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未来已来,微笑迎接</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陶会第二届全国信息化教育大会随想</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只慢热的鸭子</b></h3><h3><ul><li>对教育信息化一直是持保守态度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br></li><li>1.性价比不高,高成本,但似乎低产出。<br></li><li>2.设备到位了,培训却不到位,维护就更成了老师们经常吐槽的问题。</li><li>3.教育信息化推动这么多年了,但是成功的可以推广的案例却并不多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开发不够,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可操作性的案例更少,导致了实践教师独立开发,耗时耗力,降低了使用效率,也很难调动起老师的积极性。<br></li><li>4.目前的教学教研比赛中,很多教学大咖的教学似乎有种返璞归真的样貌,即把最大的空间交给孩子,促进孩子的思维和表达。在他们的课中,信息化似乎真的没那么重要。</li><li>……<br></li><li>可能恰恰我对信息化的慢热,表现得太明显,被校长洞察了,于是开始安排我参加各种信息化的培训和活动,也许在他看来我这么个看起来还蛮年轻的同志,应该对信息化更积极些才对,甚至应该成为信息化的领航人,而不是像个保守派。嗯,所实话,我就是那个被赶上架的鸭子。<br></li></ul></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个小时的理事会</b></h3><h3><ul><li>4月11日,经历了7个小时的车程之后,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山东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在深--山里,住在山顶上。从山顶到山口,没有1个小时是走不出去的,有点闭关修炼的意思。<br></li><li>晚饭后,我被陈校长安排参加理事会。绕了一圈才找到入口,进去以后发现,一屋子年龄比较大的人。中陶会秘书长王明阳正在做工作报告,各位常务理事表态,然后选举理事,最后是杜希康厅长讲话,现场解答了几位常务理事的问题。2个小时的会议里,67岁的杜厅长思路非常清晰,一直叮嘱王秘书长要落实相关的工作,同样60多岁的王秘书长一直面带微笑,微微颔首。<br></li><li>教育信息化有什么魅力让已经功成身退的他们要出面牵头组织呢?会务手册上满满的活动安排,显示着背后所做的大量工作。<br></li><li>信息化专委会2018年才刚刚创立,本次是第二届会议,预定200人的会议竟然接到了600人的报名,明显超出了预期。<br></li><li>是什么吸引了全国各地这么多人前来参会呢?总不会是都像我一样被赶着上架的吧。<br></li><li>一个本来觉得很枯燥的理事会,倒是引起了我对第二天会议的一丝好奇与期待。<br></li></ul></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淄博一中之印象 </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ul><li>周五早晨早早起床,往外看去,烟雾缭绕,山顶的早晨果然别有一番景象。早餐过后,便乘车来到了会议的承办地——淄博一中。 校园很干净,也很大。楼宇、通道,随处可见色泽内敛的名言警句,不张扬,就静静地呆在那里。但当你看到后,便觉得贴切、深邃。不同于小学的显而易见,色泽明艳,这可能就是高中的风格。<br></li></ul></h3> <h3><ul><li>上午的会议几位领导致辞后,第一个上台分享的是本次承办单位淄博一中的高雪长校长,他分享的主题是《信息化,让教育梦想成真——淄博一中智慧校园建设经验分享》。<br></li><li>2013年启动智慧校园建设,目前,88个班级,4400名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以2017年12月竣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智能化的3.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教学楼为标志,实现了教、学、管、评无缝对接,完成了教育信息化的“化人”、“化物”、“化式”的校园嬗变,在一所省属高中率先呈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生态。<br></li></ul></h3><h3><ul><li>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吧。前行不易,高校长心情很激动,亲自撰写了8000多字的脚本,精心筛选了81张PPT,考虑到汇报时间的关系,将PPT录制成了微视频。一张张清晰的配图,一段激动人心的配乐,生动地呈现了淄博一中智慧校园建设的历程和成果。<br></li></ul></h3> <h3><ul><li>微视频汇报完学校整体情况后,学校英语组、物理组两位老师分别介绍了本组智慧教学开展的方式和成果,最后出场的2018级16班的学生苏婷,她发言的主题是“平板助力我成长”,介绍了智慧教学给自己带来的变化。<br></li><li>校长、老师和学生,都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也是智慧校园建设中实实在在的实践者,他们都可以为学校发声,为学校代言。且不说汇报内容是如何生动、务实,就是这样一个汇报形式,已经让我非常欣赏了。<br></li><li>这样的汇报也激起了我对下午现场听课的兴趣,我想看看做的是不是跟说的一样好。<br></li></ul></h3> <h3><ul><li>淄博一中是有气魄的,一共开放了32个教室的61节课对外展示,覆盖到所有学科,其中有10节邀请了外校教师同课异构。我也外出学习了多次,但是像这样大规模、全学科对外展示的还真是第一次见到。淄博一中的底气,应该来源于6年多来的行动、积累和实力。我觉得,这同时也是种勇气和胸怀,就像校长高雪长说的“本次活动,希望各位同仁能了解一中,诊断一中,指导一中。”校长热情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也应该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li><li>我们特地选择了同课异构的两节课,高中数学“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第一节是研究课,第二节是推荐课。说实话,作为没上过高中的人,对教学内容的反应是有些跟不上的。但是,这不并妨碍我对一个课堂的观察。<br></li></ul></h3> <h3><ul><li>两节课下来,对智慧教学有了这样一些感受和思考。<br></li><li>1.两位教师都能熟练地使用智慧黑板,平时使用的常态化是显而易见的。<br></li><li>2.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平板,直接答题、推送答题结果、拍照上传等等,使用手写笔画图也很熟练,平时肯定也是经常使用的。<br></li><li>3.因为是数学课,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完成练习,平板上的及时推送、及时呈现功能是非常好用的。第一节课的青年教师就请了一位学生上台对照自己推送的作业介绍自己的做法,同学们围观她的做法,听她讲述自己的想法。从讲台上下来的时候,我看见她的嘴角划过一抹略显羞涩却很雀跃的微笑,很可爱。我想下一次,她还会愿意展示自己的思考的,而且会越来越自信。<br></li><li>4.黑板上的教师端会呈现每次答题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可以看见完成答题的同学人数在不断增加,老师不用巡视就能清楚地知道学生们的进程,老师就可以重点巡视那些尚未完成的同学,关注他们遇到的困难,让教师的巡视和个别化交流更有针对性。<br></li><li>5.教师并没有一直让学生使用平板,而是与练习纸结合了使用。这样学生就不用整节课都盯着平板了。<br></li><li>6.班级有48个学生,每6个一组,3人一边相对而坐。座位的设置更开放,不局限于同桌2人的交流。在第一节课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小组交流起来的开放和热烈,很多孩子都加入了讨论交流,6个人显然比2个人思维碰撞的机会更多一些。<br></li></ul></h3> <h3><ul><li>优点十分明显,但是作为观察者,我必须客观地说,我还是发现了一个同样比较明显的问题。<br></li><li>对比两节课,第一节相对开放些,第二节课虽然是推荐课,教师很自信,但主导性太强,基本还是教师的一言堂。而这似乎不是个案,因为下午发言的专家马九克老师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样的课堂仍然看不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算是好课。因为回到初心,智慧教学的初衷就是通过技术促进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性的提高,而不只是教会学生使用平板,为了使用而使用。<br></li><li>马老师在人家的主场上言辞如此犀利,我们其实是觉得有些不留情面的。但是转念一想,以高校长的气魄,6年多来,淄博一中类似的话语一定经常听到。他们能坚持6年多,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应该是他们内部研讨的重要话题,所以也就不再忧虑了。有时候,一味的赞扬,就会像温水煮青蛙。浇一瓢开水,虽然烫,但是却能让青蛙跳出舒适圈。<br></li><li>其实我们也该如此,敞开一下胸怀,听群众发发声,请专家把把脉,听一听负面的声音,甚至直面苛责,不仅不是坏事,还可能因此获益匪浅。<br></li></ul></h3> <h3><ul><li>虽然问题比较明显,但是并不影响我对淄博一中的整体判断,我仍然非常佩服。因为,决定出发已经不易,而且他们已经走了很远。就像高校长的最后一张PPT里说的“渔夫出海打渔时,并不知道鱼在哪里,渔夫还是出发了。”<br></li><li>还记得本文开头我所说的自己是一只慢热的鸭子吗?与他们相比,确实是有些惭愧的,原因很明显。<br></li><li>1.淄博一中,从1953年起就是省属高中,集聚了一批天子骄子,同时也是一批走进学校即面向高考的考生,承载了多少家庭的希望。教学是耽误不起的。做此改革,从起步估计就遭遇了多方质疑,连上访也是有可能的吧。可是他们出发了。<br></li><li>2.关于网瘾少年的新闻经常触动我们敏感脆弱的神经,在家长的严格监管下,我身边的很多孩子只有周末才能接触手机和电脑。现在要让他们天天用,岂不是放虎归山,一旦染上网瘾怎么办?后果谁来负责!可是学生们还是人人都用了,有些还是家长支持学校买的。怎么做到的呢?<br></li><li>这些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北京第十一中学校长李镇西说过,我们培养孩子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他的社会性。我想也许正是淄博一中坚定孩子自主性、社会性的培养目标,是全体教师一边承诺不影响高考成绩一边努力学习接受挑战的付出和决心,打动了家长,赢得了支持。这份坚定的信心和前行的艰难值得尊敬和学习!<br></li><li>当然我对淄博一中的印象还来自于教室门口的内容丰富的智慧班牌、来自于志愿教师引导和服务的周到体贴,来自于一个主动送我们到下一个教室的学生,来自于群里及时体贴的回复,来自于那个热情指路的保洁阿姨……我明显地感受到这个校园里的校长、老师、学生、员工身上都流动着一种精神,我无法总结,却深切地感受得到。<br></li><li>我相信未来他们会走得更远……<br></li></ul></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很多学校在行动</b></h3><h3><ul><li>第二天的会议里聆听了很多校长关于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做法,有城市的,有乡村的,做法各异,不一而足,但是态度都很坚定。就像韩力群教授纠正的那样“准确地说现在已经不是信息化时代了,人类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了。”<br></li><li>学校与社会从来不是隔绝的,而且也是不该隔绝的,既然我们无法阻挡孩子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的热情,何不换个思路,引导他们更好地应用,让他们更有新鲜感和获得感……<br></li><li><b>毕竟,未来已来,不可阻挡。</b><br></li><li>慢热的鸭子是不是也应该更全面地了解,更深刻地思考,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实践,毕竟慢热可以,但是一直慢拍就尴尬了。<br></li></ul></h3><p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2019年4月13日晚上8:20返程火车上</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未来教室</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