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周六,天气晴朗。上午去药行街的单位加班,下午要赶到万里学院(邱隘回龙校区)巡考。因为第一次去,不清楚路上要多久,所以中午很早就出发了。</h3> <h3>没想到路上很顺利,竟然提前到了。中途路过邱隘镇上,顺着一条河拐到小路上。</h3> <h3>春天,河水格外丰沛,与岸几乎齐着。路边的大树也都透着一种生机盎然的新绿。</h3> <h3>河岸上,有紫藤装扮着当地居民的院子</h3> <h3>沿河前行数百米,有两座细长的桥吸引了我</h3> <h3>桥头石碑上写明这两座姊妹桥分别叫兴无桥、灭资桥,为鄞县邱隘区水利会建于1966年12月。两桥明显带有一个时代的特征,现为鄞州区文物保护建筑。</h3> <h3>“兴无灭资”是“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的简称。该口号最早出现于195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大跃进”运动兴起之际,并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思想领域的纲领性口号。尤其是1966年文革爆发后,“兴无灭资”口号常常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流行词。</h3> <h3>1966年12月两座桥修建时,正逢文革兴起当年,于是两座垂直相邻的小桥分别被命名为了兴无桥、灭资桥。桥的名字,无意见记录了一段历史。桥头有一块铺路石,本来是一块石碑,上面残存着“……讶逢游子”等字的碑文,应该历史更久远。这块石碑很可能是在文革那个疯狂的年代,被人们当做“四旧”摧毁的。</h3> <h3>桥头有老人,正悠闲地一边沐浴着午后阳光,一边甩线钓鱼</h3> <h3>桥边有一棵大树,仔细一看,竟然是南方比较少见的榆树。</h3> <h3>榆树上榆钱刚刚老去,说明春已经过去大半了。再过几天,暮春时节,榆钱就彻底辞别枝头,漫天飞舞了。</h3> <h3>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其中的榆荚就是榆钱。</h3> <h3>春风吹,榆荚飞;两座石拱桥,一段风云史。弹指一挥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切皆成过往,只有一江春水依旧静静流淌。幸甚相逢,留文纪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