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春踏青走太行(三)

北京李岩

<h3> 唐县吉祥庄东南一里地有一叫父子三的小山村,传说最早由父子三人迁来此地居住而得名。<h3> 后来父亲看到西边不远处一块地方风水很好,环境也不错,于是就自己搬离父子三村到这里来居住,逐渐繁衍成村,由于当地管父亲叫“爹”,于是人们就把这个新村叫“爹庄”。<h3> 明朝万历年间,唐县县令万子尧到这里巡视,听到“爹庄”这个名字,觉得不雅,于是他就给其改名为吉祥庄,意为祝福村民吉祥如意。<h3>  史料记载吉祥庄南宋末年建村,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如果传说是真,那么父子三村的历史比吉祥庄还要早。</h3><h3>文图李岩2019年清明节</h3><h3><br></h3></h3></h3></h3> <h3>在吉祥庄拍片时,听村里老乡张孟见说父子村有庙会,他要听戏去。我和老战友张学斌对此很感兴趣,中午饭也没顾上吃饭,简单吃了些从家带来的点心,直奔父子三村。</h3> <h3>虽然第二天三月三才是正式庙会,但已提前显示出热闹的气氛。<h3>村口摆满了卖货的摊位,村中高音喇叭不时传出高亢激越的戏曲唱腔。</h3><h3><br></h3></h3> <h3>我们寻声来到村东,只见一块空场里用绿帆布架起一座大棚,里里外外挤满了看戏的观众。</h3> <h3>大棚周边俨然是个大集市,吃的、喝的、玩的五花八门,热闹非凡。</h3> <h3>自动售货的冰激凌机成为孩子们的宠爱</h3> <h3>套圈试试运气</h3> <h3>吹气塑料城堡是宝贝乐园</h3> <h3>坐坐土飞机过把飞天的瘾</h3> <h3>我们俩从棚子后面一个小口钻到后台,见到有的演员正在化妆,有的唱罢正在后台休息。</h3> <h3>从道具箱子上印的字,看得出这是石家庄河北梆子剧团下乡演出。</h3> <h3>我问一位刚从台上演出回来的演员,演的是什么戏,结果没弄清戏名,只知道演的是宋朝的事,是出连本戏。</h3> <h3>我对京剧多少有些了解,河北梆子听过,但不甚了解。<h3>网上查了一下:</h3><h3>河北梆子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为河北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我国河北、北京、山东以及东北等地。</h3><h3><br></h3></h3> <h3>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河北就有了直隶梆子科班。随着班社的大量产生和大批优秀演员的涌现,河北梆子遂于清同、光之交开始呈现繁荣昌盛景象,同彼时在北京称雄的皮簧(即京剧)形成争妍斗盛、分庭抗礼的局面。</h3> <h3>河北梆子行当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h3>唱腔分有生、旦、丑三行,各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唱腔</h3><h3><br></h3></h3> <h3>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h3> <h3>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与京剧表演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运用时较京剧更夸张、更奔放些,因之形成粗犷火爆、不尚蕴藉的表演风格。</h3> <h3>在表演中,也常常运用一些杂技技巧,俗谓之“绝活”,这在短打武戏中,比较常见。</h3> <h3>从大棚出来,我们在村子东南角找的了传说中的父子庙,实际上是玉皇庙,当地人习惯叫它父子庙。</h3> <h3>庙里现在里面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另一处供的是观音菩萨。</h3> <h3>庙里墙角的棚子里有三口大锅,两个上年纪的妇女在忙碌着,一个在大锅里煮着干白菜。</h3> <h3>这一位是主事的,她告诉我们,明天是三月三,有庙会,庙里舍饭,她们是为明天做准备,还热情的嘱咐我们,“明天来吃饭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