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家乡的舞台——周清舟回乡见闻四

今生无愧zhou

<h1><b><font color="#167efb"> 记家乡的舞台</font></b></h1> <h1><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每次回到家乡,我都要回母校看看。母校记录了我小学到初中的读书岁月。在那里,我度过了童年最美好的时光。</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98年新学校落成后,老母校已为他用。随着岁月的流逝,她也经历了沧桑之变:从前平整的四合院如今堆满了杂物,三面的危房已惨败破落,只有南面高高的舞台依然挺立在那里,在诉说着他不平凡的经历。</h1><h1><font color="#ff8a00"><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font></h1><h3></h3> <h1> 这个舞台,可以说是亦教室亦舞台,一台多用。过年过节有节目的时候,把台子正面木板取下就是舞台;上课的时候,台子正面木板安上,就是教室。<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个舞台,是在1964年我村老支书周九鼎带领下建设的。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能大兴土木修建舞台,可见我村干群对文艺是多么热衷。这个舞台给了我很多特别的记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村是戏剧之乡,文化气息浓厚。从我记事起,村里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时常有节目演出。村子不大,人不多,但人人都有两下子,大多都能上舞台!<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村在舞台上表演形式多样:有歌舞快报,有对口词三句半,有相声等小剧目,还有样板戏和古装戏。<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世纪60~70年代,在这个舞台上,演出最多的是革命样板戏。演员都是我们村的,有在校的学生,有老师,有务农的,还有在外工作的。那时的村初中,一个班30几个人,就能演全场豫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各班人人参与,会乐器的伴奏,能唱的演主角,能舞的当兵,剩下的当群众,人人都在舞台上亮过相。<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村里自排自演的《红色娘子军》,我印象深刻——女演员们穿着灰色的军装,英姿飒爽!党代表洪常青是母校周现亭老师扮演的,他所扮的英雄形象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杜鹃山》这样一台阵容庞大,唱段多,道具布景变换多样的大戏,我村只用一星期的排练,就成功上舞台演出了!偃师县豫剧团团长感叹道:“一周能拿下来《杜鹃山》这样的大戏,只有周山村行,连我们专业剧团都望尘莫及!”演员、乐队及导演没有对戏曲的热爱,没有可贵的敬业精神,没有深厚的的功底,怎能成就这样的辉煌!<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杜鹃山》剧中主角李志坚的扮演者是我村周俊果叔叔。那年他的父亲大年初三白天病故,为了让父老乡亲像往年一样看到大戏,他当天晚上擦干眼泪,忍着悲痛,登台演出。当时他那包含深情的唱腔,让人倍受感动。<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曲剧也是我村乡亲青睐的剧种,文宣队在舞台上演出的曲剧有《掩护》《游乡》《沂蒙颂》等,都相当精彩!<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自编自演的小剧目也不少,像对口词、三句半、相声……剧情来自群众之中,真实幽默滑稽且有教育性,引来台下阵阵掌声和欢笑声。<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尽管那个年代物质极其匮乏,智慧的家乡人把不可能变成一切皆有可能!<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舞台上的道具服装布景,或自制或就地取材或借用。我的家乡是全民爱戏,全民支持唱戏。长刀短刀,长枪手枪,还有宝剑等,是我村当时德高望重的老木匠周丙寅爷爷和年轻木匠周泽民义务制作的;山水花草树木布景以及各种器具,是导演周西川大哥领着剧务反复琢磨创作的;演日本兵穿的皮靴是借村民的深筒胶鞋,演出穿的花棉袄是借我村新媳妇的;红色的烧云是用红纱巾蒙着大灯泡射出来的……(当时用我家的红纱巾,还被发热的大灯泡烤了个洞)。歌舞类节目需要藏族服装,当时我们偏僻的小山村,哪有藏族围裙?聪明的团队在塑料布上用彩笔画上七色的横格格,晾干后穿上演出。灯光下,七彩的围裙特鲜艳,特逼真,观众一点看不出来是用塑料布画出的围裙。<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每逢过年过节我村舞台上表演节目,就引来不少附近村民和亲戚朋友。我们母校的四合院被观众挤得满满当当,但井然有序,从来无人捣乱。在那个年代,精彩的演出是我们村为大家奉献的,最优质最廉价的文化大餐了!每年我村宣传队都要被四邻八村邀请去演出,唱红了孟津扣马,巩义柏坡,邙岭的申阳、古路沟、丁门口……不断为人杰地灵的周山增光添彩!<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于我村演唱水平远近有名,村干部群众热爱戏曲,深博县豫剧团、曲剧团的欣赏,他们爽快接受邀请到我们村的舞台上演唱。小小的乡村舞台在巩义孟津及邙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得我自六岁上小学起,就一直被舞台深深吸引。<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每年放寒假,我村文艺演出就拉开帷幕,在这舞台上排练节目。我趴在台子前面白天看晚上看,无数遍的排练无数遍地看。大冬天他们排练到深夜,我也到深夜看完才回家。看戏的乐趣驱走了一切寒冷。当时排练的豫剧《红灯记》全场都印在我心里,大部分唱段我都能一字不漏唱下。耳濡目染,我也成了母校舞台上的后起之秀。<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三年级开始,在母校老师的培养下,我开始走上了心目中无比神圣的舞台。起初我们是演小节目,有表演唱《一条扁担》、《我是公社小社员》,有对口词,小快板等。我还领唱了《绣金匾》《英雄赞歌》和男女对唱《祖国一片新面貌》等。老师重视我,让我成了报幕员。我记得报幕的第一句台词是:“周山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现在演出开始!”这带有时代烙印的一句台词,让我带着时代的眼神,以及时代的动作有模有样地报出。现在每每想起,我就不由地带动作表演一遍,真怀念那个伴我成长的舞台和那童真童趣的岁月。</h1><h1> 从四年级开始,我除了表演一些小节目,也开始唱戏了——有豫剧选段,有小豫剧《两张发票》《园丁之歌》,还有《红色娘子军》《龙江颂》选场等。在这些戏里,我都是主角。这些角色,让我在这个舞台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非常感谢教我音乐的周现亭老师,导演周西川大哥,还有乐队领弦的周树争老师。他们对我的舞台站姿,每一个动作,每一处吐字,每一段运腔,每一个眼神,都给了细致的指导。我也忘不了我的班主任周素芳老师!我的化妆,还有我每次节目的服装都是她精心安排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时候每当上级来我母校检查,老师都让我代表学校宣传队唱一段,无时无刻锻炼着我。学校组织老师到县城看县剧团唱戏总是带着我,给我学习的机会。每每想起,我都从心底里感谢母校老师们的培养!<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这个阶段,除了在学校舞台上表演,还多次参加乡里汇演,也被邀请到他村表演。出村演出,经历过坐着马车去到深夜坐着马车回——坐着拖拉机来去——坐村里拉货汽车出演(那个年代,村里有个这样的汽车都相当不错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77年我14岁,考上了邙岭公社高中,走出了母校,开始了在外求学之路。那年放寒假回来,我接到通知到了村中宣传队,发现宣传队的阵容更庞大了。原来村里要演古装戏《穆桂英挂帅》,宣传队让我演《穆桂英挂帅》中的杨金花。这舞台建成后,村里是第一次演古装戏,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古装戏。多亏村里古装戏导演牛保善的耐心指点和演穆桂英的俊昭姑姑的帮助,我顺利完成了演出。古装戏化妆要吊眉,当时是村里老艺人周西京伯伯给我吊的眉,吊眉的绷带缠在头上,像上了紧箍咒一样难受,头疼,恶心。西京伯伯说我第一次吊不习惯,时间长就好了。我觉得这一关还真不好过,做好真正的戏曲人还真不容易。<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村老演员周俊昭姑姑自县剧团退休后,定居青海。那年她刚好回来探亲,村里邀请她出演《穆桂英挂帅》的主角穆桂英。她的演唱水平之高在豫西地区家喻户晓。她的参与,使我村这台古装戏的水平上了个新台阶。<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年邻村扣马邀请我们村去演出《穆桂英挂帅》。大年初四的晚上,北方的天气依然寒冷,但舞台下坐满了慕名而来的观众。俊昭姑姑年龄大了,是老寒腿,走起路来还显得有点跛,当时穿着厚厚的棉裤。该俊昭姑上场了,她脱掉棉裤,飞快穿上戏裙,像一片花瓣飘上了舞台,步伐是那么轻盈!顿时台下鸦雀无声,所有观众的目光都投向舞台。我也瞪大了眼睛——她的举止使我惊异,我也担心她的老寒腿……艺术家锣鼓一响眼里全是戏,无我状态令人奇!<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在俊昭姑姑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那精湛的演唱技艺,更重要的是她对艺术严谨的态度。后来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我一直以她为榜样,严于律己……<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穆桂英挂帅》以后,村里年年都唱古装戏。由于在外求学、工作,都没有参与,只是放假回来碰上演出,老师们出于对我的厚爱,让我上舞台唱一段。<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5年冬天,我同村同学加闺蜜周凤娟(甘肃平凉医学院教授)电话告诉我,说我村的新戏台建成了,他爸爸周树争老师(村剧团负责人)要我们过年回去,为新戏台落成祝贺,并让我上台唱一段。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但很遗憾,我的嗓子一直治疗中(因接一个特殊班级,嗓子疲劳过度,有点病疾),实在唱不了。我和凤娟商量,去邀请我们的两个同学出演,一个是洛阳戏校的老师马会娟,一个是业余爱好者赵慧娇。两位同学爽快答应,并成功出演!我虽然没演唱,但周树争老师把节目单给了我让我主持节目。我就即兴主持了这台意义重大的祝贺新戏台落成的节目。<br>&nbsp;&nbsp;&nbsp;&nbsp;&nbsp;<br><br></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1><h3></h3> <h1>  在单位,忙于教育工作,唱戏的爱好也就淡化了。有一年,单位要求各年级组老师出节目,我无意唱了一段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们年级 组就创新演出了豫剧伴舞,得到大家的认可。其实,我就是打小在母校舞台上那点功底。从那以后,每当学校有活动,老校长和老书记都让我唱段豫剧,直到他们退休。</h1> <h1> 2017年,濮阳市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濮阳市豫剧团来我们油田第二小学演出,学校领导让我配合活动出个节目。我试了试,虽然吃力,但还能唱出来,就上台演唱了豫剧花木兰选段《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很幸运,是濮阳市豫剧团乐队为我伴奏的,虽然唱的有瑕疵,但伴奏很完美。<br></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直到今天,我村业余剧团仍活跃在新舞台上,每年都代表邙岭镇到偃师市参加汇演,每台戏都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深受观众的喜爱!<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村的戏曲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前辈的引领。今天我要说的前辈,其中就有我的爷爷周文庆。虽然我没见过爷爷,但他在村中的传说令我敬佩。<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村有个自发组织的戏班子,团长就是我的爷爷(那时都给我爷爷叫老板)。爷爷爱戏迷戏。爷爷领的戏班子唱的戏,都是他们那代人自编自演的,排练的场地就在我家冬暖夏凉的大窑洞里(以后的岁月,我家的窑洞继续为我村的戏曲排练做贡献)。当时最奢侈的是油灯,油灯点的可是吃的棉油。听妈妈说,家里吃油爷爷都要限制,不舍得让家人吃,可是在唱戏点灯上是用多少倒多少,从不吝啬。<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听妈妈说,村里有个周家大哥,当时吸大烟,爷爷和剧团的老人们为了他能戒烟劝他来唱戏。结果那个大哥成了一个很好的演员,真的把大烟戒了。戏曲多美妙,可以改变人,可以重塑人!<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母校舞台的前任是个土台子,前辈们的节目都是在这古老的土台子上演出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一年村里戏班子编排了曲子戏《马呼兰换妻》,应邀到河北温县演出。当时他们徒步近二十里到赵沟坐船过黄河,下船以后,走十几里的沙滩地到温县。长途跋涉也没有影响他们的演唱水平。前辈们的演出特别震撼,观众激动地往台子上扔钱币,扔吃的,甚至将把玩的物品扔上台。那时候,这是对好戏的最高奖赏。</h1><h1> 最不可思议的是,因为唱的太好当地人不让戏班子走。但排的戏已经唱完了,怎么办?赶快派人回村,让当时编剧的周成西大哥(周树争老师的父亲)赶快写剧本。剧本写好后,来人赶紧坐船送过河继续唱。老前辈都是人才呀,写的能写,演的能演,快速高质量出戏,和我村后来的一星期排出一台新戏《杜鹃山》完美相似。<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感谢家乡的舞台,给了我多彩的童年生活,给了我美好的回忆!感谢培育我成长的母校!感谢不倦教诲我的老师们!感谢教给我一技之长的师长们,给了我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感谢爷爷及村里的老草根艺人们,是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才有了我们家乡今天对戏曲的传承及发扬光大。</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愿我可爱的家乡周山村在新建的舞台上演出更精彩的节目,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更加瞩目的辉煌!</h1> <h1><b> 周清舟写于2019年4月中旬</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