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峨眉山麓————记第一医院部分50后发小的聚会————高 岩 于新建 2019.4.7.

昕剑

<h3>  大地回春,桃红柳绿,这是一个温暖祥和的季节。博山人民公园已经被自然装扮的春意盎然,像是在预祝我们原第一医院部分50后的发小聚会圆满成功……</h3> <h3>  许多发小有各种原因不能赶来参加,都通过微信发来了祝贺。他们是:</h3> <h3> 发小祁琴不能前来参加,发微信致贺:“各位发小,非常遗憾,我因为身体状况不能去参加这次聚会了。说心里话,我是真想去,想你们,想老家,想大食堂和那两颗芙蓉树,我相信一定还有机会。下次发小团聚我一定到。祝大家回家团聚快乐!”</h3><h3> 这是祁琴去年在南美洲旅游时,亲近宠物时的照片,从那灿烂的笑容里,我们仿佛看到她当年快乐爽直、活泼可爱的身影。</h3> <h3>  发小范志红因小学同学聚会,与我们的聚会冲突而不能前来,故“请假了”。这是她与她的小饼干,好像似在说,祝贺发小们聚会快乐!</h3> <h3>  发小王刚因工作原因不能参加聚会,发微信致辞:“非常遺憾,不能和发小们相聚,以后有机会再见吧。”</h3><h3> 这是王刚在演奏萨克斯曲《九儿》。</h3> <h3>  因故不能如时赴约的发小高震也托姐姐高岩带来祝贺,祝贺发小们聚会幸福快乐!</h3><h3> 这是高震正在作画。</h3> <h3>  远在珠海的发小郭鲁芝不能前来参加聚会,她发微信深情地表示:“我们这些发小们从小就在这座峨眉山中的医院里玩耍、奔跑,熟悉医院的每一个角落,熟悉上山的每一条小路,趴过山上无数个山包。我们好多人出生在这里,许多的父母辈也在这医院里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当春天槐花盛开的时候,漫山满院充满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我们这些男男女女的调皮孩子,拿上钩子树上树下、上窜下跳地摘槐花,家家的餐桌上也充满了花香……。对这个医院的感情我是如此之深,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永远不会忘记!所以,我微信名字叫“槐花”。”</h3> <h3>  4月7日,恰逢星期日,我们驱车前往,路过了这座建国初期建设的工人文化宫大楼,现在依然保持完好。</h3> <h3>  到了第一医院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远处的住院处大楼,体量很大,预示着人民的卫生事业确实向前大大的发展了。</h3> <h3>  这是门诊部大楼。</h3> <h3>  博山美术家将衍山雕刻的南丁格尔女神像远远地屹立在门诊部前面。</h3> <h3>  这难忘的崖(yai)头啊,承载了我们多少的日日夜夜啊,虽然你周围布满了建筑,掩饰了你的过去,但丝毫掩饰不住我们早已熟悉的那三段式路程,回家、上学、上班,……几乎承载了我们的全部。记得读高中的时候上晚自习回家,走在第一段斜坡上,喇叭里的《新闻联播》节目传来了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这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激动的我坐在桥面上久久没有回家……</h3> <h3>  拐过来就是餐厅了。</h3><h3> 刘志伟、郭红军和早早到达的姜永利已经等在医院餐厅前面了,脸上挂着的还是童年时代的那个熟悉笑容,真情流露啊……</h3> <h3>  按照聚会的事先安排,大家一齐信步游览建在医院上面的峨眉山公园。</h3> <h3>  看大家的体态,是不是还是当年的身影呀 ?!</h3> <h3>  高岩热情地带着长枪短炮,忙着给大家照相服务。</h3> <h3>  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边走边聊。</h3> <h3>  公园里梯田的鲜花已经盛开。</h3> <h3>  过去种下的小槐树如今已经树立参天,也许有我们当年种下的那棵。</h3> <h3>  公园的密林深处建有精致的凉亭和活动场地。</h3> <h3>  崔巍和新建边走边找,似乎在找童年上山刨蜀黍楂的感觉……</h3> <h3>  登上峨眉山顶,向山下俯瞰,一排排整齐的宿舍楼一览无余,西边原山的颜灵塔与我们旁边的文笔峰遥遥相对。</h3> <h3>  文笔峰过去我们都叫“馍馍顶”。现在这座不是古人留下的那一座了,已经在前一轮的发展中被烧成了水泥,而这一座是择地新建的。虽然缺失了沧桑感,但现人对古老文化的抢救,倒是一种难得的善举。</h3> <h3>  “文笔峰”题字是从博山走出来的老革命张敬焘先生(部级领导)书写,峰身上留有本地文化名人的墨迹,区政府和王颜山书写的《重修文笔峰记》值得一读。</h3> <h3>  大家在文笔峰前合影留念。</h3> <h3>  下山了,沿着上来的那条路,路边的连翘向我们招手呢……</h3> <h3>  往日标志性的工人疗养院楼已经变成了康复医学楼,只有那两尊鹅卵石的大立柱还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似乎在宣示着那个时代仿苏建筑的辉煌和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痕迹……</h3> <h3>  一排排整齐的宿舍楼,在红花绿树掩映下,显得整洁有序,人们的生活已经改变了。</h3> <h3>  宴会开始前,在座的发小老大荣海大哥,通过视频,即席赋诗一首,博得大家喝彩:</h3> <h3>  高岩一直忙着给大家拍照,此时也热情举杯向大家祝词。</h3> <h3>  亚萍在宴会上奉献了一篇朗诵词《我爱峨眉山麓》,博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h3><h3> “……我们生活在峨眉山麓的环境里,感受着东西南北的方言,沐浴着先进文化的洗礼,欣赏着救死扶伤的精湛技艺,吮吸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营养。久而久之,就完全融入了这个氛围... ...</h3><h3> 时光在悄悄地流逝,当我们感叹“时间都去哪儿”的时候,蓦然回首,我们已经长大了。不是吗?一大批“发小”们活跃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有工程师、研究员、教师、设计师、美术师、医生、演员、运动员,还有企业员工、经理、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等,无论命运把我们抛在哪里,就在那里发热发光,为祖国的发展出力流汗。父辈们的形象就是我们心中的“文笔峰”,虽然不高,但一直巍峨挺立,激励着我们自强不息……</h3><h3> 我忽然觉得,……在我们的心底,已经深深地爱上峨眉山麓这个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因为我们已经将生命的最好年华,奉献给了这片深爱着的土地,像我们的先辈那样,已经在这里放飞了我们共同的青春理想……”。</h3> <h3>  席间,大家互相交流,好像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任何形容都是多余的,任何的时间都难以把它停止……</h3><h3> 最后,合个影吧,留住这难忘的瞬间。</h3> <h3>  从照片看参加聚会的发小们:第一排(从左往右)于新建、刘志伟、姜荣海、崔巍、姜永利;第二排郭红军、邵艳萍、王建伟、李梅、刘亚萍、于萍、姜永伟、高岩。</h3> <h3>  宴会后,我们参观了院史馆,亲身感受老一辈们艰苦创业、发展创新的辉煌成就,回味伴随我们成长的难忘历程,重新沐浴一番峨眉山麓的岁月洗礼,意味深长啊!</h3> <h3>  激动之余,我们也挥毫写下我们的心历感受。</h3> <h3>  走出院史馆,大家纷纷在馆前留影纪念。</h3> <h3>  在医院的东门(即原卫校的正门)台阶上,大家合影留念。</h3> <h3>  在博山考院小学(原新建二路小学)读书的发小们在他们的母校前合影留念。</h3> <h3>  在学习过的地方聚会,难掩有心而发的喜悦。</h3> <h3>  就要分别了,大家相互道别……</h3> <h3>  拥抱分别吧,激动的差一点留下热泪……</h3> <h3>  亚平啊,竟然不敢回望这个场面……</h3> <h3>  蓦然回首,透过镜头追望着荣海、永利和永伟三兄弟远去的背影,渐行渐远,真的我们又分别了。耳边似乎响起了文人徐志摩那首诗篇:</h3><h3>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再别康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h3><h3>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h3> <h3>  如果我们还需要说些什么,那就让我们最后默默地祝愿:</h3><h3> 这里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礼赞;春草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峨眉山!</h3><h3> 此时我不能泣叹,相聚是下次的期盼;春草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峨眉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