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老师《鸿门宴》听评课记录

田伟英生活与教学

<h3>2019年四月12号下午第三节课,高一语文组众老师一起前去听王艳老师的《鸿门宴》,王老师以深厚的语文功底,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赢得的老师和同学的一直好评。课后各老师纷纷点赞,并形成评课记录。今日特做整理,一来记录美好,二来抒我仰慕之情。</h3>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color="#ed2308"><b>《鸿门宴》教学思路&nbsp;&nbsp;&nbsp;王艳</b></font></h1><h3>这堂课起初我本想分析项羽这个人物形象,课件也已做好。但作为一堂常态课,一篇文言文,分析人物形象不是重点,所以临时做了调整。本堂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积累一些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2、初步认识人物形象、领略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我既想照顾学生文言功底差的学情,又想通过初步了解人物形象,领略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体会情节的曲折跌宕。</h3><h3>我通过学生回顾鸿门宴前发生的曹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见张良、沛公项伯约为婚姻等事情,引出第三段的学习。在学习的时候我采用文、言并行的方法。在“沛公谢罪”这一部分,先检查古今异义词,然后总结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类型;然后通过分析项羽为什么一下子头脑发热,把曹无伤告密这件事说出来,我通过让学生朗读、品读沛公说的话,让学生认识沛公谦恭背后的奸猾,项羽的胸无城府。在“范增举玦”这一板块,重点积累古代座位的文化常识。通过座位,看项羽的自高自大;通过“默然不应”,品味项王的优柔寡断。在“项庄舞剑”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朗读范增的语言,体会范增的老谋深算。在樊哙闯帐这一环节,除了检查重要的实词虚词外,我通过学生的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我设计“你从樊哙的话里听出哪些意思?”引导学生从“以死相逼”、“秦王之罪”、“怀王之约”、“沛公之功”、“勿听小人之言”、“勿杀有功之人”方面分析樊哙语言的技巧,然后品析樊哙其人的豪爽、粗中有细、能言善辩性格。最后是“沛公如厕”环节,重点检查“如”、“因”的含义。</h3><h3>最后总结本文情节的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刀光剑影之中,人物性格鲜明。然后总结“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地位。在作业布置方面,本想当堂训练两个练习题,但时间有限,只能改为课下作业。</h3><h3>虽然课堂上基本完成了我预设的学习任务,但是也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h3> <h1><font color="#ed2308"><b>张静老师的听评课记录</b></font></h1><h3>一、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范读让学生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便于学生学习模仿,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分角色读让学生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把文本描述的情景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h3><h3>二、板书设计直观形象。这一部分总共写了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王老师把波澜起伏的情节用大波浪线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把握。</h3><h3>三、强调重要文言字词意思的同时注意总结语言规律。王老师要通过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反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地给予矫正补偿,同时引导学生总结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及判断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文言文就能有章可循,慢慢地从中获取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h3> <h1><font color="#ed2308"><b>田伟英听王艳老师《鸿门宴》思考</b></font></h1><h3>&nbsp;&nbsp;&nbsp;&nbsp; 《鸿门宴》这课是传统经典课文,文言知识典型,人物形象典型,故事情节曲折。可以说是文言文教学的典范。王老师对这一点可以说吃透教材,析准考点。王老师以落实文言为主,并以此带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可谓是既抓住了重点,又兼顾了落实。写无疑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老师本人的教师素养,教师课堂表情,个人的情感参与,在本节课也有多出体现。例如板书的设计,标准化的示范读,提问同学的不同语调与表情。灵活有变,适度到位。更让我惊叹的是王老师的幽默,她的幽默不仅能用到课堂语言,还能用在回答不上问题的同学。而不是看到不会的同学就发火,就生气,温柔以待,幽默提醒。这不得不让我佩服、敬仰!感谢王老师对我的引领!</h3><h3>&nbsp;&nbsp;&nbsp;&nbsp; 对于文言知识,在一定积累下,形成规律。例如:对于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现象。王老师在此做了一个一个总结,谁、何、奚、胡、安、焉。例如,位次就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王臣、宾主、长幼、宴会。</h3><h3>&nbsp;&nbsp;&nbsp;&nbsp; 但是我觉得在每个知识点总结之后该给学生留有一段时间去记忆,去理解!如果这样的话,就要对课堂内容再取舍,不然一节课40分钟是进行不完的。</h3> <h1><font color="#ed2308"><b>郝春梅老师听王艳老师的课有感</b></font></h1><h3>1.教材挖得透,情节分析到位。《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彩的部分,而《鸿门宴》又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部分,王老师这节课又抓住了“鸿门宴”宴会上斗争最激烈的部分,突出了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h3><h3>2.文言知识点落实到位,教学重点突出。王老师不仅落实了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还对“宾语前置”进行了归纳,既突出了重点,又有归纳提升,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系统。</h3><h3>3.人物形象分析透彻,教学难点突破得好。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教学的难点,王老师抓住了樊哙的语言来分析其形象,以“你从樊哙的话里听出哪些意思”来引领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突破点抓得好!</h3><h3>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以后多向王姐学习!</h3> <h1><font color="#ed2308"><b>黄凤莲听了王艳老师执教的《鸿门宴》有感</b></font></h1><h3> 从中感受到了王老师的优雅风采和课堂中所呈现语言的魅力。</h3><h3> 王老师注重品味和发展语言,这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h3><h3>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王老师就像一位寻宝行家一样一眼就能看到文本中的宝藏,并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进行丰富精妙地表达的,体现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从而扎实学生语文功底,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h3><h3> 如此厚重的一课,王老师却举重若轻,轻而易举,精彩无限地呈现了出来,她驾驭课堂的能力可见一斑,平时她就是一位从容淡定,处变不惊的王者形象。以后要像王老师多多学习,力求进步。</h3> <h1><font color="#ed2308"><b>李震华评王艳老师执教的《鸿门宴》</b></font></h1><h3> 王老师在语文教学上不但是学生的老师,也是我和诸多语文老师的老师。</h3><h3> 最初深刻见识到王老师的教学功力,来自评课。每次评课,王老师都能独具慧眼看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化建议。确实眼光敏锐,对教材吃得透、拿得准。</h3><h3> 本次王老师讲解前、集体备课时推翻了原来的教学思路,在较短时间内又另辟蹊径——通过梳理鸿门宴上的故事情节带出不同人物性格,并圆满完成本课执教任务,实是功力深厚的彰显。</h3><h3> 王老师的这堂课十分高效,基础知识扎实、学生收获大。课文讲解采取分层教学,让学生在理解了重点字词、疏通文意后以给语段命名的方式串联起故事情节,并通过巧妙的板书设计,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行文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的叙事特点。</h3><h3> 王老师注重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分角色朗读、师范读不同人物的言辞,揣摩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易于接受且有理有据。课堂语言组织、过渡自然流畅、思维敏捷、用语规范。</h3><h3> 王老师的课亦如她本人沉稳、耐品。娓娓道来只因成竹在胸。</h3> <h1><font color="#ed2308"><b>刘影听王艳老师的课有感:</b></font></h1><h3> 在本节课中,王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和巧妙的剪裁,把鸿门宴上一节,分成几大部分,根据每一部分的内容,争取让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点。比如古今异义词、宾语前置句、文化常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课堂容量之大,教学设计之妙。作为文言文,王老师也呈现了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朗读和教师示范朗读相得益彰,整个课堂环环相扣,精彩纷呈。如此厚重的一课,王老师举重若轻,淡定从容,展现了一个语文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h3> <h1><font color="#ed2308"><b>郭春丽听王老师《鸿门宴》有感</b></font></h1><h3>《鸿门宴》选自于《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对项羽可谓是情有独钟,对这篇文章的描写也是十分传神。王老师选定刘邦赴宴这一部分来讲解,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波澜起伏,感受故事的刀光剑影。</h3><h3>王老师在课下下了不少功夫,深挖教材,吃透教材,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管齐下,以致这堂课得以成功的完成。</h3><h3>这段文字故事性强,王老师把故事情节作为主线索将长长的一段文字分割成多个小节,一个情节一个情节进行概括分析。每一个情节进行概括之前提问重点字词的解释,疏通文意,既注重字词的落实又让学生透彻地把握文本。</h3><h3>课堂读丰富多样。学生读范增对项羽说的一番话后,王老师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语速快一些,语气狠一些,师再进行示范读,让学生深入体会再次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樊哙闯帐一段王老师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引生入境,深层次体会文章内容,很有语文味。</h3> <h1><font color="#ed2308"><b>安珍听王艳老师的课有感:</b></font></h1><h3> 和王艳老师共处一室,从最初的远观,到如今的仰视,一言以蔽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幸第二次聆听王艳老师的课,感觉始终如一。</h3><h3>教态沉稳。王艳老师每次讲课给我的感觉总是举重若轻,信手拈来。面对这样的一篇长的文言文,再加上学生的不怎么样的基础,王老师收放自如,稳稳抓住那根“线”,不慌不忙,简直是“垂拱而治”。</h3><h3>教材通透。王艳老师讲课时紧紧抓住第三自然段重点,梳理故事情节,并让学生用四字概括,目标导向明确。使学生在课堂上好似亲临了一场惊心动魄,一波三折的故事,真正的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h3><h3>板书形象。王艳老师边分析边板书,板书像高低起伏的山脉,正好对应了故事的一波三折,这样既能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又使学生易于掌握,有一种画面感。</h3><h3> 言有尽而意无穷,来日方常,我慢慢的学习吧!</h3> <h1><font color="#ed2308"><b>吕鸿飞听王老师的《鸿门宴》有感:</b></font></h1><h3> 王老师的知识渊博,见解独到,语言极具亲和力,听王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效果也好,我想,做他的学生一定很幸福。</h3><h3> 王老师在梳理课文重点文言知识的同时,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如疑问代词作宾语,对这一类倒装句的规律进行了细致讲解,并列举了一系列的疑问代词,对学生古文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技巧的训练。还有古代座位礼仪的讲解,既扩充了学生知识面,又增强了课堂趣味性。</h3><h3> 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发散,对学生的观点能准确及时地评论和指正,如有同学用“胸无大志”来形容项羽,王老师及时订正为“胸无城府”,并稍加评论,使课堂知识更加严谨准确。</h3><h3> 问题设计有深度。如“从樊哙的话里听出哪些意思?”从“以死相逼”,“秦王之罪”,“怀王之约”,“沛公之功”来分析探讨,挖掘了课文的内涵,加深了课堂的深度!</h3> <h1><font color="#ed2308"><b>王庆升老师观王艳老师执教《鸿门宴》</b></font></h1><h3>第一,设计精巧。王老师深研教材,细心地捕捉课文的行文脉络,层层推进, 一波三折,从沛公请罪到樊哙闯帐,从故事起因直到高潮 ,波澜不惊,引人入胜。</h3><h3>第二,人物定位新奇。一般情况下,学习这一部分的人物,都是选择项羽 ,但是,王老师独具匠心,选择了樊哙。抓住教材第三段最后樊哙的言语,逐层剖析:以死相逼——数秦之罪——怀王之约——沛公之功。对人物的分析,做到了有理、有力、有节。</h3><h3>第三,学生活动充分。体现了老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和学校倡导的“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十分吻合。学生活动多样:分角色朗读、发表看法、概括层次、解释词意等等,不一而足。</h3><h3>总之,王老师的这堂课,非常成功。体现了老师对教材挖掘的匠心,对人生思考的睿智和对学生深深的关爱!</h3> <h1><b><font color="#ed2308">《鸿门宴》听评课笔记<br></font><font color="#ed2308"> 万艳红</font></b></h1><h3>郑板桥语:“《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因此,《鸿门宴》一文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h3><h3>王艳老师以“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认识人物形象、领略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把感知情节特点、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作为学习重难点,凸显其文学价值,定位准确,落实到位。</h3><h3>一、四字词语概括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概括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维水平的高低。学生通过诵读感知、理解分析、综合评判等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过程,最后用四字词将思维外化,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也获得形成和发展。课堂上王老师明确要求学生用四字词来概括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确无奇绝标新之处,看似平常之举,实则是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训练。</h3><h3>好课拒绝花拳绣腿,也无需标新立异,须在求真求实上显功夫。王老师的课质朴无华,不见风起云涌,平静之下,却涌动着思维的潜流。看不见的热闹其实有时更可贵。</h3><h3>二、重诵读吟咏,让课堂更有语文味。“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诵读是学习文言文不变的法则。王老师深谙此计,让诵读贯穿整个课堂。自由读、个别读、范读和分角色读方式多样,建构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入情入境,同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特别是指导读和示范读,足见王老师深厚的学科素养。重视句读语调,从而带动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对情感的把握,品味到作者对人物的隐性的评价。口读心悟,书声琅琅,课堂因而更添语文味。</h3><h3>三、积累文化常识,对接高考。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借助文言经典文本传承文化,注重对文化知识的积累,十分必要,而且这也是高考考点。中国文化博大庞杂,非一朝一夕所能了解贯通,需要老师日常慢慢渗透。古代座次礼仪、跽跪之别、豚彘之分等这些细节无不隐含着文化意蕴,课堂上王老师将积累文化常识作为目标之一,并精讲落实,可谓慧眼慧心。</h3><h3>这节课还有诸多亮点,不再赘述。但还有一点——也是大家的共识——给我带来了思考——那就是王老师从容娴雅款款而行走在文本和课堂中的状态。她像静静流水一样,淙淙流淌,所经之处皆得润泽。上善若水,静水流深,她的善良和智慧让她的课堂体现出一种春光融融般的亲和,这种亲和如同磁力,吸引着学生,也吸引着我。是的,做她的学生应该是幸福的,幸运的!做她的同事也是如此!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如果没有深厚的学科素养,哪来这份举重若轻的从容!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没有丰厚的阅读积淀,哪来这份娴雅!</h3><h3>王老师说我跟她有多相似之处,听后欣喜又惭愧。您是阳光融融,我充其量只是溶溶月光,温暖不足,冷寂有余。</h3><h3>又有老师说“你俩上课有得一拼”,我想应该是沉稳有余,激情不足吧!哈哈,共戒共勉!</h3><h3>&nbsp;</h3> <h3>专注,年轻的听课团队!还有一个照相的没出现!</h3> <h3>编辑整理:田伟英</h3><h3>那个照相:就是我,田伟英</h3>

王老师

学生

鸿门宴

老师

课堂

王艳

朗读

樊哙

项羽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