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定都阁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海拔680米的定都峰上,2011年7月13日奠基开工,2012年1月主体完工,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 2400平方米,高33.9米,共6层,仿古造型,由多个歇山式组合成复合屋顶,每层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逐层收分,配以外挑之平座走廊。因其地处长安街西延线西端的定都峰上,故名定都阁。这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的地标式建筑。</h3><h3>定都阁建在海拔680米的定都峰上,距永定河9公里,距北京西客站36公里,为新造景观,2013年5月对公众开放。</h3><h3>定都峰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是传说中“燕王喜登定都峰,刘伯温一夜建北京”的所在地。素有“不到定都峰,枉到北京城”和“京西观景第一峰”的美称。</h3> <h3>在天气晴好的时候,由东向西顺着长安街西延长线方向就能看到定都峰上定都阁那耸立的漂亮身影。</h3> <h3>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燕王夜宿西山龙泉寺,拜访高僧姚广孝。燕王相貌奇伟,胡须飘长,智谋深远,帝王之相。次日凌晨,高僧携燕王登上西峰,临风远眺,东方晨曦,紫气萦绕,佛光霞光相映,龙形隐影飞腾。仰观上天祥云萦回,俯视大地龙卧平原;观天象皇恩天地合一,览地貌仁德四方远扬。北起雄关万里,西临幽谷山峰,南显佛光普照,东面浑河连海,天赐恩泽,江山社稷,幽燕定都。自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伏羲画卦,洛图河书,大禹治水,尧舜天下,蚩兀大战,涿鹿中原,五帝基业,炎黄开创。贞观之治,昌盛大唐,丝绸之路,欧亚通商。白马驮经,沙弥袈裟,元璋太祖,出自佛家,娑婆世界,禅床一张,青云之志,踏破海天。建文元年,燕王起兵,飞龙升天,靖难之役。建文四年,燕王夺取皇位,改年号为永乐元年。八年之时,成祖朱棣,挥师北上,首战告捷,永乐十四年,仿造龙泉寺,建造北京城。</h3><h3> </h3> <h3>定都峰处在长安街向西的延长线上,是传说中“燕王喜登定都峰,刘伯温一夜建北京”的所在地。四周群山绵延逶迤,峻岭叠嶂,素有“不到定都峰,枉到北京城”和“京西观景第一峰”的美称。</h3><h3> 那么定都峰为什么叫定都峰?</h3><h3> 它与燕王朱棣有什么关系?</h3><h3> 在这里又发生过多少不为人知的往事?</h3><h3> 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h3><h3> 探寻当年发生过的故事吧!</h3> <h3>定都阁牌坊(南面)上有长联一幅,</h3><h3>上联:古月今风开圣境,仰卧龙积气之奇,冬妆素雪,春染绮霞,势腾寰内无双地;</h3><h3>下联:水光山色定皇城,极观景遣怀之妙,东望长街,南尊上界,天赐京西第一峰。</h3> <h3>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燕王夜宿西山龙泉寺,拜访高僧姚广孝。燕王相貌奇伟,胡须飘长,智谋深远,帝王之相。次日凌晨,高僧携燕王登上西峰,临风远眺,东方晨曦,紫气萦绕,佛光霞光相映,龙形隐影飞腾。仰观上天祥云萦回,俯视大地龙卧平原;观天象皇恩天地合一,览地貌仁德四方远扬。北起雄关万里,西临幽谷山峰,南显佛光普照,东面浑河连海,天赐恩泽,江山社稷,幽燕定都。自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伏羲画卦,洛图河书,大禹治水,尧舜天下,蚩兀大战,涿鹿中原,五帝基业,炎黄开创。贞观之治,昌盛大唐,丝绸之路,欧亚通商。白马驮经,沙弥袈裟,元璋太祖,出自佛家,娑婆世界,禅床一张,青云之志,踏破海天。建文元年,燕王起兵,飞龙升天,靖难之役。建文四年,燕王夺取皇位,改年号为永乐元年。八年之时,成祖朱棣,挥师北上,首战告捷,永乐十四年,仿造龙泉寺,建造北京城。</h3><h3> 柴华林 壬辰春月</h3> <h3>景区大门距定都阁3公里。经询问:先交拾元停车费,可开车上山。</h3> <h3> 定都阁牌坊北面楹联为:</h3><h3>上联:日上南山紫气东来朝圣地, 下联:光晖北斗长安西起定都峰。</h3> <h3> 顺着山势,蜿蜒登顶,计有数百级石阶。</h3> <h3>传说姚广孝曾登顶定都峰,堪测地形再建北京,此后该山被称为定都峰。明成祖朱棣登此山后曾感叹不已:“此峰位之观景之妙,无二可代,天赐也!”</h3> <h3>定都阁平台之上,阁东侧有一个承天台。相传当年朱棣定都北京后,命姚广孝选址修建金銮殿,姚广孝于此处最终确定了紫禁城的位置。如今再现了当年姚广孝定址紫禁城的一刻。</h3><h3> </h3><h3>顺着大师的手指,俯瞰京城。这就是北纬39度54分, “天下第一街”之称的北京长安街就在这条直线上,定都峰也在这条直线上。长安街西延线修通后,如果登上定都峰东望,就可以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长安街上,定都阁风景区作为西长安街延长线的终点,与通州大运河遥相呼应,成就“东有大运河、西有定都阁”的佳话。</h3> <h3>上面为“定都图”。下面为门头沟区人民政府所立“定都阁简介”,文中说:“古峰定都城,新阁耀长安”,定都阁与长安街东端通州大运河遥相呼应,形成“东有大运河西有定都阁”的北京文化新景观,为门头沟发展旅游文化休闲全导产业,建设首都国际高端山地旅游文化度假区增添光辉的一笔。</h3> <h3>天光地影定皇城</h3><h3> 姚广孝决定不如先去修建皇陵吧。这皇陵建在哪儿合适呢?在北平府数着潭柘寺的风水最好,经过勘察,选定了铁坨山(在潭柘寺西北方向不远处)之阳,当地老百姓怕土地被皇陵占去,就把潭柘寺东北角的山顶起名为“绝石梁”。朱棣一想,“绝石梁”就是断绝了食粮啊!没有吃的怎么行?这个地名犯忌讳,后来就改址在昌平的天寿山了。所以民间才有明成祖朱棣“先修皇陵,后建皇宫”之说。</h3> <h3>平台北侧,立有六块石碑,其中五块分别雕刻有与定都阁有关的五位关键人物的头像并有文字简介。</h3> <h3>姚广孝</h3><h3>姚广孝略微生疏。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 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时,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h3> <h3>刘伯温:</h3><h3>朱棣被封了燕王之后心里很不痛快,因为对当时的明王朝来说,燕地是西北蛮荒之地,大家都认为那里穷山恶水,不如江南之地富庶丰饶。把自己封到那里,跟流放也差不多了。但是刘伯温却在下朝之后找了个机会,将年轻的朱棣叫到了身边,附耳说了几句话,话音未落,朱棣的脸上就已变换了几种表情,惊讶、喜悦、兴奋,来回转换,最终朱棣恭敬地朝刘伯温深深一揖,“多谢军师赠言。”刘伯温淡淡一笑,转身头也不回地走了。</h3><h3>原来刘伯温对朱棣说,“燕王到了燕地,焉知非福也?若想成就一番事业,老臣有一言相赠,还望燕王谨记。文靠姚广孝,武有常氏后(常遇春)。”朱棣也是个聪明人,当然很快就明白了刘伯温的意思,这是在指点他用人之道啊。这姚广孝是父皇指给我的侍臣,听说是满腹文采、精于治国之道,而常遇春也是一员虎将,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在心思各异的众人的目送下,朱棣踌躇满志地向燕地进发了。</h3><h3>伯温托梦助选址</h3><h3>当上了皇帝的朱棣想起了当年他和姚广孝登牛心山观“日上”之所为“大明千年基业发祥之地”之事,就想要迁都北京,于是就颁旨,命令姚广孝为总设计师,在北 平府建造一座都城,定“日上”之所为金銮殿址,先建承天台。“日上”指的就是太阳出来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工匠们到了当初燕王登上的那座牛心山,但 是并没有看到朱棣所说的那个景观。当时,北京工匠云集,物料如山,金銮殿应该建在哪里,一直也找不准地方,北京城的位置一直也确定不下来。姚广孝无奈,反 复与众工师商议,一直也得不出个结论。后来工师蔡信说:刘(伯温)丞相托梦说“观日上之所必为观峰日下之地,可营都定标。”姚广孝当时恍然大悟,就以从牛 心山往东看,看到太阳升起的那个地方作为北京城中心的位置,这样修建北京城的工程就开始了。因此后来才有了“北京城始于日上,成于日下”之说,后来有人就 把“日上‘或’日下”做为北京的代名词了。</h3> <h3>朱棣</h3> <h3>马皇后</h3> <h3>朱元璋</h3> <h3>从观景平台上,观看赏阅定都阁,更有韵味。</h3> <h3>神龟奇石</h3> <h3></h3><h3>西门楹联 上联:游目骋怀圣地京城铺锦绣, 下联:凭栏望阙贤人雅客话春秋<br></h3><h3><br></h3> <h3>极目四眺,远山大川,繁华市井,皆在眼底,心胸开朗,心旷神怡。</h3> <h3>西门外,定都阁西侧有一观景平台。</h3><h3>凡是登上定都阁的人,都会在峰顶看到四块完全裸露的暗红色山石,其形状宛如四只巨大的神龟紧紧攀附在定都峰顶。其中一个缩头俯卧,一个探身向西,两个探身向南,形象生动,形态各异。民间相传是由西游记那只帮助唐僧师徒四人渡河的神龟,带着夫人和两个儿子幻化而成。后因燕王在此处指点江山,定都北京,即有了“神龟落幽燕,王者兴都城”只说。</h3><h3> 待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之后,与军师姚广孝再一次来到定都峰顶,故地重游,感概万千,神思恍惚间,仿佛自己的父皇高祖朱元璋,皇兄朱标,还有自己的皇侄朱允炆出现在身边,当即恩怨随风,笑泯恩仇,天帝有感于此,将四人的灵气封于这四只神龟所化的神石中,以鉴后人。</h3><h3> 正所谓:</h3><h3> 四皇际会定都峰</h3><h3> 相逢一笑泯恩仇</h3><h3> 荣辱成败有定数</h3><h3> 大明王朝史千秋</h3> <h3>燕王寻访姚广孝</h3><h3> 姚广孝(1335—1418),苏州长洲人,幼名天僖,字斯道。他不愿意按照父亲的安排度过一生,想要走仕途之路。在元朝,入仕的途径较少,于是他在14 岁时在家乡附近的妙智庵剃发做了和尚,法名道衍。虽然做了和尚,可做官的打算并没有泯灭,平时不修佛理,一味研习兵法韬略。后来干脆违反佛规,跑去拜道士 席应真作师父,学习阴阳术数之学。一次,姚广孝云游到嵩山寺挂单,碰巧遇上了元末著名的相面先生袁珙。袁珙说他是“异僧”,“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和元 初辅佐世祖忽必烈统一华夏的名僧刘秉忠是一类人。姚广孝听后大喜,更坚定了入世建功的信念。 </h3><h3>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大脚马皇后去世,朱元璋为表示怀念,决定选拔有道高僧侍奉诸子,并辅弼诸王诵经祈福。姚广孝的朋友,当时已出任僧录司左善世的宗泐借机推荐了他。姚广孝到南京后见到燕王朱棣,言谈颇为投机。 </h3><h3>因为有了刘伯温的赠言,燕王当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姚广孝。于是朱棣请求朱元璋派姚广孝随他一起回北平,朱元璋就让姚广孝做了朱棣的随侍,和燕王一起去了北平。到了北平,姚广孝住进了潭柘寺。但平日里却甚少用心于佛事,倒是燕王经常求访,两人往往一谈就是大半日。</h3> <h3>佛祖显灵巧点化</h3><h3>按照朱棣的指示,要建造出一座举世无双壮丽辉煌的京城来。姚广孝参考了长安城、汴梁城、南京城等历史上几座皇城的图样,但都不满意,他苦思冥想多日,也没 有构思出来北京城的式样。一天出外散步,只见山坡上一个樵夫正在唉声叹气,姚广孝问他为何发愁,樵夫说;“我砍柴斧子木把坏了,想重做一根,但不知是什么 样子,因而发愁。”姚广孝说;“斧子把不就在你的手里吗?就照这个样子做啊!”樵夫说:“对啊!我是遇事则迷了,谢谢师父。”忽然之间樵夫不见了,一道祥 光出现在潭柘寺的上空。姚广孝这才明白,原来这是佛祖化身樵夫在点化自己,看来自己也是遇事则迷了,壮丽辉煌的潭柘寺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板吗?于是他对潭 柘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从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获得了不少灵感,终于画出了北京城设计图。潭柘寺有“九门九关”,北京城修建时也修建了九座城门。传说潭柘 寺在最鼎盛的时期,有九十九间半房子,而明朝的皇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故宫则有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俨然是潭柘寺的“扩大版”。太和殿仿照大雄宝殿而 建,同为大五脊重檐庑殿顶,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一些。另外北京城的许多地名都和潭柘寺的名称相仿,潭柘寺有龙潭,北京有龙潭湖;潭柘寺有怀远桥,是用白石建 造的,北京城也有白石桥,潭柘寺有山溪环护,北京城的四周也修建了护城河等等。</h3> <h3>一日,燕王又如往常一样,来到潭柘寺找姚广孝。因天气极好,姚广孝提议与燕王同登牛心山顶峰,边走边谈。燕王欣然往之。 </h3><h3>这时正逢谷雨节气,天空晴朗,碧空如洗,东方日出,紫气蒸腾,浑河横亘,龙鳞闪现,万物生辉,此时的燕王,站在峰上极目远眺,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不由又想 到了当年刘伯温殿下赠言,一股豪情油然而生,不免心潮澎湃、起伏不已。非常感慨地说:“日上之所,乃我大明千年基业发祥之地!”姚广孝接着说:“千岁,此 正乃我大明万年基业发祥之地也!”燕王会心而笑,他绕着这座山峰转了几圈,环顾八方。见东方日上光辉下,大都如珠似玉,浑河(永定河)龙形横卧;东南方, 沃野无垠,龙形入海,极乐峰下松林如翠,戒台、西峰二寺佛光与霞光相映增辉;南方,从南大岭马鞍山处远望,良乡、窦店、琉璃河西周故址依稀可辨,坎方、离 位,此峰可为标为靠;西南方,龙潭溪谷成河至周口店龙骨山成势,玄机无限;西面,西山连着太行起,潭柘胜境耸神佛,又叹曰:“此峰之位,观景之妙,无二可 代,真乃天赐也!”而这个山峰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定都峰。</h3> <h3>从定都阁上观看不同方向的登阁之路,更显得定都阁的巍峨,山路的险峻。</h3> <h3>群山环绕的桑峪村</h3> <h3>马皇后最担心的就是朱棣,见他生的英俊神武、文韬武略,日后必定是朱标的劲敌。于是就召见了刘伯温,询问燕地是一种什么状况。刘伯温只说了一句话:“砂锅做饭斗量柴。”马皇后就以为是“沙子搀米一锅煮,柴草稀少用斗量”的洪荒之地呢,心想,朱棣到了那种穷苦之地,肯定起不了势,自己就没什么可担心了,也就顺水推舟地同意了。<h3> 殊不知“砂锅”是一种坩子土烧制而成的器皿,砂锅做饭饭更香;宛平县西山出产煤炭,用制子筐衡量数量,称为“斗量柴”。煤炭远比柴草经烧并且火力大,而且价钱便宜,是当时非常珍贵的一种资源。于是朱棣遂被封为燕王,派往北平府。</h3></h3> <h3>太子朱标学问虽好,但生性儒弱,资质平庸,并没有大的作为。马皇后心想,一旦太祖皇帝晏驾,众皇子一定会同自己的儿子争夺皇位,而很多皇子当年都是跟着太 祖打过江山的,实力不可小觑,比如四子朱棣。正在此时,朱元璋做出了分封诸子的决定。妃子们闻听此讯,都纷纷前来找朱元璋,要求给自己的儿子封一个富庶之 地,只有朱棣之母翁氏没有前去争抢。最后只剩下了北方燕地无人问津,就留给了四皇子朱棣。马皇后最担心的就是朱棣,见他生的英俊神武、文韬武略,日后必定 是朱标的劲敌。于是就召见了刘伯温,询问燕地是一种什么状况。刘伯温只说了一句话:“砂锅做饭斗量柴。”马皇后就以为是“沙子搀米一锅煮,柴草稀少用斗 量”的洪荒之地呢,心想,朱棣到了那种穷苦之地,肯定起不了势,自己就没什么可担心了,也就顺水推舟地同意了。殊不知“砂锅”是一种坩子土烧制而成的器 皿,盛产于宛平县安家滩(今门头沟区王平镇),元《析津志》中已有记载。砂锅做饭饭更香;宛平县西山出产煤炭,用制子筐衡量数量,称为“斗量柴”。煤炭远 比柴草经烧并且火力大,而且价钱便宜,是当时非常珍贵的一种资源。于是朱棣遂被封为燕王,派往北平府。</h3> <h3>先有潭柘寺 后有北京城</h3><h3> 潭柘寺距市区40多公里,它四面环山,九峰拥立,古树参天,佛塔林立,面积121公顷,是一座千年古刹,距今 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世人流传一句俗语叫“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是因为其一,潭柘寺建寺时间确实比北京城建城时间要早,其二是明成祖朱棣迁都 北京后,命姚广孝建北京城,据说姚广孝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建制来兴建的北京城。 </h3><h3>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名嘉福寺。唐改建为龙泉寺。金代扩建为大万寿寺。明代皇家几次赐名修建。姚广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 改建北京城。姚广孝在最初奉旨建造北京城的时候,并无头绪,参考了历代著名皇城的设计图,却总觉得不甚满意。心思烦乱之际出门散心,得佛祖点化,茅塞顿 开。以自己寄身的千年古刹潭柘寺的建筑格局为基准,将其扩大至北京城的大小。皇上的皇宫大殿更是仿照潭柘寺大雄宝殿的形制而建,只是更高大了一些。他没有 保持原有的建制,而是按儒家的观点,把北京建成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则在方城的正中央。北京城的建设,整整进行了十五年。此后一直作为明朝的都城使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