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的起源

守望文明传承

<h3>造父,嬴姓。其祖先伯益为颛顼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据《史记》载:“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徐国始强,率九夷攻周西至河,穆王驰师救周,与楚联合伐徐,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穆王十七年即公元前960年,造父为穆王御。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赵城后,以邑为氏,这是赵姓由来。</h3><h3>赵姓,乃中华姓氏中的煌煌大姓。现今人口已达6000万。</h3><h3>历史上赵姓曾数度是第一大姓,也是皇族贵姓、显尊之姓,位居百姓之尊。赵姓定其郡曰天水,正东乐曰角音,分乎野属昂毕二星。《姓氏联珠》一书云:百家之冠是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赵姓兼容并蓄、刚柔相济,分布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为其他姓氏所不能比,这也是她的一大特征。不管怎么说,赵姓是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中最主要的成员。</h3><h3>赵姓,还是全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赵姓的始祖是谁呢?赵姓与秦始皇的嬴姓同源,其来源笼罩着浓厚的神话色彩。据说是与上古时期帝王少昊有关的姓氏,历史上第一个姓赵的人有的史书记载是造父,而造父是少昊的后裔。《史记·秦本纪》和《赵世家》记载,赵姓可追溯到帝颛顼高阳氏。高阳氏的后代有一女子叫女修。一天,女修正在织布,一只燕子飞来下了一只蛋,女修拾起来吃了,生了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的女儿叫女华的,生了儿子大费。大费即伯益,他在帝舜的时代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将姚姓的女子赐给伯益为妻,并命他负责驯服鸟兽。鸟兽都听伯益的话,很容易被驯服,于是舜就赐他姓嬴氏。伯益生了两个儿子,一为大廉,即鸟俗氏;一为若木,即费氏。</h3><h3>鸟俗氏的后代有个叫仲衍的,长得是鸟的身体,但说的却是人话,他给商帝大戊赶车,并得大戊的女儿为妻,仲衍之后世代在商朝为官。周武王灭纣时,仲衍的后代蜚廉恰好在北方为纣凿造石棺,故未参与周、商之间的战争。蜚廉死后,其子季胜的孙子很得周成王的信任。季胜的孙子造父由于得家族的族传技艺,很会赶车,因此得到喜欢周游天下的周穆王的器重,任驭车大夫。</h3><h3>根据《姓纂》记载:“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h3><h3>造父是因有祖父孟增的功德,成为周穆王的亲信随臣。造父与周穆王的岁数相近,都爱收养天下名马,擅长狩猎。周穆王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造父游潼关得骏马六匹,并知潼关东南山中的桃林产天下名马。当时,周天子车乘的八匹骏马,需品种统一,毛色无杂。造父得六匹名马,若献给周穆王,还少两匹。若留为已用,其品种又都优于穆王车乘之马,自感不安。于是,造父向穆王奏明原委,决定亲自入桃林寻良马,补足八匹,送给穆王。</h3><h3>周穆王看见已得的六匹良马,确实是天下之冠,便催促造父尽快寻良马,以换新乘。据《史记·赵世家·正义》记载:桃林之地,“广阔三百里”,树木参天,遮天蔽日,捕获千里良驹,实为困难。造父在桃林之中,风餐露宿,入蛇蟠之川,闯虎穴之沟,终于获良马两匹,合原六匹为二乘(天子车为二乘,一乘马四匹),以作奉献。周穆王万分喜悦,立即换新舆,并赐造父亲捕的两匹良马,名为“骅骝”、“騄耳”。造父所献的马,均为千里驹,周穆王对造父更是宠爱。有一天,召造父同乘,出都城丰镐(今陕西西安市),纵马西行,不一会,随行卫队,远远地甩在身后,不见踪影。君臣二人,乘兴扬鞭催马,,半日就到了西城。第一次看到这里地广人稀,山川壮丽,景色古朴,大异于关中。加之,珍兽猛禽遍地,顿生狩猎之心,都积极追禽赶兽,很快狩猎获珍兽猛禽满车。这时,天色已晚,无法辨别归途,便决定在西域找住处,寄宿一夜。二人驾车,任凭良马缓缓而行。良马识途,千里驹通神灵,不知不觉就到了难于觅见的仙境--西域瑶池,得到西王母的热情接待。</h3><h3>传说西王母,是容貌绝世,能唱歌谣的神女。周穆王很多天与西王母在瑶池上饮酒唱和,尽情欢娱,乐而忘归,国都不见君主回来,朝纲逐衰,酿成徐偃王之乱。</h3><h3>徐偃王是夏朝封国,徐国君之后。据《括地志》载:“大徐城在泗州(今江苏宿迁东南)县北30里,古之徐国也”。徐偃王见周穆王与造父驱车西狩不归,趁朝纲松懈,自认为叛乱之谋,时机已到,便举兵反周,一时势不可挡。</h3><h3>周穆王自入瑶池,与西王母同乐,早已忘却归朝之事。造父忽见千里驹,性躁不安,料知必有事变。于是,放出一骑,任其飞驰而逝。恰巧,放出之骑,领来周王侍队入瑶池。该侍队已寻找周穆王多日,见千里驹,才知瑶池方位。周穆王得知徐偃王叛变的消息,才知自己已险失其国。立即告别西王母,登舆回朝。造父自任舆驾,八匹千里驹,如龙腾飞云,神速似的回到京城,使徐偃王遂不及防,徐军传闻周穆王,乘八龙驾云而归,一夜之间,士兵逃亡近半。次日,周穆王率大军攻打徐偃王,大破之。</h3><h3>周穆王为了表彰造父在此役中所建的救国安邦之功,赐造父以赵城为邑(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赵氏由此得姓。因此,造父是天下赵姓的立姓始祖,又是血源始祖。</h3><h3>根据《姓纂》记载,赵姓的由来是这样的:“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h3><h3>由此可见,最初以赵为姓的人,是颛顼帝的子孙造父,他以善于驾御,于周穆王的时候,得到了赵城这个地方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称做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传下来。当时的赵城,这个家族曾繁衍到天水(今甘肃省)、南阳(今河南)、金城(今甘肃)、下邳(今江苏)、颍川(今河南)一带。 这是赵姓的由来。而这个家族,从一开始便十分显赫,在春秋时代,自从赵衰辅佐晋文公定霸,赵氏子孙就世代为晋国的大夫,权倾当朝。 到了春秋末期,也就是周威烈王的时候,赵家的权势更大,进一步与同为大夫的韩家和魏家瓜分了晋国,而分别自立为一个诸侯,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三家分晋”。后来,赵国的国势越来越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其都城设在晋阳,也就是现在山西省太原县的北面。由此可见,后来才逐渐移居他处,“五百年前是一家”,以姓赵的人来说,如果像这样认真的推溯,又岂止是500年而已?</h3><h3>总之,从赵姓早期的历史来看,赵姓得姓于赵国,渊源于黄帝、颛顼、少昊、伯益、造父等人,是一个渊源流长、历史悠久,富有正义、威武、显赫和开拓进取并善于文治武功的家族。千百年来,赵姓举着自家的旗徽,在神州大地上繁衍劳作,生生不息,从远古经春秋战国、汉唐、大宋至今天,赵姓均显示出巨族大姓的威望和风采。不说“张王李赵刘、走遍天下稠”,不说赵与马、秦、黄、屏、原本是一家人,且说秦始皇嬴政亦即赵政,是为一统天下的千古奇帝“始皇帝”,且说“赵钱孙李”这句最广为民间流传的姓氏民谣,亦可看出赵氏领尽全中国百家姓两千年之风骚,更可看出赵氏宗室文化影响之深远。</h3><h3>造父哺育了赵姓,也被当今天下绝大多数赵姓人尊为补祖先。西周末年,造父六世孙奄父随周宣王讨伐姜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不利,宣王几为姜戎所俘,幸得奄父子叔带及时救驾,才得以脱险。事后,宣王为感激救命之恩,任叔带为执政,赵姓势力因此大兴。经过几代繁衍,人口也曰见鼎盛。至宣王子幽王时(公元前782年),由于周幽王无道,亲近小人,叔带就离开了周朝来到晋国,为晋文侯效力。叔带之后,在晋国的赵氏家族逐渐兴盛,历任公卿,数主晋国国政。春秋霸主晋文公之成就霸业,多赖赵衰出谋划策。由于赵氏家族势力强盛,引起晋国大夫屠岸贾的忌恨,晋景公时,屠岸贾率诸将尽诛晋国赵氏之族,只有赵朔的遗腹子赵武依赖程婴的救助而得以幸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有人将她搬上舞台、荧屏,成为历演不衰的剧目。不幸中的大幸是逃出生天的孤儿赵武,长大后尽诛屠岸贾之族,为赵氏家族报仇雪恨,并重新恢复了赵氏原有的地位。此后,赵氏的势力又曰益强盛。待九传至赵籍(赵烈侯),率赵姓族人与韩魏两家联合灭掉晋国,建立赵国,成为赵姓历史上第一个称孤道寡的人。</h3><h3>赵国在立国158年后被秦朝所灭,凡11传10世。平阳府赵城县赵氏传三十三世后散于秦灭赵国。亡国后的赵姓族人主要分为邯郸、东武城和天水三支,其中居天水者是赵国末代君主代王赵嘉的后裔,于秦朝时由代王嘉之后赵公辅出主西戎,居天水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其后遂为天水人。汉代时,天水赵氏是赵姓人中的最大支派,族中被封为候爵者达10余人,几乎占赵姓封侯总数的一半。至唐代,赵姓中有5人官拜宰相,其中的3人都出自天水赵氏。只是到了唐末五代时,出自河北涿郡的原西汉京兆尹赵广汉的后裔赵匡胤灭后周建立大宋王朝,一跃使家族变为两宋皇族,才使涿郡赵氏的影响超过天水赵氏。赵姓再度成为国姓。赵姓后人又一次重振祖宗雄风,掌管中华民族的命运三百余载。这期间华夏的科技、文化及商业都发展到祖国的鼎盛时期,中国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成就于宋代;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国都东京(今河南开封)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h3><h3>赵姓既是大姓,又为尊贵之姓氏,历史上有功勋卓著之人被赐福于赵姓,也有冒充姓赵氏的。如在汉代,匈奴人中有位名为安稽的人,冒姓赵氏。唐代,苗族人国珍任工部尚书,也姓赵氏。西夏时,党项羌族国君元昊被宋太祖赐姓赵。但上述这些赵姓人,其后裔的发展在整个赵氏家族中影响不大,远不象其他大姓的来源复杂繁多,而且赵姓人还充实了其他一些姓氏宗族。历史上赵家子孙或受封、或避祸活命以及其他原因,改为黄姓、马姓、秦姓、原姓、屏姓等姓的都有,其后裔遂脱赵氏而另有发展。史书载马姓人绝大多数是赵国大将、“马服君”赵奢的后裔,赵奢就是中国大姓“马”姓人的始祖,名将马援就是赵奢的后代。白族大姓邵姓的重要一支也由赵姓改来。福建漳浦有一座赵家堡,堡里的人皆为赵宋皇室后裔,却全姓黄,这是其先人为避战乱祸扰更改赵姓的结果。据史载,黄姓本身也是尊奉少昊为远祖的姓氏,与赵姓出于一辙。</h3><h3>纵观赵姓的发展史,赵姓衍生了十几个姓氏,有些已发展成人口众多的中华大姓。如果把这部分人之后都加起来,赵姓后人约有一亿之多。世界上还有韩国、朝鲜、新加坡、马不西亚、越南国家有赵姓人,有的还为大姓,其他国家还有大量赵氏后裔,所有赵姓人加起来,绝对又是世界性的特大姓族。这毫无夸张。</h3><h3>赵姓自诞生便神圣于世,久盛不衰。春秋战国时期,赵姓乃王族贵姓;宋朝尤为国姓;元朝时期,张王李赵刘乃汉人中五大姓氏。时至今日,赵姓仍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一个特大姓氏,已发展成多民族的融合体,人口遍布世界各地。</h3><h3>在历史上,姓赵的人也是名人辈出。早期最负盛名的,是战国时代的平原君赵胜。 再如,在汉朝建立了屯田制度的营平侯赵充国;唐代被大文豪韩愈聘为士子师的“天水先生”赵德。到了宋,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那是更不必说了。还有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朝名相赵普;以及元代鼎鼎大名的大书画家赵孟頫等等,都是足以使赵氏子孙引以自傲的伟大历史人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