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与海宁观潮

绿茶🍵

<h3><b> 【序】本人在2016年曾写下了一篇纪念祖父的文章,先后以《高伯时先生与海宁观潮》、《我的祖父与海宁观潮》为题,分别在《海宁日报》和“浙江档案网”上刊登。今年是祖父诞辰120周年,特将此文重新编排图片(照片)以“美篇”形式追思怀念。</b></h3> <h3>  八十多年前,一本全面介绍海宁旅游的书问世了,书名为《海宁观潮》。这本书的主要作者是我祖父高伯时先生。由书的尾页可知,本书有两种版本:普通新闻纸版和精装道林纸版。</h3> <h3>  海宁——长江三角洲一颗璀璨的明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皮革闻名于世。</h3> <h3>  然而海宁不仅有皮革,还是天下一绝、叹为观止的钱塘江大潮观潮第一胜地。钱塘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约从明代开始形成海宁观潮的热点,400多年来早已成为一个奇观及一种民俗。</h3> <h3>  苏东坡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海宁潮是大自然的恩赐,无数名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大量有关潮的学术著作和文化作品。可是,把潮文化与商业经济结合,并描写得如此具体,祖父等恐怕是第一人。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海宁观潮”简简四字道出了绝无仅有的海宁特色,该书发行后产生了相当好的旅游效应。每到看潮时节沪杭甬等地的游客蜂拥而来,“观潮节数日内,远道者或乘观潮专车,或包汽车,或备汽艇,或雇客船,近者或驾划子,或步行,水陆扰攘,四方云集。河道则从下河北起葫芦潭,经宓家桥而东迄大东门河头,船只拥挤不堪,上河塘之观音桥一带亦然,后至者辄有排挡为难之窘。”海宁顿时热闹起来了,“沿海滨东西三里一带塘上,小贩摊肆尤鳞次栉比”, 海宁西瓜自然最应市了,还有白沙瓜、黄金瓜、凉茶、点心、糕饼等叫卖声不绝于耳。炎夏八月浩荡的潮水和观潮的人流成为海宁的一大景观。</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nbsp; &nbsp; &nbsp;为在祖父诞辰纪念日前完成这美篇图文,我已来不及亲历祖父书中描述的中秋海宁大潮,以上及以下海潮和观潮照片相关几幅来自网上百度,感谢拍摄者为我们带来的美妙时刻。日前,我前往盐官寻找祖父书中描写的旧迹,有幸地赶上了中春月潮,虽谈不上地震山摇,却也有排山倒海之势。当潮水涌来时,江面上出现一条直线,耳边如雷声阵阵;当潮水经过眼前,只见江面上此起彼伏,犹如万马奔腾一路往西。那钱塘后浪推前浪的气势亦十分壮观。</span><br></h3> <h3>  《海宁观潮》一书分“上、中、下三编共18章,另有一个附编。书中详尽介绍了海宁概况、大潮流经线路以及沿线各处观潮的时间和位置、海宁的风俗、物产,同时也阐述了钱江沿岸的旅游风光、整治工程、历史沿革、流传的故事和典故等等。附编收录了从唐代到清代赞美海宁潮的诗、词、赋30余篇。全书内容林林总总非常的详细,甚至附有海宁轮船和沪杭铁路时刻表、价目表,海宁(盐官)、硖石的旅馆、菜馆一览表等。书中还插有当年海宁的风景照片,其中有些是取自杭州老字号的二我轩照相馆拍摄的照片,“二我轩”因拍摄西湖十景而闻名。此书可谓近代“海宁潮文化”的代表作,由于详实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海宁,今天已成为研究海宁历史变迁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对发展当今海宁“观潮购物”的特色旅游亦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h3> <h3>  祖父书中罗列的海宁胜迹有多少今安在?我没有一一走过。我知道黄湾小尖山顶的观音庙已经被毁,取而代之的是大尖山腰新建的观音寺。而且小尖山早已因采石夷为平地,自然南坡半山腰的潮神庙和山上的观海阁也瓦烁无存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不过,盐官春熙门(大东门)内的海神庙仍在。</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nbsp; &nbsp; 祖父笔下的庙前汉白玉石狮依然憨态可掬,就是看上去“黑”了点。</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清雍正八年(1730)三月,浙江总督李卫奉敕建造海神庙,次年十一月竣工,俗称“庙宫”。海神庙共分九院,其中中轴线上有歌舞楼、庆成桥、山门殿、正殿、御碑亭、寝宫等,东侧有天后宫,宫前为斋厅,后为道院,西侧为雷神殿,殿后为池,池上筑平台,过桥为高轩,轩西为道士栖止之所,后又有戏台、水仙阁及敞厅、耳房等,是江南少有的清代官式建筑。但几经毁修,现仅存汉白玉石坊、汉白玉石狮、山门殿、正殿、御碑亭等,并于1992年起开始进行全面的整修,修整了大殿、大门,重建了御碑亭、仪门及玉带河栏杆,重塑庙内海神像,1999年又重建东西两配殿。</h3> <h3>  祖父称为“海滨公园”的地方,因为孙中山到过也叫“中山公园”,1994年起重建后叫“观潮胜地公园”,是海宁潮最佳观赏地点。</h3> <h3>  园内镇海塔,旧名占鳌塔,现又改成旧名了。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看“一线潮”的最佳处。</h3> <h3>  天风海涛亭,建于民国初年。1916年9月15日也就是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那一天,孙中山先生应海宁知名人士杭辛斋、许行彬等邀请,偕同夫人宋庆龄及蒋介石、胡汉民、朱执信、叶楚伧等来海宁,就是在此亭观潮。</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nbsp;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后人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海宁之行曾建造了中山亭,但现在的中山亭是近年按原样重建的。亭后“猛进如潮”四个字是孙中山为海宁县立乙种商科职业学校(今海宁市第一中学前身)题写的赠言。当年孙中山一行到距离海塘不远处的海宁县立乙种商科职业学校内休息、午餐,然后上海塘观潮,于是有了与海宁学子的结缘。孙中山有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海宁观潮让他触景生情,从海潮联想到革命洪流,于是留下了他的“猛进如潮”题词。名言和题词前后呼应,表达了孙中山当时心境中的革命激情。如今这四字已从校训上升为“海宁精神”。</span><br></h3> <h3>  乾隆手植古朴。此树因是乾隆手植而增添传奇色彩,现在树旁有碑记载此事:“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公元1762年)清高宗亲临海宁勘视海塘,三月初三下谕,并御制观海塘志事诗。诗中宝祭擘书,笔力健举,勤政之状殊可敬可爱。为以志永久,高宗于占鳌塔西侧手植朴树一株旨在以朴为贵……”朴树为落叶乔木,枝干茎皮可作多用。这棵古朴250多年来,迎风吸霞,始终挺立高矗,观涛晨昏,偕塔并肩,被人们称为盐官的一大奇观。</h3> <h3>  镇海铁牛始铸于清雍正八年(1730),原有五座,乾隆五年(1740)又铸四座,分别置于钱塘江北侧沿岸。其前蹄内跪,牛腿座地,造形逼真,形态自如。当时有一种说法:水牛克水,以牛治水,使怒潮不再成为祸害。可惜的是那对铁牛毁于文革,1986年6月为了恢复“镇海铁牛”这一景观,文物部门根据资料重新设计并由浙江邮政机械厂资助铸造了这组铁牛,分别置于占鳌塔东西两侧,新铸的铁牛上仍保留了铁牛铭:“唯金克木蛟龙藏,唯土制水鬼蛇降,铸犀作镇奠宁塘,安澜永庆报圣恩。”</h3> <h3>  1957年9月9日(农历八月十八),毛泽东从杭州住地乘车到海宁七里庙观看了钱塘秋涛,伫立江边的毛泽东被这迎面扑来的汹涛巨浪感动了,观潮回去后写了一首题为《观潮》的七绝:“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观潮诗碑纪念亭为此而建,当然这是后事了,祖父写书的时候没有此景。</h3> <h3 style="text-align: start;"><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span style="caret-color: rgb(51, 51, 51);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text-align: justify;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安澜园,清代私家园林, 盐官镇西北隅,本为南宋安化郡王王沆的故园。海宁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就是王沆的二十九世孙。明神宗万历年间至为右堂寺少卿陈与郊(号隅阳)重建,取名隅园。清康熙二十四年后,传与本族曾孙清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元龙,更号遂初园。祖父的好友陈志皋就是陈阁老(元龙)七世孙。陈元龙殁后,为其子翰林院编修陈邦直所得。期间扩建园广至百亩,“制崇简古”,园内有三十余景。因其为陈氏别墅,当地俗称为陈园。乾隆本是陈邦直的儿子,是被雍正玩了个调包之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民间传得有声有色。乾隆本人也早有耳闻,所以六下江南暗访,其中四驻陈园,这“安澜园”的名字也是乾隆所赐。</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安澜园在当年乃江南名园之一,与南京瞻园、苏州狮子园、杭州小有天园等齐名。</span><span style="caret-color: rgb(51, 51, 51);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text-align: justify;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可惜的是,安澜园在清朝咸丰年间遭到破坏,至民国初年被辟为农场,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它的遗址和遗物:一座残缺的低卧水面的曲桥,几潭风韵犹存的池水,一块刻有“漾月”字样的石匾。我们也只能从残存的遗迹里,感受当年的曲水流觞、长廊唱和了。</span><br></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安国寺,俗称“北寺”,与安澜园僻邻。据南宋咸淳《临安志》云,寺创建于唐开元元年(713),始称镇国海昌院;会昌五年(845)武宗灭法,寺废;大中四年(850)重建,名齐丰;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称安国寺。据旧志记载,悟空塔,安葬齐安大师舍利。然年深月久,尤其是抗战期间盐官沦陷,寺院殿宇逐渐坍败。上世纪七十年代,剩余部分也被拆尽,只留下了一口双井和三座石经幢,经幢呈东、西、南三角鼎立,分别建于唐会昌二年(842)、四年(844)和咸通六年(865)。</span></h3> <h5><span style="caret-color: rgb(51, 51, 51);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font-size: 0.34rem; text-align: justify;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  如今,海宁观潮已成为海宁每年的隆重盛事。最近几年每到观潮季节的外来游客人数达30万以上,海宁大潮有力地推动着海宁的经济发展也提升了海宁的知名度。这正是八十多年前祖父等海宁籍旅沪人士的心愿。</span></h5> <h3>  今日海宁的改革开放,也像海宁大潮一样滚滚向前。海宁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民营经济特别发达,成为全国的皮革、经编、家纺、太阳能、集成灶等产业的基地之一。《海宁观潮》一书为进一步挖掘海宁的经济潜力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历史参考。</h3> <h3>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同样《海宁观潮》一书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被浙江省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海宁市图书馆以及一些省市级和大学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也已制成缩微文献收藏。</span><br></h3> <h3><font color="#333333">  祖父的生平材料已于2015年收入海宁市图书馆的《海宁名人资料库》;海宁市档案局、海宁市史志办公室也在《海宁档案史志》2016年第一期上刊登了我小伯高翼华撰写的《民国往事——追忆父亲高伯时生平》一文;海宁市图书馆、海宁市旅游行业协会又在《水仙阁》2018年第一期刊登了《高伯时先生专辑》。<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18年12月,海宁市史志编纂委员会所编的《海宁市志》(1991-2010)人物传略部分,收录了我祖父的生平简介。</span></font></h3> <h3>  祖父一生酷爱读书,所以知识渊博。我从小生活在祖父母家里,和堂哥一起是祖父母带大的。直到我8足岁时离沪回到杭州父母家,而离沪后每年的寒暑假又都在上海祖父母家度过,所以对祖父的生活习惯比较了解。</h3> <h3>  记得祖父家里有个小书房,里面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报刊杂志,有长期订阅的《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红旗杂志》,还有很多书籍、刊物、随记、摘编、剪报。每当祖父看到好的文章都会将它剪下来,粘贴到他自己装帧的剪报上,天天如此。年复一年,便堆积成一本又一本分门别类的合订本,祖父经常会在空闲的时候翻翻看看,我们俩兄弟稍大识字后也从中汲取了不少养分。当遇到有的书封面坏了,祖父会用牛皮纸重新封装,必要时再用线装订好,在新封面上用毛笔或钢笔端端正正地重写书名。读书看报、抄抄写写、剪剪贴贴就是祖父的一大乐趣与嗜好,其实也是他数十年养成的习惯。在祖父晚年的时候,小书房与他几乎是朝夕相伴、形影不离,他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甚至到凌晨一、二点书房里还亮着灯光。祖父对于书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h3> <h3>  祖父爱看书,也热爱生活。他看书看到高兴之处,会不由自主地哼起小曲,快乐得像个孩子。空闲之余,他也会与家人到公园拍照自乐,用他那架老旧的德国徕卡相机。祖父习惯晚睡,因此睡觉之前是必然要吃一些点心的,故有一个装食品的铁盒子常备在枕边。我小时候嘴馋,就黏在祖父身边耍娇,直到吃到美味的饼干、糕点、糖果什么的。祖父爱整洁,睡觉时一定将衣服鞋子摆放整齐,起床后把被子折叠得方方正正,然后整理房间。接着进入他的书房,开始一天新的生活。走进他的书屋,你会看到书桌上各种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他的早饭是简单的鸡蛋牛奶,几片面包。工作中冲一点咖啡、麦乳精慢慢喝,也是他的一个习惯。当我们俩兄弟晚上熟睡时,祖父会过来看看我们是否睡得安稳,帮我们掖一掖被角。诸如此类,都体现了祖父对我们孙辈满满的爱意。不过当我们调皮捣蛋做了错事时,面壁思过、小尺子打手心的惩罚也会等着我们。我记得祖父还养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每一个黑暗的夜里,有它温顺地陪伴着祖父一道入眠。养猫,像极了祖父乐于助人的性格,这可追溯到解放前,亦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充分体现祖父是多么珍惜生命、热爱生命。</h3> <h3>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就是这样一位慈祥而又严格,崇尚文化知识,同时深深眷恋着家乡的老人。祖父与《海宁观潮》一样值得回忆,我要继续通过《海宁观潮》和祖父编著的其它一些书,不断地探寻祖父的足迹。</h3> <h3><font color="#ed2308"> &nbsp;</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 </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