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那缕缕书香

微雨笼烟

<h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到了草长莺飞,百花吐蕊的季节。我时常漫步于烂漫的春色中,寻找一处芬芳之地,翻开一本墨香浓郁的书,听着小鸟啁啾的叫声,闻着醉人的花香,沉浸在书的世界里……</h1><h1> 有时,我的思绪会回到十几年前:在那个简陋的农家小院里,在那些融融的春日里,一个小女孩,安静地坐在小板凳上,如饥似渴地读书……</h1><h1> 我对读书最初的印象,大概是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吧,不像现在的孩子们,学前就有启蒙读物了。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沟里,那里交通闭塞,经济也比较落后。小学时,除了学校发的课本之外,基本没有别的读物。在完成作业之余,我就跟我的小伙伴们一起,在大山的怀抱里野蛮生长。记得是有一个星期,在镇上读初中的小叔回来了,给我带了一本作文书,很旧,书皮破损,书页泛黄,还有缺页,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我都捧着作文书看,甚至小伙伴们来找我玩我也不去,在那时的我看来,书里的世界比穷乡僻壤要丰富的多呢!那本作文书在我不厌其烦的翻读中,几近散架,我就用胶布粘了一次又一次,可惜,后来这本书不知道遗失到哪里去了,我为此怅然许久。其实现在想想,里面的好多文章都不贴近实际,学习的价值也不大,但对那时的我来说,这几乎是我贫瘠的精神世界里最美味的口粮了。</h1><h1> 到镇上读初中之后,慢慢的,接触的书籍就多了。我既感叹《一千零一夜》的神奇,又欣赏《安徒生童话》的美好;既佩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钢铁般的意志,又被《皮皮鲁和鲁西西传》中调皮的皮皮鲁引得捧腹大笑。在这众多的读物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新锐作家郭敬明的作品。现在人们对郭敬明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甚至嗤之以鼻。但那时的我们,哪里懂得评论文学,只知道“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只纠结卡索和樱空释深厚的兄弟情却又不得不服从于命运的捉弄,只向往那个被香樟树覆盖的浅川一中……当然,书中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精彩的题目,都被我们抄在漂亮的小本子上,巧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每次作文讲评课,我们四个人的作文都会从老师的口中念出来,成为其他同学羡慕的对象。每当这时,我们就会相视一笑。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有书,有友,有陪伴,更有少不更事的洒脱,轰轰烈烈的懵懂年华。</h1><h1> 在高中之前,我只知道《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座不朽的丰碑,但是并没有读过。第一次接触,是在高二的时候去小叔家里看到的。那本书是硬皮包装的,封面是碳灰色的,又泛着点墨蓝色,上面凹印着“红楼梦”三个大字,龙飞凤舞的。翻开里面,雪白的纸上排列着一个个清晰又美观的汉字,等着你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我不禁细细品读起来,连妈妈喊我回家都没听见。后来,小叔就把这本书送给了我,我如获至宝般地捧回了家。</h1><h1>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在读《红楼梦》,终于把120回读完了,感觉自己有种莫名的成就感,就好像翻越了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一样。可是,当我合上书回想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只能记住零星的片段。别说故事情节了,连里面的人物名字都记不住,这不禁让我倍感挫败。自以为爬到的山顶,不过是山脚下一块小小的瓦砾;自以为书海里的来去自如,不过是小水潭里的翻滚。我这才知道,“好书不厌百回读”的真正意思。于是,我开始读第二遍,发现我能准确叫出各个人物的名字,并能理清她们之间的关系。再读第三遍,我才能记住重要的故事情节。这时,我才算摸到了“冰山一角”。</h1><h1> 后来,上了大学,学校有一座高大宏伟的图书馆,各类书籍琳琅满目,课余时间,我最喜欢徜徉在书架之间,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或站在书架边,或坐在阅览室,有滋有味地读着。</h1><h1> 有一次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大宝藏——一整个书架上,满满的都是有关《红楼梦》研究的书,跟随着文学泰斗们的脚步,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不同的思想的碰撞中,我消除了以前认为薛宝钗圆滑世故的偏见,发现了刘姥姥为人处世的精髓,也更从心里佩服写出这本旷世之作的曹雪芹。在整个大学期间,或临窗听雨,或登高望远,总有一本书陪着我,如老友一般。</h1><h1> “无可奈何花落去”,那些青葱岁月终是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虽工作繁忙、生活琐碎,我还是会利用碎片时间,携一册书,不拘何地,静静地读一会,忘记生活的一地鸡毛,只谈“晓风残月”,只看“红装素裹”。</h1><h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与书为友,可以明事理;与书为伴,可以冶心灵;与书同行,终不孤单。在我人生的前二十几年里,书香一直陪伴着我,我想,终我一生,都会追寻着缕缕书香吧!2</h1><h3></h3><h3></h3><h3></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