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史举要

虎渔五柳

<h3> 钓鱼史举要</h3> <h3>  钓鱼,如同其它渔鱼技法一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花样百出,由生计而娱乐,钓具不断迭代升级,为人类辉煌而生动的渔业史增色添彩。</h3> <h3>  北宋邵雍在《渔樵问答》中这样总结钓具:钓者六物,竿也,纶也,浮也,沉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h3> <h3>  考察祖先钓鱼的历史,只有文物和文献两种途径。从文物角度而言,钓具六物,唯钩可能长期保存下来,其余五物中沉者待考,另四者易腐败消融。</h3> <h3>  这是已知的最早的鱼钩,发现于琉球群岛之冲绳岛的Sakitari,大约1.4厘米,系海螺壳底座部位雕刻、打磨而成。考古学家运用放射性碳定年法,确定距今22380--22770年之间(旧石器时代后期)。</h3><h3> 在东帝汶Jerimalai遗址也发现类似的鱼钩,距今大约16000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距今大约18000年的鱼钩。</h3> <h3>  居然还有人骨磨制的鱼钩,难以置信。</h3> <h3>  中国人勤劳又智慧,鱼钩可以作证。</h3> <h3>  这是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兽骨渔具,其中 7、8、9为鱼钩。当时正值母系氏族社会繁荣的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6700年。</h3><h3> 在唐山大城市遗址等地,也发现大量兽骨鱼钩。</h3> <h3>  钓具装备不断迭代升级,直接代表钓鱼文化的阶梯演进。鱼钩是钓具的关键装备。鱼钩的迭代升级最能代表钓鱼文化的进步。</h3><h3> 直钩被弯钩取代,是钓具进步阶梯的第一次跨越。金属鱼钩的出现,则是钓具进步阶梯的第二次跨越。</h3><h3> 中国的青铜鱼钩,值得大书特书。</h3> <h3>  1958年春,辽宁省朝阳县城西十二台营子村,人们兴修水利导致重大考古发现,其中有三枚青铜鱼钩,见上图8、9、10号。这三枚青铜鱼钩长1.6--2厘米,粗0.15--0.2厘米,属于长柄钩,钩形完美,倒刺完好无损,现藏旅顺博物馆。<br></h3><h3> </h3><h3><br></h3> <h3>  南京出土的这枚青铜鱼钩,令人拍案叫绝。钩柄尾端做了简单折弯处理,便于系套钓线。钩尖、倒刺之锋利,弯弧之流畅,曲线之优美,完全可以媲美当今之鱼钩。惊叹先祖之技艺!</h3><h3> 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二里岗、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贵池、辽宁大连、江苏句容、香港等许多地方,也相继发现青铜鱼钩。其中,偃师二里头发现的青铜鱼钩为目前已知最早,距今大约3500年。</h3><h3> 1964年,辽宁抚顺莲花堡发现铁质鱼钩。</h3><h3> 1982年,湖北江陵南桓水门战国遗址,又发现铁质鱼钩。</h3><h3> 金属鱼钩的制作,有两种方法:锻造法、范铸法。1963年,山西侯马春秋遗址发现铸造青铜鱼钩的陶范模。陶范模长14.5厘米,宽10.2厘米,中间有一道沟槽,沟槽两侧有9个钩状范腔。范腔长3--5厘米,根据其形状来看,钩型有长柄方头、流线型三角钩、长柄圆头、短柄方头四种。</h3> <h3>  使用钓竿,不仅仅是可以钓远一点,提高钓鱼概率(鱼儿警觉而远离有人类活动的岸边),更重要的是使得钓鱼更加轻松(鱼竿自身有弹性,便于搏鱼)。早期钓鱼,没有鱼竿,藤条系钩,绳钓。后来,以木棍、竹竿做鱼竿。其中,竹竿使用最普遍最广泛。史书记载商纣王喜欢钓鱼,他用的就是竹竿,以绿竹制成,饰以羽毛,绘有图案,称之为“钓丝竹”。</h3><h3> 公元3世纪,拉丁诗人Oppien的诗作介绍了希腊人的四种钓鱼方法,他们使用的是芦苇竿、马鬃、麻线。</h3><h3> 现代工业文明的辉煌,为钓鱼事业贡献了玻璃钢、碳纤维材质的鱼竿(特别是碳纤维鱼竿,重量轻,多节振出或并继,保证了足够长度与韧性、弹性),则是钓鱼文化进步阶梯的第三个跨越。</h3> <h3>  渔轮的诞生,则是钓鱼文化进步阶梯的第四个跨越。</h3><h3> 据说,世界第一个渔轮是古埃及人的杰作。</h3><h3> 渔轮中国古代称之为“钓车”。有人认为钓车大概诞生于晋代。当时的渔轮单独架设在岸上,与鱼竿分离,专门对付大鱼的。也有人认为钓车出现的时间更早。刘向《列仙传》记载逸事:西汉时期,陵阳(安徽宣城)旋溪子明、子安兄弟俩酷爱钓鱼,垂钓过程中,不是断线就是断竿,恼恨交集,苦思冥想,发明钓车——类似于辘轳的装备,终于钓获大鱼——扬子鳄。</h3><h3> 后来经过改良,钓车变得小巧精致,并装配在鱼竿上,真正的轮竿就诞生了。有渔轮长线做后盾,钓大鱼就轻松多了。</h3><h3> 汉唐时期流行钓鱼。唐时,渔轮已经相当精致。下图为证。</h3> <h3>  这是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描绘的是唐人江钓的场景。你看那个渔轮多么拉风啊,俨然就是今日之筏钓哟!</h3><h3> 韩愈《独钓》诗曰:坐厌亲刑柄,偷来傍钓车。</h3><h3> 陆龟蒙《渔具诗·钓车》诗曰:溪上持只轮,溪边指茅屋。闲乘风水便,敢议朱丹毂。高多倚衡惧,下有折轴速。曷若载逍遥,归来卧云族。</h3><h3> 张志和《渔歌子》:钓车轻,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h3><h3> 名家诗作也进一步佐证了渔轮的发展与流行。</h3><h3> 当时的渔轮,应该就是今日车盘钓之车盘。元代渔具发明家顾俊声在钓车上加装角质手柄,便于操控,易于摇转。中国渔轮没有齿轮和轴承组成的曲轴传动结构,今日流行的渔轮,还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杰作。以金属材料或模铸或车床切削加工而成,结实耐用,工艺精致;齿轮、轴承与泄力、刹车装置的运用,操控更加省力;演化出鼓轮、纺车轮、水滴轮、筏钓轮、前打轮等若干系列,适用不同钓鱼场景,更加讲究钓鱼装备的技术含量和垂钓过程的主体体验,钓鱼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h3> <h3>  最早记载钓鱼使用浮漂的汉文献是《吕氏春秋》。“譬之钓者,鱼有大小,饵有适宜,羽有动静”,说明当时北方人钓鱼以禽、鸟羽毛作浮漂。南方人钓鱼,则可能使用荻花的梗,或者高粱穗的梗。</h3><h3> 如今浮漂也是品种繁多,让人眼花缭乱。海水与淡水性质不一样,浮漂也因此有别。海钓大多数情况不使用浮漂,浮游矶钓使用球形小塑料浮漂,便于浮漂随洋流缓慢漂移。淡水钓的浮漂,主要用塑料、禽鸟羽毛、芦苇、巴尔杉木制作,造型、大小不一,其中静水水域与流水水域浮漂的差别很大(便于流动水域的稳定,漂尾长度漂身造型有特殊要求)。</h3> <h3>  现代高分子合成纤维钓线取代传统钓线(麻线、棉线、蚕丝、马尾等),是钓鱼文化进步阶梯的第五个跨越。</h3><h3> 古代中国,钓线主要是棉绳、蚕丝、麻线。公元3世纪,希腊人就喜欢用马鬃做钓线。英国人也同样爱好。</h3><h3> 1937年,杜邦公司卡罗瑟斯发明尼龙(聚酰胺纤维),杜邦公司随即开发出尼龙袜和尼龙布。1941年,杜邦公司推出尼龙钓鱼线。尼龙线结实,耐磨,弹性好,但是切水性、耐热性不好。后来,科研人员尼龙中添加碳素生产出碳素线,解决了切水性等问题。</h3><h3> 1922年,英国人发明聚乙烯(五大合成树脂之一),1939年用于工业化生产。pe线就是这样走来的。pe线线径小而结实,拉力远超尼龙线和碳线,但耐磨性不及尼龙线,切水性不及碳素线。</h3><h3> 当代,特殊设计的钓鱼船,声呐探鱼器等装备广泛使用,钓鱼活动的科技依赖越来越强。</h3> <h3>  钓鱼活动的兴盛,为钓鱼著作的诞生提供了素材和市场。</h3><h3> 公元1世纪,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就指出:钓竿既要坚韧又要纤细,鱼竿粗、水中投影大 ,会引起鱼儿警觉;马鬃毛越白越好,鱼儿不容易发现。</h3><h3> 1496年,英国人出版《钓鱼条约》,详细介绍英格兰海钓方法。1653年,英国人又出版《钓鱼人大全》。</h3><h3> 1664年,法国出版首部钓鱼专著,详细介绍池塘、河流钓鱼技巧,还有抄网制作方法。1818年,法国又出版新的淡水钓著作。</h3> <h3>  在一些钓鱼事业发达的地方,某种钓法既精到又流行,形成独特的钓鱼文化。</h3><h3><br></h3><h3> 台钓。发源于中国台湾的钓法。特点是:手竿,双钩,悬坠,铅坠与浮漂调配灵敏,有竞技钓和休闲钓两种。</h3><h3> </h3><h3> 路亚。英文Lure的音译,其语言意义为引诱。作为一种钓鱼方法,发源于欧洲,流行于全世界,其特点是: 特制的仿生拟饵(造型类似昆虫、青蛙、小鱼等),运用竿、轮的操控,让其在水中犹如昆虫、青蛙、小鱼在运动,兼之色彩斑斓,同时又发出声音,引诱鱼儿攻击。显然,这是专门钓掠食性鱼类。相传渔民在船上吃饭,汤匙跌落海里,下沉过程中鳟鱼竞相攻击汤匙。人们受此启发,发明路亚。王充《论衡·乱龙篇》:“钓者以木为鱼,丹漆其身,近水流而击之起水动作。鱼以为真,并来聚会”。汉人的拟饵钓法好像仅仅只是在“诱”,不及路亚诱、钓结合,天衣无缝,浑然天成。</h3><h3> 欧美最流行最时尚最经典的钓鱼方法之一就是飞蝇钓鱼(Fly fishing)。它发源于英国,一开始,属于贵族阶层的钓鱼活动。其实,这也是一种路亚。</h3><h3> 公元200年,希腊学者阿利安《自然史》就有关于类似飞蝇钓法的记载。日本流行的天展钓与飞蝇钓很相似。</h3><h3> </h3> <h3>  钓鱼首先是为了生计。祖先们是这样,今人也如此。在中国,有人以钓野鱼为生,有人组成小团队专门钓别人承包的水库(对赌)。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钓鱼还是蛮辛苦的。</h3><h3> 在美国,有的渔民专门钓蓝鳍金枪鱼。蓝鳍金枪鱼属于高档海鱼,实行保护性捕捞,每次出海,每船限钓一条。这些美国钓民住着按揭房,精打细算,心里不停盘算如何减少航行时间以节约燃油开支,如何能够钓到目标鱼,如何尽最大可能钓到更大的目标鱼。还好,现代钓具非常先进,他们不用为此操心。</h3> <h3>  钓鱼是很好的休闲娱乐运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呼吸新鲜空气,上观蓝天白云,下赏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蝶飞蜂舞,荷香藕甜,柳垂藤蔓,瓜熟蒂落,梨脆桔红,薯香谷黄;雨急风骤忙撑伞,雨歇风停盼彩虹,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焕发钓者心旷神怡。打窝,抛竿,溜鱼,搏鱼,捉鱼,活动筋骨,贯通血脉。于是乎,“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h3><h3>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h3><h3>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丝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h3><h3>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h3><h3> 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人生只为此,犹足傲羲皇(高适)。</h3><h3> 朝日敛红烟,垂竿向绿川。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佺期)。</h3><h3> 一篙一橹一孤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又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纪晓岚)。</h3><h3> 钓鱼多么惬意!多么快乐!尽管有时孤独,却也修炼和检验钓鱼人的淡泊、禅定。</h3><h3> 在欧洲,从中世纪开始,钓鱼活动的娱乐性普遍性蔓延开来。</h3> <h3>  钓鱼还是实现理想的好帮手、好路径。</h3><h3> 舜帝首创直钩钓鱼,不仅把渔获送给老百姓,还广泛传授渔技,并以钓鱼为掩护出巡,借机调查民情,化解部落纷争,沿途从不索取于民,“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尧感舜之仁德,遂禅让帝位于舜。</h3><h3> 商纣王暴虐,民不聊生,周文王想推翻暴政。姜吕尚受师傅之命下界助周济世安民。吕尚思忖:自己与周文王素无交集,年老力迈难以赢得文王赏识。得知文王常狩猎,就在附近的渭水番溪以垂钓为掩护守候。为了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姜太公用直钩,不挂饵,且钩饵离水三尺,一边施钓,一边振振有词:“负命者上钩来!”。周文王路过,深以为奇(当时社会有尊敬奇人的氛围),便与吕尚攀谈。吕尚谈吐非凡,眼光远大有凌云之志,满腹经纶藏安邦之策。文王大喜,先拜国师,后授国相;姜子牙“因钓而遇”,终究功成名就。</h3><h3> 范蠡喜欢钓鱼、吃鱼,坚持抓大放小,坚持先养后钓,理念非常科学。齐威王曾召见他,问:“公任足千万家,累亿金,何术?”。答曰:“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谓鱼池也”。为了养鱼,范蠡撰写《养鱼经》。这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养鱼专著。</h3><h3> 光绪、慈禧归西,3岁溥仪登基。摄政王载沣素与袁世凯不和,欲除之,征询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张之洞,均遭反对。载沣遂以上喻催袁世凯告病还乡。袁世凯心机深重,遂回乡暂避。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垂钓于安阳洹上村,他还让人把他的钓鱼写真照片刊登在报纸上,自己俨然是闲云野鹤,无意政治,确实麻痹了载沣等人。其实,此时的袁世凯“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觊觎帝位的权术一直没有消停。后来,辛亥革命给他良机,袁世凯倒行逆施,过了83天的皇帝瘾便一命呜呼!这与舜帝钓鱼、姜太公钓鱼的境界相差十万八千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