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柯河畔苗乡情

光华视频

柯街镇联合村苗族文化传承现状 <h3>苗族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民族。她不管流落到哪里,或跨洋过海在哪里着陆,都不忘把自己民族历史文化世代传承。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联合村苗寨就坐落在枯柯坝的枯柯河畔。这里苗寨哪怕人数不多,但大家为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进步与创新,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紧跟历史的步伐,为坚守或追求这份执着,不懈努力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h3> <h3>一、服饰文化</h3><h3>当地苗族服饰布料,过去主要原料为自家种植的火麻为原料,火麻收割后,剥下麻丝,用手摇纺线机纺成线。根据制作布料用线粗细的不同,先把麻线加灶灰用大锅煮洗多次,直至麻线变成白色,再用土制织布机织成粗细不同的布料。这种麻布,主要用于制作马褂和裙子。但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麻布已被现代纯棉布料所替代,苗族服饰也开始融入现代艺术设计。</h3><h3>一套完整的苗族妇女服装一般包括头圈、上衣、披肩、围腰、腰带、裙子等套件组成。由于区域性的不同,各地苗族服饰也有所不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便装、童装和盛装。</h3><h3>1、便装和童装</h3><h3>便装主要体现于裙子上,裙子类似于筒裙,只是中间有串珠挂件。布料取色多以红、黄、蓝、绿、白为主。整体看上去,设计以潇洒、大方尤为显著。</h3><h3>童装主要体现于围腰上,围腰以苗族刺绣为主。布料取色多以白色为主,上衣、围腰、裙子均配上挂件,整体亮丽、活泼。</h3> <h3>2、盛装</h3><h3> 盛装主要用于参加婚礼和欢庆节日等。此着装,上衣最具代表性,特别是袖子上那道道五颜六色的布条,是一道一道缝制起来的,戴上头圈、配上裙子,犹如孔雀开屏,光彩夺目,又似一只只色彩斑斓的蝴蝶。此着装也可挂上不同颜色颗粒的珠子和响铃。传说中,这样的色彩搭配取自大自然及不同野兽的花纹特点,主要用于防身。过去,苗族人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当路过豺狼虎豹出没的地方,这些兽子兽孙看到苗族人穿成这样,特别是有阳光照射到身上,那不同颜色的珠子及布料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加上苗族人健步如飞的踪影和“嚓嚓嚓”的银铃声,吓得那些怪兽们四处逃窜。老龄妇女的打扮可从图中看出,她们戴头黑色包头、身系白色裙子、脚打绑腿更是体现出了老一辈的特色。</h3> <h3>苗族服饰已从过去的单一几种颜色变为了多种颜色的组合,设计上以大胆、活泼、开放、亮丽而融入了现代多种艺术设计元素,有力促进与推动了各地苗族服饰的改进与广泛交流。这不能不说是苗族服饰文化的一大进步。</h3><h3>娱乐、丧葬、婚礼文化</h3><h3>1、节日喜庆</h3><h3> 当地苗族喜庆节日主要以春节为主。芦笙也是苗族娱乐生活中的主要乐器,每到春节,人们便穿起自己设计与缝制的艳丽的节日盛装,吹起芦笙,跳起了芦笙舞。芦笙舞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一直到来年初二晚上结束。当然,当地苗族也过火把节、中秋节等节日,但最隆重的还是春节。由于当地人数较少,没有花山节。</h3><h3> 苗族的娱乐活动还有打陀螺、抛绣球、赛弓弩。但这些传统的健技、娱乐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质量的提升,随时代的变迁,在当地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h3> <h3>2、丧事</h3><h3> 芦笙和大鼓在苗族丧葬习俗中占有重要位置,吹芦笙敲大鼓是苗族丧葬习俗的一个特色。每当谁家老人过世,人们都要吹芦笙,敲大鼓,杀猪、杀羊、杀牛等来招待客人。传说芦笙是苗族先人们从北方平原迁徙到南方的过程中发明的。由于战争烽火连年不断。迫使苗族先民不得不躲进深山幽谷、黑洋大箐。那里自然条件极其险恶,常有豺狼虎豹出没。为使逝去亲人尸骨不被豺狼虎豹食去,就必须昼夜不停的吹奏芦笙和敲响大鼓,使野兽不敢靠近。虽然苗族曾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苗族的丧葬习俗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霜雨雪,至今仍保留着她原始古朴的风貌。</h3><h3>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当地苗族也按国家丧葬改革方案之规定,老人过世了,先拿去火化,再办丧事。这又不能不说是苗族丧葬习俗的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新的起点)。</h3> <h3>3、婚礼</h3><h3> 苗族婚礼历经千年历程,已由过去的父母包办过度为自由婚姻。酒席饮食菜谱已和其他民族没有什么区别。从相帮天到正客晚上,都要开展庆祝活动,吹芦笙,跳芦笙舞,也叫“打歌”。</h3> <h3>当地苗族的婚姻习俗也有很大的改变,从过去的只允许本民族间可通婚到了可与多个民族互通婚姻,也许这就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的最大的进步。但也保持着同姓同族同源苗族不能通婚。这从遗传学角度来看,也不也不视之为是一件好事。</h3> <h3>三、语言、文字</h3><h3>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及历史文化皆世代为口口相传。文字多见于苗族人口聚居地区,当地苗族除母语外,通用汉语。</h3> <h3>四、补叙</h3><h3> 苗族由于历史及战争等原因,原居于北方平原(黄河流域)的苗族先民历经数千年由北向南、由东向西不断迁徙,有的停留于东南亚,有的漂洋过海到达了欧美各国。不管世界如何变幻,苗族的历史文化都不会褪色。虽然各地苗族服饰已开始或多或少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不同地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是不管你走到哪里,老龄妇女戴头包、穿裙子、打绑腿又是如此的惊人与相似。所以,同一个民族所处地区不同,纵然相隔千山万水,我们总能找到一个相同点或相似之处。我想,不管是中、东或是西部的苗族,还是散居世界各地的苗族,服饰就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芦笙可以说是大家对“天下苗族是一家”“天下苗族一家亲”的认同。服饰色彩与大自然是多么相似,这色彩斑斓的服饰既说明苗族先人早期的生活环境,又说明了他们很早就已融了入大自然,取之大自然,崇拜大自然……</h3><h3> 苗族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更是一个多才多艺多技的民族。他们不管走到哪里,为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哪怕在崇山峻岭置扣子、放地弩,克服了重重困难,也要延续一个民族的生命。可以说苗族是一个能“把天上的飞鸟捉到手,把地上的野兽牵着走”的民族。不知还有没有“最后一个持枪部落”的存在,如果有,那也是苗族。随着人类历史的文明进化,如今生活在枯柯河畔的苗族人民早已丢弃了弓弩枪支,在“中华民族”这个强大而有凝聚力与安全感的国度开启了新的生活,大家为实现一个共同的“中国梦”承载与传承着老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再次开拓创新,把她发扬光大!</h3><h3>(修改写于2019年4月6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