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应守寂寞之道

国画泰山

<h3>要成画家,需具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要甘于平凡、甘于寂寞;要专于一学、恒于勤奋。荀子《劝学篇》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古人爱用砥砺一词,“砥”和“砺”都是磨刀石。砥砺即是磨练、锻炼、淬砺之意,一个人要从无知到知识丰富,由不成熟到成熟,从有失误到改正过失并成就事业,都需有一个锻炼的过程,这就是砥砺!“砥砺名号”、“砥节砺行”、“勉勉循循,各相砥砺”,讲的是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规范做人必须磨练道德情操。</h3> <h3>寂寞,也是一种磨练。对于书画家来说,独处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具备的。</h3> <h3>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虽是老生常谈,却是真理。在当今浮躁而花样百出的时代,能甘于寂寞并使之成为生产力,这寂寞就有价值。一个人能安于一隅,专心致志读闲书,偶尔心血来潮撰写诗文,寂寞本身就成了诗意的土壤。当你已习惯于寂寞,拥有品味人生的美好时光,皆因你凭借寂寞而诱发出关于生命的深思考,并体验到一种创作契机,让人感到充实,皆因孤独的灵魂有了游荡的空间。</h3> <h3>淡定读书,可致空灵虚静。耀质含章,行藏用舍;静观反思,知白守拙。微风散云汉,疏雨洗梧桐;含情而能达,会景而心生。行万里路为的是心师造化与立万象于胸,并非是为了“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的潮语。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独自一人面对苍茫的天涯时,才能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和谐接触与真诚沟通。姚最《续画品》说:“天挺命世幼禀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胸中万象从造化中来,没有身之所历、眼之所见,就没有心象的产生,这实际上已把客观物象的摹仿转移到心灵对物象的提炼与综合,突出个人主观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若不是“杖策”、“坐忘”,若不是不甘寂寞,绝不至于能摈落蹄筌,手不释笔,俾昼作夜,未尝厌怠。</h3> <h3>现在人人低头看手机、抬头看电视,注意力分散了,思维没有系统,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就会支离破碎,想象力也就大大降低。在知识泛滥年代,人变得浑浑噩噩、来去匆匆,不但执笔忘字,甚至由于缺少词汇的准确表达,也没有睿智的灵动应变而感到言语表达十分困难。勉强则难达,学养是由自然流露则易雅,有慈悲之心,出口、出手便是真实情感。当我们安于寂寞,专心读离愁、闺怨、念旧、别恨之类的诗词时,共鸣的和弦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