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会 七彩云南

婵娟千里

<h3>  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心事悸动起来,尽管我们居住的城市还时有阴雨,据说今年还有可能遭遇"倒春寒",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急切地想要投入到春的怀抱。这次选择了去云南。其实,我们几乎都曾经分别去过云南。比如我吧,去过昆明、楚雄、大理、丽江、路南石林、泸西阿庐古洞、西双版纳、景洪橄榄坝等等,甚至还从云南南面一个叫"打洛"的地方出过边境,踏上了缅甸的土地,在那里买回了一本邮册,虽然里面的邮票算不得精美,留作纪念而已。有的地方还去过多回,早也领略过它们的风情。但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再次选择云南。因为我们的旅行,不仅是结伴而已,更是以友情的名义。目的地不是显得那么重要,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与好友一道看风景的心情。况且,彩云之南实在是一个值得多次去旅行的地方。</h3> <h3>  云南 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的人类。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旧以云岭以南得省名。战国楚时为滇国地,故简称为滇。汉代属益州,三国蜀置云南、永昌等郡,唐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居民三分之一为少数民族,有汉、彝、白、哈尼、傣等20多个民族,是我国民族数最多的省份。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滇东高原四季无寒暑,滇西岭谷则十里不同天,总体而言,气候宜人。</h3><h3> 云南各地自然景观多姿多彩。茶花、杜鹃花、玉兰花、报春花为四大名花,被称为天然动植物园的热带雨林中有闻名于世的野象、獭猴、巨蟒、孔雀等异兽珍禽。</h3><h3> 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和会泽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昆明滇池、路南石林、大理、西双版纳、丽江玉龙雪山、三江并流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南还有宾川鸡足山、通海秀山、玉溪龙泉山、澄江抚仙湖、腾冲火山群等,民族风情颇具特色,如路南火把节、橄榄坝泼水节、大理三月街等。</h3><h3> 云南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纪念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31个之多,这表明和诠释了云南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绮丽的民族风情,还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过往。遍及全省各地的公园温泉、石林溶洞、名山寺院、民族风情、奇花异卉、珍禽异兽、名特产品等等,吸引着国内外游人,确为极好的旅游大省。</h3> <h3>  昆明 云南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滇中城市群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中心、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早在战国后期,楚将庄蹻率兵入滇,即在滇池周围和当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汉武帝时,"昆明"一词,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民族的族称出现。此时,汉设立了"孟州郡",隋朝设“昆州"。唐、宋时期是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的"东郡",称“拓东城",又名"鄯闸城",元朝时定名为“昆明县",1928年设昆明为市。</h3><h3> 昆明是滇中高原上一座四季如春的城市,由于有着滇池的眷顾,这里气候温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常年百花盛开,春看樱花,夏观杜鹃,秋览名菊,冬赏山茶,享有“春城"“花都“之称。昆明市内外多名胜古迹,闻名遐迩。有道是: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h3><h3> 今天的昆明还有不少美称,如不夜之城、花海之城、湿地之城、山河之城、穿越之城、美食之城等等。</h3><h3> </h3> <h3>  第一站,我们前往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h3><h3>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系清王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与天津的北洋讲武堂、奉天的东北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后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云南讲武堂创办于1909年,至1928年共办十九期,每期一年半至两年,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科。后来,还招收有归国华侨和外国留学生。今保存的讲武堂主楼为走马转角楼的两层砖木建筑,东西南北四楼各约长120米,宽10米,高12米;南楼中部的阅操楼约高15米,宽13米,规模宏大。清王朝创办讲武堂的目的在于扑灭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是教官和学员中有不少是同盟会会员,反使该校成为了当时云南革命力量的重要据点,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和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首义"中,起了很大作用。</h3><h3> 云南讲武堂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讲武堂的毕业生在护国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在近现代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云南讲武堂走出了朱德、叶剑英两位元帅、国家领导人,走出了李根源、顾品珍、唐继尧、卢汉、林振雄、王柏龄、何应钦、杨杰、朱培德、盛世才、龙云等等众多名人,不仅如此,还为亚洲一些国家培养了人才,从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招收了200多名来自缅甸、越南、朝鲜、韩国的留学生。亚洲四个国家的国家领导人都在云南讲武堂接受过系统教育和训练:如越南的武元甲、朝鲜的崔庸健、韩国的李范爽、缅甸的吴奈温。</h3><h3> 还值得一提的是,云南讲武堂比黄埔军校早办了十五年。云南讲武堂对中国近代最著名的黄埔军校的创办做过出重要贡献。黄埔军校是在云南讲武堂的直接支援下建立起来的。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应邀援助建校,首批派出教官刘耀扬、叶剑英、林振雄、王柏龄等前往助教,分别担任步、骑、炮、工四大兵科科长,同时派出了一批带枪械的教官协助办学,因此,云南讲武堂在黄埔军校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地位,而黄埔军校的学生后来几乎都成为了国共两党的高层人物。这也解释了蔡锷既不是中华民国首义,也未直接推翻袁世凯,且英年早逝,尚能在国共两党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被视为军神的缘故。</h3> <h3>  说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必须得提及蔡锷。</h3><h3> 蔡锷 湖南邵阳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民主革命家,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15岁时,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尤受梁启超的赏识,两人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蔡锷后赴日本留学,其时,国力孱弱,山河破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囷",表达了满腔的爱国抱负。在日本期间,他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一方面苦苦思索拯救国家的途径。后来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在此学习期间,与蒋方震、张孝淮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毕业回国后,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任职,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不久,云贵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并且担任讲武堂领导和教官。</h3><h3> 蔡锷带给讲武堂的第一个珍贵礼物是他根据曾国藩、胡林翼治兵作战经验和自己实践感悟编辑整理的《曾胡治兵语录》。讲武堂学员能得到大牌军事家亲自教授其宝典秘籍,名将辈出也不足为奇了。蔡锷对讲武堂的第二个贡献是对师生的革命行动进行了隐蔽的保护。他既不宣传革命,又不主动与师生来往,只是暗中告诫:时机不到不要轻易行动。当时,云南正在酝酿以推翻清王朝为宗旨的民主革命运动。云南陆军讲武堂里的学员中有大量的同盟会会员和从日本回国的思想激进的青年军官,他们活动频繁,积极策划和组织反清斗争。蔡锷虽不是同盟会会员,却暗中与之保持联系,并表示,一旦发生革命,"绝对同情支持。" 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他被推选为临时革命军总司令。不久,与李根源率起义军顺利攻占云贵总督署,这就是昆明辛亥起义,因胜利日正值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起义”。随即蔡锷任都督。蔡锷对讲武堂的第三个贡献是重塑讲武堂。辛亥革命成功后,蔡锷下令重新招生,并将讲武堂更名为陆军讲武学校,为之倾注自己的军事思想,挑选德才兼优的人担任教员,以便培养更多优秀的军事人才。朱德因为在重九起义中的优异表现,就被聘为教官。蔡锷对讲武堂的第四个贡献是成为了军校的旗帜和形象代言人。1915年,袁世凯复辟称帝,蔡锷抱定"为四万万国民争人格"的坚定信念,以重病之躯,和李根源、唐继尧一起,首举护国义旗,击碎了袁氏洪宪帝制梦。蔡锷为国操劳,英年早殒,并尊为“护国军神“。蔡锷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成为讲武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蔡锷成为讲武堂的一面灵魂旗帜,同时,成为讲武堂的精神化身和形象代言人。1916年,蔡锷喉疾恶化,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次年,迎回故土,国葬于长沙岳麓山,称“民国国葬第一人"。</h3> <h3>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一声声,如颂如歌如赞礼,赞的是,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八十年代的电影《知音》演绎了一段关于侠妓小凤仙与护国将军蔡锷的民国佳话和传奇的爱情绝唱。</h3><h3> 这段共和英雄与红颜知己的故事流传甚广,让人们深羡不已,更是感动了那个时代无数的少男少女。</h3><h3> 据史载,小凤仙确有其人。蔡锷与北京的小凤仙来往,被传出了"爱情故事“。其实是蔡锷为了麻痹袁世凯,故意流连忘返于八大胡同,花酒雀战,佯示放纵,借助小凤仙的帮助,以掩护自己的行动,最终摆脱袁世凯的监控,得以重回云南誓师护国。这种说法在云南讲武堂陈列馆得到了印证。</h3><h3> 蔡锷曾赠小凤仙"此地有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和"自古佳人多颖悟,从来侠女出风尘。"的题句,以表自己对其侠肝义胆的感佩。</h3><h3><br></h3><h3> </h3> <h3>  翠湖公园 位于昆明市五华山西麓。因湖东北有九个出泉水眼,古称九龙池,又有菜海子、洗马河之称。最初是滇池的一个湖湾,后因水位下降成为一汪清湖。清初吴三桂在云南称王割据,填平湖西近半建造王府。吴死后,其孙吴世璠称帝,年号洪化,称府为洪化府,后改称为承华圃。翠湖水光潋滟,绿树成荫,被称为"春城的绿宝石",翠湖的中央,原是一个幽美的岛屿,清康熙年间,于岛上建了“海心亭(碧漪亭)"。亭中有联云:“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民国初年,辟为公园。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改称翠湖。后来仿照杭州西湖修筑两道长堤,纵贯南北的称为阮堤(云贵总督阮元拨款所建),贯通东西的称唐堤(时任孙中山的滇川黔三省建国联军总司令唐继尧拨款所建),相互绵亘,分湖为五。建国后多次修缮扩建,增添了竹林岛、金鱼岛、九曲桥、观鱼楼、儿童乐园等。翠湖公园恬静优雅,是一座清新秀丽以水景为主的公园,翠湖的确没有辜负这个翠字,一眼望去,尽收眼底的是片片碧绿的湖区,清新秀丽,恬静幽雅。</h3> <h3>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h3> <h3>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h3> <h3>  从初冬到早春,翠湖是一个比其他几季可以更多地近距离并且真切地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自1985年开始,大量的海鸥每年都会从西伯利亚等地飞来昆明越冬,其中一部分在翠湖栖息,这些可爱的红嘴鸥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这里,嬉闹戏水,争抢食饵,给翠湖平添了无限乐趣。昆明市民待鸥如友,在冬春的暖阳下,人们常常会买上几包鸥粮,抛给在空中飞翔的红嘴鸥,它们会俯冲下来,准确接住食物。我们也学着用面包、饼干给它们喂食,红嘴鸥一次次飞过来,迅速地熟练地叼走食物。这些白色小精灵在空中飞舞的迷人身姿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海鸥嗷嗷的鸣叫声和人们的欢笑声融为一体,场面很是和谐温馨,这真是一幅立体的人鸥嬉戏图,也是昆明一大景观。</h3> <h3>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h3><h3>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h3> <h3>  已添无数鸥,争浴故相喧。</h3> <h3>  圆通山景区 位于螺峰山上,前山与元代建造的圆通寺相连。开辟于唐南诏时期,元时山在城外,明初圈入城内,后来,逐步拓展为风景名胜区。此区虽现在城内,却弥漫着浓郁的山野气息,山上怪石峥嵘,错落有致,树木苍翠,清新俊逸。</h3><h3> 圆通山以花潮、动物、古寺尤为著名。园中遍植名贵花木,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花区,特别是春花区,种有樱花、垂丝海棠数千株。"螺峰迭翠"为明清时昆明八景之一。每年春天,满山的云南樱花、日本樱花、垂丝海棠和碧桃一齐怒放,灿若云霞,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花山人海,盛极一时,此所谓“圆通花潮"。</h3> <h3>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h3> <h3>  樱花春暖初开,不忍犹自酣眠。</h3> <h3>  和煦的春风里,鼓动的是樱花的款款深情。温度与季节,只隔有一朵花开的距离。</h3> <h3>  丽日三月景,宜醉不宜醒。</h3> <h3>  或许,每一朵花都是为懂她的人(比如我们)开放的。如今她们恣意地开在我们心里。春风传花信,花开不知年。这便是最美的绽放。</h3> <h3>  粉樱深处,溢满清香。我想,在岁月的花枝上,定会藏有唇红齿白的时光。</h3> <h3>  在并不起眼的云南大学校门口的合影</h3> <h3>  翠湖边的云南大学最初校名为私立东陆大学(1922年创建),1930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改称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成为我国西南边陲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46年,曾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在西南联大时期,云南大学是一所可以与西南联大相媲美的高校,曾被称为小清华。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顾颉刚、吴文藻、刘文典、严济慈、楚图南、华罗庚、陈省身、冯友兰、费孝通等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这里,师资非常强大。</h3><h3> 走进这所有近百年历史的西南名校,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民国风情、人文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h3><h3> 龙门道(95级台阶)昭告的是九五之尊,誓为东大陆的主人,如今成为云大学子"蛟腾”、"凤起"之道-;“会泽百家,至公天下“是云大的精神;抗战时期,会泽院成为了国内宣传抗日的重要阵地;至公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学术文化活动中心,李公朴、吴晗、杨杰等著名人士曾在此演讲;1946年,李公朴先生死难经过报告会在此举行;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在此发表了铄古震今的《最后一次演讲》,演讲结束后,走出云大校门即被暗杀。</h3><h3> ……</h3><h3> 云大校园风景如画,别院深藏,古色古香,环境清幽,诗情画意兼具历史沧桑感。真是处处皆为景,美如画作一般。</h3><h3><br></h3> <h3>  熊庆来、李广田故居 现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h3> <h3>  熊庆来是我国著名数学家、近代数学和物理学教育的奠基人,1937年至1949年任云南大学校长。</h3><h3> 李广田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1957年到1968年任云南大学校长。李广田根据撒尼族长篇叙事诗《阿诗玛》重新整理修订出版。1968年被迫害致死。</h3><h3> 遗憾的是,我们去时,故居没有开放,无缘参观。</h3> <h3>  滇池 又名昆明湖、昆明池,古称滇南泽。位于昆明市西南,面积297平方公里,海拔1885米,水深平均5.5米。有盘龙江等二十余条大小河流向南注入,又向北经螳螂川和普渡河流入金沙江。两岸有金马、碧鸡二山夹峙,池上烟波浩渺,一碧万顷,风帆点点,景致极佳,被誉为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明代学者杨慎有《滇海曲》称赞:“苹香波暖泛云津,渔枻樵歌曲水滨;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环滇池周边,多名山胜景,有大观楼、西山、海埂、白鱼口、郑和公园等。滇池为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h3> <h3>  大观公园 位于昆明市城西。原为明黔国公沐氏曾在附近建西园别墅,此地与太华山隔水相望,明代故称近华浦。清康熙建观音寺,游人渐增,始为游览区。清康熙年间就寺址建楼二层,并建涌日亭和澄碧堂。道光年初增楼为三层,从此便成为文人墨客赋诗论文的雅集之地。咸丰七年,楼台亭榭均毁于兵火。现存楼为同治八年重建。民国初期,此地被辟为公园。解放后,接收了周边的李园、庚园、鲁园、丁园、柏园,扩大了园址。大观公园现有观稼堂、催耕馆、华严阁、揽胜阁、涌月亭、蓬莱仙境、游栏等建筑,另设堤岸、通桥、画舫游艇等。据说,每逢中秋之夜,赏月盛会中灯火五光十色,美景如画。园中大观楼门柱上的乾隆间孙髯所撰的180字长联,早已脍炙人口,令大观公园闻名于世。</h3><h3> 郭沫若写有《登楼即事》赞曰:“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h3><h3> 大观楼距水面一米左右,幽雅壮美,不愧春城之名胜,滇池之奇绝。环顾四周,湖水浩淼,一片黛绿青碧。帆影掠过,海鸥翔来,如置身于诗意盎然的画图中,心里不禁漾出不可言说的美妙感觉来。</h3><h3><br></h3> <h3>  著名的大观楼长联 位于大观楼前门柱上。为清孙髯于乾隆年间所撰,陆树堂以行草书刻联挂于楼前。咸丰七年与楼同毁于兵火。现存联是清光绪十四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委托云南剑川人赵藩以工笔楷书刻成的木制联,蓝底金字,书法遒劲。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h3> <h3>  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人,孙髯自幼聪颖勤奋,才气超群,尤以诗文著称,未应科举,终生为一平民,多结交诗人墨客,常聚会于大观楼,相互吟咏唱和。孙髯出类不群,以豪迈的气概、酣畅的文笔、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对仗,傲然写出“长联“,上下两联竟达180字,美不胜收,赫然惊动文坛。他题写的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上联描绘滇池风物,写景抒情,心旷神怡,喜悦之情跃然而出,恰似滇池游记;下联联想云南历史,感叹风云变幻,正如读史随笔。长联叙事抒情,层次分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句洗炼,对仗工整,意境高妙,气势非凡。《滇南楹联丛钞》认为此联"大气磅礴,光耀宇宙,海内长联,应推第一。“沈德潜评说其:“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不愧"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h3><h3> 自此长联横空出世,令大观楼威望倍增,名贯天下。"闻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h3><h3> 更为可贵的是,孙髯一生洒脱不羁,性情豪放,洁身自好,不屑为名利折腰,孙髯墓前刻有他幽默恢谐的自挽联:"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民间还流传着歌谣如斯:“山中若有王侯地,难得捡来葬髯翁”。</h3> <h3>  站在大观楼前,欣赏着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沙鸥锦鳞、翠柳云烟,真是美极!但这些都不是大观楼真正的风骨。我想,若不是孙髯翁奇对悬门,大观楼恐难如此遐迩闻名,也恐难在200多年间一直强烈地吸引着海内外的景仰者络绎不绝来此。</h3><h3> 由衷地感谢我们的先贤!由衷地感谢先贤们留下如此精深的悬门长联盖世名篇!</h3> <h3>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渺渺织成愁。</h3> <h3>  海埂大坝 又叫草海大坝,是昆明市民和外地游客观赏和亲近海鸥的最佳点。</h3><h3> 上得大坝,远处,西山隐约飘逸;身旁,滇池波光粼粼;眼前,游人如织。成千上万的海鸥漫天飞舞,时有铺天盖地之势,大坝上热闹非凡,情景异常壮观。三十多年来,海鸥们为了昆明的温柔与热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处赶来,为的就是不辜负这每一个冬春的约定。蓝天碧水相映,于此天水之间,人鸥嬉戏,人鸥狂欢,人鸥共舞,人鸥同乐,一时间,物我两忘,心情大好!</h3><h3><br></h3> <h3>  姐弟合影 ⅩD弟弟给我们在昆明旅行期间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和帮助!并陪同我们游览了云南讲武堂、海埂大坝、捞渔河湿地公园等。由衷地感谢ⅩD弟弟和家人的盛情!</h3><h3><br></h3> <h3>  真是佩服海鸥们身手矫健,争抢食物实在稳准了得。</h3> <h3>  捞渔河湿地公园 这是昆明环滇池物种保存最完整、生态条件最好、景色最美的湿地公园。</h3> <h3>  汪汪积水光连空,重叠细纹晴漾红。</h3><h3> 这是又一处可以亲近海鸥之地。</h3> <h3>  捞渔河公园承担着净化河道水质功能,并集科普宣传、休闲旅游于一体。湿地的"水上森林" 由中山杉培植而成。</h3> <h3>  金殿留影 现存金殿为清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仿建。</h3> <h3>  大理白族自治州 中国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风景名胜区之一、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之一、云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h3><h3> 白族人自称白子、白尼、民家,他称白蛮。白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优秀民族。远在新石器时期,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就已在大理繁衍生息。西汉时始建郡县,唐代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曾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时长达500多年,1000多年前,曾是世界14大城市之一,清康熙年间御赐大理为“文献名邦",被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是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大理是全国白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区,有130多万人。其民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高寒地区住原木建筑的垛木房。坝区住土木结构的院落式瓦房,这种房屋颇有风味,有诗云:“大理风光好,白族巧筑鲜。三坊一照壁,五井四合天。"白族人的服饰以白色最为尊贵。他们性格外向,热情好客,对尊贵的客人以三道茶款待。所谓"三道茶",原为唐南诏国王宫茶艺,后传入民间,成为白族人民待客最热情最隆重的传统礼仪。各道茶按传统工艺精心烹制,以不同的大理名茶、核桃片、乳扇、红糖、蜂蜜、桂皮、生姜、花椒等制成"苦茶"、"甜茶"和“回味茶“,寓以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白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以霸王鞭舞、八角鼓舞、双飞燕舞最具特色。</h3><h3> 三月街民族节值得一看,"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各族人民齐欢唱,赛马唱歌做买卖"。由于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的重要通商口岸,因此,三月街商品经济日渐发展,现在已经演变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集会,至今,已历时千余年。1991年定为民族节,故称"三月街民族节"。每年农历3月15日至21日,是大理三月街的会期。</h3><h3> 大理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被称为“东方瑞士“、又因大理"四绝“,素有一个浪漫的别称:"风花雪月城"。</h3><h3> 下关风:下关四面环山,西洱河入口形似喇叭,印度洋季风顺西洱河四十里山谷吹至下关收口聚拢,风力特大,加之苍山十八溪冷空气亦向下关坝区扑来,一时不能腾空散去,互相搏击,其狂如虎,拔木倾舟。风力之强,风期之长,为世所罕见。每年秋末冬初,有35天左右最甚。下关风终年不停歇,“风高而不寒,无沙亦无尘",令人神清气爽,对调节气候起着重要作用,故"下关风"美名远扬。</h3><h3> 上关花:相传元朝年间,上关有棵"十里香奇树",花大如莲,粉白色,香胜桂花,百丈之外香气四溢,果实黑而坚,可作朝珠,故又名"朝珠花"。由于此花奇特,月月岁岁怒放,观者如云,所以有上关花之说。后已绝。有一说:上关花即木莲花和玉兰花之合称。“家家流水,户户种花",爱花种花是白族人的一种生活习俗,上关乃至整个大理坝子繁花似锦,四季飘香。</h3><h3> 苍山雪:每年,当大理平坝花红柳绿、春意盎然、洱海风和日丽、波平如镜、碧水万顷之际,苍山十九峰峰顶却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晶莹夺目。纵使到了五、六月,仍是"炎天赤日雪不融",与洱海风光相互辉映,构成"银苍玉洱"美景。</h3><h3> 洱海月:洱海素有“高原明珠"之美称,水质清澈无染,碧绿透明,每当风和夜静之时,“明月与星,与别处倍大而更明”。苍山积雪又倒映在洱海碧水之中,洁白如练,雪月相映,天地倒悬,美不胜收,此为著名的"洱海月"。</h3><h3> 有道是:“苍山不墨千古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又云:"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洱海月,苍山雪,洱海月照苍山雪。”</h3><h3> 在当地人眼中,风花雪月是最好的修饰语,自己认为上佳的东西都可以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比如茶、啤酒、客栈、咖啡馆……在我看来,风花雪月,就是对大理最准确最贴切的评价。</h3> <h3>  崇圣寺三塔 在大理崇圣寺。三座砖塔鼎足矗立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气势雄伟。</h3> <h3>  喜洲白族严家民居 严家民居是喜洲著名儒商严家后裔严学侯先生所建,在建筑风格上,保持了"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六合同春)"、“走马串角楼"等典型的白族建筑形式,精美而雄伟。整个庭院集木雕、石刻、泥塑、彩绘、书法、大理石工艺为一体,飞檐斗拱,雕龙画凤,尤为古朴典雅,充分展示出白族民间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精湛。置身其中,别有一番情趣。</h3> <h3>  “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继电影《五朵金花》蜚声中外以后,这里容貌秀丽、身材姣好、勤劳能干、温柔热情的白族姑娘被统称为"金花"。而来这里旅游的人们,尤其是我们这代人,恐怕大多都怀有“金花"情结吧。</h3><h3> </h3> <h3>  “蝴蝶花,花蝴蝶,连须勾足,一串一串悬水面;泉景咏,咏泉景,刻诗摩记,一句一句镌碑前"。</h3> <h3>  关于蝴蝶泉,徐霞客有此描述:“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h3> <h3>  蝴蝶泉 在"金花"的故乡,大理洱海之滨,苍山的云弄峰麓,宽约两三丈,有大理石栏杆围护。旁有古树一株,横卧泉面而过。每年农历三四月间,古树开花,状如彩蝶,貌似蝴蝶群集,翩翩飞舞,一只只"连须勾足",从树头倒垂到泉面,像条条绚烂的彩带。泉边树丛中,也有各色蝴蝶飞舞,五彩斑斓,络绎不绝。这就是著名的"蝴蝶会"。蝴蝶泉边有蝴蝶楼、凉亭、花台,还有郭沫若书题的"蝴蝶泉"的石牌坊等。蝴蝶泉在《徐霞客游记》和《南诏野史》中均有记载。</h3><h3> 此泉原称无底潭,相传潭边住着一对相爱的恋人雯姑和霞郎,洱海边的领主虞王听说雯姑长得漂亮,意欲娶她做妾,雯姑坚决不从。于是,虞王恼羞成怒,派家丁打死了雯姑的父亲,把她强抢回家。霞郎闻讯后,趁月夜爬上虞王的雕楼,撬开铁锁,救出雯姑,一路狂奔。眼看就要逃出虎口,不幸被狡黠的虞王发觉了,立马喝令众家丁追赶。雯姑和霞郎跑到无底潭边,已经精疲力竭,一对情人相拥着,毅然决然扑向深潭……第二天,从潭里飞出一对彩蝶,绕潭翩飞,形影不离。随后,变成了几十只,几百只,成千上万只。从这以后,无底潭就被人们改称为"蝴蝶泉“,雯姑和霞郎殉情那天——四月十五日,被定为了蝴蝶会的日子。</h3><h3> 不知道这是不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阿诗玛与阿黑、金凤与银龙等等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人们历来对世间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总是乐于歌颂和传扬的。</h3> <h3>苍山洱海秀,蝴蝶泉边缘。人间多胜景,美在云岭南。</h3> <h3>  双廊镇 是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被称作“苍海风光第一镇"。双廊古镇是青铜文化、洱海文明与大理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该镇北有萝蒔曲,南有莲花曲,前有金梭、玉几二岛环抱于双曲之间,因此得名双廊。</h3><h3> 古人称赞双廊:"目极湖山千里外,人在水天一色中。"此间的景致与这两句诗真是暗合得很,相得益彰。</h3><h3> 这双廊,宛如散落在洱海边上的珍珠。远处是青葱连亘的苍山,山顶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耀眼;近处观水,清澈见底,水草、游鱼、苔藓,明晰可辨。微风乍起,水面泛起圈圈涟漪,风再大些,波掀浪涌,瞬间摇碎了静穆的岸影,别有情致。徜徉双廊,享受着阳光与和风,不禁会让人想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h3> <h3>  大理古城 又名叶榆城、紫城、中和镇,在大理州府驻地下关北面,背靠苍山,面临洱海,面积约4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人,有白、汉、回等17个民族,始建于唐大历十四年,为南诏国、大理国都城,唐宋五百多年间曾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h3><h3> 城内街道都是南北或东西走向,纵横交错,为典型的棋盘式布局。建筑为青一色的青瓦屋面,鹅卵石垒砌墙壁,古朴别致。城内居民家家是花园,户户闻流水。名贵的大理山茶花、杜鹃花、素馨兰争奇斗艳,苍山雪泉进城过街,清浏甘甜,叮咚有声。古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洁净和润,四季如春。</h3><h3> 大理城西有中和寺、三月街址、天龙八部城;城南有文献楼、感通寺、新辟的南诏文化城;古城中心还有著名的五华楼、杜文秀反清起义兵马大元帅府旧址、奇秀无比的玉洱公园、杨家花园和外国游客云集的洋人街。城北外是遐迩闻名的崇圣寺三塔公园、蝴蝶泉和五朵金花"的故乡——喜洲。漫步古城,向西可高瞻苍山雄姿和神奇的玉带云及望夫云,向东可远瞩秀丽迷人的洱海风光和鸡足山美景。漫步在古街上,可以领略到白族的民情民俗民居、唐南诏国宫廷洞经古乐和白族歌舞,品尝三道茶和各种风味小吃,若有兴趣,还可选购白族扎染、珠宝玉器、大理石工艺品等民族特产。</h3><h3><br></h3> <h3>  大理南城楼 南城门是古城四门之首,为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是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古城墙四面各长1500米、高6米、厚达12米。城门上"大理"二字为郭沫若1961年游览大理时题写。</h3> <h3>  夜逛洋人街 洋人街原名为护国路,因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后来,为适应旅游的需要,把护国路上的红山茶宾馆定为涉外宾馆,由此,护国路成为外国游客在大理的集散地。这条路上开有中西风味餐馆、珠宝店、银器店、古董店、扎染店、画廊、服饰店等,铺面林立,目不暇接。这就是所谓的洋人街。</h3> <h3>  五华楼 最早是南诏王的国宾馆,元世视忽达烈征服大理时,曾驻兵楼前。明朝初年,五华楼在战乱中被烧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大理古城时,在五华楼旧址上修了钟鼓楼,但规模格局已远不如南诏时的五华楼。</h3> <h3>  我们用脚步丈量路程,用心贴近风情,我们游历好山好水,名胜古迹;我们犹如平原走马,纵情于四季如春之昆明,纵情于风花雪月之大理,纵情于画图与诗句,纵情于历史与当今。一路欢声笑语,自然而随意。我们再次打卡昆大的山水,链接了它们的过往和今生,感慨于它们轮回的世事!这大概应该就是关于旅行的意义。</h3><h3> 最近,我老在想,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会把有些准备要做的事情放弃?我们是否曾无情地让时光独自远行?我们又是否时不时地辗转着人生的风景?在我们生命的驿站里,是否还停歇下了多少个来不及?……</h3><h3> 不用太多写意,我要将一份对友情对生命的敬重,小心地蕴藏在未来的光阴里!期待着,我们还会有N多次或远或近的出行。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变幻,涌上心头的,始终是这份温暖,这份铭记!让我们细心地守护好当下,享有长久的快乐和恬静!即便,有一天真正无法动步,我们仍旧可以胸怀山水神游天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