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h3><h3><b><font color="#ed2308">“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font></b></h3><h3> 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此后直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h3><h3> 但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h3><h3>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h3><h3> 上山下乡运动(简称上山下乡,通称“下放”、“插队”),是指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城市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到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h3><h3> </h3> <h3> 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坐落在四川省苍溪县永宁镇兰池村的雨坛包,地处风景秀丽的印盒湖旁。</h3><h3> 国道212线旁的碑林园大门“知青坊”,水泥铸就,古朴简洁。坊上有楹联“知识青年受教育,广阔天地炼红心”。</h3><h3> 一条长约一公里,宽约三米的混泥土路面的村道,蜿蜒盘旋,环绕雨坛包。周边树木繁茂苍翠、浓荫蔽日;碑林小道蜿蜒曲折,两旁灌木丛簇拥,淡黄的火棘花、含苞欲放的野刺花......。小道两侧有国内外知青本人、知青班级、知青朋友、知青夫妻、知青联谊会出资建竖的石碑。他们中有科院教授、政府机关、企事业退休人员、高校人士等。还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村镇政府、或私企捐资建竖的。碑林选用的石材,有红桃石、青桃石、红线玉石、黑色花岗石等,林林总总,共计一百多座石碑。石碑内容涉及上山下乡运动期间,以及至今各阶段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恋爱婚姻、生产劳动、农村生活、农业状况、民风民俗等真实记录和故事。含盖小小说、散文、短文、书信、个人小史、诗、辞、歌、赋、联、句、铭言、题词、赠词等古今体裁。石碑字体各异,本地天然岩石古雅朴拙,人造大理石中规中矩。</h3><h3> 小道上行走着两鬓斑白的老人,其实,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当年下放农村的生龙活虎的知青战友。寂静的小道上,不知是谁轻哼着那“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歌声韵味苍凉,碑林气氛肃穆。</h3><h3> 四川省苍溪县是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也是当年重庆、南充等地知青下乡的地方。</h3><h3> 为了留下历史一瞬的芳华,苍溪人民除了留下了红军当年的"红军渡"外,还留下了一个用石头讲诉着当年"知青故事"的石头文化碑林! 这也是当今中国 一座史无前例的“知青文化碑林”。</h3><h3> “将蹉跎岁月留给昨天,把真情奉献传到今天,张开双臂用幸福和安康,去拥抱美好的明天!”,这也许是修建知青碑林的初衷吧。</h3><h1> <b><font color="#ed2308"> 知青知青,不忘初心。</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知青知青,永远年轻!</font></b></h1><h1><font color="#ed2308"> <b> </b></font><b><font color="#ed2308">知青万岁!!!</font></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