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把痛苦延碾成薄如蝉翼的金饰</h3><h3> 一一读《多燕子的江南》有感</h3><h3> 南成</h3><h3> 读摩丹的诗集,是在一种悲伤中。因为去年12月19日我在清风笺文学网成立三周年庆典时遇到摩丹,他笑着给我这本诗集的清样,并说要请我作序。岂料天有不测之风云,2019年2月24日下午我在中山图书馆一号报告厅作“古典诗词中的美学原理”的讲座,在会场的过道中还见到摩丹,他也是笑了笑和我招招手,并说:“祝你讲课成功。"也是那种温和开朗的微笑,显出一种特有的温和与真诚。谁知这一见竟是永诀,第二天便在微信群里得知,他因心脏猝死而离开了人世。后来,《岭南松》杂志的领导告诉我,按照摩丹生前的愿望,该诗集仍要出版,我应按照诗人的遗愿作序。一想到摩丹对我的信任,一想到再也见不到他那种温和开朗的微笑了,不禁为他的英年早逝悲从心来。翻阅他的诗集《多燕子的江南》,那些真诚、优美的诗歌像一群群燕子,在这个草长鹰飞的清明节翻飞,仿若摩丹的英灵,在诉说他对江南的一片情深。摩丹的诗集有不少写他故乡赣北的诗,诗集第二首就叫《梦里,赣北故乡》,“我愿逆流而上\梦里\寻找赣北故乡”。啊,摩丹!愿你在天堂继续写诗,让“梦里赣北”的诗意,化作“多燕子江南”的生机勃勃的意境。我知道,这是对你最好的怀念,让我的悲伤也变成一只燕子吧!</h3><h3> 如果说,摩丹 的猝死使我悲伤;那么,读《多燕子的江南》使我从这些真情而不事雕饰的文字中感受到他的忧郁和痛苦,诗人坎坷的遭遇与艰难的生活所凝结成的这种痛苦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尖锐地刺进我柔软的心中,于是,我的心隐隐作痛,也体会到这些诗作现实主义的力量。</h3><h3> 我认真阅读了《多燕子的江南》,这本诗集按照诗人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轨迹分成四个部分:一、《思乡》,72首;二、《客居》,30 首;三、《薄游》,32首;四、抒情,62首。共计226首。无论是《思乡》的泪水、牵挂、忧愁,《客居》的飘泊、孤独,薄游的动荡、感怀;还是怀人的思念、缠绵,抒情的沈郁、决绝,都汇集或折谢出诗人挥之不去的痛苦,因为摩丹2岁半就随父母从城市回到赣北乡下(江西省武宁县),是一个乡村的穷孩子,这种痛苦是与生俱来的。他的出生,本身就是一个悲剧:</h3><h3> “江南,赣北村庄</h3><h3> 爷爷,父亲</h3><h3> 我们下放的地方</h3><h3> 爷爷曾是国民党</h3><h3> 南昌陆军医院</h3><h3> 院长</h3><h3> 要他讲清与蒋介石关系</h3><h3> 他讲不清</h3><h3> 但父亲什么也不是</h3><h3> 我下放时</h3><h3> 二岁半,1968年</h3><h3> 爷爷的医院</h3><h3> 救了很多国军士兵</h3><h3> 同时也救了</h3><h3> 很多解放军</h3><h3> 一位大干部</h3><h3> 把爷爷保了下来</h3><h3> 爷爷黄埔军校</h3><h3> 二位军人亲兄弟</h3><h3> 当年枪毙了"</h3><h3> 摘自《江南,赣北村庄》</h3><h3>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尽管爷爷保住了命,但被清理回乡下,摩丹只得在一个被众人嫌弃和鄙视的眼光中过着贪困的生活。事物是有两重性的,屈辱和贫困使人痛苦,但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h3><h3> “年少的你</h3><h3> 是条硬汉子</h3><h3> 天崩地裂</h3><h3> 没把你吓退</h3><h3> 年少的你</h3><h3> 就是成熟</h3><h3> 眉宇紧锁</h3><h3> 你那坚定的步伐</h3><h3> 与爷爷父亲一起下放</h3><h3> 少年强则中华强</h3><h3> 你没有多余的话</h3><h3> 你带着妹妹,弟弟</h3><h3> 与大人们一起生活</h3><h3> 你住的茅草屋</h3><h3> 在那半山腰中</h3><h3> 山下一排排农房</h3><h3> 江南,赣北</h3><h3> 敬礼男孩"</h3><h3> 摘自《赣北,敬礼男孩》</h3><h3> 这两段诗都是叙事的,但由于取材于亲身的艰苦经历,刻画了令人心碎的经典画面,诗人有刻骨铭心的感受,事中含悲,景中含情,本身就是诗,如古人听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好诗,请看他的《在赣北小城学习打铁》,诗句铿锵,闪烁着钢铁的意志:</h3><h3> “从小</h3><h3> 即打铁为生度日,度月,度年</h3><h3> 一生即如此过</h3><h3> 坐在水边打铁把风花打成雪月</h3><h3> 把自己打成岁月</h3><h3> 把思想打成乡愁”</h3><h3> 这种写法叫“通感”,把“打铁”的具体意像变成“雪月”、“岁月”、“乡愁”等抽象的感觉的词组,既表明了童年、青少年在苦难中成长,又寓意着只有经历了锤打的痛苦,才特有的毅力和坚定。时间的穿越与情感的异动和深入,融合成振奋人心的诗意。</h3><h3> 欧阳修讲“诗穷而后工”,此话精辟地概括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穷”既有生活上的贫乏,也有精神上的苦闷和忧郁。摩丹的不少诗作也是这样,前文所举是生活的艰难而产生的激昂悲奋之“工”,但是痛苦也可以产生优美,这是优美之“工”,那是对故乡、对生活的热爱。他的《那是江南 故乡三月》,洋溢着生命律动的柔媚之美:</h3><h3> “那是江南 那是故乡三月</h3><h3> 那是春风 不停地对我耳语</h3><h3> 桃花谢了 梨花又开了</h3><h3> 三月连接四月 一花接一花</h3><h3> 江南 故乡三月</h3><h3> 雨点 春雨 下个不停”</h3><h3> 花的次第开放,雨的下个不停,使人想起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古诗,这种连续不断的柔媚和温馨、湿润,正是江南之春的特点,春天仿若羽衣霓裳的女子款款走来,美丽而又动人。</h3><h3> 打铁的摩丹也善于敲击诗句,他的诗多是二、四字的短句,并采用了《诗经》中重叠反复的比兴手法,有一种缭绕回环、长歌浩荡的感觉。例如他写故乡的美,不但写景,还写人:</h3><h3> “只是小时</h3><h3> 表妹与我采菱,采莲</h3><h3> 即使又见面</h3><h3> 在江南赣北</h3><h3> 喊我,来赣北</h3><h3> 喊我,来江南</h3><h3> 喊我,在春天</h3><h3> 那是母亲</h3><h3> 那是妹妹</h3><h3> 那是爸爸与弟弟</h3><h3> 那是多燕子的江南</h3><h3> 那是赣北</h3><h3> 春天江南”</h3><h3> 三个“喊我”,五个“那是”,这种重复叠唱使人感到诗人与江南的血肉般的关系,天人合一,多燕子的江南,灵动而飞扬,最后,“春天江南”,人必然会化为尘土,诗人就是“春天江南”,“春天江南”又何尝不是诗人?很深刻的哲理,又很浅近的体会,永远在那里的诗句,不可抵挡的永远的“春天江南”。</h3><h3> 席慕容在《诗的价值》一诗中写道:“我如金匠 日夜捶打敲击\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不知道这样努力地\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词句\是不是 也有一种美丽的价值。”忧郁的打铁出身的摩丹不但写出了痛苦,还写出了“春天江南”这样美丽的诗句,把几许“美丽的价值”留在这本诗集中,也留在这个世界上。</h3><h3> 摩丹在一首写醉酒的诗中说:“</h3><h3>我在三十岁就死了\要到九十岁才埋\我的生活在猝不及防中发生\我在不甘心中告别\有多少人知道\我的作品。”诗人的诗往往是有预见性的,他不幸而中,匆匆离世。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读到他的诗,起码流传六十年,这是摩丹的遗愿,愿在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青年人中,在他九十岁诞辰时,有人读他的诗。</h3><h3> 摩丹不是一个名诗人,但是一个好诗人,摩丹诗友,愿你在天国,继续写“多燕子的江南”。</h3><h3></h3><h3> 于2019年清明节</h3> <h3>上图后排(左一)为摩丹</h3> <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打铁的摩丹也善于敲击诗句,他的诗多是二、四字的短句,并采用了《诗经》中重叠反复的比兴手法,有一种缭绕回环、长歌浩荡的感觉。例如他写故乡的美,不但写景,还写人:</h3><h3> “只是小时</h3><h3> 表妹与我采菱,采莲</h3><h3> 即使又见面</h3><h3> 在江南赣北</h3><h3> 喊我,来赣北</h3><h3> 喊我,来江南</h3><h3> 喊我,在春天</h3><h3> 那是母亲</h3><h3> 那是妹妹</h3><h3> 那是爸爸与弟弟</h3><h3> 那是多燕子的江南</h3><h3> 那是赣北</h3><h3> 春天江南”</h3><h3> 三个“喊我”,五个“那是”,这种重复叠唱使人感到诗人与江南的血肉般的关系,天人合一,多燕子的江南,灵动而飞扬,最后,“春天江南”,人必然会化为尘土,诗人就是“春天江南”,“春天江南”又何尝不是诗人?很深刻的哲理,又很浅近的体会,永远在那里的诗句,不可抵挡的永远的“春天江南”。l</h3><h3> 席慕容在《诗的价值》一诗中写道:“我如金匠 日夜捶打敲击\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不知道这样努力地\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词句\是不是 也有一种美丽的价值。”忧郁的打铁出身的摩丹不但写出了痛苦,还写出了“春天江南”这样美丽的诗句,把几许“美丽的价值”留在这本诗集中,也留在这个世界上。</h3> <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摩丹,原名张洛阳,1965年生,江西省武宁县人,《中国世纪文学》签约作家、诗人。著有诗歌千首,作品散见于《九江日报》、《浔阳江》、《岭南松》、《乡音》、《天山》等报刊,入选多种选集,多次获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