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对李氏祠堂建造时间和倡议人及原址的初考</h3><h3>李 亮</h3><h3>一、经多次与当地老人的回忆,参照复原一九四0年,赣榆青口和安圩原貌地图上,注明了李氏祠堂的原址位置。</h3><h3> 在查家谱中发现了,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家谱中,记录了那次修谱及祠堂建造的资金来源及倡议人的情况。在道光二十五年由十三世祖李典、李锦标共写谱序中提出“去冬锡蕃得旧谱于大李庄。因有建祠之诚,先定修谱之议……”说明了在道光二十四(1844年)已经为建造之祠堂做先期工作。查谱料中发现上文说“锡蕃”,就是十五世祖怀三公。他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出资购老谱,并邀族众商量续修宗谱之事。数年采集谱料所有费用由三怀公承担。谱修成后怀三公与侄锦麟公又出资大洋四百块,请人纂抄家谱数本。由各支存放及祠堂收藏,在建祠选址、怀三公捐京钱五千元,祠堂基地九亩,并劝合族捐资建宗祠。祠堂祭奠活动经费由怀三公自供。之后,合族商议以续谱建祠实推怀三公为首。公神主入祠之主。后刻宗谱修建祠之首。同时倡议七大支合族议百世不祧十六排行字。李氏祠堂在道光二十五年建造完成。</h3><h3>李氏祠堂在1943年毁于战火。</h3><h3> 李锦麟与选青书院</h3><h3>二、周东 李亮 </h3><h3> 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历史悠久,一九四九年为青口完全小学,民国三十七年为城关区中心小学;民国二十八年伪县政府称:青口小学;民国十九年称:县立青口实验小学;民国二年称:青口区立第一国民学校;光绪二十五年称:青口官立初等小学堂;而在此之前为:青口选青书院。</h3><h3> 从许多资料上看到,说青口选青书院是许恩普创建,后许鼎霖邀请张謇到青口任选青书院院长。当时心里自豪啊,可深入了解后发现,其实,张謇到青口选青书院不是许鼎霖邀请的。</h3><h3> 光绪赣榆县志载:“选青书院,道光二十六年由知县彭荣诰,举人龙良恒、汪元凯、候选训导程凯勋、谢恒详,拔贡刘义,岁贡杨大霈,文生张上吉,孝廉廉方正李锦麟等募建。”当时选青书院建在前宫前院附近,,嘉庆十八年举人龙良恒,道光二十六年举人汪元凯,道光二十九年拔贡刘义,咸丰元年孝廉方正李锦麟等集资。</h3><h3> 青口举人汪元凯一生不为官,以经学教授,著述多篇著作;李锦麟,为官家子弟,其父亲李怀才,字英堂,号试宜,敕授文林郎,附贡,兵马司指挥,广西桂平知县,寻州知府,而其本人也好学能文,工于书法。</h3><h3> 李锦麟,字繍各,号春帆,秉监生敕授承德郎,生于嘉庆二十二年,自小生在富裕家庭,其大伯父李怀芳由太学生封奉支大夫布政司衔,其三叔李怀三,刑部司狱;去父亲李怀才广西桂平知县,寻州知府,政绩卓著,载于桂平县县志。</h3><h3> 道光二十二年冬,李锦麟三叔李怀三寻得旧谱,有续谱建立李姓宗祠之意,于是寻七支同族宗亲共商大计,李锦麟奔走于族人之间,帮助其叔于道光二十五年完成续谱大业,并创建李姓宗祠于青口河南。给赣榆李姓留下了一部丰富的文化遗产。</h3><h3> 道光二十六年,李锦麟先生提议,和青口贤达文人的附和,在青口前宫创建选青书院,共有大门一间,肆業所十八間,會文堂四間。有布帖两张详明岁收布積以作奖赏,市房九间,收租津贴。选青书院的创建,是他对赣榆青口文化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h3><h3> 可惜的是李锦麟英年早逝,咸丰八年十二月,四十二岁的李锦麟就去世了,当时的县令隋汝齢亲自去吊唁,漕运总督送“品学兼优”挽幛。</h3><h3>咸丰九年,捻军杀戮青口,李锦麟妻寻州府经历廷鏞公之女,怀抱幼女投水殉节,后被救起后不食去世。旌表烈节。</h3><h3> 捻军对青口的烧杀,青口损失很大,当时李姓宗祠部分被烧坏,选青书院会文堂也被毁。</h3><h3>同治十二年青口人许恩普和周定鉌等蠲资重建选青书院会文堂。光绪十四年张謇来选青书院任教并修赣榆县志,而后的许多青口文人均出自选青书院。</h3><h3> 后期的赣榆资料记载,只提许恩普、汪元凯等人,因为李锦麟、周定鉌等早已去世了。所以院董中已经没有这二人了。</h3><h3>后注:李锦麟,为李姓七大支长支长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