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中国正处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西学东渐之际。钱伟长就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私塾先生家庭。由于做私塾先生的祖父(晚清秀才)早逝,钱伟长的父亲钱声一(钱挚)和叔父钱宾四(钱穆)就是靠从钱氏家族的义庄领取粮米,艰苦度日,并在七房桥办的新式小学任教。少年的钱伟长有时就寄住在父亲和叔父的老师宿舍里。16岁那年,父亲钱声一病逝,他又随叔父在苏州读书。(后来,叔父钱穆到北京大学任中国通史的教授),他的母亲王秀珍除操持家务外,还养蚕、桃花、糊火柴盒贴补家用。清贫的幼年生活和母亲的贤良品德,造就了他奋发有为的精神。妻子孔祥瑛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50年来是他忠实的伴侣。 1 为科学救国,弃文从理 1931年夏天,19岁的钱伟长来到上海参加高考.那时候,升学考试是各个大学自己出题进行的.钱伟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参加了清华、交通、中央、武汉和浙江五所大学的招生考试,结果同时收到了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钱伟长从小学到中学,爱好文科,而视数理为畏途,成于是选择了清华大学的历史系。 就在钱伟长他们刚刚入学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一夜之间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人民在硝烟与血泪中挣扎.钱伟长和大多数青年一样,激起了"科学救国"的热情。钱伟长属于“偏科生”,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作出一个近乎荒唐的决定:弃文从理,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砲"。毅然决定转学到物理系。 钱伟长向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和物理系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提出改学物理的请求。吴教授说:“我查过你的试卷,你的文学和历史考得很好,而你的英语和数理化的成绩不理想,物理尤其差,何必一定要改学物理呢?"钱伟长激动地说:"对,我原来是喜欢文科的,但我觉得文科救不了中国,国家更迫切需要科学技术,飞机大炮。我的数理化成绩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吴有训教授答应了他的请求,不过有个条件:一年后数理化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否则只能回历史系。 2 青年博士生崭露头角 清华大学理科的教材是英文原版的,教师们讲课也用英语。第一学期对钱伟长来说是非常艰苦的,除学习正课和做实验外,还要自己补习英语和中学的一些理科知识,年终考试,钱伟长的各科成绩都达到了70分以上. 4年后,22岁的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1935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和高梦旦奖学金,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1939年7月,中英文教基金会招考第七届公费留学生,钱伟长从3000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录取,第二年1月,22名青年满怀壮志,告别了家乡亲人,乘船赴加拿大留学。 钱伟长进了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跟随系主任、著名的应用数学家辛格教授(原籍爱尔兰,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学习、研究。仅仅50天后,钱伟长与导师辛格合作,用微分几何与张量分析方法,给出了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方程,并以"板壳内禀理论"为题目的博士论文,刊登在著名教授冯·卡门60寿辰文集中,该论文集的论文作者都是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铁木申柯等,此时28岁的青年博士生钱伟长,崭露头角,挤进了世界著名科学家行列,引起学术界的轰动。 辛格教授将自己的得意门生推荐给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系主任冯·卡门教授.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对曾在自己祝寿文集上发表论文的钱伟长,表示热烈欢迎。钱伟长跟随冯·卡门教授作博士后,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研究工作。钱伟长陆续作出了举世闻名的重要成就: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经典之作。1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了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写出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称为“钱伟长方程”。 3 二战时,鬼点子拯救伦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伦敦遭到德国火箭的威胁,英国首相邱吉尔向美国求助,这件事交到了冯·卡门教授的研究所,钱伟长等人议论,德国火箭是从欧洲西海岸向伦敦发射的,多数火箭落在了伦敦东区,这证明德国火箭采用了最大射程。钱伟长当即建议:只要在伦敦市中心外,造成已多次被击中的假象,蒙蔽德国,让他们的导弹仍按原定射程攻击,伦敦市中心就可幸免被炸。英国按这个建议去做,果然应效。邱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不胜感激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没有想到,当年使伦敦幸免于难的是位中国青年。 4 海外游子的拳拳报国心 抗日战争胜利后,钱伟长立即向冯·卡门教授提出了回国请求,可是教授怎么也舍不得放这位精明强干的学生,最后,钱伟长提出要回国探望阔别6年的妻子和还未见过面的已6岁的孩子,冯·卡门教授无奈,只得放行,并再三叮嘱钱伟长:"早点回来"。11946年5月6日,钱伟长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为了不引人注意,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一些书籍。 钱伟长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清华园,立即投入了艰苦紧张的复校工作,工作繁忙,教学任务很重,生活却非常艰苦,他不得不在好几所大学兼课。这时,美国的研究所托人催促钱伟长回美工作,并承诺可以全家迁美定居,只要在一个表格上注明,一旦中美发生战争,绝对忠于美国。钱伟长毫不犹豫地在那张表格上写下了"NO"。 5 功勋卓著的科教成就 归国后,钱伟长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同时并进,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发表了大量的论著,现已出版有《圆薄板大扰度问题》、《弹性力学》、《变元法和有限元》、《穿甲力学》、《广义变分原理》、《应用数学》等学术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的学术论文200余篇。他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有许多开创性的成就,在1955年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国家科学奖二等奖,广义变分原理方面的工作,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关于非克希霍夫-拉夫假设板壳理论的工作,是对固体力学基础理论的新贡献,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自1946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1954年起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的创始人。1956年起被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1983年起任上海大学校长。1984年创建了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任所长。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和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6 钱伟长还是铁杆“体育迷” 在很多场合,钱伟长总要现身说法,畅谈自己对体育一往情深的渊源。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7 钱伟长从大学教授到“大右派” 1957年6月,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对当时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的教学思想提出了意见。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随着反右运动的愈演愈烈,清华报刊上开始长篇累牍地刊登批斗钱伟长的文章,最终他被打成了右派,唯一幸运的是,毛主席的一句话使他保留了教授资格。 钱伟长回忆说:毛主席说,他是好教师,所以要保留教授,就是说我还能讲课的,所以我还给工资的。 当了右派仍不忘为国出力 珍宝岛战役时。钱老回忆:我们开始俘虏了一个坦克,后来陈列了出来,我一看,我说这个坦克设计的很笨啊,你们迎头打,打不坏它,你们让它过去的时候,从侧面打,就能打到里头去,它很薄这个防护板,我一看就晓得。第二天,他们又带了两个坦克来,也陈列在苏联展览馆里头,我再去看,就打的那个地方,所以我说话是很有效的。我还晓得,我们的坦克只能走几十公里顶多了,再远走不了,因为我们的坦克电瓶啊,用铅酸电瓶,坦克启动的时候,需要电力很大的,需要四个电瓶,只能启动15次,这个电就不够了。所以坦克打打停停是经常的事情。 我们可想法子自己做高能电池。我就找化学系,普通化学的教师,他们都同意很我一起搞。一样大的一个电瓶,就足够两千回发动。可以从清华开汽车到天安门再回来。 从钱伟长被打成右派到1966的八年间,这位被困在清华园里的科学家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的事例总共有一百多件。没多久这些校园内的地下科研活动被迫停止。1968年文革期间,这位已经五十五岁的科学家被分配到首都特钢做了一名炉前工。钱老仍不忘和工人们一起搞技术革新,闫师傅和其他工友记忆说:最为深刻的是他们一起白手起家建造的热处理车间,55岁的钱老和我们一起挖大坑。还有钱老和工人们还设计建成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液压机。工人师傅还让他讲课,他感动得痛哭流涕,因为他那时候是右派,是不能上讲坛的。 后来学校又通知清华教授全部到江西鲤鱼州劳动改造,。清华去了八百人,北大去了八百人,首钢的工人们说:你们不是说他没改造好,不让回去吗?钱老还没改造好,我们不放!把钱老留下了。 8 出任上海大学校长,倡议拆掉“四堵墙” 1983年,钱伟长辞去长达38年的清华教授职务,只身到上海工业大学担任校长。担任校长期间,钱伟长提出“三制”——— 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这些当时看来十分“前卫”的教改措施,如今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式。 钱伟长倡议拆掉各系科、专业、部门,以及教育和科研之间的“四堵墙”,抓师资队伍、科学学制、办学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也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他说:“我从美国回来就是为了祖国,我要培养更好的学生!” 钱伟长认为,大学教育必须首先打好基础,专业不应分得过细;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家不是在大学的“摇篮”里培育出来的,而是在长期建设工作的实践中锻炼成长的。1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合并了四所学校,成立了现在的上海大学,钱伟长继续担任校长直至逝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