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票发展简史 <h3>粮票是一种购粮凭证,新中国的粮票历史,从1955年开始,终止于1993年,前后使用了近39年,但实际生活中,流通使用的时间还要长一点。</h3> <h3>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应运而生,此后,食用油票、豆腐票、布票等门票已进入人们的生活。所有的商品都需要购买门票。中国已经进入了“门票时间”超过30年。</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h3><h3><br></h3><h3>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h3><h3><br></h3><h3>粮票记载着一段新中国历史上异常艰难的岁月,那时,中国人对于粮票的熟悉和认知程度远远超过今年很多人的想象。1933年4月18日,在我国实行了38年的粮票制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h3><h3><br></h3><h3>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粮票的历史绝非一般的文化娱乐史,而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的生活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是写照和证明,具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事件。</h3><h3><br></h3><h3>在中国粮票的发展历程中,很多独具特色的粮票留存至今,以至发展成为很多藏家的留存珍品。</h3><h3><br></h3><h3>1984年3月9日,国务院转发国家计量局“关于全面推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意见”之文件,要求新印制的各种票证改用法定计量单位。故在1984年以后,全国各省所印制的粮票一律改为以“克”“公斤(千克)”为计量单位。</h3><h3><br></h3><h3>水印粮票是指用水印纸印制的粮票。粮票的印制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其印制方式和纸张选用在不同的时期也不尽相同。1955年9月,国家粮票部印制发行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为了进一步提高票证的防伪功效,国家在1959年成功研制出带有“五角星”和“古钱币”等图案的水印纸。</h3><h3><br></h3><h3>在1960年,又研制出较为复杂的“天安门”图案固定水印的专用印钞纸。1978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票和1982年版的全国通用粮票,在印制时便全部使用的水印纸。</h3><h3><br></h3><h3>1997年,北京等地掀起粮票炒作热潮,水印粮票也曾作为一种“奇货”被炒作囤积,其价格也是一路飙升。例如,在辽宁1980年版粮票和黑龙江1978年版粮票中,带有水印的3斤面额票,其价格均远远高于其他票面。与其他粮票相比,水印粮票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防伪性能强,无法造假。</h3><h3><br></h3><h3>布票名目繁多,品种丰富。上世界50年代初为“棉花购买证”、“购布票”等,上世界60年代初称“布券”或“布票”,气候统称“布票”。布票名称不下几十种,有军用布票、民用布票、调剂布票、临时布票、找零布票、化纤布票、针织品票、汗衫背心票、鞋面布票、特种用途布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