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件往事,记了一辈子……</h3><h3>在古代女孩子15岁叫"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也就是表示15岁以上就算长大成年了。</h3><h3>在经历了文革初期暴风骤雨般的大动荡后,1970年逐步进入批斗稳定期,母亲天天去机关参加学习班交代问题、打扫卫生劳动改造。</h3><h3>那年的9月,我15岁了……</h3> <h3>母亲给我一个纸条,是一张采购清单,庆祝我"及笄"之喜,清单上有啤酒、啤酒杯、白酒杯、黄酒杯、皱纹花纸、瓷盘,还有各类熟食、点心槽子糕。</h3> <h3>经过文革抄家,能拿走的都被抄走了,不能拿走的也都砸了,连个像样的餐具茶具都没剩。母亲吩咐我: 啤酒杯要买带花彩色玻璃的,白酒杯要白色玻璃的"三钱杯","黄酒杯"要青花的二两小瓷杯。<br></h3><h3><br></h3><h3></h3><h3></h3> <h3>我不肯去采买,觉得太不可理解了,母亲当时工资已经不发只给点生活费,我们母女俩天天都在别人的冷眼监督下日子过得那么艰难,干嘛要这么大费周章?</h3><h3>母亲摸着我的头发,看着我说: 王家有女初长成,对我们是一个大日子!记住~眼下生活再难也是一时的,而你这一生只有一次15岁,等你老了回忆起来,你就会明白了……</h3><h3><br></h3> <h3>我去联营商店买了当时最漂亮的红色带白色环状花纹的玻璃杯,晶莹剔透的玻璃"三钱杯",还有青花的小酒杯,很像今天的功夫茶杯。买了瓶装啤酒和熟食猪头肉猪耳朵猪舌头,反正都是猪下水,那时候没有熟猪肉,要凭肉票才买得到,临时增加我还多买了一张塑料台布。</h3><h3>15岁"及笄"的那一天,太高兴了。<br></h3><h3>15瓦的灯泡💡换成60瓦,还拉了几条黄色的皱纹纸彩条,缤纷透着喜庆,桌上铺了深绿浅绿相间的格子台布,上边摆放了美食和红得耀眼的酒杯和酒。</h3><h3>在这之前,我还没有喝过酒。</h3><h3>常温下的啤酒🍺倒出来,泛着白沫,抿了一口,一点儿都不好喝,我调侃说: "怎么像马尿"?母亲笑了,"你又没喝过马尿"!但是冒着白沫的啤酒倒在红色的玻璃杯中太好看了,散发着诱人的光彩。</h3><h3>白酒太辣了,沾了一下舌头直摇头,母亲把白酒橘子汁白糖调在一起,我们用黄酒杯干杯,甜甜酸酸辣辣的还有一股淡淡的橘香,后来才发现那就是鸡尾酒的雏形……</h3><h3>生平第一次喝酒🍶,似乎喝大了,头晕糊糊的……</h3><h3>母亲又唱起了我熟悉的歌曲,委婉动听,迷迷糊糊中看见母亲泪流满面……而我在歌声中睡着了。</h3> <h3></h3><h3>后来的岁月,有压力有波折,但我始终心态平和,笑看云卷云舒……</h3><h3>后来我知道了那首熟悉的歌曲《叫我如何不想她》,歌词是民国时家喻户晓的刘半农作于1920年留学欧洲期间的白话诗,后被谱成曲,风靡民国。</h3><h3>我这一生最钟爱的颜色是黄色,大概启蒙于那晚的明亮缤纷和那黄色的彩条。</h3><h3>总想起15岁"及笄"的那一天,想想就觉得再大的事儿都不算是事儿了。</h3><h3>感谢我的母亲在她最痛苦难熬的时候,都不忘记身体力行教会我在困苦之中如何保持一颗向上不沉沦的心;</h3><h3>那些形态各异的酒杯教会了我仪式的重要,懂得如何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h3><h3>那甜甜酸酸的滋味永远提醒着我,再困难都是暂时的;</h3><h3>虽然后来才知道,啤酒是要冰镇之后大口喝起来才爽,但15岁时那有点像马尿一样冒着白沫的黄汤汤,在我的心里占据着极其独特的地位,那味道已经永远沉在心底里了……</h3> <h3>配乐 : 《教我如何不想她》</h3><h3> </h3><h3> 2019年4月11日</h3><h3> 于静轩书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