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开涌春潮

老金

<h3>  四月,春风十里,桃红柳绿。我家附近的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正是赏花散步的好去处。这里不单有一百多座惟妙惟肖的雕塑作品,还有各种赏心悦目、争奇斗艳的花花草草。</h3> <h3>  </h3> <h3>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绚丽多彩的玉兰花还没有完全落下,海棠花就急不可耐地开了。一株株花团锦簇,一朵朵艳丽多彩。红色的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粉色的像一片片醉美的朝霞,白色的又像冰清玉洁的雪花。徜徉在海棠花的海洋里,让人遐想,让人愉悦、让人忘情。那一朵朵鲜艳的海棠花,是晨风中摇曳绽放的春色,又是案头飘着淡淡墨香的水墨画,还是西楼窗前一缕缕缠绵的情思。看在眼里,醉在心中。</h3> <h3>  我国栽培海棠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海棠花色艳丽,花姿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花中贵妃"、"花中神仙″。海棠同牡丹、玉兰和桂花被皇家园林选择种植在庭院,称作"玉堂富贵"。</h3><h3> 据说,适合看花的海棠有几十种。其中,被称为"海棠四品"的西府海棠、垂絲海棠、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种植最为广泛,主要分佈在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和湖北一带。贴梗海棠肢干可以像铁絲一样弯曲,非常适合做盆景。"海棠四品″中的西府海棠被称为上品,它花色娇嫩,妩媚多姿,而目花开時有阵阵淡香,让人十分喜爱。</h3> <h3>  海棠花是美丽的,也是多情的。古往今来,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欣赏和赞誉,写下不少赞美海棠花的不朽诗篇。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应该是写海棠花最多的了。他出生北宋末年,生活在南宋年间。由于外族入侵,他不断地颠沛流离,背井离乡。曲折坎坷的命运,让他借花言志,触物言愁。"才破繁华海棠梦,又惊摇落井梧秋。"他渴望安宁,思念故乡。"幽梦锦城西,海棠如旧時。"他力主抵抗外敌,却不被重视,自己年纪越来越老了,心有余力不足。"题墨惜春诗,镜中添鬓絲"。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回河山的爱国情怀。</h3> <h3>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殘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年轻時写的一首《如梦令一昨夜雨疏风骤》。</h3><h3> 李清照是著名的婉约风格的词人,她才华横溢,词语华丽,又生动活泼,她写的词委婉动人,充滿诗情画意。昨晚雨小了可刮起了狂风,由于不胜酒力早晨起来晚了。起来就问女仆人,院子里海棠花怎么样了。被告之,海棠花跟昨天一样。可自已认为说的不对,昨夜刮起大风,花吹落了,显得叶多了。</h3><h3> 这首词短短三十三个字,有情景、有对话,写的生动活泼,把作者珍惜海棠、喜爱海棠的画面活脱脱地表现出来。</h3> <h3>  说到写海棠花的作品,不能不提到邓颖超写的散文《海棠花开了》。看到西花厅院子里,周总理喜欢的海棠花开了,可人己经故去。作者如泣如诉地回忆了周总理生前朴素的生活,崇高的理想和忘我的工作,表达了对周总理无比的追思和怀念。读后,让人感动得不禁流下了泪水。</h3> <h3>  我是北方人,生长在浑河岸边的沈阳。由于环境和气侯的不同,那里海棠花很少,少有人关注,只是在公园里能见到几株经过驯化的海棠花。</h3><h3> 不久前,我把在北京拍的海棠花发到同学群里,引起一阵惊喜。善写诗词的老同学吳洪,即兴写了一首《咏海棠》,很有味 道。</h3><h3> 桃李芳歇春欲归,</h3><h3> 海棠灼灼延春晖。</h3><h3> 娉婷妙曼娇欲滴,</h3><h3> 撩得墨客诗兴飞。</h3><h3> 诗中表达了对美丽海棠花的喜愛。</h3><h3> 看了吳洪写的诗,大家赞不绝口。李宝坚也即兴吟了一首诗,使群里犹如一个海棠诗会。</h3><h3> 墨客诗兴飞,看者笑微微。</h3><h3> 如入海棠园,置身百花堆。</h3><h3> 赏花聊诗画,胜过酒一杯。</h3><h3> 漫步花海间,未饮我先醉。</h3> <h3>  海棠花的花期不长,就在我写此文的時候,一些早开的己经落花为泥了。可是,大自然从来都不缺少美丽。海棠花落了,更多的芍药、晚樱、丁香、刺梅都陆续开了,尽情地给人们带来芬芳。</h3><h3> 漫步在这花的海洋花的世界里,呼吸沁人心脾的花香,心情格外清爽。烦恼、不快和愁怅瞬间一扫而光,仿佛思想在这里净化,身心得到洗礼。</h3><h3> "心有阳光,人不会老″,这句话是有哲理的。岁月像支歌,有激昂的旋律,也有忧伤的曲调。聪明的人,能让激昂的乐曲更高亢,能让忧伤的曲调变深沉。岁月催人老,人生匆匆间己过古稀。昨天己成为过去,无论是风光无限,还是悲欢失意,都己成过眼云烟,变成记忆。今天,是新生活的开始,快乐就在每个人的身旁。只有把阳光洒进心里,让快乐充滿心田,才是积极的完整的人生。</h3><h3>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让我们坦然地面对人生,在繁花似锦的人生路上,快乐地过好每一天。</h3><h3><br></h3><h3> (特别感谢李宝坚同学为本文提供了大量资料和写作建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