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回忆(1960—1968)

姚渭

<p>我和许多同学在西安市41中度过了初中、高中及文革八年校园生活,光阴荏苒,一转眼过去了五十多年。我们共同经历了那个年代许多历史事件,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为此,我一直想写一篇有关中学校园生活的回忆文章,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特别是41中同学们的关注和讨论,共同纪念那些难忘的校园生活。我的想法得到许多老同学的关心和支持,向我提供许多信息。这些同学中有李健民、赵其静、沈潜、吴长祥、杨新中、许重英、侯怀印、史凡、程天赫等同学。三中方灵芝老师和杨新中同学向我提供了有关《东方红》演出和有关校园生活的照片。为缅怀李正峰老师,我和老友赵其静、李健民还专程拜访师母景聪敏先生和他们的女儿李虹女士,她们送给我们《两忘斋主人——李正峰》和《一峰无语立斜阳——李正峰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集》两部纪念文集,使我们对李老师在西安文理学院的工作经历和老师在文学、诗歌、书法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有了进一步了解。为此,向各位表示谢意!</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者题记</p> <h1> <font color="#ed2308"><b>难忘的初中校园生活</b></font></h1><h3></h3><h3>这是一张1960年由小学升入41中初一(4)全班同学与老师合影。其中有多位同学是我小学、初中、高中同学,由于参加2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我们成为中国教育史上唯一高、初中渡过8年校园生活,而不能参加高考的一代年青学子。</h3><h3><br></h3> <h3>经过初中三年校园生活,1963年8月毕业,有少数同学升入高中,多数同学考入中技。这是41中初63级4班同学与老师们合影。</h3> <h3>这是41中初63级5班同学与老师们合影。</h3> <h3>1960—1963年中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初中校园生活是在饥饿中渡过的,经历过饥饿的孩子们怀着憧憬,告别了难忘的初中三年校园生活。1963年4月,41中初63级(4)班四位美丽姑娘为纪念难忘的校园生活,怀着对高中校园生活的美好向往,提议分别以春、夏、秋、冬姑娘为名,照一张四季姑娘照,寓意着春季的希望、夏季的浪漫、秋季的成熟和冬季的安享,给我们留下了一张美好的影像,也留下了诗一般的校园生活回忆,这一年四季姑娘同时考入41中,有三位分到高三(4)班,敲开了高中校园生活大门,等待她们不仅仅是田园般的校园生活……</h3><h3><br></h3><h3><br></h3> <h3>41中高中同学来自41、42、27、44、1中、这是1中初63级2班同学与老师们合影,有少数同学考上41中高中。</h3> <h1>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41中的老师们</span></p><p class="ql-block"> 校园生活中,朝夕相处的不仅仅是同学,还有教育我们成长的老师们。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议论文《师说》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41中校园生活里,我们有幸受到多位老师传道、受业、解惑,我们记忆熟悉的老师有:</p><p class="ql-block"> 语文老师:李正峰、赵鸿钧、李经哲、叶代容、周国英等老师;</p><p class="ql-block"> 物理老师:赵均、张居礼、张是理老师;</p><p class="ql-block"> 化学老师:曾昭宜、师宗孔老师;</p><p class="ql-block"> 数学老师:赵富城、魏芸、刘蕴昌、余润康、周志龙、樊新城等老师;</p><p class="ql-block"> 外语老师:郑志均、何文诊、馮菊兰等老师;</p><p class="ql-block"> 历史老师:吴平;政治老师:李养德、顧泉发、闫俞文老师;</p><p class="ql-block"> 地理老师:周生荣; </p><p class="ql-block"> 美术老师:郑廉;</p><p class="ql-block"> 生物老师:经惠茹、李瑞玲;</p><p class="ql-block"> 体育老师:曹馥鲁、雷忠铭、陈广林、刘永光老师;</p><p class="ql-block"> 音乐老师:戚斯秀、任静兰老师。</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在给予我们知识的同时,也以博大胸怀给予了我们无私的爱。我们如同一棵弱小的树苗,在老师呵护下成长。</p><p class="ql-block"> 在与老师交往过程中,我们与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也留下动人的故事和刻骨铭心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始终沒有忘记我初二班主仼郑廉老师,她天生丽质,是一位慈祥的老师,她从未因学生的过错生过气,动过怒,你取得好的成绩,老师会为你感到高兴;当有的同学不听话时,老师有时会急得掉眼泪,但她从不大声训斥你,而是慢声细气开导你,同学们总是从老师爱的教育中,纠正不足,争当先进,她的慈爱,让我们认识了不足,让我们学会了正直和善良,5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想念这位慈祥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请你用北京的时间对准我们的表…”</span></p><p class="ql-block"> 1968年11月,我们41中高三(4)班部分同学作为西安市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赴陇县八渡公社西坡大队插队落户。行前,李正峰、李养德和叶代蓉三位老师送给我们一个闹钟,李正峰老师送给我们一黑皮笔记本,“请你用北京的时间对准我们的表…”,是李老师临别时送给我们一首诗中的一句,这首诗题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也是41中老师们对我们的嘱咐,老师的嘱咐伴随了我们半个多世纪!李老师虽已作古,但老师对我们的教育却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李正峰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语文教师,在教育界享有很高声誉, 李正峰老师从高二开始教我们语文, 是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高三(4)班李健民回忆说:我一生最难忘的还是李正峰老师,1966年上半年有一次学校语文教研组探讨语文教学改革,由李老师主讲一节语文课作为教学观模,他选择的教材是魏钢焰的《毛泽东之歌》散文,这是1964年我们陝西著名诗人和作家魏钢焰先生在大庆油田采访完成大庆书简第一篇散文,生动记录了大庆石油工人以《两论》起家,为国家开发大油田的动人故事,那天学校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在教室后面就座,李老师边朗诵边讲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朗朗上口,随着老师的讲评,大家仿佛置身冰天雪地石油大会战的火热场景,听到铁人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发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亲眼目睹了石油大会战中石油工人们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以神奇的速度,惊人的水平,攻克一个个难关,建设起一座座高产油井,谱写了一首“毛泽东之歌”。老师最后一段诵读和讲评语音刚刚落下,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的思序仍沉浸在井架林立的大庆冰天雪地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 <font color="#167efb">寻找《毛泽东之歌》</font></h3><h3> 一位老师阅读辅导课能使学生铭记了50多年,除了老师高超教学艺术外,老师选择的教材无疑也是重要的原因,我很想了解老师在那个年代向学生推介的这份教材的良苦用心。我知道,被打倒的“四人帮”之一张春桥1951年前后也曾发表了一首《毛泽东之歌》歌词,谱成歌曲唱红大江南北,李健民同学回忆说老师选的教材是魏钢焰创作《毛泽东之歌》,50多年前李健民的回忆如果有误,无疑会成为一个贻笑大方的政治笑话。于是我坚持要找到确是魏钢焰作品的证据,李健民虽拿不出证据,却言之凿凿,说什么李老师的讲课他终身难忘,课后他还找来报纸剪报继续学习,因此决不会有错。为了搞清这个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师讲座和作品,我在网上搜寻“毛泽东之歌”关健词索引,查到的却都是张春桥的作品,为明确这一问题,我在网上继续查阅魏钢焰的散文集作品,我查到最多的是魏纲焰《绿叶赞》散文集,但收录文章不清,于是我在孔夫子旧书网和淘宝网查询介绍《绿叶赞》散文集的内容,终于看到刊登有目录的一份介绍,证明《绿叶赞》收录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毛泽东之歌》,我立即订购了二本,一本送给了李健民同学,根据这本散文集提供的线索,我在1966年1月3日人民日报第6版查到著名诗人魏钢焰发表大庆书简之一《毛泽东之歌》,同时还查到诗人1966年4月20日发表大庆书简之二《战地黄花分外香》。我认真阅读老师选用的这份教材,领会到诗人是怀着对工人阶级的热爱,报道了石油工人为祖国开发大油田的英雄事迹;老师也是怀着对工人阶级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以人民教师高度责任心,去教育自已的学生向石油工人学习,树立报效祖国的思想。对此我十感慨,老师时刻不忘教书育人,培养学生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那个年代老师们熠熠生辉的亮点。</h3> <h3> <font color="#167efb">  深切怀念李正峰老师</font></h3><h3>李正峰老师是一位著名诗人,经常在《诗歌》、《解放军文艺》、《延河》、《西安晚报》等刊物发表诗歌作品。李老师是位上过战场、立过战功的复转军人,不存在复杂政治历史问题。文革期间,大概是才华遭人妒忌,一夜之间大字报扑天盖地,无限上纲,因诗获罪,被关进牛棚。老师平反后他在人民剧院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发言中,当他说到在牛棚时晚上被人拉到沙坑用皮鞭抽打,强迫他不准再说“热爱毛主席”,台下全场师生个个热泪盈眶……。我记得有张大字报揭发李老师的问题是,为写一首涉及秦岭大自然的诗,诗人自费坐火车跑到秦岭火车站体验生活,因此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思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感到不解的是,李老师发表在《延河》杂志上的诗,几乎一夜之间被连《延河》杂志是何物都不清的学生翻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政治斗争是这样冷酷。</h3><h3> 文革结束后,李正峰任西安文理学院教授,是著名诗人、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和书法理论家,也是一位深受学生们热爱的著名教育家。</h3><h3> 李正峰老师1932年9月20日生于河南省博爱县,1948年入伍,1950年入朝作战,1955年以优异成绩被西安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录取,1959年分配西安市第41中学,1978年调西安联合大学仼教。有近20年从教生涯是在41中渡过的。1995年老师填写了《丑奴儿令.乙亥暮春有感》词一首:</h3><h3>“<i>回眸六十年间事,情也纵横,泪也纵横,辜负文心与才名。</i></h3><h3><i>春消万类皆成梦,花也飘零,叶也飘零,闲看案头瘗鹤铭。”</i></h3><h3>在这首词后面,老师还写了几句感人肺腑的生平回忆:“<i>三岁失怙,流落街头。病入膏肓,几死者数。七岁与人作螟蛉,境地无异于奴婢。三次入学,不足四年。十龄之后酷爱文学,家事变迁复沦为佣</i><i>工</i><i>。十六岁从軍,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后为教员,积劳成疾,因诗名罹罪,备遭凌辱。一生坎坷,不覚垂垂老矣。回首往事,能不恸哉。正峰识”。老师4</i>1中从教生涯留下了他一生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也给他的学生们留下难忘的怀念。许多同学在成长的道路上都受到老师的教诲。</h3><h3> 史凡同学回忆说:我喜欢文学,经常向李老师请教有关文学的问题,老师总是认真鼓历我学习写作,1964年在高二下学期,李老师鼓励我写作並投稿,他说:“当你的文字变成铅字时,你会由衷地高兴”,数十年来我一直牢记老师的教导。19 82年,我在教育学院进修时,有幸听了李老师关于唐宋诗词的讲座,李老师見到我十分高兴,再次鼓励我:“别怕退稿,坚持写作就好”。数十年来老师对文学青年的关心和爱护鼓励我前进。</h3><h3> 为了提高同学们文学水平,41中语文教研组成立了语文课外活动小组,由老师定期举办讲座,李老师的每次讲座都深受欢迎。高三(4)班侯怀印回忆,有次李老师的讲座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之一的散曲”。散曲在元代兴盛,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一种起源于民间的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一开始,李老师介绍了一下散曲基本常识,通过介绍赵朴初先生新作散曲《某公三哭》,增加了同学们对散曲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讲课地点设在41中大会议室,会议室坐无虚席,挤不进去的学生爬满室外窗台上,同学们都认真记录。</h3><h3> 2001年2月2日老师逝世于西安,我们深切怀念李正峰老师。<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口琴演奏家顾泉发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41中有一位国内著名口琴演奏家从事政治课教育,他就是顾泉发老师,他和李养德老师政治课教学水平自不待言,但年青学生们最喜爱顾老师的是他出神如化高超口琴演奏水平,校内各种文艺演出,我们都能听到他的琴声,他用这种方式将口琴引入中学教育,在41中出现了学习口琴的热潮。顾老师是上海人,1957年毕业华东师范学院,毕业后在41中从教近20年,文革结束后,顾泉发老师调入西安联合大学,曾任副校长兼教育长,教授,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兼口琴分会秘书长、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兼口琴分会会长, 他曾参加上海光明口琴会,国光口琴播音团和口琴乐团,演奏口琴节目在上海、陕西等广播电台播出,组建上海师院和西安交大口琴演出队,他出任指挥。他创造了多种口琴演奏法,撰写多部口琴专著在全国发行,为我国口琴演奏和推广作出重要贡献。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与学生一起插队的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1968年是我们校园生活最后一年,这一年老三届学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老师中,有一位老师自愿留在农村,与自己的学生一起上山下乡长达半年多,直到学校召回。这位老师就是张居礼老师,他的父亲是著名抗日将领张灵甫将军。文革中,张老师因父亲问题受到迫害,张老师平反后,他积极参加“教育革命”。1968年上山下乡运动时,他报名参加送学生下乡安置工作,他选择是陇县八渡公社大底村知青安置工作,这是一个偏远、艰苦、落后、贫穷的一个山村,穷山恶水,这个山村不通车,距公社30多里,要乘汽车,则需要步行60多里赶到娘娘庙,是八渡各知青点条件最差的生产大队,41中高初中各届学生33人(也有其他学校),分别安排在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和七队六个生产小队。张老师长安老家里有一个正上小学的儿子和一个未上学的女儿,全部家庭生活的担子压在患有高血压重病的爱人身上,他牵掛家乡一双儿女,但面对穷山恶水,张老师更放心不下的是这些远离父母的学生,他多次向学校工宣队和校革委会提出留在大力村,延迟回校。据汪小平同学回忆,他专门选了一个不会料理家务,只有四位男同学的第四生产队作为联系常住队,与这几位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四位男生均为初67级学生,年龄只有16—17岁,都还是些未成年就走进社会的孩子们,他心痛这些学生,晚上把火炕烧热,让孩子们睡在暖处;深夜怕孩子蹬掉被子,起来看看;怕孩子寂寞、思念父母,就用二胡拉起了许多熟练的曲子,为孩子们增添快乐,鼓励知青吃苦耐劳,不畏艰险。 按当地习俗,劳动中间只有两顿饭,开始几天队上还派个老太太给知青示范一下做饭,没过几天就得自己做饭了,做饭成了一大问题,为此,张老师就亲自下厨。他关心知青生活,几次天黑了还打着手电筒给在远在六七里外的二队知青赵雁威送饭。同吃、同往、同劳功,张居礼老师和农民、知青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五十多年过去了,大底村知青们每次聚会,都把张老师视为知青小组的成员邀请老师参加。</p><p class="ql-block"><br></p> <h1> <b><font color="#ed230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font></b></h1><h3>这句名联出自于著名文学家韩愈,收录在《增广贤文》中,它告诫学子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在知识海洋中行舟只有勤奋才能到达彼岸。我信奉这条治学名言,也敬佩校园生活中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偎艰苦勇于攀登的同学们。</h3><h3>在校内外,在我们高三(4)班,我认识许多这样的刻苦学习,不偎艰苦的同学们,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1963年升入高中后,我认识了担任41中学生会主席高64级宗淑琴同学(下图前排左一),她又要备考,又要参加社会活动,这对于一位只有17周岁的女孩子无疑是一巨大的压力,但她各门学科成绩优秀,得到老师们的赞许,她还代表41中参加西安市数学竞赛,在高手激烈竞争中,获得第三名优秀成绩。我曾去过她家,她的家是西仓很普通的民居,父亲是位个体劳动者,重病瘫痪在床,家庭学习环境很差,她优秀的学习成绩,除了天资聪颖外,主要还是她学习勤奋。1964年宗淑琴考上西安医学院,曾在市25中读书的高63级的姐姐宗淑贤也在西安医学院读书,成为姐妹俩同在一所大学同一系读书的姐妹花。宗淑琴行前,将她的高考复习参考书和有关资料送给我,向我介绍了她克服困难的学习经验,我从她那娟秀的学习笔记和大量数学习题运算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勤奋、坚持不懈,才会有所收获,走向成功,至今,我仍经常想起这位失去联系的校园学习生活中的好朋友。 </h3><h3><br></h3> <h1> <b><font color="#ed2308">全市中小学生演出《东方红》</font></b></h1><h3> 1964年7月18日,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提议,创作一部表现党的斗争历史、展现毛泽东思想的大型歌舞作品,向国庆15周年献礼。这样,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排演被提上了国务院的议事日程。《东方红》演员以驻京各大文艺团体为主,同时抽调了南京军区、济南军区文工团等单位的演员,共3000多人,仅合唱队就有1000多人。毛主席、周总理都观看了演出,《东方红》的演出成为那个年代有重大影响的事件。</h3><h3> 1964—1965年,为加强对中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由西安市教育局组织,发动全市中学生也成功上演了一部中学生版的《东方红》,是那个年代西安中学生不应忘记的重大事件。市教育局十分重視这次活动,局里成立《东方红》排演办公室,下设音乐组、舞蹈组、舞美组,邀请西安市儿童剧团协助,由儿童剧团团长刘烽担任《东方红》总导演,抽调20多人与原乐队组成近百人乐队,抽调学校物理、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完成了舞蹈、音乐、道具、舞台背景及特技动作设计和制做,完成了有特色西安业余中学生版《东方红》,自2月12曰起在人民大厦礼堂隆重演出,共演出了19场,接待覌众有3万多人,受到社会上高度评价。</h3><h3><br></h3> <h3>西安市教育家、著名音乐家, 西安市三中校长孙尊武先生任《东方红》舞蹈兼乐队、合唱队总指揮。</h3> <h3> 1965年2月12日西安2000多名中、小学生演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胡锡奎等陕西党政领导观看演出並接見了演员,15日《陕西曰报》头版作了报道。在陕西视察工作的中共中央侯补书记杨尚昆在中共陕西省委代书记胡耀帮陪同下观看了演出,接見演员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国有8台《东方红》,业余排演只有你们一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们是最好的”,20日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也观看了演出。</h3> <h3>  1965年2月19曰《西安晚报》第四版整个版面,以毛泽东思想颂歌为题,刊登了西安市2000多名中、小学生业余汇报演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剪影,其中有41中同学承担第五扬:埋葬蒋家王朝《百万雄师过大江》和《欢庆解放》二幕剧照。</h3><h3><br></h3> <h3>  筹备此事,在41中我知道的可能较早。64年某天,教导主任毕均权找我谈话,告我将组织西安市中学生排练《东方红》,41中承担《百万雄师过大江》和《解放南京》两场戏,还有一场《松花江上》是B角。各幕节目演出道具由学校自己解决,演员在全校高中同学包括高65级应届毕业生中挑选产生。41中由我参加道具和后勤服务等工作。我和高一赵惠廉同学为筹备道具,东奔西跑先后借到演出戏服,但《松华江上》一幕戏中东北流亡女青年长袍却无法解决,高三(2)班赵其静同学回忆说,是她求毌亲找亲友帮忙,让人家翻箱底,找出久已过時不穿的棉袍,终于借到两件。当時演员主要是学生,张居礼老師也参加了解放南京一幕的演出。为了排练好承担的任务,各幕排练都指定有老师担任导演,李正峰老师负责《在松花江上》一幕导演,他严格要求演员认真学习历史背景,根据角色要求写出角色自传,演出时要置身于山河破碎、背井离乡的环境中,从而激发出爱国热情,由于演员都能投入角色,收到很好效果。郑廉老师负责《解放南京》一幕的导演,她亲自给同学们示范演唱,在她的指导下,也收到较好演出效果。</h3><h3> 当年参加演出的同学们都已是70多岁的老人,每当老同学们聚会,同学们常聊的话题是五十多年前的校园生活。高三(3)班程天赫同学指着41中承担《百万雄狮过大江》和《欢庆解放》两幕剧照,生动描述了他在两幕剧中承担不同角色的过程,“过大江一幕剧中,左边头上有一片白的人,是我出演的指挥船上的老艄公,头扎白毛巾,上衣是我平时穿的黑色棉袄,腰上帮着围巾,插看一把手枪。这一幕剧刚结束,在幕后迅速从舞台右边跑到左边,脱掉棉袄,毛巾,从腰间掏出軍帽戴在头上,又成为解放军战士拿着冲锋枪进入《欢庆解放》的演出。在排练的时,我们已测量好舞台左边到右边的距离,计算好两幕剧换场的时间,设计好角色变换时的动作程序,我边跑边脱腰带、棉衣和毛巾,並迅速将这三件道具捆绑一起,以备下一场的演出,平时把手枪,冲锋枪,毛巾,棉袄,围巾等道具放在一起,每次演出时都要反复检查好儿遍。参加《东方红》演出,我的体会是干什么事情,都必须办事认真,按規则办。数十年来,从农村到工厂,在外县还是在西安,当工人还是搞管理,我在工作上都是一絲不苟,认认真真”。</h3><h3><br></h3><h3><br></h3> <h3>  我在认识各校学生中收集有关《东方红》演出的信息。西安市第三中学高66级2班杨新中同学热心与当年负责三中《东方红》排练方灵芝老师联系,向我提供方老师珍藏三中承担了(南泥湾)、(保卫黄河)二幕以及《东方红》合唱团剧照,还向我提供西安市中小学生业余舞蹈史诗《东方红》歌舞、音乐及合唱总指挥,时任三中校长、著名音乐教育家、《东方红》策划人之一孙尊武先生的照片,合唱队成员在西安中学、省女中、4中、市1中、市3中学生中选抜,合唱队化妆集中在东四路小学,杨新中同学当年被选为合唱队成员,方灵芝老师担任南泥弯一幕的领唱。对方灵芝老师和杨新中同学的帮助表示感谢!</h3><h3><br></h3><h3><br></h3> <h1> <b><font color="#ed2308">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font></b></h1><h3>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出自韩愈的《师说》,意思是学生在学习中懂得道理,有先后不同,人的爱好、也有擅长不同。在学习中人各有所长,应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进行学习 。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在文体等领域都表现出特殊技能和爱好,术业有专攻,成为有培养前途的可造之才。李健民同学喜欢乒乓球活动,他任41中乓球队队长兼教练,多次代表41中参加市区组织比赛,他指导队员马健生曾获莲湖区男子单打冠军,下图是李健民与校队馬健生、铁新华、米望继和铁傅义同学的合影。沈潜同学是我们班全面发展的一位同学,在1965年41中运动会上以1.58米跳高成绩获得跳高冠軍,除体育特长外,他的口哨演奏远近闻名,五十年后还常在群里推出国内外名曲口哨演奏,使人心醉。屈大为、李世杰、程海棠、史美丽、吕竹叶等同学当年都是男女中长跑等田竞项目运动骨干力量,800米、1500米都取得过名次,1500米还获得过冠军,屈大为和宋致远都喜爱书法,五十多年来他在书法领域苦练成才,成为宝鸡和咸阳市小有名气的书法家。王治中、李世杰等同学是校篮球队成员,经常代表41中参加比赛。在同学中,还出现一批具有文艺才能的人才,侯怀印同学就是这样一位同学,一首新歌刚刚传播,乐谱还没有发表,他可以把乐谱记下来,无师自通,还学会了弹钢琴。赵生龙同学不仅乒乓球打的好,还自学二胡,正是由于青年时代音乐功底,退休后钻研古典乐器埙的演奏技术,集埙设计、生产、演奏、技术讲座于一身,为这一古典乐器的推广作出了贡献。</h3><h3> 在同学中还涌现出一批具有文学才能的同学,孔祥褀、孙济芳等同学具有这方面才能,她们从学生时代开始,作诗习文,出口成章,写出了为人称颂的诗词作品,多年后每当我读到她们的作品,都为她们的才华所折服,众所周知的原因和遭遇,她们的文学才华並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常常为此扼腕叹息!</h3><h3> </h3><h3><br></h3> <h1> <b><font color="#ed2308">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font></b></h1><h3>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北平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的爱国学生涌上街头,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武装保卫华北!”等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大批警察手执大刀、木棍、水龙,对付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一二九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杭州、西安、开封、济南、太原、长沙、桂林、重庆等城市的爱国学生举行请愿集会、示威游行,或发表宣言、通电,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这一运动称为“一二九”运动,这一天被称为“一二九运动纪念日”,上世纪六十年代西安各中学每到这一天都举办歌咏比赛活动纪念“一二九运动”,同时在学生当中进行坚持青年运动方向的阶级教育活动。为了搞好每年新歌学唱和比赛活动,在学校音乐老师指导下,由学生会文体部负责筛选歌曲刻成腊板,油印发给全校各班级由各班文体委员组织学唱。</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 校园体育活动</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167efb">“劳卫制”活动</font></b></h3><h3></h3><h3> 1954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劳卫制”首次写入国家标准,从而掀起了全国中学和大学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热潮。“劳卫制”的等级分三档,即:少年级、一级、二级。少年级和一级比较容易通过,二级比较困难,一个学校大约不足50%的学生能通过。过了二级就是运动员标准。 “劳卫制”的检测项目很多,包括田径、体操、举重等,这些项目贯穿着速度、力量、耐力、灵巧,是对人的身体素质的全面锻炼。1964年,中央正式废除“劳卫制”名称,取而代之的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74年更名为《国家体育锻炼试行条例》至今。</h3><h3>  为了彰显学生通过“劳卫制”锻炼的成绩,“劳卫制”有证书、证章。凡通过一个级别检测都能获得一张精美的证书和一枚证章。这是1960年西安市三中杨新中小学毕业前获得劳卫制证书。</h3><h3><br></h3><h3><br></h3> <h3> <font color="#167efb">  响应毛主席号召学游泳</font></h3><h3></h3><h3> 毛主席酷爱游泳,先后10多次在大江大河游泳,毛主席的爱好也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1964年的夏天,年近70高龄的毛主席畅游十三陵水库,对身边的年轻人说:“游泳是同大自然作斗争的一种运动,你们应该到大江大海里去锻炼。”很快全国掀起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开展学习游泳,横渡江河水库的群众运动,这一运动也波击到西安。</h3><h3><br></h3><h3><br></h3> <h3>  自1964年开始,西安中学生开始兴起学游泳的运动,西安先后在白家口、兴庆公园,莲湖公园建起供青少年学习的露天游泳场地或游泳池,我记得我们班好象去兴庆公园学过游泳,也去过莲湖公园上过游泳课,一直到上山下乡莲湖公园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我们居住地多分布在西安西北,西南地区,距城墙很近,有不少同学从小在城河里学会了游泳,这些同学是群众性游泳活动中的积极分子、教练员和安全救护人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亊。1964年夏季,为解决游泳场地不足的困难,在兴庆公园湖一边建立了一所简易临时游泳场,供中小学生学习游泳,这里湖水混浊,条件较差。我们高三(4)班曾全班去兴庆公园学游泳,湖水虽浅,但初学游泳的女同学仍然胆战心惊,有三位女同学手拉手在水里练习憋气,但突然这几位同学手忙脚乱,钻进水里久久未露出水靣,坐在岸边覌看的侯怀印等同学越看越不对劲,与其他几位男同学急忙上前救助,把三位女同学拉出来,避免了一次事故,类似的事情侯怀印同学遇到了多次。我是在莲湖公园游泳池里学会了游泳,至今我仍然喜欢这一运动。群众性的学游泳活动成绩是显著的,我想我们班里男同学绝大多数都学会了游泳,女同学会游泳的比男同学要少些。毛主席的号召作用显然是巨大的,如果当年毛主席喜欢足球运动,也发个最高指示,中国足球运动水平也不会是现在的水平!</h3> <h1>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校园生活轶事</b></h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运动场里的沙坑</span></p><p>41中拥有一个足球场,在城内各中学是少有的运动场所,我记得41中开展各项文体活动都是得天独厚的,经常有各种文体活动开展。在运动场边建有沙坑,用于跳高、跳远和单双杠运动安全保护。那时社会上没有销售沙子的单位,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决定以勤工俭学的方法,发动全校学生采用螞蚁搬家的办法,去河边河滩取沙,背沙子,大多同学都是用自己的书包装的,走去走回,背一书包沙子负重前行,但同学们没有叫苦叫累的,尽管老师们告诉同学们要量力而背,可同学们还是能多装就多装,往往是男生多装些,女生少装些,日积月累,沙坑逐渐填满,同学们用辛勤劳动为学校体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师与嚼莱根的学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nbsp;据许重英同学回忆:六十年初我国出现经济困难,为了应对暂时经济困难,改善师生伙食,学校还养了猪,为解决猪饲料问题</span>,组织同学们帮助生产队收白菜,生产队让学校把去掉的菜叶和菜根带回学校的,所以靠操场那一排教室窗外面晾晒了好多的菜根,是晒干后喂猪的。有一天上午,最后一节是经惠茹老师的生物课,我班后排有两个同学因饥饿,在课堂上翻窗到操场边上抓了一些菜根,又跳回教室分给后排的几个同学充饥,他们在课堂上从窗户翻出翻进,讲台上讲课的经老师看的清清楚楚,她不但没有阻止和批评这几位违纪学生,我却看到了老师难受地在抹眼泪。这感人一幕我数十年难以忘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秋收劳动見证了中国重大历史事件</span></p><p>有几次秋收劳动,我们都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64年10月16日,在余下秋收结束回校路上,我们从广播中听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我国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我们为祖国欢呼!同时还传来苏修头目赫鲁晓夫下台的消息,我党与苏修斗争取得了胜利。</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66年10月21日也是在户县余下参加秋收劳动,我听说要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为受到错误批斗的学生平反;同时又传来全国大串联的消息,大中院校的学生可免费坐火車去北京見毛主席。我不相信这是真的,我和同学急忙赶回西安,我专门还到火車站一探究竟。</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场男女混合篮球赛</span></p><p>据吴长祥同学回忆,大约在1966年的春季,在市体育场的大门外,挂出了比赛信息预告:周末将篮球比赛由陕西省女篮对阵市41中男子篮球队,别出心裁的男女混合比赛吊足了球迷和群众的胃口,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期待着观看这不寻常的比赛。41中校篮球队好象是由雷忠铭和曹復鲁老师带队,球队的绝对主力是段德明、杨毅、张太阳,高三(4)班王治中、李世杰、高三(1)房林、高三(2)班张绍奇等是轮转队员。比赛开始前,双方球员一入场就引起了观众的欢笑与骚动。只见省女篮的姑娘们都是20岁出头,高挑的身材,穿着运动服装更显得英姿飒爽。而我校队,除段德明、房林、王治中和对方身高相当外,其余人都低于对手,在身高上就处于劣势。比赛开始后,更是引起了观众的欢呼与喝采。原因是高中生毕竟是快20岁的大小伙子,在那个时代面对女生说话都臉红,更别说面对陌生、气质、身材俱佳的女运动员了。队员们很拘束、放不开,进攻时不敢硬性冲撞,防守时又不敢贴身,所以很被动,比分一直落后。不过也有另类,张绍奇同学好像并不把对方看作女性,什么动作都敢作,受到了场边观众的欢呼与赞赏。虽说大家后来有所放开,但对方毕竟是省级水平,我校男子篮球队比分远远落后对方输掉了比赛,但给观众留下了欢乐和议论。</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次涉外体育活动</span></p><p>大约在65年的秋季,国家为了外交政策的需要,特委托民间社会组织中日友协、中青联等,以民间交往(当时中日未建交)形式邀请了大约二百多名日本各届青年,组成了二十几个团队,到大陆的城市进行友好联欢活动。虽说是民间交流,但动静很大,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等中央领导还接见了部分代表团。西安市也是当时参与联欢活动的城市之一。有一天有校领导召集我们高66级(3)班和高66级(4)两个班开会,要我们到市体育场去完成一项政治任务,并告知有关注意事项等。这时我们才知道要我们到体育场以休闲娱乐活动为名,接触来访的日本青年。下午,到了体育场,明显看出是清过场的。人不是太多,有些工人打扮、也有服务工作人员的打扮人,看来都是些带有政治任务的吧,我们主要是分佈到篮球场、排球场在打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也可以像我一样在里面胡转悠。大约到3、4点钟的时候,终于看到了4、5个打扮特别的男青年(大约都在30岁上下)走进了体育场。说他们特别是我真正的见到了留飞机头发也看到了火箭头皮鞋和窄裤腿。在那个年代和我们比的确属另类。那几个人在转了几个地方后,就分开了,其中有一个人走进了我们同学所在的篮球场。因为言语不通,同学们都是堆着笑臉,用手打招呼邀请他一起打球。那人并不热情,但友好的和我们同学共同投篮,当然我们把球最多的都传给了他。大约玩了十几分钟,可能觉得单调无聊,那人未打招呼就走了。以后再也未见日本青年过来。到了傍晚,老师召集我们说任务已完成,大家就各自回家了。</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天文爱好者</span></p><p>高66级(4)班吴长祥和吴学敏二位同学是天文爱好者,吴长祥同学向我们讲述1964年(高一第2学期)他们俩观测天文的往事,给我们留下中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生动难忘的故事。</p><p> 吴长祥同学说:“上高一时、我和吴学敏每一个月都会买一本《天文爱好者》杂志学习。我们经常登上北马道巷中间的城墙,当年城市还不像现在这样喧哗,晚上登上城墙,看到满天的星斗,周圍寂静的环境,使我们对大自然感到敬畏。在城墙上我们按照杂志封底刋登的当月星空星系分布图,在天空上辨识星座,寻找它们的位置和形状等等。比如观测夏季南方最远处的天蝎座,其形状真似一只蝎子爬在天空;而对于人们常说的织女星就在我们的头顶,很亮、属零等星,有时可达负值,而牛郎星最亮时也就只有一等,两星咫尺天涯;北极星是唯一不随地球自转而变化位置的恒星,属大熊星座。而其它星座则是随季节的变化,毎天每时都在移动着〈由于地球的自转原因〉。通过观测学习,我们对满天星座都有了认识,如对宝瓶、白羊、天鹰、巨蟹、摩羯、仙后等星座的位置和亮度都有了认识。我们还弄清了星星的等级划分,观看流星和流星雨等,也弄清了新星和超新星等宇宙知识等。印象最深是我们俩对恩克彗星(2P/Encke)的观测,据有关资料介绍,这颗慧星轨道是1818年法国天文学家恩克计算的,它的回归周期为3.3年,是继哈雷彗星之后,第二颗可按预期回归的彗星,因此人们称之为恩克彗星,这颗慧星是所有彗星中最短、亮度微弱、凝聚度较小,一般不产生彗尾,但出现次数最多的一颗彗星。记得当年正是恩克慧星回归期,也是地球上观测最好的时机。为观测这颗慧星,我和吴学敏同学专门找物理赵均老师商谈,想借用学校天文望远镜观测这颗慧星,未曾想到赵老师也正筹划此事,可惜的是学校的天文望远镜坏了,留下许多遗憾。不过我们又从赵老师处学习到许多天文知识。回想起我们学生时代和校园生活,兴趣使我们获得了知识,使生活更有了趣味,更加丰富多彩”。</p> <h3> <font color="#167efb">跨越式“政治进步”</font></h3><h3>在学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联系青年学生的基层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简称共青团员、团员,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指按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规定的入团条件和程序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中国青年。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学校大概是在初三开始建立团支部和发展团员,在那个年代按照团员标准申请入团的青年学生很多,受各种因素限制,人为设制门坎,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家庭出身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能够入团的人却很少,成为很多青年学生的遗憾,许多同学怀着这种遗憾离开学校后,未经后备軍锻炼均实现跨越式的政治进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为这些同学们感到高兴。</h3><h3> 1963年,初63级5班和6班2个班70多位同学,只发展了6位团员,成立了41中12团支部,这是全体6位团员与6班班主任杨节英老师(右2)的合影。</h3><h3> <font color="#167efb">毛泽东文艺宣传队</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010101">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各个学校都成立宣传革命样板戏和毛泽东思想的文艺宣传队,在社会举办各种文艺宣传活动。1967年我们41中也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高三(4)班候怀印同学和高二王根权任队长,物理老师张居理和音乐老师任静兰等师生约30余人组成,41中秦腔队队长是高二(1)班张尔明同学,总务处穆老师等10余人组成。有一次张居理老师的家乡长安县东大村成立革命委员会,41中二个宣传队接受邀请为张老师家乡革委会成立助兴。东大村专门派了一辆马车来学校迎接,女同和道具搭乘马车,男同学步行,行进了约4个多小时赶到东大村。他们演出的节目受到张老师家乡社员群众热烈欢迎。多年来41中文艺宣传队与陕西省水电系统合作在10多处水电工地进行文艺宣传活动。</font></h3> <h1>  <b><font color="#ed2308">榜样的力量</font></b></h1><h3>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迅速掀起向雷锋学习的高潮,“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是那个年代各学校政治学习主要内容,渗透到校园生活各个领域。</h3><h3>  </h3><h3><br></h3> <h3>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在学校我们认真学习了毛泽东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知道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榜样,共产党的干部都应向焦裕禄同志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我们数十年工作和生活中,广大人民群众都会以雷锋和焦裕禄为榜样,作为判识良莠的标尺,中国社会呼唤雷锋式的青年和焦裕禄式的干部。</h3><h3><br></h3><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 山雨欲来风满楼</font></b></h1><h3> 自升入高中以来,我们校园生活伴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1963—1965年城乡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批判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这场运动在西安各中学也广泛开展了,揭发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代表人物,西安市一批中学校长落马。41中校长邓全海首先被揪出,文革期间被遣送回原籍,邓全海校长不屈服压力,在西安过着乞讨流浪生活,直到平反昭雪。连篇累牍揭批文章刊登在文汇报、解放軍报、人民曰报各大报刊,成为揭批运动的发展导向。为应对当时的高压政治态势,在校学生不能不认真学习报刊上发表的这些社论和文章,背诵有关论述,以应对政治和语文的考试。这些揭批活动,愈演愈烈,从而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h3> <h3>1966年8月8曰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六条)的决定,由此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文革长达十年的内乱。‘</h3> <h1><b><font color="#ed2308">我们是失去高等教育的一代年青人</font></b></h1><h3></h3><h3>按照当时高考规定,1966年高六六级毕业生中报考体育、艺术院校的同学首先进行专业技能测试,初选考生然后参加普通文化课高考,考试成绩符合规定的考生则可进入体育、艺术院校深造,许多已被初选的考生满怀对未来美好幢景,期望参加高考文化考试,则可成为中国体育、艺术殿堂的优秀人材。但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这些具有特殊技能的同学美好幢景彻底破灭,是那个特殊年代参加考试又不能升学的一代学子,成为他们终身的遗憾!(这份陕西体育、艺术院校联合招生准考证由西安三中高六六级毕业生杨新中女士提供,谨致谢意!)</h3><h3><br></h3><h3><br></h3><h3><br></h3> <h3>1966年6月6日,北京第一女中高三(4)和北京四中高三(5)班,联合向党中央和国务院上书倡议废除高考,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说:“鉴于目前大专学校和高中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兴起,要把这一运动搞深搞透,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行的。”而且,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因此,“必须彻底改革”。“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新华社18日通过广播和报纸报道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的决定》,北京等全国各地学生上街游行欢呼、拥护这一决定,一代青年学子由此改变了命运。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决定“从今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并指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必须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贯彻执行党的阶级路线”。这两项通知由于“停课闹革命”,当时并没有得到执行。</h3><h3><br></h3> <h1> <b><font color="#ed2308">  我们想见毛主席</font></b></h1><h3>1966年10月开始,北京见毛主席轰轰烈烈的大串联活动,无组织、无秩序在全国兴起,只要进了火车站爬上东去北京的列车,就可以去北京享受毛主席客人的殊荣,坐车和吃饭不花钱,等待毛主席的接见,我们这些没出过远门,甚至没有乘坐过长途列车经历的年青人都跃跃欲试,开始生平第一次长途旅行,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h3><h3> <font color="#167efb">绕道成都去見毛主席</font></h3><h3> 高三(4)班赵生龙和屈大为与初中3位同学结伴去北京的经历,可能是最有故事情节。那一天他们好不容易进了火车站,从下午4时等到第二天凌晨1时,东去的所有列车进站后都不开门,但一西去的火車人很少,进站后上下车都很方便。他们五位同学商量决定,东去列车不开门,咱们就西去找机会。于是反向乘坐西去成都的列车,翻过秦岭,领略宝成线的风光,赶到了成都,一下车没出站就上了东去北京的列车,终于绕道成都去北京见到毛主席,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h3> <h3> <font color="#167efb">他乡遇故知</font></h3><h3>吴长祥同学回忆说:我和吴学敏、张国祥于1966年11月初乘车去北京串联,没想到下车后在车站竟碰见吉新礼、郭同正、冯秀荣,好象还有张经铎等几个同学,我们在西安联系不上,他乡遇故知却在北京聚会了,我们一起被安置到无线电仪器厂接待站,参加了毛主第七次接見红卫兵。</h3> <h3> <font color="#167efb">二次見到毛主席</font></h3><h3>吴长祥等同学参加毛主席第七次接见后,与吴学敏、张国祥、郭同正、吉新礼、冯秀荣5人结伴直接就去了哈尔滨串联,决定再去长春等地串联,但人太多上了车却下不了车,只好在长春未下车就又回到了北京,参加了毛主席第八次接见。接待部门这次将我们二百多人直接安排住在总后勤部大礼堂等待毛主席第八次接见,为作好这次检阅,把学生们都编成了连、排,由两名军人担任连长和指导员,负责我们的生活与活动。11月26号在西郊机场受到毛主席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接见。</h3> <h3>文革当中全国各地兴起修建毛主席塑像,在西安新城广场和火车站曾先后建有二座毛主席塑像,成为那个时候年青人常去照相留影的地方,这是41中部分同学在毛主席像前的留影。</h3> <h3>1967年六位同学在毛主席像前的合影。</h3> <h1> <b><font color="#ed2308">  上山下乡改变了命运</font></b></h1><h3>1968年8月,西安市各中学革命委员会按照上级部署,开始动员在校的老三届学生(即初、高中66—68级)报名上山下乡, 我珍藏 这张照片,拍攝于1968年8月,这是当时我们能联系到的41中高66届4班13位同学在报名插队前的一张合影。其中8位同学相约来到陇县八渡公社西坡大队插队落户,其余5位同学分别在户县、白水、扶风等地插队。</h3><h3><br></h3> <h3>1968年冬,几位同学在上山下乡前的合影留念。</h3> <h3>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由此时开始,陕西省各地城镇出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41中的同学先后在陇县、宁强、勉县、白水、礼泉等县上山下乡,从此告别了校园生活,开始了知识青年难忘的生活……。</h3>

老师

同学

校园生活

东方红

李老师

李正峰

学生

口琴

演出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