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泺口老街》(2021年12月重新编辑)

识途摄影

《泺口老街》 <p class="ql-block"> 说起泺口,是济南人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说熟悉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泺口这个地方;说陌生是因为多数人对泺口的前世今生了解并不是很多。据历史记载洛口镇始建于金代,是当时历城县的六镇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清年代曾兴盛繁华一时,有人比喻泺口是黄河边上的清明上河图。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仍是济南重要的水路码头和商业重镇,与济南府南北遥相呼应,素有“小济南”之称。洛口悠久的历史所孕育的民俗和商业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济南解放后,泺口镇的行政归属和名称几经变更,解放初期泺口镇直属济南市人民政府管辖,1958年划归历城县,改为北园人民公社泺口生产大队,1980年划归郊区,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泺口镇划归天桥区,2001年建立泺口街道办事处泺口社区居委会至今。时代在变迁,城市在发展,由于种种原因,这里长期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是济南最大的棚户片区。根据济南市城市发展规划,天桥区泺口片区二期改造项目即将启动,沿济泺路穿黄隧道两侧将打造成为功能高度复和的商业综合体,保留西侧的兴隆寺,重建泺口古镇,传承济南商埠文化基因,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商埠街区。</p><p class="ql-block"> 俯瞰泺口全貌(横幅)</p> <p class="ql-block"> 据历史记载,1848年(清道光年间)为防捻军泺口镇修建了圩子墙,1866年开始紧靠黄河大堤又重建城墙,1868年完工。城墙分设四个城门和城楼,并设有垛口,城墙外有圩子壕。城墙土夯石砌,高7米,底宽8米,顶宽4米,形成了一座近似椭圆形的独立城池。后来因黄河大水的侵袭,北面城墙被掩埋,变成了只有三面城墙呈月牙形的城池。解放初期为抗洪拆掉圩子墙,用城墙的石头修筑大坝,圩子墙拆除后南边这段逐渐形成了环城路,这条路就是原来的城墙根。解放后由于修筑大坝和后来建设外环北路,很多街巷已被拆除,现存的面积不及过去的一半,老街区的北边紧靠外环北路,环城路南边是上世纪后期建设的洛南街。 </p><p class="ql-block"> 这是贯穿泺口东西环城路的东口,与济泺路相接。</p> <p class="ql-block"> “环城路”西口与外环北路相接。</p> <p class="ql-block"> 环城路两边都是沿街经营的各种店铺,也算是泺口的一条商业街了。</p><p class="ql-block"> 早在明清时代,济南的钱庄,当铺几乎都是从泺口贩盐发家,形成了关.茅.范.尚四大盐商。济南开埠以后,著名民族资本家张采丞.苗杏村.苗星垣.穆伯仁等都曾在泺口街上创业经商。由于泺口镇靠近码头,经贸繁荣,商业发达,是各地的客商聚集之地,因此也有“小济南府”之说。</p> <p class="ql-block"> 屋墙上“二七集”的街牌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繁华热闹的集市,“二七集” 在泺口既是集市日,也是街名。泺口还有“三八”和“四九”集,集市是泺口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泺口大集是以“柴火市”街为中心,东到“南大沟”街,西到“花园街”,南到城墙根现在的“环城路”,北到“泉子街”。集市上交易大到建材木料,骡马牛羊,小到鸡鸭鱼虾,粮油盐酱醋茶。有卖柴卖炭的,卖衣卖布的,生活用品和土产杂品应有尽有。集市上还有说书唱戏,摔跤耍把式的,变戏法,拉洋片,卖古董字画的,交易种类繁多,是济南北部最大的集市。到上世纪后期,随着城市化的进展,泺口集市的规模逐渐缩小,最终于2017年6月被取消。为传承泺口民俗文化,2000年1月3日泺口大集在济泺路与北外环路交叉口向东300米处重新开市,受到市民的欢迎。</p><p class="ql-block"> 这位老人的祖辈就来到泺口居住,他亲眼见证了解放后泺口集市的兴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h3> “二七集”街的西口。</h3> <p class="ql-block"> 俯瞰“二七集”街</p> <p class="ql-block"> “三八集”就在“二七集”街西边向北的一条街上,原来很长的一条街,因修黄河大坝和外环北路拆除了许多,现在仅存有很少一部分。记得儿时常来赶集买兔子和鸽子喂养,集市上热闹的情景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柴火市”,现在保留比较完整的一条老街,是过去泺口集市的中心。现在“环城路”与“济泺路”相交位置是早期泺口镇的南门,从南门到大坝渡口是“泺利街”,这里天天车水马龙,人流不息,沿街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是洛口最为繁华的商业街。泺口镇商业繁荣,大小客栈和餐馆布满了大街小巷,其中较大的饭店就有30多家,有“松竹楼”,“四季春”,“宴宾楼”,“泺兴园”等字号,最大的是“纪镇园”饭庄,上世纪三十年代店中伙计张文汉(外号草包)在此创办了有名的草包包子铺,后来迁到城里经营。洛口具有代表的糖醋黄河鲤鱼,鸳鸯鱼扇,红烧瓦块鱼和奶汤蒲菜等特色菜,形成了“泺口风味”,清末民初与有名的“历下风味”和“商埠风味”并称为济南府的三大风味菜,形成了独特的泺口餐饮文化。苍海桑田,岁月变迁,现在永远无法看到千年古镇的繁荣景象了,只能从留存的老街老巷里寻找过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柴火市”街的西段。</p> <p class="ql-block"> 俯瞰“柴火市”街</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由于修筑黄河大坝和后期修建外环北路,泺口很多有名的街巷都被拆除,像“柴火市”北边的“上关街”“汇源街”等老街已被埋在黄河大坝的下面,而“公胜街”.“泉子街”.“花园街”等街巷拆除后幸存的街口部分,见证着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南大沟”街,北起“柴火市”街的东口和“二七集”街的西口,南到泺口中心的“环城路”,是南北方向的主要街道。泺口北区的路面多数都没有硬化,有些路段凹凸不平,刮风出门一身土,下雨出门满脚泥的状况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南大沟”街东边还有“塘字街”和“协字街”保留比较完整,这些街道共同记载着泺口的历史和变迁。</p> <p class="ql-block"> “南大沟”街的北口。</p> <p class="ql-block"> “南大沟”街的南边分成两条小巷与“环城路”相接。</p> <p class="ql-block"> 泺口的历史上老街很多,素有三十六条街七十二胡同之说。泺口有许多与济南城里重名的街巷,如“朝山街”“太平街”“花园街”“塘字街”等。泺口街巷的取名也很有特点,雅的有“汇源街”“上关街”“永祥街”“魁文街”等,俗的有“柴火市”“二七集”“大寺集”“南大沟”等,可谓雅俗共赏。 </p><p class="ql-block"> 泺口的历史上曾有多处明清时代官员和大盐商的私宅园林,清代工部员外郎李士琛建在“泉子街”上的基园,杨恕棋举人建在“魁盛街”上的庄园。最大最有名的是蔡举人的庄园,地处“塘字街”义威路旁,占地26亩,庄园里有山景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各种建筑无不灰砖黛瓦,粉墙飞檐,如今这些庄园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泺口过去有一条“汇源街”,形成于清代,得名于“汇源醋坊”。(刘会岭创办)泺口醋历史悠久,当时还有“永成醋坊”,“信诚醋坊”,“裕兴斋”,“赵家聚”,“袁鸿泰”等十余家较大的醋坊。泺口醋的知名度与山西熏醋,镇江米醋齐名,1915年信诚醋坊的食醋与茅台酒,阿胶和张裕葡萄酒一起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塘字街”的东口</p> <p> “塘字街”西口</p> <p> “协字街”东口</p> <p> “协字街”西口</p> <p> 现在许多街巷都挂上了新的街牌。</p><p> 永寿街</p> <p>  三义街</p> <p>  永阜街</p> <p>  奎文街</p> <p>  永祥街</p> <p class="ql-block"> 早期的泺口由于黄河航运发达,很多外地人来到这里谋生定居,泺口也逐渐发展成为济南北部繁华的商业重镇。很多老户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几代人,这里的街道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布局和名称。虽然很多房屋都已经过翻盖,但仍能看到几十年前的老旧房屋。年轻人多数都到市里居住,只有老人守在祖辈留下的老宅子里,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他们的迫切心愿。</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一些几十年前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 更多的人家都翻新加盖成了楼房。</p> <p class="ql-block"> 这座院子原来是泺口生产大队的所在地,大队部的办公楼仍在,当年负责组织泺口生产大队的农业生产和副业生产。人民公社时期泺口有18个生产队和副业队共计1.5万余人。泺口生产大队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外,副业生产所占比重很大,主要从事泺口码头上的货物装卸,人力运输和建筑行业等工作。</p> <p class="ql-block"> 大门紧闭的院子里原来是泺口粮店,计划经济年代负责泺口市民的粮食供应,虽然粮店的房屋几乎淹没在杂草和树丛之中,却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 虽然泺口历史悠久,但保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却很少。始建于清代的“兴隆寺”历史上经历过多次修建,后期损坏严重,文革时期仅存的大雄宝殿又遭到严重的破坏。2001年由市佛教协会筹款,重建大雄宝殿,随后又建成藏经楼,五观堂,念佛堂等建筑,昔日古刹,再现辉煌。这里初一,十五举办法事,长年香火旺盛。早期的泺口庙宇很多,有水神庙,大王庙,关帝庙,将军庙,土地庙,火神庙,现在早已消失。记得上中学到泺口参加麦收劳动时就曾住在东北角的火神庙里。</p> <p class="ql-block"> 人们习惯称“兴隆寺”叫“大寺”,因为四九集紧靠“兴隆寺”,所以取名“大寺集”街。</p> <p class="ql-block"> “大寺集”西边的“格家胡同”。</p> <h3> 2015年在“二七集”街上新建的基督教堂。</h3> <p class="ql-block"> 老街上的邻居们长期和睦相处,亲如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泺口片区2014年和2018年曾被两次冻结,但因种种原因开发项目没有进展,人们依旧在这里过着平静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泺口周边已是高楼林立,与这里老旧的房屋形成了显明的对照。现在泺口二期改造工程即将启动,泺口片区也将华丽转身。</p> <p class="ql-block">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黄河隧道的贯通必将加速济南北跨发展的进程,这里将会被打造成为一座功能高度复和的商业综合体,再现泺口古镇的风貌和繁华,一个具有特色的商埠街区将重新坐落在黄河南岸。</p><p class="ql-block"> (有关泺口的历史信息来源于网上资料和当地老人口述,其中如有肖像权争议的图片可随时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