人们都经历或听说过,种植双季稻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割早插晚”,为确保农时,上级规定7月初至8月1日必须完成“双抢”:即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秧苗(其间还必须趁好天气把收割的早稻脱粒、整晒归仓)。凡参加过“双抢”战斗的都知道,这期间无论晴或雨都是极其恶劣的天气,晴天时,虽利于早稻的脱粒整晒,但是插秧时弯腰低头,背部是伏天的骄阳,眼前咫尺则是晒热的污水和农家肥扑面的臭味,整个人有如置身于蒸笼,尤其午时最难熬:酷热、胸闷、腰酸背疼又困乏;每年都有人中暑,许多人的腿都因长时间泥水的浸泡和蚂蟥叮咬而不同程度的感染溃烂;若是雨天,收割的稻子只得堆放于晒场上任其淋雨,田间小路泥泞难行极易摔跤,必须扎着脚趾小心的行走,因披着塑料布也有的穿着蓑衣干活,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严重的影响生产进度,晚上收工回家都是透湿的泥人,因此,常有人因摔跤伤腿伤脚;在这场战役中扯秧苗一般都是安排在夜晚突击进行,相较于白天凉快了许多,但夜色深沉,田野里一片朦胧,只能凭感觉和经验扯秧、洗秧、捆扎秧苗,而头上是成群的蚊子偷袭,水里又有神出鬼没的蚂蟥叮咬,有时还误把水蛇当鳝鱼。回想双抢的严酷,没经历过的是永远也想象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许多人只知道粮食是地里长出来的,却不知是农民血汗的结晶;许多人虽知道每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却不知作物漫长生长过程中农民付出的劳动有多艰辛;许多人知道农民的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却不知夏季烈日的毒辣、冬季严寒的凛冽,更不知天灾带来的精神压力如何让人寝食难安……</p><p class="ql-block"> 屋顶的玉米垛,沐浴着午时的暖阳,静静的与我遥遥相望,犹似抚慰我不平的心,虽然有人不知粮食的来之不易,虽然社会上有着司空见惯的浪费现象,但这些阻挡不了社会的进步,挫及不到劳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新时期的广大农民依然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屋顶上一垛垛的玉米,看似价格低廉,却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其他粮食一样关乎到国计民生,是国家稳固和发展的基石,为此,毛主席曾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我因此为先辈们的劳动付出骄傲,为先辈们任劳任怨的精神感动,更为先辈们勤俭善良的优良品德自豪。我希望发展生产力、增产增收的同时,仍然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更要“珍惜粮食,倡行节俭”,这既是优良品德的体现,是对社会财富的爱惜,是发自内心对农民的尊敬、对劳动的敬畏,更是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最好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看着屋顶的玉米垛,我仿佛听到教室里稚嫩的朗读声:</p><p class="ql-block"> 锄禾日当午</p><p class="ql-block"> 汗滴禾下土</p><p class="ql-block"> 谁知盘中餐</p><p class="ql-block"> 粒粒皆辛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4.10.24草稿</p><p class="ql-block"> 2018.10.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说明:图片来自网络,望作者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