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54集团军160师历史简介

军营子弟

<h3>编辑 树林 图文 网络</h3> <h1>&nbsp;第四野战军唯一参加过四次四平</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攻防作战的部队</h1><p class="ql-block"><br></p> <h1>&nbsp;唯一参加抗美援朝、对印、对越</h1><h1>&nbsp;&nbsp;&nbsp;&nbsp;三次重要对外作战的步兵师 </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陆军第130师曾是我军历史上一支精锐之师,隶属于有王牌军之称的陆军第54军,这支部队是解放战争初期自关内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五团[又称冀东第十五团]、冀中十六团和晋绥第三十二团各一部及新四军第三师特务第三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师前身是1945年10月组建的辽吉军区保安第1旅。该师自1945年10成立于沈阳的东北民主联军保安第一旅之日起,就以主力师的姿容,驰骋疆场、勇挑重担,屡建战功。部队素以作风顽强,作战勇猛、长于爆破,敢打硬仗和能攻善守著称,被四野列为主力师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130师是一支战功卓著的部队,抗战胜利后,我党派大批干部和主力部队去东北,邓华任中共东北保安副司令(张学思任司令员),根据东北局指示,筹建保安部队,邓华指令保一旅旅长马仁兴和该旅政委邓东哲抽调主力团队组建保四旅,保一旅第二团和第四团被调离该旅建制,1945年11月,该旅仅下辖两个团,即第一团由冀东第十五改称,首任团长邢程、政委王恕吾、团参谋长叶根、团副参谋长张志超,团政治部主任吴英城、团政治部副主任韩世福;第三团由晋绥第三十二团留守处部分干部,晋绥教导团第二队一部及该团三连、冀中十六团八连和沈阳王立初独立团组建改称,首任团长王立初、团政委贺威、副团长赵振国、团参谋长曾野、团政治部主任谭白、团政治部副主任高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5年12月30日,辽西军区在法库成立,保一旅划归辽西军区建制。1946年6月7日,辽西军区改称辽吉军区,1946年12月,由原新四军第三师特务第三团改编的长农支队及原通鲁警备区之第26、27团组建改称保安第二团,首任团长何文芡、团政委杨宝生、副团长钟福云、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徐宾。该旅首任旅长马仁兴、政委邓东哲,副旅长李化民,参谋长钟明彪,政治部主任刘达喧。1945年12月,该旅撤离沈阳时仅有保1团和保3团,1946年12月,在瞻榆县增编保2团,1947年3月,西满军区组建辽吉纵队,1947年5月31日,辽吉纵队改称西满纵队。保一旅改称西满纵队独立第一师,师长马仁兴,政治委员邓东哲,副政治委员于英川,参谋长黄忠诚,政治部主任刘达喧。下辖三个团,依次为独立1团,独立2团,独立3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7年8月4日,西满纵队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独一师改称七纵队19师,师长徐绍华,政治委员邓东哲,副政委于英川,参谋长黄忠诚,政治部主任刘达喧,组建师教导队,队长梁胜奇,政委刘润泉,下辖三个团,依次为第55团、第56团、第57团;师骑兵团缩编为警卫营。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参加了四战四平、东北秋季、冬季攻势、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战斗,是唯一参加过四次四平攻防作战的部队。19师“战斗积极性高,攻坚力顽强,最善于爆破,执行命令坚决,不怕伤亡,进步甚快,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第七纵队改为第44军,第19师改称第130师,师长徐绍华,政治委员邓东哲;副师长黄忠诚,参谋长邵震,政治部主任刘哒喧,副主任姚国民。增编山炮营,营长李子寿,教导员张敏,副营长王玉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9年10月,第130师长邓东哲兼政治委员,副政治委员姚国民,副师长邢程,参谋长孙振华。1950年9月,第130师代师长邢程,副政治委员姚国民,副师长兼参谋长胡绍山,政治部主任程世清。1952年3月,第130师师长空缺,副师长胡绍山,参谋长李彩武,政治部主任支万鉴。1952年10月,第44军番号撤销,130师改隶新组建的第54军,第130师师长蒋润观,政治委员姚国民,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廉洁明,副师长韩怀智,副政治委员耿青,政治部主任支万鉴,干部部长刘润泉。师后勤部长胡文杰,后勤部政委朱有坤。师炮兵主任王玉清,师医院院长王海平,副院长李风云。下辖三个团,依次为第388团,第389团,第390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3年2月入朝参战,5月师属山炮营扩编炮兵团,授予番号第540炮兵团,7月参加金城反击战,1954年初,第130师师长韦统泰,副师长兼参谋长廉洁明,副师长韩怀智,师政治委耿青,政治部主任刘润泉。1955年廉洁明调离第130师,董占林接任副师长兼参谋长,耿青任师政治委员。1957年韦统泰调离第130师,董占林接任第130师师长,陈德志任副师长兼参谋长,韩怀智调任第135师,范朝运任副师长,1958年7月回国。1959年3月参加西藏平叛作战。1958年8月陈德志转业地方工作。1959年3月部队入藏时,耿青政委高原反应强烈、途中转成都救治,病愈后去国防工业委员会工作。1962年副师长廉洁明和侦察科长程鹏转四川省军区阿坝军分区。</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62年第130师师长董占林,政委钟池,副师长董崇仁、范朝运,副政委张示心、刘润泉,参谋长赵福顺,政治部主任杨云汉。师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师司令部,作训科、侦察科、炮兵科、通信科、军务科、机要科、直工科、管理科;政治部,组织科、宣传科、干部科、保卫科、群工科;后勤部,战勤科、供应科、军械科、营房科、卫生科。师直属高炮营、侦察连、警卫连、通信营、工兵营、防化连、教导队、师医院、汽车连、司机训练队、修理所、军械仓库、军需油料仓库、招待所、农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62年,该师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取得瓦弄大捷,歼灭印军1200多人,给印军第11旅以歼灭性打击。涌现出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陈代富、周天喜等英模人物和集体。1966年第130师师长赵举,师政治委员支万鉴。1968年10月部队从四川调防云南。1969年11月,第130师紧急调防河南,并在辉县改称陆军第160师。1970年3月,郑金海任师长,张示心任政委,副师长姜显臣。1979年2月,张志信任师长,李兆贵任师政治委员。副师长冯英奎、徐绍贤、胡升前、师参谋长于之喜。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歼敌854人,该师也成为我军唯一的参加过抗美援朝、对印、对越三次重要对外作战的步兵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84年黄栋甲任师长,梁广双任政委。1985年改为陆军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0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88年蒋玉华任师长,廖双全任师政委;1990年刘顺开任师长、廖双全任师政委。1994年吴巍薇任师长;1998年缩编为第160旅,马宜明任旅长,2000年戎贵卿任旅长。2003年部队被撤消番号。该师自保一旅组建之日起,共作战1200余次,累计歼敌近10万人。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在历次战斗中涌现出了“战斗模范连”,“人民钢军连”等多个英雄单位和“爆破英雄李广正”、战斗英雄刘增荣、窦贵芳、邵禄、陈代富、周天喜等全军战斗英雄;部队先后有5600余人次立功授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3>首任师长马仁兴</h3> <h3>首任政治委员(第二任政委,第三任师长兼政委)邓东哲(少将1955年)</h3> <h3>第二任师长徐绍华(少将1955年)政委邓东哲</h3> <h3>第四任师长蒋润观(未授衔)</h3> <p class="ql-block">第四任政委姚国民(少将1955)</p> <h3>第五任师长韦统泰(少将1964)政委耿青(欠资料)</h3> <h3>第六任师长董占林(中将1988)</h3> <h3>第六任政委钟池(少将1964)</h3> <h3><b>四十四军的将军(不完全统计)</b></h3><h3>邓 华:上将 军 长</h3><h3>吴富善:中将 军政委</h3><h3>方 强:中将 军 长</h3><h3>张才千:中将 军 长</h3><h3>谭甫仁:中将 军政委</h3><h3>贺晋年:少将 七纵副司令</h3><h3>曾克林:少将 副军长</h3><h3>李化民:少将 副军长</h3><h3>高体乾:少将 军参谋长</h3><h3>黄忠诚:少将 军参谋长</h3><h3>萧 前:少将 军政治部主任</h3><h3>萧 平:少将 军干部部部长</h3><h3>李长如:少将 军政治部副主任</h3><h3>龙开富:少将 军后勤部部长</h3><h3>徐绍华:少将 130、132师 长</h3><h3>邓东哲:少将 130师政委、师长</h3><h3>姚国民:少将 130师政委</h3><h3>刘述刚:少将 131师 长</h3><h3>刘永原:少将 131师 长</h3><h3>罗有荣:少将 131师政委</h3><h3>程世清:少将 132师副政委 </h3><h3>毛和发:少将 132师 长 </h3><h3>蒋润观:少将 132、130师政委 </h3><h3>曾敬凡:少将 157师 长</h3><h3>刘世昌:少将 157师政治部副主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