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黃花城水長城位於 北京 懷柔區十渡河鎮境內。距離 北京 市區六十五公里。國家4A景區,遊園門票60元。黃花城水長城以奇特著稱,融山川、碧水、古長城為一體的旅遊休閒勝地。其三絕景觀更加引人入勝。</h3><h3><br></h3> <h3>黄花城长城总长10800米,包括从望泉沟城楼至十八蹬的明长城主线和连接二道关、鹞子峪城堡的千插线,构成六关、六堡、十七台、三十三座敌楼组成的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建筑体系,其中“十八蹬”本区长城的奇险精华。</h3><h3>黄花岭长城虽不及八达岭长城雄伟,却保存完整、坚固实用,闻名于世界。黄花岭长城随处可见断崖、单边墙和松松垮垮的残砖,周围村落古朴,适合探险和访古。黄花城长城许多地段还保留着不同时代维修的差异性遗迹,因而更增加了它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h3> <h3>历史修建</h3><h3>黄花城长城从明代开始修建,建于明永乐二年至万历二十年(1404-1592)。传说朝廷派一位叫蔡凯的大将军主持修造,但经历多年才修好,朝廷几多不满,朝中奸佞趁机以“工期过长,投资太大”告了蔡将军一状,结果蔡将军竟被斩首。后来,皇帝意识到这里有蹊跷之处,派人到镇中调查,见蔡将军修筑的长城极险峻、坚固,用米汤固定的砖石竟敲击不出一丝裂纹。于是终于明白这城墙决非偷工减料之作,后来重新为蔡将军树碑立墓以示“平反”,并在城下极显著的岩石之上,刻上颜鲁公体“金汤”二字,每字有2米见方。所以黄花城又称“金汤”长城。</h3> <h3>历史经历</h3><h3>据《日下旧闻考》所记载:“黄花镇为京师北门,东则山海,西则居庸,其北邻四海冶,极为紧要之区”明史有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夏四月驾幸此地的记载。</h3><h3>“金汤”是“金城汤池”的略称,形容坚不可摧的城池。可见,这里的长城之牢靠在历史上早已著名。元朝,这里已是交通繁忙的村落,明朝,成为京都的军事重镇,称“本镇关”。当年日寇侵入华北,想尽办法,最后用炸药才炸毁一段长城。于是,一侧城墙从此落入湖中,形成今天的“二龙戏珠”之势,湖也由此得名“金汤湖”。解放后,修建了水闸,几十米的落差在夏季形成了小瀑布。</h3> <h3>战略地位</h3><h3>明长城防御工程技术和防御指挥体系远远超过历史任何一个朝代。此段长城位置险要,元代即设千户所,在明代属昌镇黄花路(现昌平)管辖。明成祖建都北京后,将陵寝设于昌平天寿山之阳,黄花镇在天寿山之北,此处长城不仅是守卫京师的北大门,而且成为护卫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门户,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明代一直派重兵把守。曾派“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守之,有兵12600人管辖着东自慕田峪,西至枣园寨180多里的长城及大小隘口十七处。</h3><h3>为增加防御力量,明代在怀柔境内修建了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由独石口经延庆县,向东沿怀柔经慕田峪,与密云长城相接。而内长城是由慕田峪向西经黄花城西水峪至旺泉峪山顶与延庆的长城相连。黄花城长城就属于内长城,且是怀柔境内长城的最西段,也是明代蓟镇居庸关的最东端。</h3> <h3>建筑特点</h3><h3>黄花城长城全长12.4公里,有空心敌台40处,实心敌台9处,墙台5处,隘口8处。该段长城山高墙陡,雄伟壮观,修建工艺精良,以石条筑成的城墙坚固无比,有“金汤长城”之称。</h3> <h3>黄花城的“三绝景”更是引人入胜,叹为观止。</h3><h3>“一绝”建于明永乐年间(1404)的长城雄伟险峻气势磅礴,盘旋于山脊之上,环绕在灏明湖畔,景色秀美壮观。此处长城不仅是守卫京师的北大门,而且成为护卫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门户,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h3><h3>“二绝”湖水将三段长城自然断开,形成长城戏水、水没古城垣的奇特景观。也是京郊独特的可近距离触摸的“山间碧玉,水中长城”,而像黄花城三段长城入水的景观在国内确是绝无仅有。有诗云:城抱碧波涟,水没古城垣;城水相呼应,壮美自悠然。</h3><h3>“三绝”明代板栗园,古树盘根错节,形态各异。那巨龙戏珠之躯和撑掩苍天之冠,令人嘬舌赞不绝口。</h3><h3>明代守城将士三分守边,七分垦种,他们辛勤劳动栽培了大明板栗,如此大面积的古栗园,虽饱经风霜,但仍根深叶茂。可谓京郊独一无二的人文奇观。过木桥、涉小溪、跨怪石、沿古道,上行可达黑龙潭。途中,龙尾洞、紫翠峰、醉女山、石浪谷、情人峰、三珠连潭等自然景观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可谓“东连渤海仙源古、西映居庸紫翠重”。古城敌台入云端,一泓碧水抱石垣;古栗根深枝叶茂,水城山色一洞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