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华射艺是传统射文化的总称,包括射艺理论、射箭技术及射礼文化。</h3><h3>中国人很早就视射箭为一门重要的学问,即为射艺,早在3200年前的商末,古圣先贤“寓教于射”、“饰之以礼乐”,将用于战争的军器于狩猎的工具,改造成修身正心、教化民众的艺术,这标志着射艺的形成。后来,孔子广泛地将射艺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将射艺从贵族阶层的修身活动,推广到了民间,作为六艺之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成为每一个士子的必修课。射艺是最早的体验式教学之一。</h3> <h3>射艺是关于人的道德情操培养、内心志向及技艺学习的综合学问。射艺不是简单的拉弓射箭,尤其注重礼仪的训练。射艺的动作、礼仪、修养,都能充分锻炼射手的身心。习射过程,要求全神贯注、庄重肃穆、一丝不苟。射艺的主要目的在于修身,其根本点在“礼”,通过射艺学习,着重培养一个人有礼有节的素养,孔子曰“人不习礼无以立”,礼为立身之本。在习射过程中,培养一个人的恭敬心,令其懂得长幼秩序、孝悌之道。“礼乐相和谓之射”,习射过程也会加强对乐的熏陶和学习,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气节的民族,射艺会培养一个人的高风亮节。所以说,通过射艺的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提高一个人的道德情操!</h3> <h3>射艺是中华民族气质、性格、思想的重要表达形式,是华夏民族独特的人文景观,射艺中蕴涵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精神。射艺对一个人观念、气质和精神有很大的塑造价值,古时的学子必须学习射箭、学习射艺,那个时候,学子普遍拥有健康的勇武精神,学习射艺有助于学子们开放、勇敢、大气、果断的气质与性格的形成。</h3> <h3>现在的学子们,普遍性格软弱、气质娇靡、粗俗无礼、疏于进取,缺乏健康的进取精神和勇武气质,学习射艺,无疑有助于学子们气质、品德与性格的塑造。因此,通过中华射艺的学</h3><h3>习,结合文化礼仪教育,注重品德、素质教育,培养孩子有礼有节、明理明德,从而锻炼身心、磨练心志。</h3> <h3>射艺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十分丰富,我们的《礼记.射义》中有明确的记载,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h3><h3>1“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h3><h3>2“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h3><h3>3“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h3><h3>4“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 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h3><h3>5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虔敬礼让。</h3> <h3>学习中华射艺的场所,叫射圃,有育人之意,培育的是一个人的德行,是培育一个人成为君子的地方,是落实圣贤教育的最好场所。射圃的布置遵循如下原则:一尘不染、物品东西南北摆放整齐、物品归原位。射圃的规范主要是礼,凡进入射圃学习者,需遵循敬天地之礼、敬人之礼、敬物之礼。明长幼之序,行孝悌之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