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麻姑山,位于抚州市南城县城西约十华里处,主峰海拔1176米,因其山势秀丽,万木葱笼,仿若仙境,故《名山记》上述:“中国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在九州四海,唯独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东南”(麻姑山属第28泀天,第10福地)。</h3> <h3> 传说麻姑仙女曾自诩三次看见东海变成桑田,成语“沧海桑田”即出于此,她也被誉为“世界女寿仙”。</h3> <h3> 除了“沧海桑田”这一壮丽奇幻的传说,这里还有麻姑成仙、麻姑献寿、掷米成丹等优美故事,有历代文人墨客在此讲经求学留下的脍炙人口的篇章⋯⋯这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连同美好的自然环境,一起载入中国名山大川之册,构筑起了人们心目中向往的长寿佳境。</h3> <h3> 这,就是扬不尽沧海余波的麻姑山,这,就是观不尽桑田旧貌的麻姑山。</h3> <h3> 麻姑之胜,胜在三教兴盛。</h3> <h3> 麻姑山是清幽的道教胜地,早在汉昭帝时期,仙人浮丘公和弟子王、郭二仙就在此修炼。东晋大医药学家葛洪在此修道炼丹,并整理阐述道教理论,将麻姑山写入了《神山传》。从此,这里就被看作为祥瑞多福的通天之境,逐渐被道家占用。至唐代,太宗李世民诏示天下信奉道教,麻姑山这座紫霭苍岚的仙山颇得青味 。尤其是玄宗诏立麻姑庙后,又复命“曾修仙宇,塑立诸像,显耀祠宇”,麻姑山名扬远播。特别是到了宋代,从宋真宗、仁宗到高宗,八代帝王对麻姑仙女及仙都观均有诰封,并建了一大批道教宫观,如元君宝殿、老君殿、寥阳殿、三清殿等,麻姑山成为了我国东南道教活动中心。</h3> <h3> 麻姑山又是佛教传播净土。随着六祖慧能“一花五叶”传下的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个宗派在江西广泛传播,特别是南禅宗在江西产生着巨大影响,麻姑山这块清幽的道教胜地,又成了东南佛教的传播净土。唐大历年间,景云禅师(上弘和尚)在麻姑山仙坛“讲四分律,度男女一万五千余人。”进行如此规模的剃度活动,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可以说是个盛举。嗣后的可遵禅师、景祥禅师等高僧相继在麻姑山讲授佛法,山上每日晨钟暮鼓,诵经讲佛之声不绝于耳,听者甚众。观音堂、雾应庵、广度庵、云门寺、望云庵、龙潭寺、碧涛庵等一大批佛教寺庵也相继建成,从而使麻姑山声名鹊起。</h3> <h3> 麻姑山还是儒家道传授业之圣地。就在道、佛两家在麻姑山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之时,儒家也悄悄地进入了这方洞天福地。最早在山上成功地传授儒家哲学思想的是北宋的思想家、教育家李觏,北宋庆历年间,他在凤凰山麓创办“盱江书院”的基础上,又选择了自然环境优越的麻姑山创建了“读书林”。招收学子,讲授功课、前来听讲的太学生毎期均达百十余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曾巩以及曾巩的弟弟曾肇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因此,胡适先生评论说:李觏是王安石的先导。自李觏开创学馆之后,麻姑山儒教之风不断得到发展,山上相继建立了恒山精舍、齐思精舍、藏书楼、育英堂、十贤堂、文昌阁、雩从书院、御风行馆等一批学馆,儒学之风在麻姑山逐渐兴盛。</h3> <h3> 麻姑之胜,胜在诗文纷繁。</h3><h3> 一部《麻姑山志》收集的诗词就有近千首。这些诗词,上有帝皇宰相,下至山野樵夫,更有文人雅士、迁客骚人,他们在这方世外之地,或高岭俯唱、或浅游深吟,对麻姑山赞不绝口。</h3><h3> 最早赞美麻姑山的是南北朝时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他写的《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的五言古诗,是有史记载的第一首咏麻姑山的诗。自谢公之后,登游麻姑山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唐代有唐玄宗李隆基、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宋有晏珠、张士逊、王安石、张商英、李纲、文天祥、李觏、杨万里、朱熹、陆游、陆九渊,特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更是为麻姑山写下了《游麻姑山》、《丹霞洞》、《半山亭》、《颜碑》等不朽篇章;元有御史中丞程钜夫、文学家赵孟頫、掲傒斯;明有刑部尚书何乔新、礼部尚书李东阳、状元张昇、文学家李梦阳、学者罗汝芳、旅行家徐霞客,明代大戏剧作家汤显祖多次来到麻姑山,撰写麻姑山的诗就有20多首;清朝有诗人施闰章、曾燠、曾国藩等。</h3> <h3> 麻姑之胜,胜在茶酒飘香。</h3><h3> 麻姑茶栽培历史可溯千年。早在唐宋两代就盛产麻姑茶。为历代贡品,一直被人所推崇,历史文人墨客都对其有过赞誉,如“今炉伏火长烧药,宝鼎浮烟旋煮茶”,“麻姑云雾旗枪秀”。后又有“麻姑绿茶,满被毛茸,青黄相间,酷似雀屏”的高度评价。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南城麻姑茶,为茶之极品”。明代礼部尚书李东阳及萧显、李士实两名士在《吟麻姑茶》中也多次提及曰:“七碗清风自麻姑,陆羽旧经遗上品”,给予麻姑茶很高的评价。至清代,麻姑茶列为上等贡品,供皇帝吸用。据说慈禧按宫制规定可“月供麻姑茶十四两”。</h3> <h3> 唐宋以来,麻姑酒均为贡品,献于皇室,也在有关史籍中有记载。宋代宰相张商英登麻姑山品尝麻姑酒后,在《望仙曲》中咏道:“玉池且酌太和酒,一醉寿同天地长”。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登麻姑山后,记录了“何泉天下城下流,溪上十家九酒楼,老夫纵醒欲何在,此物名高十二州”的盛况。清代大诗人施闰章《游麻姑》诗中赞道:“味比蔗浆色菊黄,佳者冷冷如白玉”。麻姑酒的记载还散见于一些医药,文学作品之中。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江西麻姑酒,以泉得名,而曲有群药”。明代著名情世小说《金瓶梅》里,三次提及麻姑酒,这些都说明麻姑酒早就遐迩闻名。</h3> <h3> 日泉</h3> <h3> 月泉</h3> <h3> 去麻姑山游玩,免门票,可花20元座小客车上山直达核心景区。也可沿着麻姑古道歩行上山,沿途观景,步行则身境林木葱郁、峡谷瀑布、清灵飘逸、云蒸霞蔚的千年古道中。</h3> <h3> 上山的石板路是新做的,很好走,地下不时有石刻的格言警句。</h3> <h3> 这块是:“莫贪小,贪小不得了。”不要贪图小便宜而遭不测。顺小失大,警告人们在生活中、在交往中、在工作中都应头脑清醒,特别是为官者。</h3> <h3> 这块是:“你要他一尺布,他要你一条裤”。你想占他的小便宜,他要让你吃大亏。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好处,给你好处的人很可能从你那里得到更多。因小失大。没有免费的午餐。</h3> <h3> 古道的山腰有座风雨亭,叫“垂玉亭”,是由亭旁的“垂玉瀑”而得名,可行人却多通俗地称为“半山亭”。</h3> <h3> 亭内有 明代南城县状元张昇写的《半山亭记》。</h3> <h3> 山间瀑布。</h3> <h3> 奇特壮观的飞瀑“玉练双飞”。</h3> <h3> 山的核心景区有双龙湖、仙坛、碧涛庵、读书林、仙都观、“鲁公碑”等。</h3> <h3> 汉昭帝时,仙人浮丘公及弟子在丹霞山中修炼,当时就在此设立仙坛,后又成为各路仙人修炼道场,仙坛高3.9米,底座宽13米,顶层镌刻先天“八卦图”,自唐宋建庙以来,地方官员每年七月初七都会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神灵感应恩赐丰年。</h3> <h3> </h3> <h3> “碧涛庵”掩映在古木深虬中,此庵旧为何式山房,是宋工部尚书何异的书房。清康熙六年(1667),县令苗蕃建庵,庵门额书“碧涛庵”三字,笔力古朴遒劲。正门左右墙壁嵌有两块青石板,刻有苗蕃亲笔书写的铭文。</h3> <h3> 碧涛庵门口有一泉泉,名叫“寻源井”,泉水清洌甘甜,为家居饮用之上品。</h3> <h3> 碧涛庵门口两行古木军列其前,都是百年大柏巨松。</h3> <h3> 山丛林木中的仙都观。</h3> <h3> 仙都观</h3> <h3> 瑶台墨苑</h3> <h3> 麻姑山景区中心一一仙都观。唐开元二十七年(739)道士邓紫阳归葬麻姑山后,唐玄宗命兴建麻姑庙,赐号“仙都观”,观内塑有麻姑神像。南宋著名抗金将领李纲,民族英雄文天祥都曾在这里担任主管。仙都观也称麻姑庙,屡毁屡建,最后一次修建是在1992年。它是一座典雅、古朴的园林式仿古建筑群,一万多平方米,分为前、中、后三层。主要建筑有:瑶台墨苑、鲁公碑亭、元君宝殿、日亭、月亭及三清殿。</h3> <h3> 这是“鲁公碑亭”,为飞檐石柱四角亭,中央放置着颜真卿撰书的《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大字碑,高2.7米,宽3.9米,是我国书法历史上的一块丰碑。据记载,唐大历三年,颜真卿赴任抚州剌史,他登游麻姑山,对这里的优美而神秘的色彩感触良多,一时书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记述麻姑仙女和仙人王平方,在麻姑山蔡经家约会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人邓紫阳奏立麻姑庙楷书字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简称《麻姑山仙坛记》。</h3> <h3> 《麻姑山仙坛纪》全文900余字,笔力刚健浑厚,开阔雄壮,布局充实,大气磅礴,被历代书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成为历代书家临摹研习的范本。</h3> <h3>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登游麻姑山并观赏到颜公的书法后,发出了“曾游仙境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的赞叹。明代文人章金登麻姑山后,留下了“神仙事缈文章在,不拜麻姑拜鲁公”的感概。之后的柳公权、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李东阳、何绍基等一代名家,都受过《麻姑山仙坛记》较深的影响,成为其忠实的膜拜者。《麻姑山仙坛记》刻成后,后人又在碑背镌刻了卫夫人、诸遂良、虞世南、欧阳询、薜稷、柳公权、李笆等人的楷书,各郡邑名门贵族、文人墨客以上麻姑山一睹“鲁公碑”为乐事。宋代,为了保护好这块碑刻,由仙都观精心收藏起来,一般不予展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李觏登麻姑山在《鲁公碑》诗文中写有“⋯⋯唯恐此碑坏,收藏于天府,自非大祭时,莫教凡眼觑”的诗句,足见这块碑刻受到人们的钟爱非同一般。</h3> <h3> “鲁公碑刻”四周,是长达200米的书法碑廊,陈列着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澳门、新加坡、日本等地的名家作品,真、草、篆风格各异。</h3> <h3> 在仙都观历史上,有一个人是值得浓墨重彩地去描述、去推崇、去歌颂的,那就是光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了。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仅25岁的文天祥感于朝廷权奸当道,自己既不愿尸位素餐,混迹官场,更不愿同流合污,遭人诟病,只愿暂时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寻找一条救国济民的妙方良策,于是主动请求“祠绿”,成继抗金名将李纲之后,又一位栖身仙都观的著名主管。</h3><h3> “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这是文天祥的处事哲学,也是古代士大夫的普世价值。可是,铁蹄滚滚,兵燹四起,万里河山,毎一寸都在流血,毎一处都在泣号,又有哪里会是真正的归隐之地呢?书生许国,惟有一腔温润的血。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国运风雨飘摇之秋,文天祥毅然掷笔持戈,起兵勒王,最后以死报国,只留得一片丹心长存天地之间。这是何等的书生意气啊!只有这样振奋的书生意气,才能铸就千百年来支撑我们民族精神、承载我们匹夫有责的“南国一柱”。</h3> <h3> 远处山上有高大的麻姑仙女立像。</h3> <h3> 从仙都观出来,站在这台阶之上,遥望四周群山,五峰隆起,烟霞袅袅,形如老人,人称“五老𡺨”。其中丹霞峰为主峰,峰间有一洞,洞深无底,洞顶透天,洞外溪水娟娟。在朝阳映辉之下,远望洞外红霞万朵,探视洞内金光闪烁,观者疑是洞外有洞,洞内有天,故称“丹霞洞天”,为麻姑山奇观之一。</h3> <h3> 自古以来,仁者爰山,智者乐水。麻姑山,是一本厚重的书,是一幅无垠的画,是一首悠扬的歌⋯⋯</h3>