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江南第一渡”——渡江战役之抢占八保洲

祥富

<h3><b>  1949年初,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同年元旦,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宣告将于1949年内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b></h3> <h3><b>  大势已去、四分五裂的国民党政府为了苟延残喘,表面上提出和谈,阴谋争取时间,让反革命残余势力在大江以南作最后挣扎。毛泽东审时度势,1月14日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8项条件作为国共谈判基础,欲以和平方式达到取得革命彻底胜利之目的。</b></h3><h3><b> 1949年1月15日,天津的国民党守军被解放军歼灭。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4月1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以国民政府代表团名义)开始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4月15日,双方代表团拟定《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于20日签字。</b><br></h3><h3><b> 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电告“国民政府代表团”拒绝签字。国共和谈失败。</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b>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既作“北平方式”和平渡江接收江南的准备,又作“天津方式”武力解放江南的准备。早在2月初,就任命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5人组成总前委,领导组织渡江战役。</b><br></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渡江战役总前委</font></h3> <h3>  ▽1949年4月18日,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中央军委关于同意总前委渡江作战部署的电报。</h3> <h3><b>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同时,人民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长江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b><br></h3><h3> ▽《人民日报》刋载的毛泽东、朱德《向全国进军的命令》</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渡江战役要图</h3></font></h3> <p><b>  在有的渡江战役文献中,“西起九江”亦写作“西起湖口”。这里的九江或湖口,均是概略地指出战役西端的地理位置。确切地说,渡江战役西线的首战登陆地,或者说解放江西第一渡的所在地,是江西省彭泽县的八保洲(亦称八宝洲,即今彭泽县棉船镇)。</b></p><p> ▽八保洲之鳞字号洲(今棉船镇江心村)原渡口处的“解放江南第一渡”勒石</p> <p style="text-align: left;"><b>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在日记中写道:“我13军攻占八宝洲”。</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赓日记》</h3> <p><b>  八保洲,是长江进入下游后的第一个大冲积沙洲。正如人们所说的“沧海桑田”,数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浩淼的江水。约在元、明时期,开始逐渐形成沙洲。因初出水面时状似蛾眉,人们称之为“蛾眉洲”。随着沙洲不断扩大,当局将其确定为赣北的彭泽县辖地,汛期过后,不时有人上洲垦荒并短期居住。至20世纪,沙洲面积已达上百平方公里(南北长16.8公里,东西宽6.5公里)。清朝中晚期,陆续有人在洲上分别筑圩,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定居。部分小圩原先按编号称呼,如“鳞字号洲”(“零字号”,还有人以谐音称为“灵芝号”,即今棉船镇江心村)、“下一号”、“复益(一)号”(今复排村)、“二号”等。洲的整体名称,明和清前期为“蛾眉洲”。后依传说:有一强盗用金棺装了各种宝物藏于马当黄山被盗,当贼船行至江中,忽遇大风,帆船沉没,所盗宝物落入江底。其中有八个金元宝,日久天长成八个冲积洲,故统称为“八宝洲”。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度,洲上设置了八个保,又改称为“八保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棉船镇(原八保洲)位置图(百度地图)</p> <h3><b>  (新中国成立后,因其位于江西省北端的长江中间,先后称之为江北乡和江北人民公社。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后,这里成为全国著名的高产棉乡。1962年,自解放后一直担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的邵式平上洲视察,见其四面环水,地形似船,盛产棉花;这位红军初期和方志敏共同开创与井冈山并立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一直称之为“我们的邵大哥”的老革命家豪情勃发,寓满载战略物资棉花在长江中乘风破浪的巨船之意,将“江北”改名为“棉船”。九十年代初,棉船撤乡设镇。如今,沙洲的总面积一百余平方公里,人口约4万人。——此为后话)</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时期的邵式平</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八保洲东边河(今棉船镇金星村,对岸为马当要塞)渡口处</h3></font></h3> <p><b>  四面环水的八保洲,虽然成洲时间不长,但其位置十分重要——</b></p><p><b> 洲头西南上游约10公里,是卡在江中的“长江绝岛”小孤山(亦称小姑山)。这里是长江下游的最窄处,水流湍急,漩涡密布,小孤山与南岸的彭浪矶(亦称彭郎矶),犹如一只铁钳的两爪,紧紧地卡住了长江;</b></p><p><br></p><p>  ▽汛期时的小孤山(图片右下部的山体即为南岸的彭浪矶)</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今棉船镇地理位置(百度地图)</h3></font></h3> <p><b>  八保洲的西、北面当时江面很宽,但江水较浅,只能容小型民船通过(七十年来沙洲又不断向西向北生长延伸,现该段江面已很浅很窄);南、东面主航道水深流急,江面较窄;洲中部对岸的马当矶,是著名的长江天堑。马当要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矶上的马当炮台,居高临下封锁长江。当年日军侵华时,国民政府曾在此部署重兵,并在马当矶边的江中沉下大量船舶,以阻止日军溯江西进。可以说,占领了八保洲,就等于拦腰扼住了长江。</b></p><p><b> 1912年10月,孙中山曾到长江彭泽段水域视察,之后他在《建国方略》中关于整治扬子江(长江)指出,“更有数处,须行削裁,而小孤山上游及粮洲二处尤为重要”。此处的“粮洲”(亦作良洲)即为八保洲(粮洲是八保洲当中的一个洲名)。</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当矶</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江中的渡轮上东望马当矶</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八保洲岸边南望马当矶</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b>  因此,先行攻占八保洲,斩断国民党军队长江防线东西两大集团(鄱阳湖湖口以东的汤恩伯集团及以西的白崇禧集团)的水上联系和相互支援,是保障解放大军渡江作战的重要一环。</b></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马当炮台<br></font></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  1949年4月15日,二野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下达作战命令:“……37师109团渡江攻占八宝洲担负江面掩护任务”。</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 按照兵团部署,109团必须在全军渡江前抢先攻占八宝洲,控制江面,防止敌军舰从水上拦阻我军渡江,以保障兵团主力渡江的安全。</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赓</h3> <h3><b>  13军37师109团,是红四方面军保留下来的建制最完整的红军团,是该军的第一主力团。有人说,37师以至13军战史上的军功,多半是由这个团书写的。时任团长顾永武,不到13岁即加入红军游击队,参加了第三、四次反围剿和长征,是有名的“红小鬼”和战斗英雄,号称陈赓麾下的“十二座山峰”之一。</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顾永武</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箭在弦,待命出发</h3></font></h3> <h3><b>  攻占八保洲的战斗,于4月20日夜开始进行。</b></h3><h3><b> 当夜月色朦胧,江涛汹涌。</b><b>前半夜,</b><b>109团悄悄地从江北沟渠中拖出隐蔽的船只,越过劈开的江堤,100多只大小战船在杨家墩起渡点一字排开。</b></h3><h3><b> 午夜1时,37师副师长赵华清(后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和109团团长顾永武(后任成都军区副参谋长)亲率渡江第1突击营(109团1营)登船,1时40分向对岸进发,十多分钟后即靠近了八保洲滩头阵地。</b></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舟竞渡</h3></font></h3> <h3><b>  战船快接近滩头时,我军北岸阵地上的20多门山炮、迫击炮和10多挺重机枪按战前测定的目标猛烈地轰击,准确地摧毁敌军火力点。凌晨2时,当敌人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时,我军悄悄爬上江堤,抓住了2名正在巡逻的敌兵。经突审,随即乘敌混乱之际越过堤埂,冲进驻守当地的国民党军营部,俘获了正从一间房子里跑出来的敌军官。该营营部和机炮连100余敌军如惊弓之鸟,丢下枪炮择路逃命。</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冲向滩头阵地</h3> <h3><b>  在第1突击营占领八保洲主阵地的同时,第2和第3突击营也从左右两侧迅速前进,消灭残敌。第二突击营向复往洲右前方的张升洲推进,敌军迅速溃退,望江县保安团也逃之夭夭。第3突击营也很快攻进到鳞字号洲头。至此,敌军吹嘘的八宝洲是“永远也炸不沉的军舰”,在一夜之间就被我109团全面攻占了。</b><br></h3> <h3><b>  渡江战役70年后,当年渡江的历史见证人、现年92岁的老船工路小牛回忆说,那天,江面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江雾,气温很低,寒气袭人。路小牛的小木船共乘座8名解放军战士,每个战士配一杆长枪,一个子弹带,两个手榴弹,路小牛在船尾奋力划桨……20分钟左右,路小牛的渔船成功抢渡到对岸外滩。“当时心里并没有感到害怕”,路小牛语气坚定地说。</b></h3><h3><b> 近些年,在彭泽县陆续发现《渡江船工光荣证》、《渡江支前光荣证》和《船工抢渡证》等,它们都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4月颁发给当地船工的。这些“光荣证”鲜活地证明了当年人民对解放军渡江战役的有力支援。</b></h3><h3> ▽图为老船工路小牛手拿渡江支前船工证书,向人们介绍当时的情况</h3> <h3><b>  ▽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政治部颁发给“工友”路小牛的《光荣证书》:</b></h3><h3><b> “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所进行的抢渡长江,解放全国的作战中,船工英勇参加,不怕艰难,横渡天险,在这一伟大壮举中光荣立功,在革命历史上永垂不朽。特制光荣证书,以为纪念。”</b></h3> <h3><b>  4月21日上午,渡江先遣团全部到达东边河沿线,控制了长江主航道,掩护左右两翼主力部队渡江向南岸进攻。中午时分,敌军从九江方向调来三艘炮艇,向八保洲开炮,企图顺江东下,阻止我主力部队从小孤山至华阳一线渡江。赵华清和顾永武立即命令各种火炮和重机枪集中火力阻击。敌炮艇吓得掉头西逃。</b></h3> <h3><b>  109团攻占八保洲,控制了长江,掩护了第15军渡江第一梯队的右翼安全。 21日下午和夜间,第15军军长秦基伟率领主力部队向长江南岸进击。21日15时,15军开始炮兵试射,16时45分开始炮火准备。19时30分,44师突击梯队乘数百只战船由吉水沟进入华阳出发位置,23时20分,船只通过主流后被敌发现,顿时,枪声大作,炮声隆隆,照明弹此起彼伏。突击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23时50分占领滩头阵地。接着,后续部队45、43师顺利渡江。</b></h3><h3><b> 4月21和22日,第15军和第13军在华阳至小孤山段相继渡过长江。二野渡过长江后,随即多路并进,向江西腹地和浙赣边境挺进。21日攻占香山、黄山;第二天攻占马当要塞和彭泽县城。5月17日解放了赣北重镇九江市。9月,解放了江西全境。</b><br></h3> <h3><b>  《陈赓日记》(1949年4月21日)载明:</b></h3><h3><b> “上午阴,下午倾盆大雨。王、宋两兵团昨晚已渡过二十七个团[注①]。我十三军攻占八宝洲及三号洲,颇有缴获。我秦军[注②]黄昏开始炮击,顷刻间,香口至毛林段化为一片焦土(敌报话机中自述),可见我炮火之猛烈。该军至晚十二时止已渡过五个团。十三军无船只,只好望江兴叹。”</b></h3><h3> [注①]王,即王建安,时任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司令员;宋,即宋时轮,时任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司令员。该两兵团于4月21日凌晨发起渡江作战,在贵池至芜湖间实施突破,一举将敌长江防线(东集团)拦腰斩断。<b><br></b></h3><h3> [注②]秦军,即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下辖的第15军,时任军长秦基伟。</h3><h3><b> ▽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手稿</b></h3> <h3><b>  抢占八保洲,切断了敌长江防线东西集团之间的水上联系,打开了渡江战役西线的大门,揭开了解放江南的序幕,对解放大军胜利渡江至关重要。在后来兵团党委的庆功大会上,109团被授予“渡江杀敌第一功”的光荣称号。20日夜109团的“解放江南第一渡”,和紧随他们挺进江南的15军几年后在上甘岭创造的英雄业绩一样,均在我军战史上万古流芳!</b></h3> <h3>  ▽八保洲之沙凸洲(今棉船镇政府所在地金洲社区)今日街景一瞥</h3> <h3><b>  上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笔者的祖父兄弟二人,携家小离开当时兵荒马乱的原居地,辗转数百里来到八保洲,在鳞字号洲紧挨渡口处的堤坝上筑庐定居。先祖当年可能不会想到,他们选中的这处风水宝地,日后会成为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西线首战的登陆点;而该地周围几十年后万亩连片的油菜花,作为“上半年一船金、下半年一船银”的棉船主打的文化品牌,新世纪以来又成为市、县政府联合举办的一年一度“江中花海·魅力棉船”文化旅游节的主景点。</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江哺育江心岛,万亩沃野披黄金。</h3> <h3>  ▽这是当今棉船镇江心村(原八保洲鳞字号洲)渡口处。由于七十年来沙州不断向西向北生长延伸,当年宽阔的江面,如今在枯水期时已成貌似小河的狭江。<br></h3><h3><b></b></h3> <h3>  ▽每年春天,“解放江南第一渡”登陆点及周边金灿灿的油菜花海<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银花绽放的秋天</h3></font></h3> <h3>  2019年3月23日,由彭泽县人民政府和九江市旅发集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九江陶渊明悠闲文化旅游节暨第七届“江中花海·魅力棉船”油菜花旅游文化节,在五万亩花海的棉船隆重开幕。</h3><h3> ▽图为设在“解放江南第一渡”处的开幕式主会场。</h3> <h3><b>  八保洲—江北乡—棉船镇,是名副其实的“赣北第一乡”。这里见证了先辈们拓荒治水的不朽功绩,这里见证了解放江南第一渡的奋勇进军;这里见证了新中国农民“站在家门口,望到天安门”的宽广胸怀,这里见证了鱼米之乡油棉并重多措并举图共富的坚实步履……富饶美丽的棉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作出了显著的业绩,涌现出江善讲等多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多届全国人大代表,1994年又荣膺国家民政部授予的“中国乡镇之星”的殊荣。几十年来,包括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的各级领导频频登岛视察调研,棉船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得到提升。金花银花交相辉映,江南江北鼓满风帆;继往开来百花齐放,宝岛明天更加辉煌!</b></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延伸阅读:</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西解放第一渡》</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邱志宏</b></h3><h3> (原载《九江红色记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4月北京第1版,有删节)</h3><h3><br></h3><h3> 1949年初,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我军七个兵团百万雄师挥戈南下,虎踞长江北岸。一个“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巨大潮流,已势不可挡地向长江南岸涌来。</h3><h3> 当时,蒋介石意图依凭长江天险阻挡解放军南进,遂在湖北宜昌至上海3000余里的长江沿线部署了约70万兵力,并以江西湖口为界划为东、西两个战区。这样,江西成为沟通国民党东西两个战区以及长江防线与东南、华南联系的枢纽,在国民党的战略布局中,其地位举足轻重。为此,他们在江西境内部署46军、68军和22军、103军各一部,一个独立师,3个保安旅,分别驻守在进贤、玉山、上饶、修水和赣南等地,其中46、68军各一部主力驻守在瑞昌至彭泽一线长江沿岸,妄图阻挡人民解放军渡江进入江西。</h3><h3> 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批驳蒋介石的元旦求和文告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提出以彻底消灭反动势力为基础的八项和平条件。同时,指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实施渡江战役痛击国民党反动派。根据形势的需要,第二野战军3个兵团计19个军、第三野战军4个兵团计12个军整装待发,迅速部署在皖北长江沿岸。形成东起江阴、西至湖口千余华里渡江战线,并按东、中、西3路分置军事力量。东路由第三野战军8、10两个兵团担负张黄港至金河口(南京西)的渡江任务;中路由第三野战军7、9两个兵团担负金河口至枞阳的渡江任务;西路由第二野战军3、4、5兵团担负湖口的渡江任务。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地方武装,则在黄梅和武汉之间活动,牵制白崇禧的桂系军队,策应渡江战役军事作战行动。</h3><h3> 3月1日黎明,二野13军37师副师长赵华清带领由109团和师侦察连组成的先遣支队,从河南漯河地区出发向皖北望江地区挺进。随后13军主力和第二野战军所属部队相继出发,途经河南省上蔡、汝南、息县、潢川等地,夜以继日地向皖北长江沿岸挺进。4月6日,37师109团和师侦察连经长途跋涉,历尽艰险,连续行军1000多公里,按时抵达长江北岸的安徽省望江县吉水沟、虞家图、刘家咀一带。接着,第二野战军的所属部队迅速到达宿松县城附近安营休整,进行紧张的渡江作战适应性训练。</h3><h3> 4月15日,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向所属部队下达渡江作战命令:15军为左纵队,从华阳镇渡过长江,攻占东至、彭泽县边境香山口;13军为右纵队,37师109团渡江攻占八宝洲担负江面掩护任务;13军主力渡江攻占彭泽县城,控制马路口,协同15军歼灭马当要塞守敌。按照兵团部署,37师109团必须在全军渡江前攻占八宝洲,控制江面,防止敌军舰从水上拦阻我军渡江,以保障兵团主力渡江的安全。</h3><h3> 接受任务后的37师109团党委及时召开会议,认真分析研究敌情和地段等问题,认为渡江准备做得好坏,是保证部队渡江的关键;重点是搜集渡江船只,聘请船工、水手,在水上训练突击队,加强对渡江地形、敌情的侦察;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消除部队中存在的各种顾虑,树立必胜的信心。并确定了渡江作战时各营的任务和团领导的具体分工。为此,攻占八宝洲的准备工作全面展开。</h3><h3> 4月21日凌晨1时,月色朦胧,江涛汹涌。我37师副师长赵华清与109团团长顾永武率领部队越过劈开的江堤,悄悄地进入杨家渡起渡点。100多只筹集来的战船一字摆开,战船上的突击队员们个个英姿焕发。1时40分,随着指挥船上发出开船渡江的命令,顿时,100多条战船像离弦之箭,齐向八宝洲敌军滩头阵地冲去。而此时,我军北岸阵地上的20多门山炮、迫击炮和10多挺重机枪按战前测定的目标也已猛烈地轰击,准确地摧毁敌军火力点,呼啸的爆炸声激荡着奔流的江水,也惊醒了在沉睡中的敌军。</h3><h3> 凌晨2时,当敌军滩头阵地和地堡中的敌人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时,我们冲在最前面的指战员已悄悄爬上一段绿柳掩映的河堤。勇敢机智的侦察兵抓住2名正在巡逻的敌军,经突审得知这里是国民党军的一个营部和机炮连驻地,共有100余人。当营房中的敌军发觉巡逻兵被抓住时,惊慌地叫起来:“共军来了,快开炮啊!”可是敌兵早已如惊弓之鸟,逃命心切,个个不听长官命令,丢下枪炮择路逃命。而我们的侦察兵也当机立断,乘敌军混乱之机,越过堤埂,冲进敌军营部,缴获了正仓惶地从一间房子里跑出来的敌军军官的枪械。被俘后的军官连连磕头说:“真想不到你们共军来得这么快,我们精心布防了几个月的江心阵地竟在一夜之间就被你们攻破了”。</h3><h3> 在突击营占领八宝洲主阵地的同时,我109团第2、3突击营也从左右两侧迅速前进,消灭残敌;第二突击营向复往洲右前方的张升洲推进,敌军迅速溃退,望江县保安团也逃之夭夭。第3突击营也很快攻进到鳞字号洲上。至此,敌军吹嘘的八宝洲是“永远也炸不沉的军舰”,在一夜之间就被我109团攻占了。<br></h3><h3> 21日12时,我37师副师长赵华清和先遣团团长顾永武根据敌情的变化,控制江面,掩护左右两翼主力部队渡江,继续做好进攻长江南岸的战斗准备。这时,异常惊恐的敌军,为了守住长江南岸的阵地,急忙从九江方向调来3艘炮艇,一面向八宝洲开炮,一面顺江东下,企图阻止我15军主力从华阳镇地段渡江,并截击我13军主力从小孤山至八宝洲一线渡江。针对这一突发情况,赵华清和顾永武立即命令:各种火炮和重机枪全部集中到八宝洲南岸沿江一线,坚守阵地,猛击敌艇,在强大的火力阻击下,敌炮艇吓得调头西逃。当天下午和夜间,军长秦基伟率领15军向长江南岸的香山和黄山进击,仅用30分钟就在南岸滩头占领阵地,一举突破了敌军的长江防线。</h3><h3> 22日,我军主力冒雨渡江,攻占彭泽县城。早已盼望解放的彭泽人民,自动组织十多条船只,冒着枪林弹雨横渡长江,迎接解放军渡江。当天38师112闭占领和解放马当,下午5时,37师110团进驻彭泽县城,全城人民鸣锣击鼓,燃放鞭炮。锣鼓声、鞭炮声和男女老少的欢呼声汇成了一支欢迎解放军的交响曲。是日,宣告成立以陈岳东为县长的彭泽县人民政府,接管旧政权。28日,成立中共彭泽县委员会,赵振邦任县委书记。从此,江西省第一个解放的彭泽县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h3><h3> 八宝洲和马当要塞的占领,打开了江西的北大门,揭开了解放江西的序幕。二野渡过长江后,随即多路并进,向赣东北腹地和浙赣边境挺进。4月28日,湖口县解放,5月12日都昌县解放,17日,赣北重镇九江市获得解放,18日攻克瑞昌,很快又解放了赣北安义、德安、永修、星子、武宁、靖安、修水等广大地区。至9月30日,江西全境均获得解放。</h3><h3> </h3> <h3><b>鸣谢 本文中的文字素材主要源自《陈赓日记》、《九江红色记忆》等历史资料,部分历史图片资料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谨向原作者和原发布者致谢!</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