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至,无往不利

斜风细雨

<h3>第九届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深度学习研讨与名师课堂引领培训会,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在郑州盛大召开,我有幸亲临现场,聆听各位专家的精彩讲解。</h3> <h3>俞老师语言风趣幽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俞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念,追根寻源,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h3> <h3>来自深圳的姚铁龙,为我们展示了游戏学习的理念。让游戏进入到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h3> <h3>顾老师强调学情前测的重要性。做好学情前测就可以更好地掌控课堂,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不解,做到有的放矢。当我们看到顾老师展示的一张张学情测试表的时候,我们不仅感叹顾老师在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面前用心之深。</h3> <h3>柏老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两点,一是减负,给学生减负,给老师减负,二是整合,单元的整合,删繁就简,压缩课时,提高效率,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做练习。学科之间的整合,上数学课不仅仅是讲数学知识。而是把其他科目的知识也整合进来。把学生在学校所学过的知识横向的联系起来。</h3> <h3>施银燕老师讲《四维图形长什么样》一课在现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些老师认为这节课和小学数学无关,讲这些东西小学生不利于理解,但有些老师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我认为这节课并不是在讲数学,而是在讲一种理念,讲一种数学理念,更多的是想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更多的去思考。给学生播下一个研究数学的种子,让他们知道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而数学也可以有更高,更远,更深的研究范围。</h3> <h3>徐长青老师讲的是“嗨!数学”,这节课是我第二次听,但是依然给我带来了很多反思。在这节课上,徐老师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理有据,每一个步骤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真正是一个学者型的教师。</h3> <h3>伍丽霞老师的课堂充分向我们诠释了从教材是我们的世界,走向世界是我们的教育的教学理念。</h3> <h3>唐彩斌老师的课向我们展示了高科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通过ar技术的引入,把学生的作业。通过扫描直接在电脑中成相,从平面到立体,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小学六年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及圆锥,圆柱的教学当中有了很大的突破。</h3> <h3>华应龙老师的课更加注重细节,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他清晰地记下了全班30个同学的名称,而且非常熟练的点名回答问题。在这节课上,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h3> <h3>论坛结束了。</h3><h3>没有结束的是我的反思。</h3><h3>我不禁在问:</h3><h3>同样的知识,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为什么却上出了不同的课堂?</h3><h3>面对专家的课堂,我听到最多的就是“还能这样讲呀。我为什么没有想到这样教呢?”“就是这样讲,学生就会明白了。”……</h3><h3>细思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并不是那些所谓的专家比我们要聪明多少。而是这些人在面对一个教材,面对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思考的更多,琢磨的更多,用心更多。正所谓心之所至,无往而不利。</h3><h3>我们把教材视为金科玉律,不敢有丝毫改变。而他们却可以大胆地进行创新,根据自己的理解,从自己的视角去讲解和诠释这些知识。诚然,这些教材在编排的时候,也是有许多专家在一起商讨出来的。但是。教材是死的,学情是活的。面对不同的学情,我们更需要去灵活运用。</h3><h3>其实对专家的赞叹不已,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正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讽刺。我们在赞叹他们精彩课堂的时候。却忽略了我们在面对课堂的时候,从来没有下过如此多的心力。</h3><h3>心之所至,则智生而技巧出焉。</h3><h3>心之所至,则无往而不利。</h3>

老师

学生

课堂

这节

数学

教材

学情

我们

理念

心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