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路上的第六天(下)

<h3> <br><h3>  终于行进在韶山的湘高速S01路上。车速虽然100公里,但是心情真的不一样了,对于湖南我不太了解,而韶山还是小学课本里的模糊记忆,我为自己的肤浅而羞愧。怀着崇敬的心情,越来越走近那个藏在心底里既神圣又神秘的地方。</h3><br><h3> 韶山或许没有其它地方风景如画,呈现在我眼前的仍然平平凡凡的高速路,这片平凡的土地上是什么样的文化底蕴,让人如此热切的一暏真容呢!</h3><br><h3> 毛泽东故居,位于湖南省韶山市,坐落在苍松翠竹的韶山冲中,距长沙市100多公里,是一座土墙灰瓦的普通农舍。故居前面是一口一亩地左右的池塘,此即南岸塘,塘内原本有荷花,但是这个季节只剩下干枯的池塘了。这是一套普通的两家合居的湖南民居,背靠苍松翠竹,前临荷塘,正中屋门前“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黑底镏金大字特别醒目。由故居正门进入堂屋,可见南墙设神龛。由厨房向东过横屋便到毛泽东父母的卧室,左边的墙上挂着两个镜框,里面是两&nbsp;位老人的照片。毛泽东的卧室与其父母卧室相邻,也是书斋,毛泽东同志在青少年时代,就常常在一盏桐油灯下熬夜读书,床头的墩椅上还摆着一个古旧的简陋的灯盏,左边墙上挂着一张大照片,是毛泽东同志跟他母亲和大弟的合影。陈设非常朴素。毛泽东卧室顶楼上有开口,顺楼梯可攀上。由毛泽东卧室向里,是一个长约7米多的天井,天井西南角是毛泽覃的卧室,毛泽民的卧室则在整栋建筑的最后,开窗可见绿荫苍翠的山林。屋里的小木床、煤油灯、土炉灶等,那么的朴实而清幽,让我领略到了这片圣地的灵气和岁月的沉淀。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这座房子一半盖&nbsp;的是瓦,一半盖的是稻草,人们说当年就是这样的,东头十三间半瓦房,是毛泽东家的,西头五间半土砖茅房是邻居的,二家共用一个堂屋。出了后门,来到一个小小的晒谷坪。这上面的山,下面的田,都是毛泽东同志早年劳动过的地方。从故居堂屋转过右厢房,卧室、廊檐和碓屋之间,可看到毛泽东的全家照,日常器皿和各种农具,其中陈列着毛泽东少年时期用过的肩担、水桶、锄头等。&nbsp;</h3><br><h3>毛泽东故居占地566.39平方米,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房屋18间。从1893年12月26日出生,至1910年的秋天才离开这里外出求学。1929年,故居曾被国民党政府没收,遭到破坏。1950年按原貌修复。故居已经维修几次,现门额之"毛泽东同志故居"匾系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6月27日所题。故居陈列物品中有许多是原物,毛主席卧室中的床、书桌和衣柜,毛泽东父子卧室中的床、衣柜、书桌、长睡椅和摺衣凳,堂屋中的两张方桌、两条板凳和神龛,厨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农具室中的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皆曾留下过毛主席及其亲人的印迹。</h3><br><h3> 毛主席故居是韶山的核心景点,基本上到了韶山,毛主席故居是必游的一个地方,可以这么说,不到韶山,枉到湖南,不到故居,枉去韶山,可见,毛主席故居的重要地位。参观故居后,又来到毛泽东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叫做南岸的地方,距毛泽东故居仅100米左右,370平方米面积,有10多间房屋。同时拜祭了父母的坟墓。</h3><br><h3>&nbsp; &nbsp;1959年,毛泽东回故乡,并写下了《七律·到韶山》的著名诗篇。&nbsp;1966年,毛泽东再次到故乡,住在故居西面4公里处的滴水洞,这是他最后一次回韶山。</h3><br><h3>&nbsp; &nbsp;韶山毛泽东故居免费开放时间</h3><br><h3>&nbsp; 1、免费开放时间:毛泽东同志故居每日8:00~17:00。</h3><br><h3>&nbsp; &nbsp; &nbsp; 2、免费开放方式,自由参观,但不允许拍照,观众流量较大时排队入内。</h3><br><h3>&nbsp; &nbsp; &nbsp; 3、免费开放对象:社会全体公众(包括中国公民和外国人),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由成年人陪护或集体组织参观。</h3><br><h3>&nbsp; &nbsp; &nbsp; 4、毛主席故居参观不需要门票,直接进入即可。</h3><br><h3>&nbsp; &nbsp;出游攻略</h3><br><h3>&nbsp; &nbsp;第一点:每当重要节假日时,游客往往会激增,尤其是每年国庆假和毛主席诞辰,景点往往会存在严重交通堵塞,如果此时前来故居参观,不仅需要遭受舟车劳顿之苦,而且到达目的地之后,同样需要排队较长时间,游客们需要有心理准备。或者需错开旅游高峰期。</h3><br><h3>&nbsp;&nbsp;&nbsp;&nbsp;第二点:每当有国家重要领导人前来参观时,景点可能会停止对外开放。此时可以先去其他景点参观。</h3><br><h3><strong>七律·到韶山</strong></h3><br><h3>别梦依稀咒逝川,</h3><br><h3>故园三十二年前。</h3><br><h3>红旗卷起农奴戟,</h3><br><h3>黑手高悬霸主鞭。</h3><br><h3>为有牺牲多壮志,</h3><br><h3>敢教日月换新天。</h3><br><h3>喜看稻菽千重浪,</h3><br><h3>遍地英雄下夕烟。</h3><br><h3> 我们从下午二点开始,至五点半走出来,仍意犹未尽,车子已经离开了,心似乎还没能走出这片热土,那片池塘、那座普通的民居、那个儿时充满:遐想的圣地……</h3><br><h3></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h3></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NITduYUl-LnYCO-E8Ryn5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